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坚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能力,在本学科内具有创新能力。至少能够阅读一门外文专业文献,并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最终使学生成为本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张华(博导)
刘国平
2
现代机电系统与微型机器人
主要以机器人和微型机电系统为例,研究现代机电系统的结构、运动与动力分析与设计,探讨机械系统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现有机器人系统的改进和新型机器人系统的发明提供理论和方法。
罗玉峰(博导)
3
计算机测控技术与逆向工程
主要从事光栅图像三维测量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以及该技术在反求工程中的应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1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1、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802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802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于1992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
本学科拥有“工程车辆安全性设计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车辆轻量化及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具有与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凝练,在四个二级学科领域均已形成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如下方向研究:机械动力学与机电液系统集成技术、现代筑养路机械设计理论及装备、现代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可靠性设计理论与应用、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现代无损检测技术、汽车安全理论与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电子控制技术、车用新材料及应用。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机械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与计算应用技术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扎实肯干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技术文献,撰写论文及简单会话;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硕士毕业后可胜任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鼓励组成以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组长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具体要求是: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研究方向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2、机械电子工程(080202)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4、车辆工程(080204)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特殊情况经批准可延迟毕业,但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要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课程和培养环节,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必修课包括学术讲座、文献综述、体育等。
2、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导师负责根据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选课。
3、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组(或导师)负责制,原则上都要形成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集体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课程设置六、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要注重于文献综述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与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与学生的录取专业相关,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可结合导师的科研,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分量和难易度。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教研室(或研究所)或科研小组讨论通过,所在学院审定后报研究生学院学位办备案。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需要修读一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2.科研实践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需要进入科研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科研导师,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工作。
学生需要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研讨和项目交流,撰写科研论文和发表学术论文。
3.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
学生还需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
4.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一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三、培养方式1.导师制:每名学生都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课程设置:学校将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需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学校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终稿

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牵头修订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参加修订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生物与工业工程学院一、培养定位及目标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机械、车辆、农机与仿生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机械领域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2.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机械工程领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于1958年招收第一届“林业机械”专业本科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机械专业学生,又凝炼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良好基础。
1986年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领域现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领域学位点通过强化工程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不断开展高级工程人才培养。
具有良好的支撑机械工程领域教学科研条件,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2600多万元。
拥有水力机械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内燃机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湖南省机械工业标准化中心、湖南省通用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
拥有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承担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林业机械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学分(1)学制与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校外实践研究不少于1年。
学术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

学术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及要求1.培养目标: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人才,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2.学位课程要求:学术型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位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研究方法课和学术论文写作等。
学科基础课主要是关于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基础理论;专业课则是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则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3.科研项目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自主申请的课题等。
科研项目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相关,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科研成果要求:学术型研究生需要在培养期间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研奖励等。
这些科研成果既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也是评价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5.学术交流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应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科研思路、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6.学术道德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应严格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不进行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型研究生还要具备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积极参与学术道德培训和学术道德引导。
总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要求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产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
同时,学术型研究生还应遵守学术伦理,保持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人才,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机械工程(0802)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0802)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汽车行业,发挥校企共建学科的工程背景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在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中能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方向本学科下设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微机电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
机械工程以汽车行业为背景,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自已的学科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光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车身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汽车制造自动化、”“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技术”、“商用车辆设计与优化技术”、“汽车动力学仿真与控制技术”、“汽车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流体传动与控制”、“传感与测量技术”、“微纳测量与表征”。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2-5年。
四、学分与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33学分,其中课程不低于30学分。
开题报告1学分,课外实践活动2学分。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须补修1-2门本学科本科课程。
补修课程跟本科生听课,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五、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环节”两项必修环节,各记1学分,由研究生处负责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1、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以上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
参加活动需有书面记录,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学术活动内容包括: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讲座、论坛,参加研究生素质教育讲座“中华文明概论”、“声乐作品鉴赏与演唱”、“现代汉语修辞学”、参与学科研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企业、社会调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名称:机械工程专业代码:080200 学位授权类别:工学硕士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是上海海事大学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定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紧密依托国内外著名的港口机械和物流装备企业及研究机构,从事机械结构和机构设计、新产品研发、产品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流装备与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学科目前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完整的科研梯队,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
本学科还拥有各类人才计划13人次,其中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学术带头人1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 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3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1人。
本学科目前承担或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本学科将航运、港机、海洋装备、物流工程等领域交叉结合,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服务于社会,为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术硕士培养着眼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旨在培养从事物流装备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的复合型、高层次港航技术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
2. 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物流装备、海洋工程、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现状与前沿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语资料和文献。
三、主要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
五、本学科专业文献阅读的主要书目与主要期刊目录
六、本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学科是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创新是推动机械工程以至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械研究生的培养必需自始至终注重加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教师将自己及别人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功经验、挫折教训作为实际案例讲述,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学位论文必须是来自实际的真实课题,不允许纯理论的自拟课题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
学位论文中鼓励进行实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时,相同条件下,具有实验内容的优先推选。
原则上要求研究生都得有担任助教、助研的经历,鼓励导师吸收研究生参加自己承担的科学研究课题,让研究生在实际中积累经验、增强才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凡没有助教、助研经历的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得评优。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广泛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资料,深入实际,全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向,技术难点,确定论文研究重点、技术路线。
学位论文必需具有创新点,凡没有创新点的论文不得通过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