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训练

断句训练
断句训练

2017年中考课外文言文断句训练

练习(一):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

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练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出师表》

注释:平:通“评”,评判,断定。拊:拍。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

句意: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3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练习(三):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

穿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诸:情况。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句意: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

好。——《吕氏春秋?察传》

练习(四):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余饶:宽裕。仰:依赖。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赢:充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2、翻译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四字句,句式整齐)

句意: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3.尽心为国,不谋私等。

4.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翻译】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练习(五):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旦而马价十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翻译】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练习(六):元方妙答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翻译: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练习(七):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注:①反:通“返”。②彘(zhì):猪③适:往

④特:只不过⑤待:依赖⑥烹:煮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2、翻译选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3、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练习(八):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翻译】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一分钱。”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练习(九):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ǔ):搅乱,扰乱。

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2、翻译句子。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3.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翻译】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练习(十):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③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④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⑤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⑤莫之服。(《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卫灵公,齐国的国君。丈夫:成年男子。②妇人而丈夫饰:女人穿男子的服装。③裂衣断带:被撕破衣服割断腰带的女人到处可见,女穿男装之风却仍然不能停止。④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⑤服:穿戴。作动词用。⑥内:指王宫内⑦国人:都城里的女人。国,都城。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逾月,而国莫之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使服⑤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3.欲禁于令,必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齐灵公喜欢女扮男装,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齐灵公派官员禁止这种行为,并说:“凡是见到女扮男装的人,撕破衣服,剪断腰带。”于是,各级官员纷纷照办。可是,女扮男装却仍风行各地。

晏子拜见齐灵公,齐灵公说:“我让官员禁止女扮男装,撕破衣服,剪断腰带,然而不能停止,为什么呢?”晏婴回答说:“您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而禁止宫外女子女扮男装,好像在门上悬挂牛头,而卖的是马肉。国君只要不让宫内女子女扮男装,那么宫外女子就不敢这样了。” 齐灵公说:“说得好!”就让宫中的女子不再穿男装。不到一月,全国的女子再也没有穿男装的了。练习(十一):林琴南敬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3.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急人所困的人。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练习(十二):读书佐酒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lǜ):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

3.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e17845391.html,,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练习(十三)王子敬骄人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麾,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辟疆对王子敬的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

3.要点一:想进入别人的私宅,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不可以“径往”;

要点二:游赏时要尊重主人,平和有礼,不能旁若无人,随意指点评论。

【译文】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负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

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练习(十四):子罕说宝

宋人或(1)得(2)玉,献诸(3)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4)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5)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6)以玉为(7)宝,若(8)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9)人(10)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12)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13)者异也。

注释: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2、翻译句子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空子罕,子罕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这段选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3.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练习(十五):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①相启沃③,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庶事:平常的故事。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在本文可译为“启发、影响”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3.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翻译】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实很有益的。”

练习(十六):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

衣(yì):穿。贻邑:给一座城修衣:添置衣物。反:同“返”,返回。

奚:什么,疑问词。纵:纵然。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曾子衣敝衣以耕》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无功不受禄。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做人要自食其力,这

样才能行得正、坐得直。

【翻译】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选自《说苑》)

练习(十七):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2、晏子借______________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______________

1.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3.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山沟遇见蛇,山沟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练习(十八):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注释】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2、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十九):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3.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练习(二十):锡饧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求:上门求诊的人。临:等到。尔:同“耳”。饧:táng 同糖。庸:平庸,此指无技术。妄谓:胡说。熟谙ān:熟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3.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是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认字)的人。译文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追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练习(二十一)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1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3径入坐灵床上……人琴俱亡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练习(二十二)窃糟明朝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2、翻译句子。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说。

1.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3.讽刺那种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讽刺那种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讽刺那种只学到皮毛就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在学术上一知半解而又夸夸其谈的人,启示人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得到学问的真谛。)

译文:客人中有一个喜好佛教的人,每当和人们谈论道理,必定用他那一套佛家的说教凌驾于人,欣欣然自以为有独特的心得了。郁离子对他说:“从前鲁国人不会酿酒,只有中山人善于酿造千日的好酒,鲁国人寻求酿酒的方法,没有得到。有个在中山国做官的人,从酿酒作坊里,窃取了那里的酒渣拿回家,用鲁国的酒浸泡那酒糟,便对人夸耀说‘这是中山的好酒啊。’鲁人喝了它,都认为真是中山的酒了。一天,中山酿酒作坊的主人来了,听说有了酒,便索要来,喝了一口,吐出来笑着:‘这是用我的酒糟泡过的酒啊!’现在,你在我面前炫耀佛家的道理或许可以,我恐怕真佛会笑话你窃取了他的酒糟。”

练习(二十三)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楚令尹:楚国的宰相。令尹:官职名,相当于宰相。信其仁:信服他的仁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1.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

2.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翻译】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见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练习(二十四)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①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②居第一,殿试中乙科③。后以书见修④,修语梅圣俞⑤曰:“吾当避⑥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⑦,久乃信服。

[注释]①比:等到。②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③殿试中乙科: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中考中乙科。④修:欧阳修。⑤梅圣俞:北宋诗人。⑥避:让。⑦始哗不厌:开始时议论不休。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2分)

母程氏亲授以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学习方面的道理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3.一个人只有①勤读书,②勤实践,③才能学有成就(3分)好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习方面亦可)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裏了。”

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练习(二十五)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句子断句。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2、翻译句子.猪主怪其不还,求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承宫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有益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3.勤奋是成功的基石,是成功的秘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