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里顿声乐套曲《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七首》(作品22)的音乐学分析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创作分析

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2此后,作品第二部分则是对于普赛尔主题的多重展开,作曲家运用变奏的手法,通过十三次变奏,以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圆号、小号、长号,大号以及打击乐(定音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梆子、木琴、响板、铜锣、鞭子)的顺序依次作为作品的主奏声部,将段落的结构设计与其为青少年进行管弦乐队乐器展示的目的极为巧妙地融会贯通。
而到了作品的第三部分,作曲家别出心裁地又将前面介绍过的所有乐器重新“编织”,构筑成一首绚丽多彩的赋格“小品”作为最终的收尾。
此段首先是以短笛奏出赋格曲的主题原型,随之加入长笛重复主题,然后再按照之前第二部分主奏乐器的顺序依次加入各种乐器,并逐渐扩大演奏声部数量直至乐团的全奏,以此将乐曲推向最终的高潮。
而对于此高潮部分,首段中的普赛尔主题更是出人意料地以对位形式再现回归,由雄壮辉煌的铜管组奏出主题原型的扩展变奏,并与赋格主题形成最终的交汇,二者相互映照互为复调,为作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下图2所示:图2.《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第三部分(赋格曲段落)结构图示:总观《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清晰捕捉到其中所暗含的三部性经典曲式逻辑,而若从作品自身作为“管弦乐队普及性教材”的创作角度出发,其由变奏曲到赋格曲的整体设计思路则显得更为巧妙,亦正是因为如此的结构安排,才为乐队中各个乐器的“亮相与展示”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契机,进而成就了作品独特的功能属性。
二、传统调式调性的扩展布里顿虽然处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浪潮之中,但其始终以调性原则作为创作的核心基点,在保守“调性红线”的同时,似乎又总在想尽办法摆脱传统思维的种种束缚,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对调性进行扩张和游移,从而在听觉上尽可能地模糊调感。
可以说,布里顿音乐的和声背景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复杂化的和声处理使其中景与前景早已突破了传统和声的束缚,而贴近了现代音乐③。
浅析布里顿乐队歌曲《小夜曲》

浅析布里顿乐队歌曲《小夜曲》作者:李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李柳(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0)摘要:本杰明·布里顿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为男高音圆号及弦乐队而作的乐队歌曲《小夜曲》是其声乐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体现了作曲家成熟的创作风格,充分展示了布里顿高超的创作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本文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小夜曲》的诗词对作品本身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
关键词:本杰明·布里顿;《小夜曲》;创作风格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84-02一、歌词内容《小夜曲》由圆号独奏的序曲、尾奏及六个乐章组成,布里顿选择的诗作均是英国不同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家所作。
这些诗作虽出自不同作家,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充满了关于夜晚、月光和恐惧的意象,以及那些从未敢正面展示的自己的想象。
第一乐章《牧歌》的诗作选自英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查尔斯·科顿的《夜晚》四行诗。
科顿以其描写农村风格的诗歌著称,创作了众多田园风格的诗作,《牧歌》描写了一派天色渐晚、夕阳余照的黄昏景色。
第二乐章选用了罗德·丁尼生的名作《吹吧,号角,吹吧》。
被誉为“英国桂冠诗人”的丁尼生继承并发扬了英国诗歌的悠久传统,其作品技巧精美,格律严谨,声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这首名为《夜曲》的乐章,描绘了从银光闪闪令人惊栗的瀑布之景,至博大爱情的号角彻响倾城的一幅幅画面,犹如划过黑暗夜空的一颗流星给人想象。
第三乐章《悲歌》选用了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最著名作品之一的《病玫瑰》诗中唱道“玫瑰娇且柔,蜂蝶闹啁啁,雨骤风狂夜,恣意落枝头;莫道爱花好,红颜一命休。
”这首作品如同给藏在玫瑰花蕊中的虫子所作的,像令人难忘而技巧高超的缩微画像。
那是埋藏在美丽中的丑恶,而且它会吞噬和摧毁美丽,作品诗意深刻,耐人寻味。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第二十七节肖邦》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第二十七节肖邦》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肖邦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其作品中独特的浪漫情怀和细腻情感。
2.艺术表现:理解肖邦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其作品中的波兰民族元素和个人情感表达。
3.文化理解:探讨肖邦音乐作品与波兰文化、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潮流的关系,理解其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分析或模仿肖邦的音乐片段,培养创新思维和音乐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深入解析肖邦音乐作品的旋律特色和波兰民族元素。
•理解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浪漫主义风格。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肖邦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体会其音乐中的细腻情感和复杂心境。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分析肖邦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能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肖邦代表作品音频/视频资料(如《夜曲》、《降E大调第一号前奏曲》、《军队波兰舞曲》等)•肖邦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PPT•音乐理论教材及浪漫主义音乐相关文献资料五、教学方法•聆听法:通过播放肖邦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其音乐魅力。
•分析法:结合音乐作品,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对肖邦的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肖邦音乐中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音乐片段导入:播放一段肖邦的《夜曲》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细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肖邦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教学•代表作品聆听与分析:•《夜曲》:详细分析其旋律特点、和声运用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宁静与忧伤。
•《降E大调第一号前奏曲》:播放并分段聆听,讲解其结构特点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激情与冲突。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2单元第22节 勋伯格 课件%28共15张PPT%29

我们就要沿着这条长河,继续学习新的音 乐时期
----------现代主义音乐时代 请大家首先聆听古典主义时期《小星星变奏曲》和现代主义音乐时 期《预兆》两首乐曲片段: 1.哼唱两首作品的旋律 2.从旋律出发两首乐曲又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1)《小星星变奏曲》旋律清晰、调性鲜明,大调音乐明朗、活 泼。 (2)《预兆》旋律线不明朗,调性不明,音乐色彩迷蒙空幻,给 人恐惧惊怵的感觉。
勋伯格
截止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
音乐特点巴洛克 :复调、宏伟壮观、充满活 力 古典主义:主调、崇尚理性、形式严谨 浪漫主义: 反对理性崇拜、歌颂本能和情感 印象主义:突出对外界 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共同点:均属调性音乐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在 调性音乐中总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 的进行及收束方式都围绕着这个中心音进行。
个人创作的三个时期
• 晚期: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 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 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 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 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 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 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 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 《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 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 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勋伯格和他的音乐
• 勋和伯 理格 论是 家2,0并世在纪其最努有力影下响形的成作了曲一家个之学一派,,也在是2一0名世音纪乐是少教有育的家。 • 生平:勋伯格(1874-1951)生于奥地利维也纳,8岁自学小提琴,
新7年级上第六单元《管弦和鸣》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感受音乐的
教学重点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赋格
教学准备
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主题片段视频。请学生回答:这首作品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学生回答)
通过节奏练习,增强学生对不同节奏的把握,并学会和其他同学合作,体验二声部。
小结
三、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并请个别学生归纳几个乐器组的乐器及特点。
梳理头绪,巩固所学。
作业布置
板书
课
后
反
思
七上第六单元 《管弦和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编制、变奏、赋格。
作业布置
板书
课
后
反
思
七上第六单元《管弦和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大实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
2、理解乐器: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定音鼓。
3、理解音乐家:威尔第、比捷。
教材分析
这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了解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定音鼓。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启迪学生的艺术智慧,同时,了解乐器组中的乐器和它们的不同构造、性能、演奏特点、表现力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师:在乐队中哪一个乐器组的人数最多?为什么?
学生:弦乐组的人数多,因为弦乐组的乐器发出的音量相对其他乐器组的乐器发出的音量要弱一些。
进一步延伸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新授
一卉能熏一室香的管弦之音——于京君《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作品评析

古有诗云:“天晴空翠满,五指拂云来。
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
”如今,这株清雅、幽香的茉莉花在初秋的北京绽放了。
2018年8月30日,上海爱乐乐团2018—2019音乐季开幕音乐会暨第十二届亚太地区交响乐团联盟峰会特别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在这场音乐会中世界首演了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茉莉花主题变奏与赋格》。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受上海爱乐乐团以及艺术总监张艺的委约,借鉴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结构布局,采用中国听众耳熟能详的民歌《茉莉花》作为主题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在谈到创作初衷时,于京君说:“张艺指挥最初与我沟通时谈到《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被公认的在西方普及交响乐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作品,中国的音乐语言如此丰富,也应该有一部这样的作品。
因此《茉莉花》成为了这部交响乐的主题。
”①《茉莉花》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民歌,同时又曾经被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普契尼引用到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中,因此运用这个主题进行音乐创作,能够在中西方的观众中产生共鸣,最为合适不过。
同时,于先生也希望通过熟知的音乐语言向中国的青少年们普及管弦乐队的知识。
作曲家于京君生于北京,197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之后留校任教。
八十年代初考入东京音乐大学,师从于日本著名作曲家汤浅让二与池边晋一郎,也成为了第一批公派留日的中国音乐留学生,1985年定居澳大利亚,目前在墨尔本大学一卉能熏一室香的管弦之音——于京君《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版》作品评析■吴京津于京君(左一)、吴京津(右一)和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教授作曲。
由于在澳洲生活了三十多年,可能国内的一些人对他并不是十分了解。
实际上,于先生在国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先后获得了20多次作曲大奖,并且多次应邀为澳洲ABC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法国现代室内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进行音乐创作,多次被选入世界各种音乐词典及名人录中,其中包括格罗夫音乐大辞典以及英国牛津音乐词典等。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二单元《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教案 湘艺版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教材分析:一、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于1946年为英国音乐教育片《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所作的管弦乐曲。
其副标题是“珀赛尔主题变奏与赋格”。
乐曲的主题选自英国作曲家珀赛尔为《摩尔人的复仇》所作的戏剧配乐。
乐曲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珀赛尔主题;第二部分是珀赛尔主题的变奏;第三部分为赋格。
珀赛尔主题部分初次呈示时先是通过整个乐队的合奏展示出来的。
主题庄重宏伟,气势雄壮。
采用快板速度。
主题奏完之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管弦乐队全部乐器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
第二部分——珀赛尔主题变奏,它由十三个变奏组成。
每个变奏犹如一支小曲,由一种乐器演奏主旋律。
音乐性格各有特点,都能生动的表现各自的音乐情感。
[变奏一] 由长笛、短笛演奏。
急板。
两支长笛交替奏出带倚音的装饰音型。
它好像曙光初照时小鸟的鸣啭。
接着,短笛也模仿鸟鸣尖生尖气地鸣叫起来。
[变奏二] 由双簧管演奏。
它那甜美柔润的音色以及优美的旋律、徐缓的速度、和谐流畅的二重奏、丰富的表情,使变奏显得恬静、淡雅。
[变奏三] 由单簧管演奏。
中庸速度。
它好像一段双人舞曲,旋律轻盈明快,使人联想到灵巧的舞步。
[变奏四] 由大管演奏。
进行曲式的主题。
快板速度。
具有诙谐的色彩。
[变奏五] 由小提琴演奏。
它具有华丽的波兰舞曲的节奏特点。
主题富丽堂皇,其柔和明亮的上行旋律,使这一变奏具有雍容华贵的特点。
[变奏六] 由中提琴奏出柔和如歌的旋律。
速度稍慢。
[变奏七] 由大提琴演奏。
缓慢的圆舞曲节拍和大量的切分节奏,使绵绵不断的旋律亲切感人。
[变奏八] 由低音提琴演奏。
这段音乐具有诙谐曲的体裁特征。
开始徐缓,逐渐加快。
到中段,在高把位上奏出了灵活动人的旋律。
[变奏九] 是用竖琴演奏的。
它用竖琴最擅长的琶音及滑奏等技巧,奏出了各种华彩性的乐句。
[变奏十] 由圆号演奏。
呈现出异常绚丽的色彩。
超凡与脱俗的“海上音画”——布里顿《四首海的间奏曲》赏析

一
、Hale Waihona Puke 海 上黎 明: 原剧 中紧接在序幕 ( 得 ・ 彼 格莱姆斯的受审)之后出现 ,并作为第一幕 第一场 的引子。音 乐描绘 出清 晨大海边 的一派景
象 与情绪 ,令人联想到波涛滚滚、汹涌澎湃,以及海鸥的鸣叫和渺 无人烟 的荒寂海滩 。表现这一场景 的凄凉 、萧索 是由一段 没有 伴奏 的小提琴 和长笛在 高音 区上奏 出的旋律 ,在进行 中不时地插入单簧 管、竖琴和 中提琴 的上下琶音 , 如阵阵海 浪风 犹
声 : [ 例 1 谱 ]
接下来,在持续的低音上, 由铜 管乐器连 续奏 出了许 多与旋律 的调式 、和声相冲突的大三和弦:[ 谱例 2 ]
在上述旋律 、琶音 、和弦的继续进 行中,村 民们上场,音乐也逐渐 开始与台上的人们 联系起来 于是通过 这三个基 本因 素:旋律、琶音与和弦一建立起 了歌 剧的主题 :人 与大海 。
录片和 舞台话剧写音 乐,经过多年 的磨炼和刻苦探索 , 熟练地 掌握 了戏剧音乐写作 的技巧 , 为他今后歌剧创作事业奠定 他 这
了坚 实 基 础 。
布 里顿 的音 乐创作 以歌剧 为主 ,一生 中谱写 了广为流传的歌剧十多部。其中三幕 歌剧 《 彼得 ・ 格莱姆斯 》是其代表作 , 也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成功歌剧之一,14 9 5年首演于伦敦 。 剧情取 自英 国诗人克雷布 的诗篇 《 自治市》 。这是一部心理分析剧 , 它 以英国东海渔村为背景,叙述了一段冷酷的故事:渔人彼得 ・ 格莱姆斯性情怪僻 ,与世俗不合 ,他的一个徒弟死于非命 , 众人认为是他的责任,但未对其深究 。不久 ,与之相爱的艾伦带来一名穷苦的男孩当徒工,又被他逼 着在暴风 雨中捕鱼,从 峭壁上摔下死亡 , 这次村 民们再也不能饶恕, 纷纷要求格莱姆斯偿命 。 结果格莱姆斯驾一小船从浓 雾中逃 出村子, 入海 自沉 。 这部歌剧被评论界认为是布里顿 自己和世俗不相容的个性与遭 遇的 自画像 ,它在英 国歌剧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布里顿在这部歌剧中坚持调性原则, 其创作技法简练 , 队处理灵活 , 乐 音响色彩丰富 , 合唱风格 接近威尔弟的晚期作品。 结构上主要运用咏 叹调 的演唱形式 , 在剧情停顿的抒情片段也用结构 自由的咏叹调, 在与 民俗有关 的场景则有分节歌式 的小 调 出现 。整部剧 中的幕 间音乐承担 了重要的营造氛围任务 ,现在交响音 乐会 上经 常上演 的 《 四首海 的间奏 曲》就是 由剧 中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杰明·布里顿声乐套曲《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七首》(作品22)
的音乐学分析
在西方声乐发展史中,德奥艺术歌曲的地位一直都是不可撼动的,这一浪漫主义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备受十九世纪音乐家们的青睐。
英国艺术歌曲起步虽比较晚,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几经坎坷,然而英国音乐家却一直都没有忘记本民族在音乐上的悠久传统,以其“英伦岛国”的独特气质,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歌曲面貌。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作为继普塞尔之后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从小即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他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多个头衔于一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包括歌剧、教堂寓言剧、管弦乐、合唱、独唱和钢琴/吉他/竖琴、室内乐、电影戏剧配乐等,创作体裁涉猎广泛、成绩斐然。
声乐作品的创作贯穿布里顿的一生,而其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也独具个人特色和艺术价值,先后将独唱艺术歌曲搭配乐队、钢琴、竖琴、吉他进行创作,为英国艺术歌曲在西方二十世纪音乐发展史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声乐套曲《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七首》(Op.22,1939-1940)是布里顿于1940年在美国期间完成的作品,套曲中的七首歌曲将诗歌与音乐完美融合,一经首演反响热烈,具有极高的可听性和艺术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具体音乐分析与研究,探寻布里顿早期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其精神内涵。
本论文以声乐套曲《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七首》为切入点,按照音乐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
绪论的主要内容是对本选题的选题由来、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来进行说明。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介绍这部套曲的一般情况,包括布里顿的生平与创作、米开朗基罗与十四行诗的创作、英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希腊神话与绘画及诗歌的关系。
第二章对本套曲进行本体艺术分析,分别从文学本体和音乐本体进行阐释。
在诗歌文本分析中对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表达方式及表现、修辞手法方面进行分析;在音乐本体分析中对旋律、和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钢琴伴奏织体进行分析,通过对音乐与诗歌的分析,剖析其创作技法的运用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第三章分别从英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布里顿所处环境的影响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与内涵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结合时代背景与音乐美学思想,总结概述该套曲深层艺术内涵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