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计划(内部版)

合集下载

新媒体艺术系教学工作计划

新媒体艺术系教学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领域。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媒体艺术人才,我系特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新媒体艺术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内容1. 理论课程:(1)新媒体艺术概论:介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

(2)数字图像处理:教授数字图像的采集、处理和编辑技巧。

(3)数字动画与特效:讲解数字动画的制作流程、特效技术及后期合成。

(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介绍VR/AR技术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5)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培养学生设计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交互作品。

2. 实践课程:(1)新媒体艺术创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如数字绘画、数字雕塑、交互装置等。

(2)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作品展览:举办学生作品展览,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媒体艺术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新媒体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新媒体艺术创作技能。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

2. 考试成绩:理论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实践课程采用作品展示和答辩。

3.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国内外权威的新媒体艺术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 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数字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新媒体传播方向课程设计

新媒体传播方向课程设计

新媒体传播方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特点;2. 使学生了解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如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短视频等;3. 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搜索、筛选、整合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和沟通的技巧;3. 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创新性表达和展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媒体领域的欲望;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新媒体传播方向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能力和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对新媒体传播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可能对新媒体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能;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新媒体传播概述- 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与发展历程-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模式2. 新媒体传播形式与手段- 社交媒体传播:微博、微信等- 网络新闻传播: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 短视频传播:抖音、快手等3. 新媒体传播策略与技巧- 内容策划与创意表达- 传播渠道选择与优化- 用户分析与粉丝经营4. 新媒体传播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解析:分析成功案例的传播策略、技巧及成果- 失败案例反思:总结失败案例的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5. 新媒体传播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 新媒体传播法律法规解读- 新媒体传播伦理道德规范6. 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 新媒体传播工具的使用与技巧- 学生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新媒体传播策划与实施-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实践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新媒体传播概述(1课时)2. 新媒体传播形式与手段(2课时)3. 新媒体传播策略与技巧(2课时)4. 新媒体传播案例分析(2课时)5. 新媒体传播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1课时)6. 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3课时)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新媒体传播”章节相关,涵盖了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概念、形式、策略、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知识体系。

新媒体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新媒体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具备新媒体素养的人才,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我校特制定以下新媒体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传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新媒体伦理道德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新媒体概述:新媒体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及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2. 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3. 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模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

4. 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平台运营、内容策划、活动组织等。

5. 新媒体伦理与法规:网络安全、知识产权、道德规范等。

6. 新媒体案例分析:国内外优秀新媒体案例解析。

四、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新媒体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新媒体平台操作、内容创作、活动策划等实践活动。

4. 互动式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4周):新媒体概述、新媒体技术。

2. 第二阶段(5-8周):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运营。

3. 第三阶段(9-12周):新媒体伦理与法规、新媒体案例分析。

4. 第四阶段(13-16周):实践操作、课程总结。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笔试。

3. 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某一新媒体案例进行分析。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媒体概论》、《新媒体传播学》、《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等。

2. 网络资源:国内外优秀新媒体平台、案例分析、行业报告等。

大学生新媒体学期工作计划

大学生新媒体学期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学期,我部将围绕以下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二、工作目标1. 提升校园媒体影响力,扩大宣传覆盖面,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品牌。

2. 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素养的校园媒体人才,为学校宣传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加强与其他部门、院系的合作,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4. 完善新媒体运营体系,提高新媒体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三、具体工作计划1. 内容策划与制作(1)围绕学校重大活动、节日、纪念日等,策划系列专题报道,如“校园之星”、“青春榜样”等。

(2)关注校园热点话题,开展深度报道,传递正能量。

(3)定期发布原创文章,提高内容质量,丰富读者视野。

2. 平台运营与推广(1)加强各大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保持活跃度。

(2)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粉丝互动,增强粉丝粘性。

(3)与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

3. 团队建设与培训(1)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新媒体技能培训,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2)开展团队交流活动,促进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3)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团队力量。

4. 跨部门合作(1)与学校相关部门、院系开展合作,共同策划、组织活动。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3)与其他高校新媒体团队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5. 质量监控与评估(1)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确保发布内容健康、积极。

(2)定期对新媒体运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工作效果。

(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工作策略,持续优化新媒体运营。

四、总结本学期,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将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内容质量、拓展宣传渠道等手段,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品牌。

我们坚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新媒体中心一定能够为学校宣传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新媒体与传媒教学计划

新媒体与传媒教学计划

新媒体与传媒教学计划现代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它给传媒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媒教学必须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贴近实际、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因此,设计一套符合当代传媒趋势和需求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教学主题传媒教学的主题应围绕现代社会中的新媒体发展展开。

课程设置应包含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传播理论、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传媒专业素养。

活动安排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安排学生进行新媒体实践项目,让他们亲自去制作、传播新媒体作品,以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与业界专业人士交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媒体行业的了解和感受。

教材使用在选择教材时,应注重相关性和实用性。

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案例、经典著作和权威教材。

此外,也可以结合互联网资源,引入最新的资讯和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最新发展动态。

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来开展讲座或多媒体教学,用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来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的理解。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的能力培养。

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展文案撰写、项目策划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自主学习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互动讨论。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可以通过课堂问答、作业、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同时,也可以设置项目作业和实践考核,通过实际操作来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评估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交流能力。

总结新媒体与传媒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

大学新媒体学期工作计划

大学新媒体学期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学期新媒体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2. 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提高团队整体素质;3. 增强新媒体与校园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4. 深化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具体措施1. 优化新媒体平台(1)完善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2)丰富内容,增加原创性、趣味性、实用性;(3)加强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 加强新媒体团队建设(1)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2)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团队结构;(3)加强团队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 深化新媒体与校园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合作(1)加强与校团委、学生会的沟通,共同策划校园文化活动;(2)与各学院建立联系,了解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3)与其他高校新媒体团队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4. 深化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1)结合时事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四、工作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进行新媒体平台优化、团队建设,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2. 第二阶段(第5-8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新媒体平台传播力。

3. 第三阶段(第9-12周):深化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4. 第四阶段(第13-16周):总结本学期工作,对新媒体团队进行评估,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本学期新媒体工作计划的实施,我们将不断提升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媒体与传播学课程教学计划

媒体与传播学课程教学计划

媒体与传播学课程教学计划引言:媒体与传播学作为一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对媒体与传播现象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安排必须既符合学科的特性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其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体与传播现象的变化和挑战。

一、教学主题的确定媒体与传播学课程的主题可以围绕媒体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展开,涉及到媒体与社会、媒介与信息、传播与话语、媒体文化与公共领域等方面。

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媒体与传播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关联关系。

二、活动安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安排。

第一,在课程开始之前,每节课都可以设置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图文材料,旨在引发学生对媒体和传播现象的思考。

第二,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析和解读真实的案例,分享个人观点,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和交流意见。

第四,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媒体与传播的工作过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教材使用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在媒体与传播学领域,有很多优秀的教材供我们选择,如《媒体与传播学导论》、《媒体研究方法》等。

这些教材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媒体与传播学知识体系,又能使学生对于媒体与传播现象的思考更加细腻和深入。

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术论文、新闻报道、音视频资源等多种媒体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术素养。

结语: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安排,在媒体与传播学课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随着新媒体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与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也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媒体与传播的发展动态,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媒体新闻教学设计方案

新媒体新闻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新媒体新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新媒体新闻的采编能力、写作能力、制作能力和传播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新媒体新闻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新媒体新闻概述:新媒体新闻的定义、特点、发展趋势及与传统新闻的区别。

2. 新媒体新闻采编:采访技巧、写作技巧、摄影技巧、视频制作技巧。

3. 新媒体新闻制作:新闻编辑、排版、图文设计、视频剪辑。

4. 新媒体新闻传播:社交媒体运营、网络营销、新闻发布平台选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媒体新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新媒体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制作和传播的实践操作。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新媒体新闻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点:系统讲解新媒体新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新媒体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方法。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制作和传播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媒体新闻的发展趋势、行业前景等问题。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制作和传播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

4. 反馈意见: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新媒体新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库:收集国内外新媒体新闻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 Media Studies <研究生课程班 Spring 2011>
Instructor: Jia Lu Email: lujiantu@ Tel: 6279-5415 Class Hours: Saturday 9:00 AM to 12:00 AM Class Dates: Feb. 26; Mar. 5, 12, 19, 26; Apr. 9, 16; May 7, 14, 21 Classroom: 四教 106 Office Hours: Tuesday 3:30 PM — 5:30 PM or any other time by appointment My Office: Omnicom Building 3093
Description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has serious implications, both for professionals in communications related fields, and for members of society who use electronically mediated communication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of communication to these chan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link technological changes to trends in mass media industries, as well as shifts in cultural norms and practic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are:
   
Survey the history,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underpinning the contemporary media landscap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dentify key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unication, cultur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Identify trend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among media systems, and Highlight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that can be understood and evaluated critically by using concepts and research from media studies.
Textbooks: Available in the libr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 今日媒介: 理解媒介、文化与技术(第四版)(影印)(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3.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Lievrouw, L. A., & Livingstone, S. (2006).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CTs. London: Sage.
Grades Attendance & Participation: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reflect students’ commitment to this course. Please feel free to raise your questions and comments in the classroom. I really appreciate it. Group Presentation: 1. 6 or 7 students are in one group to choose a topic about new media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our teaching assistants. There will be 16 groups in total.


2. 3.
4.
Each presentation lasts for about 20-25 minutes. The presentation includes two major parts: First, the presentation will introduce some cutting-edge IC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fields. Second, the presentation will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or thoughtful ideas for the clas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what covered in the first part. The topics of the presentation can cover but not limit to: new media & politics, new media & education, new media & health, new media & gender, new media & security, new media & social engagement, new media & entertainment, new media & privacy, new media & piracy, new media & religion, new media & culture, or new media & globalization.
Final Paper: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each student is asked to submit a final pap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nal paper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in the class. Final paper Group presentation Participation Attendance Total The Fine Print 50% 30% 10% 10% 100 %
 
Group presentation and final paper will be collected on their due dates. All submissions after the due dates will not be accepted. For the proposals, plagiarism will result in a zero. Plagiarism is difficult to concisely define, but it includes: representing someone else's work as your own; turning in someone else's paper as your own work; or taking passages from someone else's work and including it in your paper without identifying the original author.
Schedule Date 2/26/11 3/5/11 3/12/11 3/19/11 3/26/11 4/9/11 4/16/11 5/7/11 5/14/11 5/21/11 Content Explain syllabus and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studies New media technologies New media and media theories New media Law and Policy Network society (I) Network society (II) Network society (III) Mobile society Surveillance society Risk society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