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方法指导一:

细读教材,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歌谣记忆历史:

刘秀起兵建“新”朝,

年号光武东汉兴。

巩固政权措施好,

“光武中兴”面面成。

外戚宦官交专权,

黄巾起义动根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想知道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吗?你想知道为什么是“光武中兴”吗?你想了解光武帝刘秀其人其事吗?你想知道“跋扈将军”的故事背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些提问一起学习,来探寻答案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

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

(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

(2)光武中兴;

(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模块三黄巾起义

自主阅读课本P60内容,完成第4题。

4.黄巾起义的背景、规模,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发;

(2)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3)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光武中兴”的具体内容,理解。

2.东汉衰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07年B.公元前202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汉光武帝与汉景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A )

①三十税一②取消苛捐杂税③整顿史治

④提倡节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D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外戚、宦官专政

B.统治者改制失败

C.社会经济被破坏

D.民族矛盾的尖锐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7.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 .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 .出现“光武中兴”

D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板书设计:

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东汉衰亡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找到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历史思维。磨练学生在难点面前迎难而上的韧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课件中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图、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课堂的生成。

20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地点:云南元谋县 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 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 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3、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 1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农业:以粟为主 5、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畜牧业:猪、狗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4、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 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半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 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发明①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算盘,伶伦制作音律。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之最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4、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5、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6、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7、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8、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9、祖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10、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 1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居民 12、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被尊称为“大禹” 1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4、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1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18、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19、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0、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2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23、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25、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7、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28、、“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3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3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32、两次出使西域:张骞 33、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34、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35、医圣:张仲景 3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3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8、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9、曹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官渡之战 4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41、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4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4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44、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5、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1-10课)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内容要点: 一个制度:禅让制(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两种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南方的河姆渡人和北方的半坡人。 两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三个原始人类的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我国的古人类遗址: (1)地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国家之一 (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 2.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体貌特征:(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2)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5.生产生活: (1)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木棒;(生产工具) (2)采集、狩猎;(3)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注:①火的功能:用火烧烤食防寒、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②学会用火的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6.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7.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8.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2.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3.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4.生产生活:打制石器,但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缝制衣服。 5.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6.社会组织:过集体生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堂达标训练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大泽乡进行,这次起义的发起者是() A.陈胜、黄巾 B.陈胜、李自成 C.吴广、陈胜 D.吴广、程咬金 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声中,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请问这次起义发生在()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下列关于如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5.人们常把秦朝称为“暴秦”,下列选项能体现秦朝“暴”的有()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③繁重的兵役④残酷的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①陈胜②吴广③项羽④刘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秦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的军队不够强大 B.秦皇骄傲自大 C.秦的暴政 D.农民起义的打击 8.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主要内容是“秦的暴政”、“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由此可以得出他们学习的课题是()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大变革的时代 C.秦王扫六合 D.“伐无道,诛暴秦” 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爆发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209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10.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大败秦军主力,使得秦朝名存实亡。巨鹿之战的主要特点是() A.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B.以少胜多 C.灭亡了秦朝 D.争夺皇位 二、读图说史题: 11. 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前206-前202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群体,会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4、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距今约七千年,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干栏式房屋(水井)乐器骨哨,会象牙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等。 6、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约六千年种植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造彩陶会纺织、制衣 7、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8、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9、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0、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11、黄帝打败炎帝是阪泉之战。炎黄部落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形成华夏族。尊炎帝 和黄帝为“人文始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2、炎帝贡献:种植五谷和蔬菜;会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 法知识。 13、黄帝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擅长纺织,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14、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即“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禹:治 理洪水 1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16、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后记: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