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传播学第1讲 总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第一章节ppt课件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第一章节ppt课件
*一方面 *另一方面
三、当代的传播学研究 P1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批判学派
——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 义”,其主要流派是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经验学派
理论方法
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 政治经济学 媒介效果 公共领域 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 文化霸权 女权主义 活动图像 新受众研究
二、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
1890~1949,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 家,是心理学的“场论”“群体动机 论”的最先提出者,也是其主要成就。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 菲尔德
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贡献: 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 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同志地位的范式。 拉扎斯菲尔德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 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专辑、专题 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拉扎斯菲尔德还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 的原理 总之,拉扎斯菲尔德因其对传播学的这三个贡献 而成为著名的学者,尤其是1940年的总统选举研 究,被称为大众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首先, 其次, 再次,
小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 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 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 姆
1907~1987,是人美历史上第一位 传播学家。 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人们称 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将产剥削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 来,病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 善化。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 姆 P23~24 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功绩,
创立传播学标志, 贡献: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 夫兰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批判学派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讲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讲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为什么?
传播学 与
其他学科 关系
7、传播学与历史学 作为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它可以帮助传播 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 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 使传播学能够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 8、传播学与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是传播学发展新趋势,它更关注地理中媒介文化的 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虑整个地球的媒介行为,它将从人 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传播现象及媒介活动的地理分 布和发展规律。
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
传播学概论
(第1讲) 主讲人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 证”。
因此,不论是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 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 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 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传播学 4、综合性
学科特点 传播学在分析传播现象、探讨传播规律时,不会局限于只使用和吸 收一两种方法、手段和个别学科知识,而总是依据研究目的和对象 特点,综合运用、借鉴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和多种知识,对研究对 象做多变量、多层面的立体观照和分析。
传播学 5、发展性
学科特点 在传播活动的变化过程中,新的信息层出不穷,新的媒介不断涌现, 新的技术与日俱增,这就是发展的表现。发展是永恒的,是具有前 进性质的上升。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件的灭亡,是新陈 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何谓“传播学术金字塔”?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思想观念、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新的学科,旨在探究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无论是政治宣传、商业营销、文化传承还是社交媒体,都需要深刻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传播学探究了传播的基本机制,明确了信息传输的寄生基础——信道,媒介等重要因素。

此外,传播学也研究了信息的原因、方式和目的,系统性地剖析了信息的潜在内涵和价值。

其次,传播学也解释了传播媒介的重要性,研究了各种媒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多元化的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然而,传播学也意识到传播效果的复杂性。

信息的接受者不仅是理性的受众,还有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情感受众。

传播学强调了个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影响。

最后,传播学的理论指导了信息传播的实践活动。

不同的传播策略和技巧可以更准确地传达信息、掌握读者心理、取得行动目标。

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尤其对广告与公共关系产生影响,究其根本,就是要把握传播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的目的。

总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基本规律的学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播学更具实际意义。

人们可以通过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更好地了解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制定更合理的传播策略,让信息传输更加高效和精准。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

而对于这些定义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传播学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 生、发展规律的学问。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 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 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传播学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 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 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
什么是传播
“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 源自拉 丁语Communis。 该词的解释有十几种,其基本意思是“与 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1.《牛津英文辞典》:借说话、写作或形 象,对观念、知识等的分享、传达或交换。 2.《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传播是思想及 讯息的传送,以别于货物和旅客的运输, 传播最基本的形式是透过形象(观看)和 声音(聆听)而传递信息。
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 会一切信息传播行为 及其规律的学问。它 提供的是传播的总体 理论构架,研究范围 大而广。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主要研究 大众传媒的发生、发 展及其与人、与社会 的关系等问题。既是 传播学理论组成部分 和延伸发展,又具有 相对的独立性。
个人
社会
媒介 变革
马克思主义(Marxism)
是指以马克思学说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根据马克 思的说法,人类的进步是以“阶级”之间的冲突 为基础,而阶级的支配权则由当时的主要生产因 素(例如土地、原材料、资本或者劳动力)的所 有权而定。支配阶级压榨其他阶级,以便使得利 润和产出实现最大化。大众媒介在其间的角色则 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机构,媒介可以被用来 防御或者攻击支配阶级的地位。在马克思当时以 及其后的时代,大众媒介为支配阶级所拥有,而 其运作则合乎支配阶级的利益。这仍然属于一种 决定论的议题。 关于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
传播学原理
主讲:崔保国
传播学原理参考书
1 、丹尼斯 · 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 3、崔保国主编《大众传播学网络课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讲 传播学总论
一、什么是传播 二、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传播的定义
1.徳弗勒(M.L.Defleur):传播基本上 是经由符号,将讯息、意念、态度或感 情从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传送到另一个人 或另一个团体的活动。 2.格伯纳(Gerbner 1967):传播可以 被界定为“通过信息而进行的社会互 动”。 3.郭庆光:从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 点结合来看,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 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早期的定义
早期有一个定义(Jianowitz,1968): “大众传播包含了专业化的群体利用技术 手段(报纸,电台,电影等)向广大不同 并且分布广泛的受众提供符号化内容的机 构和技术。” 在此定义中,“传播”一词只意味从传播 者角度考虑的“传送”,而不是它所包含 的反应、共享和互动等概念的更为完整的 定义。
信息社会 (Information society)
广泛用以描述当代社会的词汇,其描 述的根据被认为是信息社会最核心的驱动 力或生产权力的来源,就是各种信息。这 种假设的正当性源自许多社会生活对于信 息生产、处理和应用所依赖的物质性与文 化性的因素,以及复杂的传播网络运作。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信息与传播技 术部门似乎已经成为主要的财富来源。
传播学起源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 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 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 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 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 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 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
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首先是因为美国的大众社 会的出现 20世纪上半叶,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 大战的祸害,而美国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 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 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 量之一。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 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也有大批 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 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 面对、必须研究的中的信息论、控 制论、系统论,还有医学、生物学等,所 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 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 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 间、人与社会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 立关系。
大众传播学与新闻学
媒介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
信息的概念 香农的定义:可以消 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Information)
广义来讲,所有有意义的传播内容(讯息) 都是信息。较狭义地来说,信息通常指代 关于“真实世界”可检验的、可信赖的事 实资料。这也包括关于世界事实的意见与 报道。而更狭窄或精确的意义来说,信息 也许可以等同于在某些真实领域中,能够 明确地被区别出来、使接收者“减少不确 定性”的传播的符号或“数据”。
大众传播学 重视理论研究,以学 理为重点。兴起于本 世纪30年代以后。 采取实证的定量分析 方法,并把理论、模 式、方法连成一体。 研究对象除新闻外, 还有广告、公共关系、 民意测验、书籍等。 新闻学 重视业务研究,以 “术”为重点。兴起 于本世纪初。 研究方法是传统的思 辨型定性方法和直观 的分析法。 研究的重点是报刊、 通讯社、广播、电视 等新闻媒体。
传播(Communication)
这个词汇具有许多不同的意义与定义,不 过,传播的核心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增加 共通性或者分享信息的过程,其基础是 “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当然,传播也被 视为某些信息本身的传播与表达。 现代技术增加了将传播从整个社会基础中 分离出来的可能性。
传播的特点
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与宣传(Propaganda)
是一种有意的传播过程与传播产品, 企图通过多重的、系统性与片面性的传播 手段的应用,来影响集体的行为和意见。 宣传以传播者而非接收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几乎在某些方面理所当然地会造成误导或 引发不完全真实的情况,甚至是完全不真 实的讯息。在宣传对真实的再现中,可能 造成心理上的攻击或者扭曲。宣传的效果 受情境与目标受众意向的影响程度要比 “信息”本身大。参阅广告及活动。
给传播一个定义
传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社会性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间,通过媒介和有意义的符号所进 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行为的总称。
第1讲 传播学总论
一、什么是传播 二、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
何谓传播学
传播学是由大众传播学引申发展而来的。 大众传播学是从关注“大众媒介”开始, 围绕着“大众媒介”展开的学问。 “大众媒介”是一种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 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 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书 籍、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游戏、 博客、维客等新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