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学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学习心得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学习心得范文5篇读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趣,正所谓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听课笔记

•西安交通大学,拍摄地是中国唐苑。
第六次开课。
第一周《周易》导读——燕连福1.1 《周易》的作者:《周易》是自然、哲学。
世历三古(上中下),人更三圣。
上古伏羲氏甘肃天水人,创先天八卦图,挂树上示人。
是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揭示世界的本源,阴阳爻及八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是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家,天南地北左东右西,先天八卦也象征中国地形,古人外出只带八卦图和牌位;是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家,用阴阳爻。
中古周文王陕西歧山人,发明后天八卦并按四季顺序排列,认为事物变化且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推演出六十四卦表示时态动态,写卦辞爻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辩证法大师。
下古孔子山东曲阜人,写《易传》即七传十篇,西方看世界仅逻辑观,孔子认为可以有多种看法,《文言》阴阳,《彖》逻辑判断,《象》大象卦小象爻形象思维,《系辞》道德忧患,《说卦》占卜预测,《序卦》因果联系,《杂卦》正反对比,等七传。
王维《山居秋暝》的阴阳对比形象思维等等。
1.2 乾卦解读,《周易》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卦辞:元亨利贞,春夏秋冬。
六爻辞揭示六品质: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微知著,防患未然!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至尊)!亢龙有悔!1.3 坤卦解读,《周易》道德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爻辞:履霜坚冰至!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欲!黄裳,元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1.4 泰卦解读,《周易》民主平等对话观:天地交泰,万物化生。
目标是通和泰。
卦辞:小往大来,吉,亨。
主体是天地通、人际同以及自身正。
法则是:西方真善美。
顺应自然,否极泰来。
注意的方面,爻词: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包荒,用冯河(不用工具渡河,不用伎俩),不遐遗(怀远),朋亡(不结党营私),得尚于中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正),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富以其邻(靠真诚),不戒以孚!帝乙归妹(谦让),以祉,元吉!城复于隍(危机对话),勿用师,自邑告命(诰文),贞吝!讨论:泰卦说,对话要用冯河,即采取徒步过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孔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二章孔子一、正名思想孔子认为要制止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杀君、子杀父、犯上作乱的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也只有正名,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即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
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等等。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
1.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他对周札的补充和发展的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这样,就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了。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2: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犯上作乱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继续发展,但是人民并不认识这类事件的罪恶而感到羞耻,这类犯上作乱的事仍旧有一天可能爆发出来。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
中国哲学史—孔子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第一章孔子一、以孔子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
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
那么孔子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孔子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孔子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
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孔子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
其实礼坏乐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周礼,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周礼,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周礼,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
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这样的结果恰恰在于,礼乐文化的形式化,渐渐地流于形式。
(二)孔子的拯救之路——复古与开新在这样一个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孔子的拯救的途径第一是复古,第二是开新。
而孔子的复古和开新,其实恰恰是一体的两面。
孔子的复古,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和原原本本地复原周礼的每一个细节。
孔子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周公致礼作乐的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本身。
孔子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1、孔子的述与作孔子认为:只有同时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极高的艺术创造力的圣人,才能制礼作乐。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2孔子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旳春秋时代,是一种社会极为混乱
旳时代。旧旳秩序已经被破坏,新旳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旳志向就是建立一种理想
旳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阐明仁旳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旳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旳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旳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阐明仁旳一种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旳,是由自己决定 旳,并不依托别人。最终进一步阐明求仁旳详细条目,也就是仁旳另一 种特点,这就是要到达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方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方面旳道德行为。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旳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

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论语》1. 试论夫子的一贯之道试论夫子的一贯之道答:“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不同的学派和学说对“道”的实践方法有区别,但都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
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一贯之道,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一贯之道,在后面的篇章里,在后面的篇章里,在后面的篇章里,曾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曾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曾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的一贯之道就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忠恕。
“道”在孔子心中就是在孔子心中就是“仁”“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
最基本可行的门径。
“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以自己的心来对待他人。
“恕”是以自己的心来对待他人。
“恕”是以自己的心来对待他人。
“道”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但“道”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但“仁”是人们都可以努力做到的。
“仁”是人们都可以努力做到的。
“忠恕”的道理是一个向往和实现“仁”的人应该知道而“忠恕”的道理是一个向往和实现“仁”的人应该知道而且应该努力去做的,人人皆可为,人人可尽力。
因此,曾参以“忠恕”之道来解读孔子的“一以贯之”,应该是很准确的。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2. 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也已。
”答: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
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简答题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简答题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其经典著作流传至今,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的简要导读。
《易经》《易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中国哲学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典籍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的变化规律。
《易经》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所著。
该书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理念。
书中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德经》对于后世的哲学、宗教、政治理论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阐述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政治理念。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代表作,由墨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该书是一部以伦理学为主的哲学著作,强调了兼爱、非攻、尚同等思想。
墨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安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代表作,由庄子创作。
该书以寓言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庄子的思想观点和人生哲学。
庄子强调了“道”的自然无为,倡导放松自我、追求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庄子》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哲学经典著作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通过丰富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视角。
读懂并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
A.孔子言语
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 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 正确
C.孔门师徒言语
D.孔子行事
2.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黑格尔
B.雅斯贝尔斯 B.雅斯贝尔斯- 正确
C.温克尔曼
D.赫
尔德
3.下面哪位是轴心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哲学家?()
A.董仲舒
B.朱熹
C.孔子 C.孔子- 正确
D.王阳明
4.《论语》作为对话录,对话涉及到了()
A.孔子
B.孔子及其弟子
C.孔子及其再传弟子
D.孔子与弟子、弟子
与再传弟子 D.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 正确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论语》中谁说的?()
A.孔子
B.曾子 B.曾子- 正确
C.子路
D.子贡
6.有人引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之语攻击孔子之学为利禄之学,“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所说的。
A.子夏 A.子夏- 正确
B.孔子
C.子贡
D.子路
7.孔子之于《论语》就如同()之于《新约圣经》。
A.耶稣 A.耶稣- 正确
B.圣彼得
C.上帝
D.摩西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是孔子的学生对于孔子学说的评价,他是()
A.颜渊 A.颜渊- 正确
B.曾子
C.子路
D.子贡
9.司马迁对孔子评价极高,以下哪一句是他对于孔子的评价?()
A.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
子,则无中国文化 B.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正确 D.半部《论语》治天下
10.以下哪一位没有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过再阐释?()
A.韩愈
B.朱熹
C.孟子
D.王弼 D.王弼- 正确
1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是()所发表的异端性言论。
A.吴虞
B.李贽 B.李贽- 正确
C.陆九渊
D.王阳明
12.()是“礼”的基础。
A.义
B.仁 B.仁- 正确
C.孝
D.忠
13.孔子没有像穆罕默德、耶稣等宗教圣人一样把日常生活的情感导向外在的事物或神秘的境界,而是()
A.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
B.认为这是人天生所具有的
C.归结于礼的约
束和导向 D.内向消融在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与人的情感团契之中 D.内向
消融在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与人的情感团契之中- 正确
14.‘仁’思想外在表现出()
A.原始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性 A.原始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性- 正确
B.孝和悌
C.礼
D.‘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
15.在《论语》中孔子述及了自己的志向,是使()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正确
D.大道之
行,天下为公
16.孔子‘仁’的思想的问题意识源于()
A.学习的热情与愿望
B.内心的冥想和思考
C.‘礼坏乐崩’的春秋之
世C.‘礼坏乐崩’的春秋之世- 正确 D.对于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17.孔子的成功是有赖于()
A.神启或神佑
B.年岁增长
C.生而知之
D.多闻多见 D.多闻多见-
正确
18.孔子曾借评价孔文子之语()道出了学习的一个不二法门——多问。
A.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正确
C.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孔子在此强调的‘不耻下问’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A.明知故问
B.无知故问
C.一种知又不知的中间性状态 C.一种知又不知的中间性状态- 正确
D.混沌状态
20.中国文化是一种()的文化,需要去体验,而不是通过定义知道的。
A.情境式 A.情境式- 正确
B.实践式
C.渐进式
D.学习式
显示答案揭示答案
您已经使用了2次中的2次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