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麻醉课件ppt

麻醉药物的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麻醉 药物可分为镇静药、 镇痛药、肌肉松弛药 等。
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 神经系统的特定受体 结合,产生抑制作用 ,使患者进入麻醉状 态。
镇静药
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产生镇 静、催眠效果。
镇痛药
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 传导,产生镇痛效果 。
肌肉松弛药
通过作用于神经肌肉 接头,使肌肉松弛, 便于手术操作。
。
意识状态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 其是否清醒,是否能够正确回答
问题,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
疼痛评估
麻醉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应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
必要的止痛措施。
麻醉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饮食和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合理饮食和活动, 促进身体康复。
02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的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麻醉手术史、用药史、 家族史等,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 和风险。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 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 肾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 病情。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系统、循环 系统等进行检查,评估患者的生理状 态和麻醉风险。
02
操作技术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操作 技术。
01
03
气管插管
通过喉镜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连 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神经阻滞
通过注射麻醉药物,使神经支配区域 产生麻醉效果。
05
04
静脉穿刺
新医课件-麻醉-幻灯片

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大小并非完全一致,手术 复杂可使麻醉的风险性增加,而有时手术并非 复杂,但病人的病情和并存病却为麻醉带来许 多困难。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应仔细阅读病历,详细了解临床诊断、 病史记录及与麻醉有关的检查。
访视病人时,应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 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平时体力活动能 力及目前的变化
0.27~0.40
Ⅲ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7.80~23.0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9.40~50.7
※急症病例注“急”或“E”,表示风险较择期手术增加
麻醉前准备事项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针对其它疾病进行治疗,使机体功能状态处于 最佳,内容很多,需全面考虑,逐系统进行。
麻醉前准备事项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门脉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准备作脾切
除、门一奇静脉断流术病人;
◆如73岁腹股沟斜疝病人合并有高血压 、冠心病 、
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拟作修补手术病人。
麻醉前用药 常用药物
镇痛药: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减
少麻醉药用量。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药物。
抗胆碱药:能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松
弛多种平滑肌,保持呼吸道通畅,还有防止迷走神经反射亢 进的作用,是麻醉前不可省却的药物。此类药物能抑制汗腺 分泌,甲状腺机能亢进、高热、心动过速等病人不宜使用。 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药物
麻醉前准备事项
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与检查
为了使麻醉和手术能顺利、安全进行,防 止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要求麻醉、治疗 用药,监护仪器设备、治疗仪器设备、抢 救器械等要求齐全,性能良好,放置固定, 便于取用。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应仔细阅读病历,详细了解临床诊断、 病史记录及与麻醉有关的检查。
访视病人时,应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 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平时体力活动能 力及目前的变化
0.27~0.40
Ⅲ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7.80~23.0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9.40~50.7
※急症病例注“急”或“E”,表示风险较择期手术增加
麻醉前准备事项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针对其它疾病进行治疗,使机体功能状态处于 最佳,内容很多,需全面考虑,逐系统进行。
麻醉前准备事项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门脉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准备作脾切
除、门一奇静脉断流术病人;
◆如73岁腹股沟斜疝病人合并有高血压 、冠心病 、
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拟作修补手术病人。
麻醉前用药 常用药物
镇痛药: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减
少麻醉药用量。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药物。
抗胆碱药:能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松
弛多种平滑肌,保持呼吸道通畅,还有防止迷走神经反射亢 进的作用,是麻醉前不可省却的药物。此类药物能抑制汗腺 分泌,甲状腺机能亢进、高热、心动过速等病人不宜使用。 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药物
麻醉前准备事项
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与检查
为了使麻醉和手术能顺利、安全进行,防 止任何意外事件的发生,要求麻醉、治疗 用药,监护仪器设备、治疗仪器设备、抢 救器械等要求齐全,性能良好,放置固定, 便于取用。
外科学-麻醉学ppt课件

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改善心脏功能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术前检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
和肺X线片 合并糖尿病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
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 NEXT
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改善心脏功能
1)术前以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衰史、心房纤颤或心脏明显 扩大者,手术当天应停药。
分级
标
准
死亡率(%)
Ⅰ 体格健康,发育良好,各器官正常
0.06-0.08
Ⅱ 有轻度并发病,功能代偿健全
0.27-0.40
Ⅲ 并发症较严重,活动受限,可应付日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发症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面临生命威胁 7.80-23.0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9.40-50.7
• 一般状况差、年老体弱者,恶病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催 眠镇静药及镇痛药都较敏感,用药量应减少;而年轻体壮或甲静药,以消除 病人的紧张情绪。
常用的麻醉前用药
(一)镇静催眠药 (二)麻醉性镇痛药 (三)神经安定镇痛药 (四)抗胆碱药抗胆碱能药
(一)镇静催眠药
主要有三类: 1. 乙醇或乙醛衍化物:属基础麻醉药范畴,如水合氯
醛等。 2. 巴比妥类药:主要选用长效(6~9h)的鲁米那钠
睡眠剂量成人为100~200 mg; 小儿为2~4 mg/kg,于麻醉前2 h肌注。 3. 神经安定类药
(二)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
(1)吗啡具有提高痛阈、强力抑制代谢和显著改变精神状态等功效。 肌注15 min后痛阈提高50%;30 min后出现情绪稳定、焦虑心理 消失、嗜睡;60 min后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
(3)一般常用剂量为0.1~0.2 mg/kg,口服、肌注或静注。静注后1~ 2 min 进入睡眠,维持20~50 min,可按需重复注射1/2首次量。
和肺X线片 合并糖尿病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
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 NEXT
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改善心脏功能
1)术前以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衰史、心房纤颤或心脏明显 扩大者,手术当天应停药。
分级
标
准
死亡率(%)
Ⅰ 体格健康,发育良好,各器官正常
0.06-0.08
Ⅱ 有轻度并发病,功能代偿健全
0.27-0.40
Ⅲ 并发症较严重,活动受限,可应付日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发症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面临生命威胁 7.80-23.0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9.40-50.7
• 一般状况差、年老体弱者,恶病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催 眠镇静药及镇痛药都较敏感,用药量应减少;而年轻体壮或甲静药,以消除 病人的紧张情绪。
常用的麻醉前用药
(一)镇静催眠药 (二)麻醉性镇痛药 (三)神经安定镇痛药 (四)抗胆碱药抗胆碱能药
(一)镇静催眠药
主要有三类: 1. 乙醇或乙醛衍化物:属基础麻醉药范畴,如水合氯
醛等。 2. 巴比妥类药:主要选用长效(6~9h)的鲁米那钠
睡眠剂量成人为100~200 mg; 小儿为2~4 mg/kg,于麻醉前2 h肌注。 3. 神经安定类药
(二)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
(1)吗啡具有提高痛阈、强力抑制代谢和显著改变精神状态等功效。 肌注15 min后痛阈提高50%;30 min后出现情绪稳定、焦虑心理 消失、嗜睡;60 min后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
(3)一般常用剂量为0.1~0.2 mg/kg,口服、肌注或静注。静注后1~ 2 min 进入睡眠,维持20~50 min,可按需重复注射1/2首次量。
麻醉PPT课件

❖ (二)全麻后清醒延迟的处理: ❖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 (四)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 (五)恶心呕吐的处理:
全身麻醉
❖ 定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 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 、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一常用静脉麻醉药及其优 缺点:
❖ 肌肉松弛药:
❖ 作用特点:它只能使骨骼肌麻痹,而不 产生麻醉作用。它不能使病人的神志和 感觉消失,也不产生遗忘作用。肌松的 目的主要是便于手术操作,减少全麻药 用量,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 作用机制和分类:肌松药的作用机制主 要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干扰了神经冲动的 传导。根据干扰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 两类:一类是以琥珀胆碱为代表的去极 化肌松药,另一类是以筒箭毒碱为代表 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 其他监测:除以上监测还应密切观察全 身情况。如非全麻病人应注意神志和表 情的变化。小儿的体温监测,全麻病人 的尿量监测,心功能不良者应行心电监 测。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 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及 注意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一)监测: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给 氧。特殊病人心电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尿量 和体温监测。
麻醉前病情评估
❖ 围手术期潜在的危险因素: ❖ 手术引起的创伤和出血可使病人的生理
功能处于应激状态。 ❖ 任何麻醉方法和麻药对病人的生理功能
都有一定的影响。 ❖ 外科疾病本身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 ❖ 内科并存病所致的器官功能改变。
❖ 评估的方法和措施
❖ 具体的评估方法是:根据 麻醉医师协 会(ASA)五级分类法(表8-2)进行 评估。
2—3小时。
全身麻醉
❖ 定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 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 、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一常用静脉麻醉药及其优 缺点:
❖ 肌肉松弛药:
❖ 作用特点:它只能使骨骼肌麻痹,而不 产生麻醉作用。它不能使病人的神志和 感觉消失,也不产生遗忘作用。肌松的 目的主要是便于手术操作,减少全麻药 用量,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 作用机制和分类:肌松药的作用机制主 要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干扰了神经冲动的 传导。根据干扰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 两类:一类是以琥珀胆碱为代表的去极 化肌松药,另一类是以筒箭毒碱为代表 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 其他监测:除以上监测还应密切观察全 身情况。如非全麻病人应注意神志和表 情的变化。小儿的体温监测,全麻病人 的尿量监测,心功能不良者应行心电监 测。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 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及 注意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一)监测: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给 氧。特殊病人心电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尿量 和体温监测。
麻醉前病情评估
❖ 围手术期潜在的危险因素: ❖ 手术引起的创伤和出血可使病人的生理
功能处于应激状态。 ❖ 任何麻醉方法和麻药对病人的生理功能
都有一定的影响。 ❖ 外科疾病本身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 ❖ 内科并存病所致的器官功能改变。
❖ 评估的方法和措施
❖ 具体的评估方法是:根据 麻醉医师协 会(ASA)五级分类法(表8-2)进行 评估。
2—3小时。
麻醉常见ppt课件

低氧血症
由于通气不足或氧合障碍,导 致机体缺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 衰竭,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
。
循环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
麻醉期间由于血管扩张 、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导
致的血压下降。
心律失常
麻醉期间出现的心律不 齐或心跳过快、过慢。
心搏骤停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突然 心脏停搏,可导致严重
Part
03
常见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
定义
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方式,使麻醉药物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 经系统,使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镇痛的麻醉方法。
药物
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吸入性麻醉药(如异氟醚、七氟醚等)、静 脉麻醉药(如丙泊酚、依托咪酯等)和复合麻醉药。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手术,特别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的手术。
或Hale Waihona Puke 喊。Part05特殊患者的麻醉管理
高龄患者的麻醉管理
总结词
高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麻醉风 险较高,需谨慎评估和管理。
详细描述
高龄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等,麻醉前需充分评 估患者状况,制定合适的麻醉方
案。
注意事项
高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 泄能力下降,应减少麻醉药物的
用量,并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危重患者的麻醉管理
总结词
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 稳定,麻醉风险极高,需密切监
测和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危重患者常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或重 症监护治疗,麻醉前需充分评估患 者的状况和手术要求,制定周密的 麻醉计划。
注意事项
危重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应谨慎选择麻醉药物,并密切监 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麻醉ppt课件【48页】

②呼吸抑制 ③幻觉, 恶梦 依托咪酯:对循环抑制弱 普鲁泊福:①循环抑制,呼吸抑制, ②有欣快感 ③苏醒迅速
咪唑安定
18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比较
CNS 循环系统
硫喷妥钠
催眠
心肌抑制(++) 血管扩张
呼吸系统 抑制,痉挛
临床应用 诱导
用量(mg/kg) 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
4-6 (mg/kg) 1 min 15-20min
43
诱因: 氟烷、安氟醚等卤族类吸入 麻醉药、
琥珀酰胆碱、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特征:
术前体温正常,吸入卤族麻醉药或静注琥珀 酰胆碱后→体温↑↑43℃, 皮肤潮红,心动 过速,气促、发绀.全身肌肉强烈收缩,角弓 反张,肌松药不能使强直减轻,反而使强直 加重.
44
急性循环衰竭:BP↓↓,室性心律失常,肺水肿. CPK↑↑,肌红蛋白尿,尿少,高钾血症. 离体肌肉碎片放入halothane、scoline、kcl液 中,呈收缩反应. PaCO2↑↑,PH ↓, HCO3-↓:
▪ 血/气分配系数(λ)
▪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FA-V)
16
代谢和毒素
▪ 主要代谢场所是肝,细胞色素P450是重要 的药物氧化代谢酶,能加速药物的氧化代 谢过程。
▪ 衡量药物的毒性涉及到其代谢率,代谢中 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毒性。
17
静脉麻醉
硫喷妥钠:循环抑制,呼吸抑制,强硷性 氯胺酮: ①镇痛显著麻醉
37
通气不足: 原因:颅脑手术的损伤、麻醉药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术后疼痛、胸 腹带过紧,过度肥胖。 表现:二氧化碳潴留(PaCO2大于50mmHg、pH小于 7.30)、低氧血症。 处理:辅助或控制
诊断标准:吸空气时,SpO2小于90%,PaO2小于60mmHg 或吸纯氧时PaO2小于90mmHg。
咪唑安定
18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比较
CNS 循环系统
硫喷妥钠
催眠
心肌抑制(++) 血管扩张
呼吸系统 抑制,痉挛
临床应用 诱导
用量(mg/kg) 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
4-6 (mg/kg) 1 min 15-20min
43
诱因: 氟烷、安氟醚等卤族类吸入 麻醉药、
琥珀酰胆碱、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特征:
术前体温正常,吸入卤族麻醉药或静注琥珀 酰胆碱后→体温↑↑43℃, 皮肤潮红,心动 过速,气促、发绀.全身肌肉强烈收缩,角弓 反张,肌松药不能使强直减轻,反而使强直 加重.
44
急性循环衰竭:BP↓↓,室性心律失常,肺水肿. CPK↑↑,肌红蛋白尿,尿少,高钾血症. 离体肌肉碎片放入halothane、scoline、kcl液 中,呈收缩反应. PaCO2↑↑,PH ↓, HCO3-↓:
▪ 血/气分配系数(λ)
▪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FA-V)
16
代谢和毒素
▪ 主要代谢场所是肝,细胞色素P450是重要 的药物氧化代谢酶,能加速药物的氧化代 谢过程。
▪ 衡量药物的毒性涉及到其代谢率,代谢中 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毒性。
17
静脉麻醉
硫喷妥钠:循环抑制,呼吸抑制,强硷性 氯胺酮: ①镇痛显著麻醉
37
通气不足: 原因:颅脑手术的损伤、麻醉药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术后疼痛、胸 腹带过紧,过度肥胖。 表现:二氧化碳潴留(PaCO2大于50mmHg、pH小于 7.30)、低氧血症。 处理:辅助或控制
诊断标准:吸空气时,SpO2小于90%,PaO2小于60mmHg 或吸纯氧时PaO2小于90mmHg。
临床麻醉学绪论PPT课件

Will anesthsia be dominate or extinct? (1) year 2025
No anesthesiologists in the OR All anesthesia will be remotely controlled via
computer-ized monitoring-feedback systems ICUs managed by pulmonary medicine critical care
1540年乙醚制备成功 1818年法拉第(Faraday)描述 了乙醚的麻醉作用 美国医生朗格(Crawford Williamson long)是世界第一 个使用乙醚麻醉者。1842年3月 30日朗格用洒有乙醚的毛巾捂在 患者的嘴上,成功地切除了颈部 的囊肿。但他未作报道,后来才 被人们誉为“乙醚麻醉的发明者 ”
从麻醉技术向临床诊治发展
临床麻醉学
1、为手术提供无痛、肌松、无不愉快记忆、合
理控制应激及其他所必需的条件
—— 1942 肌肉松驰药的应用 —— 1950 支气管麻醉技术(Garlen等) —— 1950 低温麻醉(Bigelow)
2、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顺 利康复
3、工作领域拓展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围术期)
意义
奠定近代麻醉方法学基础
—— 局部麻醉(浸润与表面麻醉) ——区域麻醉(神经干、丛及椎管内阻滞) ——全身麻醉(吸入、静脉、复合)
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没有麻醉学的发展就没有外科学的今天
二、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时间:20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末 特征:顺应病人安全及外科手术拓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松药的进展
? 肌松药的应用,这是现代麻醉的一个分 水岭。有了肌松药,麻醉的安全性、可 控性大大提高。
? 罗库溴胺(Rocuronium bromide) ? 美维松(Mivacurium chloride) ? 顺式阿曲库胺(Cisatracurium)
局麻药的进展
? 1860年Nieman--发现可卡因 ? 1884年Koller用于眼局部手术 ? 普鲁卡因、地布卡因、丁卡因、利多
异丙酚:
? 异丙酚是一种真正的作用时间短的静脉 麻醉药,它几乎能够完全符合静脉麻醉 药的“黄金标准”:起效快,血浆清除 率高,血药浓度降低快,适合连续输注 给药。麻醉后苏醒迅速平稳,无精神症 状,极少引起术后恶心呕吐。
适应症:
? 幼儿至老年各类手术病人 ? 诱导、维持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TIVA) ? ICU和门诊手术麻醉中首选药物之一 ? 国外还依据靶控理论研制出 Diprifusor
输注系统,麻醉医师能直接调整靶浓度, 控制麻醉深度。
? 异丙酚的血药浓度与镇静程度成正比。 ? 呼吸抑制。呼吸抑制表现为潮气量下降、
呼吸频率下降、呼吸暂停、脉搏血氧饱 和度下降。
? 异丙酚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血管扩张作 用,从而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
咪唑安定:
? 具有水溶性和消除半衰期短的特点,临 床麻醉中应用较广,是目前应用最广的 苯二氮卓类,( 1)麻醉前用药:( 2) 全麻诱导和维持:( 3)局麻和部位麻醉 时 作 为 辅 助 用 药 : 一 般 剂 量 为 0.10.15mg/kg(4)ICU病人镇静
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 Ropivacaine 商品名 耐乐品) :
? 长效 四个优点: ? 产生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分离的程度大于布比
卡因 ? 比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低 ? 有血管收缩作用,因此无需再加肾上腺素 ? 对子宫胎盘血流无影响 ? 用于术后镇痛、产科麻醉
四、 麻醉技术的进展
? 病人自控镇痛 ? 病人自控镇静 ? 靶控输注技术 ? 经皮肤、粘膜给药 ? 麻醉诱导联合用药等
1. 病 人 自 控 镇 痛 (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 静脉PCA(PCIA) ? 硬膜外PCA(PCEA) ? 皮下PCA(PCSA) ? 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
现代麻醉学的范畴
? 临床麻醉学 (麻醉前、麻醉中、醉后) 操作 监测 处理? 重症监测治疗 ? 疼痛治疗(急性、慢性、癌性) ? 急救与复苏 ? 麻醉理论研究
吸入麻醉药的进展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氧化亚氮和乙醚 100余年 ? 第二阶段,20-40年代,以乙烯醚和环丙
烷为代表药物 ? 第三阶段 50年代应用氟烷开始,恩氟烷
麻醉学进展
麻醉学发展和现状
? 麻醉学是医学中一门年轻的临床学科 ? 麻醉学与外科学的相辅相成 ? 麻醉学科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现代麻醉概念的更新
?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 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及无 痛,更注重对病人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 和维护,如对应激反应的调控等。其工 作范围从手术室扩展到病房、门诊、急 诊室等场所,成为一门研究麻醉镇痛、 急救复苏及危重病医学的综合性学科。
和异氟烷,基本达到理想 ? 第四阶段发明了苏醒更快和更完全的药
物,其代表药物为七氟迷和地氟迷
静脉麻醉药的进展
? 百余年的历史 ? 1932环己巴比妥钠静脉麻醉 ? 1934硫贲妥钠用于临床。 ? 自50年代,普尔安、羟丁酸钠、氯胺酮、
乙咪酯等 ? 目前异丙酚有望取代硫贲妥钠 ? 咪唑安定:水溶液性、作用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