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认证管理体系图解
计量认证基础知识讲义(体系)

质量方针(重点)
• 公正、科学、准确、有效。 • 公正: 指立场公正、行为公正、程序公正; • 科学: 指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采用科学的
方法、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各项监测工 作; • 准确: 指以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质量的仪器 设备、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 可靠; • 有效: 以客户为关注焦点,为客户提供有效的监 测报告。
编制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 CNAS-CL09:2006 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
室的应用说明
•
CNAS-CL10:2006 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实验室 的应用说明
质量手册的主题内容
• •
•
质量手册(第一层文件):描述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 和职责,概述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 性文件。 程序文件(第二层文件):规定有效完成各项职能活动的方 法和途径。根据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 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以及本站的实 际情况,制定了29 个程序文件,涵盖了各项质量活动。程序 文件目录见附录8。 作业指导书和各类记录表格(第三层文件):作业指导书是 详细规定各种监测工作的作业方法,是各项活动的具体操作文 件。作业指导书包括检测细则、设备操作规程、非标准检测方 法、自校准检测设备量值溯源图、自校准方法测量不确定度分 析和各部门专项管理规定等。记录表格包括各类体系运行记录 和监测工作原始记录,即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为本站工作提 供可证实的证据。
• 《质量手册》对本站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承诺、
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及监测工作运行程序进行阐 述和说明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89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பைடு நூலகம்
计量仪表管理网络图

计量管理网络图为规范公司计量管理,达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将计量设备用好、管好,充分调动各级计量管理人员共同做好计量工作,实现统筹安排,全面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提高公司计量管理水平,现制订计量管理网络图,具体内容如下:一、公司部门的工作职责1、公司总经理负责主持制定企业计量方针,确定计量工作目标,对计量人员的配备、计量方面的奖惩等问题作出决策。
2、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公司总体计量管理工作,监督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计量检测数据,考核计量人员。
3、公司生产技术部(以下简称生产部)是公司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管理工作的技术、业务管理职能部门,在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领导下对公司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工作的管理、考核负责。
4、生产技术电控专工作为贸易计量仪表远传显示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技术负责人,对贸易计量仪表远传显示设备使用和维护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
5、生产部计量专工作为贸易计量仪表设备使用和检定维护管理的技术负责人,对贸易计量仪表设备使用和检定维护工作办法的起草、制定和完善、执行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对贸易计量仪表设备使用情况负有监督、考核的责任;对贸易计量仪表设备的技术管理、维护质量和消缺及时性以及检定周期安排负有指导和管理责任。
二、分公司的工作职责1、分公司主任作为本单位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工作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工作。
2、分公司检修副主任作为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管理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对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的组织管理负直接领导责任。
3、分公司检修专工为贸易计量仪表系统管理专责,全面负责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使用和检定维护的日常管理、巡视工作。
4、分公司检修班组为贸易计量仪表系统具体执行者,负责对贸易计量仪表系统中的设备正常使用和检定维护的日常管理、巡视工作。
1总经理职责1.1负责主持制定企业计量方针,并确定计量目标,做出质量承诺。
计量认证管理体系图解与说明

XXXXXX(单位)录入查询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包含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质量目标质量运作体系支持运作体系技术运作体系合同标书和要求的评审检测项目建设建立、修订、控制文件化体系检测报告副本最高管理者档案档案一览表档案职责组织机构检测项目内审检验标准设备配置人员持证量值溯源监督、检查申诉、投诉外部审核部门职责一览一览表档案一览表一览表一览表一览表档案档案档案仪器操作规程期间核查人员档案不确定度设备档案不符合项各部门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质量目标方法一览表一览表一览表一览表一览表档案人员岗位职责一览表档案档案考核档案原始记录档案服务和供应品采购档案检测结果控制档案测量过程控制档案资源(人力、物资、信息)实验室间能力验证一览表向员工、企业、政府、社会报告质量保证、信任证据管理评审档案 1资质认定中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体系的演变《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参考———————————————————— ISO/IEC导则25:1982 技术考核规范》(JJG 1021-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等同采用———等同采用——ISO/IEC 导则25:1990 GB/T 15481—1995《校准和检验实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校准和检验实验室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评审准则(试行)》(2001)能力的通用要求》质量体系质量体系(ISO 8402:1994)质量体系(ISO 8402:1986)——参考————等同采用——ISO/IEC 17025:1999 GB/T 15481—2000《校准和检验实验《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同采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评审准则》(2006)能力的通用要求》管理体系质量体系质量体系(实为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2000)——参考————————————————————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质量体系(ISO 8402:1994):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计量认证

第十二章计量认证及法律法规第一节试验室管理基本知识一、质量管理相关术语1.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固有的”就是指存在于某事或某物中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2. 合格(符合):满足要求。
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通常隐含”是指组织的惯例或一般习惯,即考虑其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3. 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4.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发现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服务组织进行。
5.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
6. 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图和质量方向。
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
7. 质量目标:关于质量的所追求的目的。
质量目标通常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基础上;通常对组织的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
8. 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当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可称为“程序文件”。
9.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如:记录、规范、程序文件、图样、报告、标准等。
媒体可以是纸张、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它们的组合。
文件的价值是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它有助于: a. 符合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b.提供适宜的培训;C.重复性和可追溯性;d.提供客观证据;e.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
10. 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是指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计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其目的是确保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可靠性、公正性和可追溯性,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标准、计量检定、计量认证、计量监督、计量技术服务等环节。
其中,计量法律法规是保障计量活动合法性、规范性的基础,计量标准是保证计量结果可比性、可信度的基础,计量检定是保证计量器具精度、可靠性的基础,计量认证是保证计量机构质量体系能力的基础,计量监督是保证计量活动合规性、有效性的基础,计量技术服务是提高计量技术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计量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国家计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计量技术服务水平,力争成为世界计量强国。
- 1 -。
计量认证管理体系图解

XXXXXX(单位)1测量控制(根据ISO 10012:2003编制)控制方式: 计量确认/过程控制 编号:(编号)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6. 持续改进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 与共方互利的关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用了近2年的时间,吸纳了国际上最受尊敬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总结汇编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二、过程方法(PDCA):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特别说明: PDCA循环,P(Plan;策划、计划)D(Do;实施、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处理),即质量管理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故又叫“戴明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的.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ISO 8402:1994):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定义内涵如下:(1)“全员”指该组织结构中所有部门和所有层次的人员;(2)最高管理者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以及该组织内所有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是这种管理途径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3)质量这个概念与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
(4)全员通过有效质量体系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全范围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使顾客满意和社会受益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P。
27)四、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参考——-—————————-———————ISO/IEC导则25:1982技术考核规范》(JJG 1021—90)《产品质量检验机构GB/T 15481—1995 ISO/IEC 导则25:1990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等同采用——《校准和检验实验——等同采用——《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评审准则(试行)》(2001)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能力的通用要求》质量体系质量体系(ISO 8402:1994)质量体系(ISO 8402:1986)-—参考——GB/T 15481—2000—-等同采用——ISO/IEC 17025:1999《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同采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评审准则》(2006) 能力的通用要求》能力的通用要求》管理体系质量体系(实为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2000)质量体系——参考——-——————-—-—-—-————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管理体系(ISO 9000:2000)5五、体系:体系就是系统,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体系(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P.116 同九、)六、管理的中心对象是人管理的概念:1。
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

关于对已经取得测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认证(确认)证书的组织实施监督审核的通知对已经取得认证(确认)证书的组织实施监督是保证认证(确认)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措施,也是保证已取得证书组织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为使监督工作有序进行,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适用范围凡已取得认证(确认)证书且证书在有效期内的组织都应接受监督。
2.引用文件《测量管理体系年度监督审核规范》(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管委会)《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收费管理规则》(浙江省计量协会)3.监督审核频次在证书有效期内,每年应实施不少于一次的监督审核,两次监督审核间隔不超过12个月。
4.组织实施监督审核由浙江省计量协会组织实施。
下达监督审核计划,审核计划提前3个月~1个月通知受监督审核组织。
监督审核人日数安排: 3A(2~4人日) 2A(2~3人日) A(1~1.5人日)。
5.现场审核要求“文件评审”与“实施现场审核”一并进行,简化首、末次会议,一般不做现场试验。
现场审核按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含GB/T19022-2003/ISO10012-2003)的要求进行抽查,监督审核的项目应覆盖标准的全部要素和体系涉及的全部范围。
监督审核重点与重点要素接受年度监督审核的组织对审核(考评)组在审核(确认)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整改情况应作为监督的重点之一。
监督审核重点要素,表1列出了重点要素和一般要素,在年度监督审核中,重点要素是每年必须检查的内容,一般要素应在证书有效期内全部覆盖。
表1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规则要素分类表6.监督审核结果的评价发现问题时,审核组填写不符合记录。
根据不符合记录数量和严重程度审核员作出是否合格的结论。
监督审核合格的,审核员编制监督审核报告,监督审核报告经认证机构审批后交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确认。
6.3.1对取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在原证书上贴上有效年审合格标志。
6.3.2对取得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证书的换发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单位)
测量控制
(根据ISO 10012:2003编制)
控制方式: 计量确认/过程控制 编号:(编号)
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
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6. 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 与共方互利的关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用了近2年的时间,吸纳了国际上最受尊敬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总结汇编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
二、过程方法(PDCA):
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特别说明: PDCA循环,P(Plan;策划、计划)D(Do;实施、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处理),即质量管理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故又叫“戴明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ISO 8402:1994):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定义内涵如下:
(1)“全员”指该组织结构中所有部门和所有层次的人员;
(2)最高管理者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以及该组织内所有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是这种管理途径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3)质量这个概念与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
(4)全员通过有效质量体系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全范围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使顾客满意和社会受益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
四、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参考———————————————————— ISO/IEC导则25:1982技术考核规范》(JJG 1021-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GB/T 15481—1995 ISO/IEC 导则25:1990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等同采用——《校准和检验实验——等同采用——《校准和检验实验室
评审准则(试行)》(2001)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能力的通用要求》
质量体系质量体系(ISO 8402:1994)质量体系(ISO 8402:1986)
——参考—— GB/T 15481—2000——等同采用—— ISO/IEC 17025:1999
——等同采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
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 9000:2000)质量体系
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
能力的通用要求》
管理体系(ISO 9000:2000)
五、体系:体系就是系统,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体系(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同九、)
六、管理的中心对象是人
管理的概念:
1. 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ISO 9000:2000)
2.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管理的5个特点: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每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预期目标相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管理决策都要进行协调(Coordinating),都是为了协调。
协调包括指挥、领导、指导、沟通、激励。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当个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合作,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原来个人的预期目标就必须改变为社会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
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必然会出现意见和行动不一致,这就使协调成为社会组织必不可少的活动。
(4)协调的中心是人。
在任何组织中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与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协调活动发生质的飞跃。
(《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编著,2001年8月第1版,标准出版社)
七、最高管理者top management
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八、质量方针、管理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quality policy(ISO 9000:2000)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注1: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
注2:本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
质量目标quality objective (ISO 9000:2000)
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注1:质量目标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
注2:通常对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
九、计量方针:用设备、技术、业绩评价人才、管理人才,保证检验质量、增强顾客满意
十、计量目标:检验报告的检验结果数据正确有效率高于99%,其他差错率低于2%。
出具检验报告的时间逐年缩短,每套设备每年的故障停机时间少于10天,每年质量事故不超过一例。
十一、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十二、计量特性与质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称为计量特性
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称为质量特性。
十三、计量确认与计量检定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时,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
十四、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