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合理使用

教具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书本抽象知识和具体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在抽象和具体结合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体系的深度理解,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如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教具,就会让学生产生牛头不对马面的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探索,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消退。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具的选择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切入点选择正确的教具进行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在手指上有集中的表现,一个人的手越巧,则这个人的脑子会越聪明。这里的手是指人的动手能力。

因此,如果将一个人的动手能力训练得越好,那这个人的脑袋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扩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给依据所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找寻合理的教具,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具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1.教学内容的难度会有所区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知识按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依据不同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具,避免每节课的动手训练都流于表面。

2.在进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之前,教师要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况下进行动手能力的提升。如果选择的教具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选择教具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通常来讲,对于推导类型的知识讲解,选择教具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述“9+?=?”相关内容的时候,教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其口算的方法,为此给学生提供了被分成十等分的圆,让学生用凑的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计算,--在教具的帮助下完成口算能力的提升。

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切入点寻求教具使用的时机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始终是他们最佳的教师。一旦学生对某样事物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学生就能够主动地进行相关内容的探索,从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具的使用时机,在教具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方面具体表现为T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按照图片的索引进行教具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梯形面积公式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面积公式的由来,给学生提供了七巧板,询问学生可否借助其中的道具拼凑成梯形?此时学生可以用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进行拼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醒学生注意,梯形也可以表现为矩形,只是将之按照对角线拆分为三角形换一条边进行拼凑即可,此时学生就能够在教具的帮助下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第二个层次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借助教具深层次挖掘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样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讲,在得知了梯形面积可以以矩形的方式?算,笔者询问学生通过公式可以发现,梯形面积还能够如何计算呢?学生此时就会注意到,不需要将之拼凑出矩形,单独的三角形就是其一部分的面积,从而才会出现上底加下底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到了梯形面积公式的用法。

第三个层次就是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枯燥感的时候,及时使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述有关分数内容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算难点,要背诵和记忆的公式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此时为了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教师给学生发了一张纸条,让学生将纸条进行不同等分,从而将纸条变换为各类形状,此时学生的焦躁心态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教学效率也可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