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一轮复习__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十五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效 复习 导航
1.考点展示
2.知识概览
抓住一个 高考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 认识的过程
35. 求索真 理的历程
核心 考点 突破
突破两个 高考难点
高考 典例
规避一个 易失分点
认为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第35课
本课知识概览 实 践 观
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3年山东卷)“梦想是海市蜃 题干主要强调了实 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 践的重要性,C项符 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 合题意。A项强调意 识的能动作用、B项 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 强调思与学的关系、 D项强调理想的重要 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性,均不符合题干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 主旨。 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 物质”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 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 求 真 理
含义 特点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展示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含义 特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
认 识 真 理 观
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活动。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典例6】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 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 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 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 录。
用)
方法论
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积极参加社 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会实践活 实践的观点。如用实
动,在实践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中检验和发 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
展认识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原
因和意义;理解科学
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认 的形成及对我国的现
识科学理论 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
的指导作 进作用;科学的政绩
用。坚持理 观、绿色GDP等随着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 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 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 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 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 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选D。

必修四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必修四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主体
对象
自 然 界 人 类 社 会
直接现实 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A.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
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 的) • B.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是一 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A.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 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 B.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 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思维拓展 1.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的关系 (1)区别: 实践的客观性是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 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 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能动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 重要的特征。 (2)联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 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而主体的客 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割裂二者的片面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 B
对点训练 1.经过中国与东盟各国几年的艰苦谈判和不懈努力,中 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 2010 年 1 月 1 日全面建成。我 国自 2000 年就提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 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材料主要说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导下的主观性活动 A.①②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全程测控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全程测控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2012年9月,我国异地高考方案获批,各地年内将陆续出台细则。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这一方案对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但从目前我国高考有全国统考、省份自主命题和使用教材不一等情况看,考试问题依然存在,细则的出台与完善依然有一个过程。

这说明( )①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验证了原有高考方案的弊端②任何真理都有具体性和条件性③教育考试方面的各种矛盾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④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真理总是同谬误相伴而行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原有的高考方案不适应新的形势以及异地高考方案还不完善,体现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异地高考方案细则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原因在于受到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限制,这说明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随事物矛盾的变化发展而发展。

故②③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①错误。

④与题意不符。

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从题中的“依赖河流”“开发利用河流”等信息可知,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从题中“早期人类”“工业革命以后”“今天”的不同背景,以及这些背景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河流关系的不同认识及认识的变化可知,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受实践的制约,同时也说明人类实践对人与河流关系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起了决定作用。

故①③正确。

题干材料可以体现实践的目的性,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本身的深化只是任务、手段,②错误。

新课标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必修4

新课标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必修4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实践是相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详细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相识过程:相识的反复性;相识的无限性。

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考点一实践[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干脆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相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①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相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都是实践的产物。

[温馨提示]相识的来源≠获得相识的途径。

相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个人获得相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

(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①相识产生于实践的须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供应日益完备的相识工具。

③实践熬炼和提高了人的相识实力。

(3)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重点突破】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易错警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 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
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
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
实践具有
( )。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解析 由材料信息“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
存在”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选C。
答案 C
【训练2】► (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 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十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核心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典例 1 (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 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实践决定认识,①颠倒了这种关系,是错误的;②正 确表明了这种关系是正确的;③否认了人的思维发展 的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④正 确。故选C。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 有三个特点,即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完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 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实践与认识的联系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高 于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 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例2】 (2015·湖南长沙模拟)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 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 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 变进一步证实了( )
1.2014年10月29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2014中国国 际物联网、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展览会暨论坛”上了解 到,近年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未 来将主攻智能化课题,智能化将为中国高铁插上新翅 膀。目前中国正在起草制定智能交通系统“十三 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在高速铁路发展领域, 中国将对智能列车核心技术组织攻关,构建以高速列 车为核心,以全方位列车状态感知和动态数字化运行 环境为基础,以信息智能处理与交互为支撑,具有自 检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