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针灸学》第二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2 经络学说的定义3 怎样学好针灸学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4.经络学说的定义及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1.属肾络膀胱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属小肠络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属心包络三焦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厥阴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属三焦络心包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5.属肺络大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属胃络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7.属肝络胆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厥阴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属胆络肝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9.属膀胱络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属心络小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属脾络胃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2.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肝经B.脾经C.肾经D.任脉E.督脉13.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4.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端B.足次趾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外端15.足太阳膀胱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6.足少阳胆经止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7.足阳明胃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上毫毛部B.足大趾末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之下18.足少阴肾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9.足太阴脾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0.足厥阴肝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内侧端21.手少阴心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2.手太阴肺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3.手厥阴心包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耳中C.口中D.目内眦E.鼻翼两侧24.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5.足少阳胆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6.足阳明胃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外侧端27.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8.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9.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鼻孔两侧C.目内眦D.人中E.至目外眦,转入耳中30.手阳明大肠经止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1.手太阳小肠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2.手少阳三焦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B.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C.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D.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E.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33.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4.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5.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6.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B.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C.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D.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E.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37.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侯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8.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9.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B.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C.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D.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E.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41.足厥阴肝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2.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3.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4.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上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肢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下
足
肢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胸
手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洛阳经络班养生

举例:
手--循行至手 ---
太
前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经--经脉
起止部位 循行路线
所属脏腑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纵贯全身。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三)经脉与络脉的联系
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 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 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 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 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 络。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
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 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在找穴位时,要先压压、捏捏、看看!
(2)记分寸 同身寸;
大拇指的指尖关节的宽度是“一寸”。 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尖算起的第二关节的宽度是“1.5寸”。 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
说明:刺激穴位要在呼气时! 吐气时,肌肉放松,疼痛少,传导佳,效果好!
注意事项
阴升阳降 轻为补;重为泻 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 呼吸:刺激穴位要在呼气时,呼气时,肌肉放 松,疼痛少,传导佳,效果好。
然而,医疗实践却证明,一些在 解剖结构毫不相干的部位在生理病 理存在特殊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 经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肺与大肠,在解剖结构上毫 不相干,但由于肺与大肠的经脉相 互络属,故临床上可见肺气不降, 而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大便秘结,可 用降肺气之法治疗;反之,大肠实 热,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上逆,而 致喘咳胸满,可用泻热通便法治疗。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

腧穴主治规律
• 一般规律 1、头面及胸腹部的腧穴——局部和邻近疾病 2、四肢部的腧穴——局部和邻近疾病、脏腑 和全身疾病 总之,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分经主治规律
1、凡是属于同一经脉的腧穴,其主治均有 其共同之处。 2、不同经脉的腧穴,如果这些经脉经过 或到达同一部位,则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3、不同经脉和脏腑各有其不同的病候。
• • • • •
手三阴——胸部病 手三阳——头部病(咽喉病、热病) 足三阳——头部病(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三阴——腹部病(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二脉——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 分部主治规律 1、每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分布部位不同,其主 治作用的范围不同。 2、头面躯干部的腧穴,除任、督某些腧穴具有 特殊的或全身性的主治作用外,绝大部分腧穴 一般只能主治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的脏腑组织 器官的病症。 3、四肢部的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 腧穴,除主治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外,还能 主治该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头面躯干及其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而且越是远离躯干部的 腧穴,其主治范围越广。
(2)功能与特点:
•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达到统摄有 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作用;
•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 作用。
3.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 五络脉”。
(1)分布特点:
•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 脉; •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 • 脾之21椎 6寸
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临床取穴, 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 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气变动失常: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骭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变动失于常度所致。
经气衰竭: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即说明经络功能失常,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和病候。
(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况下,经络即成为病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传注的途径。
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胃肠。
”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和病理变化过程。
例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邪在皮毛、经脉,继而入舍于肺,则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相继出现。
又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又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道。
例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郁气滞,则往往犯及脾胃而出现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状;肾脉从肾上贯肝膈,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则见头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等症。
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所以内脏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引起体表相应部位的组织、官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如肝病胁痛、目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等。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1.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
前已述及,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外感病
的病邪均是由浅入深沿经络途径向里传变,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使舍于经……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2.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病变尚可通过经络途径相互传变。
如肝气犯胃,肝火灼肺,肾病有水气凌心、射肺,肝风内动出现口面涡斜,心火移热于小肠等,均可根据经络的脏腑属络联系和循行关系阐明其机理。
3.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
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有关的经络循行路线上或某些特定穴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或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以及感觉异常现象。
通过望色、循经触
诊和测量又可推断疾病的病位所在和病情的深浅轻重与进退等病理变化。
可见体表各种病理变化是有关经络脏腑病变的反映。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行分布各有分野,脏腑官窍络属各有差异,所以,可根据体表病变发生部位与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此即“明部定经”。
例如头痛的辨证归经: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和足厥阴经有关等。
又如肝经循行中“抵少腹”、“布胁肋”,故两胁或少腹痛者,多与肝经有关;咳嗽、气喘、流清涕、胸闷,或缺盆、肩背及上肢内侧前缘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而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痛、手心发热等则多与手少阴心经有关。
总之,根据病痛的部位和病候表现,结合各经循行分布及其特有的病候群,即不难推断有病的脏腑或经脉。
至于前述的各种经穴病理反应或各种循经出现的脱毛、充血带、贫血带、丘疹、皮下结节和皮肤电阻变化等反应,也可作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的诊断依据和辨证归经的重要参考。
(三)指导针灸治疗
《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这说明临床上的一切病候,无不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经络学说,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更为直接而重要。
1.指导循经取穴:通常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官窍属络关系,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来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
例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实例。
2,皮部取穴: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密切联系,所以对脏腑经络疾病也可用皮肤针或交内针在其相应的皮部叩刺、埋针进行治疗。
3.刺络治疗:《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据此,凡经络瘀滞,火热实邪痹阻为患者,皆可刺络脉放血治疗。
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高热神昏,刺十宣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局部刺络拔罐治疗等。
4.经筋治疗:经筋疾病多表现为拘挛、强直、抽搐、弛缓等症状,可取局部痛点或阿是穴针灸治疗。
此即“以痛为腧”的治法。
5.按时取穴:经络气血的循行流注与时间有密切相关,因而有各种时间针法的创立。
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均是以经络气血流注、盛衰、开阉的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针刺取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