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 期: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 家奈达则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语文学派、语 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 译圣经和文学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 翻译理论就是奈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 派即纽马克所说的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是研究理论翻译的一种重要流派,其派系延伸了达文西和维特根斯坦之研究成果。
特朗普认为,翻译越多某语言熟悉,其所表达文体也越接近,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内容之谬误”理论。
而在美国当代翻译理论看来,内容的完全承载不是主要的,自我表达也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自我表现,是指翻译者通过添加或转化文化符号或特有的口头表达等;充分发挥语种特色,从而使译文具有一定的文学魅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文体之全谱”理论。
从现代翻译理论中来看,今日的翻译与传统翻译有很大的不同。
今日的翻译理论不仅注重信息的传达,还强调了翻译者的风格与个性。
现在,在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翻译学教学也已经不断引入当代翻译理论,着力培养学生认识翻译是一种艺术,需要融入自己的文化特色,把意思表达清楚,这种活跃理论,有助于装置文学翻译技能,从而帮助准备进入翻译行业的学生以及大众都能学到更多关于翻译艺术的知识。
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科学派

理论背景
奈达翻译的目的:“使人们皈依基督教”。p 45 “使人们团结在一个共同的信仰周围,一个上帝用 不可侵犯的语言表述的信仰”。p 46 Implicit in his approach is a populist evangelical (conversion experiences, reliance on Scripture, and missionary work ) Christian belief (and an anti-intellectual stance) that the word should be accessible to all. p 46
理论来源—转换生成语法
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phrase structure rules represent the internalized and unconscious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deep structure determines meaning underlying sentence; and surface structure determines sound. p 48
理论反思
奈达的理论对于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移情、 直觉等。 作者的意图与文本的意义是两回事。 文本本身的“能量”。 奈达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抽象且不实用:文本意义 难以全面把握;读者的接受也难以预见。 忠实与自由:奈达的理论重新解读“忠实”,却 更加倾向于“自由”。
理论反思
乔氏虽然声称所有的语言的都有相同的形式结构 ,但该层结构比奈达理论中的“核心层次”更加 抽象。 对于奈达来说,文字只是标签。文本的意义往往 是永恒的,超越文本本身。文本中的含糊不清、 神秘性和下意识说出的话语都被删除,以获得超 越历史的读者反应。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托尔曼和他的《翻译艺术》赫伯特. 库欣.托儿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的《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发表于1901年。
它是美国理论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属于西方传统理论研究的范畴。
在该书中,托儿曼谈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作的风格等问题。
一.翻译的本质托儿曼谈的是文学翻译。
首先,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翻译家应是艺术家,就像雕塑家,画家和设计师一样。
翻译的艺术,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即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之中。
托儿曼认为,翻译艺术与绘画艺术最相近。
二.翻译的过程作者指出:“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里,托儿曼像一般传统的理论家一样,把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
1.理解:托儿曼强调,必须从原文的观点理解原文,才能掌握原作的精神。
他说,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他把译者阅读原文的过程,比作画家落笔前的构思过程。
画家只有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才会动手去画。
他不会随便去画一丛灌木,然后再画一颗树,接着再画一块石头,而是头脑里首先有了整幅风景的轮廓,心领神会,然后才动手去画。
翻译艺术也正是这样。
译者只有透彻地理解了原作的思想之后,才应动笔翻译。
(泰特勒也把翻译比作画画,但泰特勒强调的是翻译的困难,因为,画家临摹可用相同的材料,翻译家模仿却用的是不同的语言。
)2.表达:托儿曼指出: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沈,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他说:“翻译要能在英语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他也意识到,译作要像原作一样,在译文读者中产生原作在原文读者中完全一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关于这一点,他又把翻译比作绘画艺术。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VS
详细描述
在语用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 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并能够 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外,奈达还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确保译文在目标 语文化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 息。
PART 03
奈达的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翻译的方法,尽可能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方 法强调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可能导致 译文生硬或失去原文的韵味。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有助于实 现跨文化沟通,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
沟通效率。
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翻译要求严谨、准确、专业,奈 达的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有助于法律翻译中确保语义信息的完 整传递。
奈达理论强调“动态对等”,有助于 在法律翻译中实现语义、文化和语用 信息的完整传递,提高法律文书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总结词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准确传达源语 言的信息,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 一致。
详细描述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 息,而信息的准确传递依赖于译文的 准确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避免信息 的遗漏或误解。
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详细描述
在语义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深层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 外,奈达还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延伸和语境的考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保持一致 。
语用层面的翻译
总结词
奈达认为语用层面的翻译涉及到对原文 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是保证译文在 交际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乔姆斯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围绕着形式属性的“深度”以及基础结构或 短语结构是否是一种普遍属性这两点而展开的。 • 在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形式普遍现象(formal universals)的同时,乔 姆斯基坚持认为这些形式属性并不是某种语言所特有的。
• 尽管在奈达的心目中,两种不同语言的句子可以具有同样的深层结构, 但乔姆斯基不认为深层结构具有普遍性。据他看来,一种语言的形式不 一定非要等同于另一种语言的形式。乔姆斯基警告说:
• 再则,无论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将生成表层结构的生成规则描述得如何 精确,仍然会有一些语言现象不受其约束。人们完全可以假想地认为 没有一个句子会完全没有错误,语言的活力正是来自语言内在的不稳 定性。转换生成语法忽略所有可能的错误或认为错误与语法无关的倾 向使其试图揭示的语言结构再次变得模糊不清。 • 尽管文学翻译者对乔姆斯基理论持保留态度,而且乔姆斯基本人也曾 予以警告,但奈达仍围绕乔姆斯基所提供的模式着手建立一门翻译的 科学,他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这一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尽管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许多批评意见,但翻译科学派学者仍运用 他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 斯坦纳认为需要重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 奈达本人认为自己的理论基于一种与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模 式类似的模式,但他或许只是简化了乔姆斯基的模式以适应自己的需 要。 • 著名的德国翻译科学派学者威尔斯就认为他自己的模式并不是以乔姆 斯基的模式为基础,但他无意中对乔姆斯基理论的借用已远远超过了 他愿意承认的程度。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转)2009-10-10 23:00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教育,2000年4月。
一、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作者简介: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阅读是一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深,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翻译要能在英国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没有一个画家能完美地重现自然风景。
最好的画家并不是用与自然同样的颜色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感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并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局限性,然后使自己的画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的美景。
最好的翻译家也一样,他并不是在英语中精确地复制原作——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使自己的译作尽可能地接近原作。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外语的单词译成母语(英语),而应该是原文中感情、生命、力度和精神的蜕变。
”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的优美之处,也要忠实于原作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解释。
“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
”译文必须是地道的英语。
二、C·H·库利(C. H. Conley)尽管一般认为翻译经典著作有助于文化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但16世纪英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反而助长了反动的社会和文化专制主义。
三、亨利·伯罗特·莱思罗普(Henry Burrowes Lathrop)16世纪英国所翻译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转)2009-10-10 23:00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教育,2000年4月。
一、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作者简介: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阅读是一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深,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翻译要能在英国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没有一个画家能完美地重现自然风景。
最好的画家并不是用与自然同样的颜色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感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并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局限性,然后使自己的画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的美景。
最好的翻译家也一样,他并不是在英语中精确地复制原作——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使自己的译作尽可能地接近原作。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外语的单词译成母语(英语),而应该是原文中感情、生命、力度和精神的蜕变。
”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的优美之处,也要忠实于原作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解释。
“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
”译文必须是地道的英语。
二、C·H·库利(C. H. Conley)尽管一般认为翻译经典著作有助于文化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但16世纪英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反而助长了反动的社会和文化专制主义。
三、亨利·伯罗特·莱思罗普(Henry Burrowes Lathrop)16世纪英国所翻译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他们没有翻译。
恰恰相反,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著作,在今天,我们认为是不重要的,因此也并不熟悉。
四、威廉·弗罗斯特(William Frost)从理论上来说,诗歌是不可译的。
诗歌翻译只能是再创造。
成功的诗歌翻译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一首新的英诗,具有英诗固有趣味;(2)它必须是基于原作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解释,或出自对原作的解释。
五、杰弗里·F·亨茨曼(Jeffrey F. Huntsman)尽管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1]是不言自明的原理,但首先,这些原则是在泰特勒研究了大量的翻译实例之后形成的。
注释:[1] 泰特勒著名的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性质相同;(3)译作应与用原文创作的作品同样流畅。
泰特勒对前人有关翻译的论述重视不够,所引译作和译者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泰特勒的贡献,正如泰特勒自己所说的,是在于从这些一般原理所引申出来的具体原则,并以大量正反面的离子来详细说明。
泰特勒写这篇论文的有两个目的。
一是泰特勒要证明,翻译决非易事。
翻译的艺术比一般人所想的要崇高得多,重要的多。
二是泰特勒想把翻译的原则总结成几条规律,以便译者完善自己的译文,也便于别人评判译作。
实际上,泰特勒在翻译理论上的地位和塞缪尔·约翰逊在词汇学上的地位相当。
泰特勒总结和概括了前人的翻译实践,并成为后人模仿的典。
六、博拉斯·奈特(Bouglas Knight)要理解蒲伯的英语诗歌译作,应放在荷马作品和史诗传统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而正是史诗的传统,把荷马的作品和蒲伯的英语诗歌译作融合在一起。
七、弗洛拉·罗斯·阿莫斯(Flora Ross Amos)中世纪英国的翻译理论尚处于幼稚的阶段;16世纪处于初步形成阶段;17世纪和18世纪是较为系统的现代翻译理论形成阶段。
翻译理论的发展,决非是一个连贯的、有序的进程,其间往往有中断。
那些为翻译指定规则的人,又往往看不到前辈或同辈有关翻译的论述。
对翻译的目的和方法,从未取得过一致的意见。
例如,谁是读者?谁是评判者?这些对译者和评论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有对立的、甚至互不相容的观点。
很少批评家能勇于面对两种对立的观点和方法,把它们看成是可以调和的、互为补充的观点和方法。
翻译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忠于英语的规。
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
翻译不应是母语的敌人,而是促进母语发展,并使母语表达更为清晰的手段。
把翻译看作是有益的实验,而不是犹豫不决的妥协,这是优秀翻译家的本质特征。
开明的、宽容的思想对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新的译作不断出现,理论家就必须修正前辈的思想以容纳新的事实。
翻译理论史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八、T.R.斯坦纳(Thomas R. Steiner)早期的翻译理论家是西塞罗(Cicero, 106~43 B.C.)、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一般称他Horace, 65~8 B.C.)、昆体良(Quintilian, 35?~95?)和普利尼(Pliny the Younger,61~11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无翻译理论可言。
但从查普曼开始,翻译理论重又受到重视。
查普曼在他的同时代翻译家中有很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古典主义。
德莱顿之前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有查普曼、德·阿柏兰库(Perrot d’Ablancourt)和德南姆。
当时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种趋向,即以作者为归宿,还是以读者为归宿。
德莱顿则把两种倾向结合了起来。
德莱顿是英国制定翻译规律的人。
翻译家是画家,这是德莱顿的基本翻译思想,即强调翻译是艺术。
泰特勒也把翻译比作画画,但泰特勒强调的是翻译的困难,因为,画家临摹可用相同的材料,翻译家模仿却用的是不同的语言。
翻译家必须首先是诗人(因为当时谈的都是文学翻译,且主要是谈诗歌翻译)。
从查普曼到柯柏的17世纪和18世纪最重要的翻译思想是强调翻译家应与原作者融为一体。
翻译是一种“转述引语”(即“间接引语”)。
如果俄国和捷克的学者(形式主义运动的继承者)把语言学理论和统计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那么,奎因在《词语和对象》一书中,则勾画了形式逻辑与语言转换模式之间的关系。
九、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4-1996)施莱尔马赫的译论是德国翻译理论的基石,也是德国翻译理论的高峰。
德国的翻译理论即使在今天,在许多方面仍然是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弗雷德里克·M·勒(Frederick M. Rener)从西塞罗到泰特勒,阐释学的观点贯穿整个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即认为,与其说翻译是语言的操作,还不如说是阐释的过程。
讨论翻译的前提是语言学理论,在西方,从古代到18世纪,翻译家们都是在他们所处时代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工作的。
语法:译者的基本工具。
译者可以不顾及作者的修辞特征,但必须重视用词的妥帖、纯正、清晰。
语法是基础,处于最低层,但又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译者地位也不高,但同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修辞:译者修饰的工具。
翻译也深受修辞的影响。
翻译是艺术,翻译家是艺术家。
解释一直是翻译的基本特征。
从古代到18世纪末,人们并不把翻译仅仅看作是语言技巧,而主要是属于阐释学的畴。
模仿有两种。
一种是学习性的模仿,在翻译中,这种模仿是一种语言训练。
另一种是创造性模仿,在翻译中,这种模仿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作品。
翻译研究包括三个领域:语法、修辞和翻译。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语法和修辞是语言的层次,也是实践的层次;文本是属于阐释的层次,也是理论的层次。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似乎只是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主要关注的是文本的信息,语言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从西塞罗到18世纪的传统语言符号理论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奴隶或是思想的外衣。
这种观点对译者有很大的影响。
从许多翻译家译作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许多译者都认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原文的容,改换原作者表达容的外衣。
如果译者有这样的观点,他们在翻译中首先就是要改变语言表达的形式。
近来的文学批评开始更注重读者以及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
(Rener,1989)译者往往要写序言或后记。
里面的话实际上主要都是对读者来说的。
也就是说,译者总是想方设法地与读者沟通,因为读者是他服务的对象。
译者调动一切翻译手段都服务于“为读者服务”这一目的。
十一、道格勒斯·鲁滨逊(Douglas Robinson)理想的做法是把翻译的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
十二、乔纳斯·兹达尼斯(Jonas Zdanys)翻译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诗、语言、美学和阐释。
十三、弗雷德里克·威尔(Frederic Will)不存在一个同一个的客观现实,但认识本质是可能的,因为人类经验和感情中存在着一种“中心共核”,可以克服语言的模糊性,从而使“外在的现实”显露出来。
一部文学作品有其在的统一的意义,因而达到共同的理解是可能的。
十四、赖纳·舒尔特(Rainer Schulte)翻译研讨班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翻译家,而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翻译研讨班重新激活了阐释的艺术,......并重新肯定了阅读的艺术。
读者如果从译者的眼光去阅读,就能把自己摆到作品中去,通过对语言的探索,用自己的母语来诠释作品。
译者就是把阅读的行为转化为写作的行为。
因此,翻译研讨班是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发现其意义的一种手段。
十五、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作者简介:美国诗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新批评派和意象派诗歌的主要代表。
最有影响的译作是英译中国古诗《中国》(Cathay,1915)(也译为《华夏》)。
一位理想的诗人与一位理想的诗歌翻译家是没有区别的。
诗歌翻译家只有深人原诗作者的思想,钻进原诗作者的灵魂深处,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才能超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译出原诗的精神和效果。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语言变了,作品的意义也就变了。
在原作中词语所引起的联想与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重新塑造的新作品所引起的联想是不一样的。
意义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是语言中的一部分,并永远处于历史的流动之中——即“气氛”。
要解开这一气氛中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历史,并重现意义所产生的那种“气氛”或环境。
诗歌的音乐感是很难翻译的,但视觉感可以全部或几乎全部可以翻译出来。
但词的本义和文字游戏的上下文意义是无法翻译的。
译者必须了解文本的时间、地点和意识形态的制约,然后融入文本所在的时间情绪、气氛和作者的思维过程中去,也许能,但也许无法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诗中能触动读者的眼睛而引起想象的部分,译成外语一点也不会遭到损失;而诉诸读者耳朵的部分,则只有阅读原作的人才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