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歌谣中的民俗事象考
安徽蒙城方言谚语

安徽蒙城方言谚语
陆侠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蒙城方言谚语是人民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其内容丰富,包罗甚广,大致分为自然谚、农事谚.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陆侠
【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
【相关文献】
1.安徽蒙城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 [J], 杜红梅
2.安徽蒙城方言谚语与儒家文化 [J], 杜红梅
3.从蒙城方言谚语浅析蒙城家庭观 [J], 陆侠
4.安徽“蒙城谚语”的认知分析 [J], 陆侠
5.蒙城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 [J], 陆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蒙城文化和民俗作文

安徽蒙城文化和民俗作文你知道安徽蒙城吗?那可是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随便一翻,就能翻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文化和有趣的民俗呢。
先说说蒙城的文化吧。
蒙城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有讲不完的故事。
庄子文化在这儿那可是重头戏。
庄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就和蒙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蒙城,你能处处感受到庄子文化的气息。
比如说,有专门纪念庄子的庄子祠。
走进庄子祠,就仿佛穿越了时空,能和庄子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雕梁画栋,每一处都透着庄严肃穆。
祠里的碑刻啊,上面刻满了对庄子思想的阐述,虽然有些字咱可能得仔细琢磨琢磨才能明白,但就是觉得特别有文化味儿。
还有啊,蒙城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绝。
就像那个啥,花鼓灯。
你要是看过花鼓灯表演,那肯定忘不了。
那些演员们就像一群灵动的精灵,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手里拿着扇子或者手帕。
他们的动作可有意思了,一会儿扭腰,一会儿踢腿,脚步轻快得就像踩在云朵上一样。
旁边的锣鼓敲得震天响,“咚咚锵,咚咚锵”,这声音就像魔法一样,让你的心跳也跟着它的节奏动起来。
而且花鼓灯的表情也特别丰富,演员们的眼睛里像是有星星,一颦一笑都能把那种欢乐的情绪传递给你。
再来说说蒙城的民俗。
蒙城的年俗那叫一个热闹。
一进腊月,整个蒙城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家家都开始忙着蒸馒头、炸丸子。
那蒸馒头可不是简单的事儿,这馒头的形状可有讲究了。
有的做成寿桃的样子,寓意着长寿健康;有的做成鱼的形状,象征着年年有余。
炸丸子的时候,满屋子都是油香,小孩们可馋了,总是围着灶台转,想偷偷拿一个刚出锅的丸子吃,结果被大人笑着赶开。
到了春节的时候,贴春联那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蒙城的春联可有自己的特色,那上面的字写得苍劲有力,内容也都是充满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一家人围在一起贴春联,小孩子在旁边递浆糊,贴完春联后,看着红红的大门,心里那叫一个喜庆。
还有放鞭炮,虽然现在为了环保,鞭炮放得少了些,但以前那可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蒙城风俗习惯作文

蒙城风俗习惯作文《蒙城的春节习俗》在蒙城啊,春节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有年味了。
先说这腊月初八,那是要喝腊八粥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早早地就被奶奶叫起来帮忙熬腊八粥。
奶奶从米缸里舀出各种米,什么大米、小米、糯米,还有红豆、绿豆、芸豆之类的,五颜六色的,看着就喜庆。
每种材料的量都有讲究,奶奶一边放一边念叨着她的经验。
这些食材放到锅里一起熬,小火慢慢咕嘟着。
那香味就开始一点一点地冒出来,先是淡淡的,夹杂着米香和豆香,随着时间越来越浓。
我就守在锅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锅里翻滚的腊八粥,不停地咽口水。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的日子。
家里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尤其是灶台。
我就跟着妈妈里里外外打扫,累得我直喘气。
妈妈拿来糖瓜,放在灶台前面,还念念有词呢。
我那时候不懂,就问妈妈为啥要放糖瓜,妈妈说这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嘴甜,到天上去给玉皇大帝汇报的时候只说咱们家的好话,保佑全家平安。
我觉得特别有趣,这灶王爷还喜欢吃甜的呢。
过了祭灶,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菜了。
各种肉丸子、炸鱼、炖排骨,我家的厨房就像一个美食小工厂。
除夕夜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电视里放着春晚。
我吃着吃着就开始偷偷瞄电视,还被爸爸敲筷子提醒专心吃饭,可眼睛还是忍不住往电视那边看。
吃完年夜饭,就开始放鞭炮。
整个蒙城都沉浸在鞭炮声中,特别热闹。
大年初一,要穿上新衣去给长辈拜年。
大街小巷都是喜气洋洋的人群,见面就互相道新年好,还能收到压岁钱呢。
这就是蒙城的春节习俗,充满了烟火气,每一个习俗里都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蒙城的婚俗趣谈》蒙城的婚俗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呢。
我表哥结婚那次,可让我好好见识了一番。
先从定亲说起,男方要带着聘礼去女方家。
这聘礼可讲究了,不仅要有各种烟酒礼品,还有一些传统的东西。
我跟着去女方家的时候,看到那些聘礼满满当当地摆着,像小山一样。
女方家的亲戚们就坐在堂屋里,一边看聘礼一边说笑。
然后就开始商量婚礼的日子。
蒙城家乡文化和民俗 作文

蒙城家乡文化和民俗作文在安徽的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城,叫做蒙城。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文化和民俗魅力的地方。
说起蒙城,就不得不提那热闹非凡的庄子祠庙会。
每年到了特定的日子,庄子祠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
那场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庙会的前几天,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妈妈会翻出压箱底的漂亮衣服,爸爸会把车子仔细地擦洗干净,准备带着一家人风风光光地去赶庙会。
而我呢,早早就盼着这一天,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兴奋得不行。
终于到了庙会那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出发。
还没到庄子祠,就已经感受到了热闹的氛围。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有卖玩具的,花花绿绿的玩具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卖小吃的,香气扑鼻,直钻鼻孔。
好不容易挤到了庄子祠门口,那场面更是壮观。
红墙黄瓦的庄子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而门前却是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
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笑容,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笑声此起彼伏。
走进庄子祠,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香烟袅袅,善男信女们虔诚地在神像前祈祷。
我也跟着妈妈拜了拜,心里默默许下一个小愿望。
在庄子祠的一侧,有一个大戏台。
戏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着。
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但那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还是让我忍不住驻足观看。
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除了庄子祠庙会,蒙城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绝。
比如说,那活灵活现的剪纸。
在街边的一个小摊位上,一位老奶奶正专心地剪着纸。
只见她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买了几张回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还有那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
表演者在高高的钢丝上行走,如履平地,还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蒙城的美食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的民歌童谣有哪些

安徽的民歌童谣有哪些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
你们知道哪些安徽的民歌童谣呢?接下来就请跟随店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安徽的民歌童谣精选童谣一毛士林褂,反朵肩我到娘家走一肩(一趟)走到贺堂(学校)里叫一哥哥说妹子雷(来)着嘎(家)走到田里叫一声牙(父亲)牙说乖儿雷着嘎走在堂新(堂屋)叫一声娘娘说娇儿雷着噶走到房里叫一声嫂嫂说冤家雷着噶。
你惹得我猫儿不吃饭,惹得我狗儿不看嘎!(这首童谣反映的女儿回娘家时的情形,印证着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状况。
兄的关切、父的呵护、娘的疼爱、嫂的霸道、自己的无奈,寥寥数语一目了然。
)童谣二滴滴伢,哪里雷(来)?嘎婆(外婆)家看(放)牛雷。
几深许(水)?拍满塘。
几深草,尺五长。
么丝菜?鸭子(蛋)王(黄)。
寒(咸)呢淡?我冇尝,留代(给)我好(注:四声)吃郭姑娘。
(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一个小孩子,冒着大水去外婆家放牛的情形。
生活也很辛苦,在外婆家连鸭蛋黄也不能吃。
这首歌谣也反映着宿松人的人情观念,就是外孙没有孙子亲!)童谣三打伙铛铛,七(抽)筒烟烟,落(掉)脱拐棍爬笨(半)天,噶(家)里看(养)个莲花狗,打死姑娘不怕丑。
安徽的民歌童谣拓展童谣一张打铁,李打铁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气(去)嘎(家)打呀(夜)铁呀铁打到正月正我要气嘎摇花灯花灯摇到清明后我要气嘎点王(黄)豆王豆开花六(绿)豆芽哥汉(锄)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妹呀妹,你莫惹(哭)我马你勤(寻)个好婆家堂前吃饭婆检碗房里搜(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又一插中刊(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对蛾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丢脱松火(工作)会唱歌企到(站着)里(的)唱,脚又酸坐到里(的)唱,几(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涩倒一碗酒,酒又酸挠威(多谢)隔壁奶奶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这应该是一首流传最广、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童谣,在宿松长大的孩子,不会这首的几乎不多吧。
蒙城县的家乡风俗作文

蒙城县的家乡风俗作文在安徽的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县城,那就是我的家乡蒙城县。
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还有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风俗。
咱先来说说蒙城的春节吧。
一进入腊月,那过年的氛围就像锅里的热气,腾腾地往上冒。
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年货,小孩们则掰着手指头盼着新年快点到来。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可是个重要的日子,俗称“小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说是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妈妈就会给我找出一块旧毛巾,让我跟着她一起打扫。
我那时候还小,觉得这活儿可真累人,擦一会儿桌子就想偷懒。
妈妈就会说:“这可不行,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干干净净迎新年,来年才有好运气!”我只好撅着嘴继续干活。
打扫完卫生,就该准备祭灶王爷了。
妈妈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糕点,然后点上香,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直犯嘀咕:这灶王爷真能听见吗?过了小年,大人们就更忙了。
开始忙着蒸馒头、炸丸子、做腊肉。
那馒头蒸得可大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像胖娃娃的脸蛋。
炸丸子的时候最热闹,一家人围在锅边,看着金黄色的丸子在油锅里翻滚,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我总是忍不住想伸手去拿一个尝尝,结果每次都被妈妈打手:“还没炸好呢,小馋猫!”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可真是热闹非凡。
一大早,爸爸就会带着我和哥哥贴春联。
我负责给爸爸递春联,哥哥负责扶着梯子。
爸爸站在梯子上,认真地贴着春联,嘴里还念叨着:“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可别贴错了。
”贴完春联,还要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福字,那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了”。
中午吃过饭,妈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年夜饭那叫一个丰盛,有鱼有肉,还有各种蔬菜。
妈妈说:“这年夜饭一定要丰盛,代表着来年丰衣足食。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那感觉真是温馨极了。
吃完年夜饭,小孩们就盼着发压岁钱了。
安徽蒙城风俗作文600字

安徽蒙城风俗作文600字☆ 第1篇:在安徽蒙城,过年的时候啊,那热闹劲儿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大家都知道,过年的重头戏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
不过,在蒙城,这顿饭可不简单,它背后藏着好多有意思的传统和规矩呢。
比如说,家里长辈们总会在厨房忙活一整天,准备各种各样的菜肴。
有红烧肉、蒸鱼、还有必不可少的饺子。
这些菜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鱼就象征着年年有余,而饺子呢,则是招财进宝的意思。
孩子们呢,就在外面放鞭炮,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
说到放鞭炮,这个也有讲究。
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放的。
得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整,新年的钟声敲响那一刻。
当第一声炮响,整个村子瞬间就被震醒了。
烟花照亮了黑夜,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这股味道对蒙城人来说,就是家的味道。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
这个时候啊,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但其实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节目上。
老人们会给晚辈们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
这一环节最让孩子们开心了。
拿到红包后,小朋友们会互相比较谁的更多,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钱藏好,生怕被别人抢走。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大家就要起床拜年了。
穿上新衣裳,挨家挨户地去给亲戚朋友拜年。
这时候见面的第一句话肯定是“新年快乐”或者“恭喜发财”。
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让人感觉特别温暖,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除了拜年,还有舞龙舞狮表演。
那些小伙子们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拿着道具,在街上扭来扭去。
锣鼓喧天,人群跟着队伍移动,欢呼声不断。
这样的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可能慢慢变了样。
但是,在蒙城,这些老规矩依然被保留着。
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仪式,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回忆起这些场景,心中总是充满温馨和感动。
☆ 第2篇:安徽蒙城这个地方,真有意思。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过年,发现这里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有着独特的坚持。
大年三十那天,天还没亮,外面就响起了鞭炮声。
安徽北部民间歌谣大全

北部民间歌谣大全一、时政歌1、人民坐天下红军来山洼,敌人害了怕,土豪和劣绅,一齐都打垮。
红军来山洼,遍地开红花,建立了维埃,穷人当了家。
我们事情自己管,人民坐天下。
2、送郎当红军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豪绅地主,剥削我穷人。
送郎当红军,道理要认清,反动宣传,劝郎切莫听。
送郎当红军,立场要坚定,地痞流氓,都是不革命。
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一切事,妹妹会小心。
送郎当红军,坚决打敌人,消灭反动派,一切为穷人。
送郎当红军,劝郎快快行,革命成功后,胜利转回程。
3、团结起来去奋斗团结起来去奋斗,不与他人做马牛。
工友农友受痛苦,一年到头血汗流。
被压迫,真难受,再不革命怎出头。
努力齐努力,奋斗齐奋斗。
反动阶级帝国主义都不留。
4、公鸡叫公鸡叫,红军到,腰里挂的盒子炮。
手里拿着大砍刀,打倒劣绅和土豪。
穷人哈哈笑。
5、衣食住行歌穿要讲漂亮,吃要讲营养,住要讲楼房,用要讲高档。
6、大小案子破不掉头戴大盖帽,腰挂盒子炮,哪里请吃哪里到,大小案子破不掉。
7、“不”字歌拿回扣三万两万不累,吃顿饭三千两千不费;打麻将三夜两夜不睡,喝白酒三瓶两瓶不醉。
8、当模精的精,干的干,专门给干的提意见。
说的说,干的干,干的挨批评,耍嘴皮的当模。
9、绕道走少说话,慢开口,遇上问题转着走。
少点头,慢摆手,是非面前绕道走。
10、造反派你一派,我一派,人人造反真奇怪。
你斗我,我斗你,斗来斗去斗自己。
11、小孩妈妈你别哭小孩妈妈你别哭,我去参军你享福。
家里还有二担稻,吃了再向政府要。
12、送郎上前线送郎送到一里堆,抬头一看白云飞。
我郎决心去抗日,英勇杀敌莫后退。
送郎送到二里桥,我郎抗日心莫焦。
要将军事来学好,莫学流氓莫逃跑。
送郎送到三里村,我郎家事莫挂心。
家中事情奴家管,我郎要当人上人。
送郎送到四里荒,夫妻分手泪汪汪。
杀尽敌寇平仇恨,抗战胜利转回乡二、生活歌谣1、五字景调姑娘上吊桥,抬头四下观,吊桥本三孔,珍珠玉栏杆;桥下流清水,淌得旋涡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众的生活 习尚、 行为方 式和精神 情感。
关键 词 : 城 ; 谣 ; 蒙 歌 民俗
中图分类 号 : 80 文献标识码 : K 9 A
文章编号 :0 3— 14 2 1 )3— 1 4—0 10 2 3 ( 00 0 0 3 4
皖j 蒙城历史悠久, E 早在新石器时代, 先民即创造了 灿烂 的原始文明 。尉迟寺遗址 出土的大型红烧土排 房建
女子的劳作 与灵巧 , 也是男 方夸耀女红的具体事物 。再 加 上人们往往还 把鞋 子与平步青云 ; 荷包上的鸳鸯 、 并蒂莲
与白头偕老牵扯在一起 , 所以 , 自制的鞋 子或 自 绣的荷包 自然成为青年男女传情 、 的最佳信物 。 定情
2 服饰 陋俗“ . 裹脚 ”
习惯 。 蒙城歌谣 中对女性 的装饰性服饰反映较多 , 是了解
对 蒙城歌 谣进 行田野调 查 ,以民俗学为视 角, 物质 民俗 、 从 社会 民俗 、 精神 民俗 三个方面去阐扬蒙城 民俗在服
饰、 交通 工 具 、 耕 生 产 、 人 礼 仪 、 姻 方 式 、 农 成 婚 民俗 信 仰及 仪 式 方 面 的状 况 , 现 蒙 城 民俗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流 变 、 再
、
蒙城歌谣① 中的物质 民俗
所谓 “ 物质 民俗 , 是指在人们 的 日常生活中, 那些可感
的、 有形的居住 、 服饰 、 饮食 、 生产 、 交通、 工艺制作等文化
传承 。 【 ”】 2 它是民俗文化最基础、 最活跃的部分 , 面就歌 下 谣中的服饰民俗、 交通民俗 、 农业 生产民俗作一阐扬 。 ( 服饰 民俗 一) 服饰 民俗即有关穿戴衣服 、 鞋帽 、 佩戴 、 装饰的风 俗
所谓民俗 , 简言之就是 民间风俗 , 它是 “ 一个 国家或民 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 享用 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t I 民俗 1 的内容称为民俗事象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 目前 , 民俗界一 般概括为 : 物质 民俗 、 社会 民俗 、 精神 民俗 。三者之 间相为 关联 、 彼此渗透 , 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流变 。民俗作为民 并 间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 , 与歌谣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是
1 传情 、 . 定情 的“ 鞋子” “ 或 荷包”
中国古代流行 的爱情信物 主要有戒指 、 手镯 、 香囊、 罗 缨、 同心结 、 钗 、 簪、 木梳等 , 而旧时蒙城男女定情的信物却
是“ 鞋子 ” “ 或 荷包 ” 。清末捻军起义时 ,定情鞋》 < 这首歌谣
筑, 为我国原始建筑史上 的 宝。夏朝 , 瑰 境内西北为有虞
歌谣创作的重要源泉 , 歌谣则是 民俗的重要载体。
一
只等捻哥来穿鞋 。 歌谣中的女子夜夜挑灯 , ” 白底黑布帮上
的一针一线都是她对捻 哥情爱 的承诺 。 男方欣然接受或 若
主动索取信物 , 则表示情定今生 。否则 , 就如 < 十思嫁> 里 所 唱 :八 想奴 的筐 , “ 大鞋整 四双 , 盼郎来穿郎没来 , 俺咋不 心慌。”同样 ,男子在没有得到定情物之前 , 亦是忐忑不
期 , 城 通往 邻 近州 县 的 土驿 道 被 称 为 “ 道 ” 从 歌 谣 中 蒙 官 , 可 见 ,裹 脚 ” 当 时衡 量 女 性 美 丑 的 尺 度 。 小石 子 > 也 “ 是 《 里
2 .传统婚礼必备 的轿 子 旧时的蒙城 , 轿子 多是富人乘坐 的交通工具 。 民国初 “ 年, 县城仍 有出租小轿六 七顶 , 富户新郎 、 新娘 回门 , 绅士 外出 , 医出诊 多乘 此轿 。” 6 名 m4 5俗话 说 :破扇子扇扇也 “
(h ooh n oi cecs P i spyadSc lSi e) l a n
Jn2 1 u .0 0
安徽蒙城歌谣中的民俗事 象考
王改凌
( 毫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文史系 , 安徽 毫州 2 30 ) 3 5 0
摘Hale Waihona Puke 要: 蒙城 歌 谣是 民 众 集 体 创 作 的 以 口头吟 唱 形 式 流传 下来 的 传 统 韵 文 , 当地 民俗 文化 的 重要 载 体 。 是
民众生话 习尚和深层心理 的重要线索 。
“ 裹脚 ” 始于上流社会 , 在平 民百姓的盲 目仿效下 , 明
收 稿 日期 :00—0 21 3—1 6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毫州方言研究” 2 1 s5 9 (0 0k 7 ) 作者简介 : 王改凌 (9 8一 )女 , 16 , 安徽亳州人 ,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系讲师 。 ①文中歌谣 多来 自王克峰采编 的《 漆园歌谣》
淮北煤炭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卷 第 3 1 期 21 0 0年 6月
J u n l o a b i C a n u t e c e s C H g o r a f Hu i e o l I d s y T a h r o e e r
Vo.3 No 3 1 1 .
氏, 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 国, 战国时属楚 , 庄周在此
做过漆园吏。 西汉时设 山桑县 , 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县 , 遂
沿用 至 今 。几 千年 的历 史 沧 桑 , 民俗 文化 积 淀 丰 厚 。
曾在 蒙城广 为流传 :“ 漆桌上 铜灯 台 ,灯旁 放双捻 哥 黑
鞋。 青布帮子粉 自底 , 千针万线纳起来 。 油熬尽千千盏 , 灯
安 : 八月里来 桂花香 , “ 妹送荷包绣鸳鸯。鸳鸯配成对呀 ,
妹儿呀 , 俺心里定 了慌 。 咿个呀儿呦 。 ( 十二月盼妹> 可 ”< ) 见 , 鞋子” “ “ 或 荷包 ” 已不再是普通 的 日常用品 , 而是青年
男女传递情爱 、 承诺婚姻 的物媒 。 蒙城女子之所 以选择 “ 鞋子 ” 荷包 ” 或“ 来寄情达意 , 因 为二者皆为生活中随身 相伴之物 , 不仅实用 , 还可 以显示
14 3
清 时期遂天下 同风 。< 大木锨》 里唱道 :大木锨 , “ 掂又掂 , 俺娘给俺打银簪 , 了银簪不会别 , 打 俺娘 给俺做花鞋 。做 得花鞋不可脚 , 俺娘 给俺撕裹脚 。撕条裹脚 一丈 长 , 咯噔 咯 噔上官道 。 官见 了, 心欢喜 , 婆家见 了就要娶 。 明清 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