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逐行对译、各种语法、一词多译、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烛之武退秦师逐行对译、各种语法、一词多译、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烛之武退秦师逐行对译、各种语法、一词多译、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原文译文:

原: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原: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原: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译: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原: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译: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了。

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原: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原: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

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原:子犯请击之。

译: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原: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扩大边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jué使动用法,使……减少)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重要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

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所字结构

1.失其所与,不知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注解

烛之武退师 【说明】1、“红色幼圆”字体的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2、“蓝色仿宋”字体,并且带下划线的为次重点掌握的词语。 3、“绿色楷体”字体的,是带有语法现象的句子。 4、已注上拼音的字,要注意读音。 5、课本上已有词语解释的,不再列出。 ①晋侯、伯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3)也。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以,因为,连词。于,对于;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穆公联合围攻国,因为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函陵,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国地名,在今新北。 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佚(yì)之狐言于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佚(yì)之狐言于伯,状语后置句。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 佚之狐对伯说:“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伯,(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从:听从。辞:推辞犹:尚且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之。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用:任用。然:然而。之:答应这件事。,答应。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③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既知亡矣。 而:表修饰既:已经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伯,烛之武说:“、晋两国围攻国,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20)?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以:介词,拿越:越过以:来,表目的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来,表目的 假如灭掉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的国作为(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以(之)为”,省略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国而把它当作东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君之所知也”,判断句 且:况且而:表顺承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夫(fú)晋,厌(28)之有?既东封(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 ē),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 (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时: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天天、每天。 (三)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 “山多石,少土”多:有许多;少:少有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高: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飞奔的马。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字词解释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假如】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越国以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也。若舍郑以为 .. 【把......作为】东道主 ...【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 ..【古今异义,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矣,许君焦、瑕,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济.【渡河】而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设版 ..【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宾语前置】?既.【在……之后】东.【名作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郑,又欲.【想要】肆.【扩张】其西.【西面】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指代土地】?阙.【动词使动用法,使……

削弱】秦以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发语词,表示希望】君图.【考虑】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立盟约】。使.【派】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还。 子犯请.【请求】击.【攻击】之【指秦军】。公曰:“不可。微.【假如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 ..【达不到】 ..【古今异义,那个人】之力不及 此。因.【依靠、借助】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失去】其.【自己的】所与 ..【所与:同盟者。与:结交,亲附】,不知.【通“智”,明智】;以.【用】乱易.【替代】整,不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吾.【我们】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还.【回去】也。”亦去.【离开】之【指代郑国】。 三、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 2.共其乏困 ( “共”通“供”供给 )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6.若亡郑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8.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9.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3.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14.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5. 臣之壮也(形容词作名词,壮年) (三)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词类活用归纳整理

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的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现象;其中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难度较大。【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例题】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无案牍之劳形 ②句中的“域”是名词(疆域)用作动词,意思是“限制”; ③句中的“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累”(使形之劳) ④陈胜王(《陈涉世家》)为王 ⑤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扩大 ⑥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解为:以……为美;认为……美 ⑦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理解为:认为……有利可图 词类活用归纳整理: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七年级(下)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 7父利其然也。(同上)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10会宾客大宴。(《口技》)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 12其一犬坐于前。(《狼》) 13一狼洞其中。(同上)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 八年级(上) 1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17无丝竹之乱耳。(同上) 18无案牍之劳形。(同上) 19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欲+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代+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将+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意动用法,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汇总词类活用

附录二:人教版七——九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辑录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满井游记》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1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字词

必修一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辞.曰:“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夜缒.而出() 7、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9、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10、焉用 ..亡郑以.陪邻()()()()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14、夫.晋,何厌.之有()() 1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7、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9、失其所与.,不知.()() 20、以.乱易.整,不武()() 21、吾其.还也() 二、解释指出的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三、指出活用的词语,说明其用法并加以解释 1.晋军函陵 (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邻之厚,君之薄也 ( )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 )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7.因人之力而敝之() 8.共其乏困( ) 与郑人盟 9.阙秦以利晋( ) 10.且贰于楚也( ) 11.夜缒而出( ) 12.烛之武退秦师( ) 四、指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共其乏困 ( ) 2.秦伯说( ) 3.失其所与,不知( ) 4.何厌之有?( ) 5.无能为也已。( ) 五、指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行李之往来(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亦去之(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6.敢以烦执事(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导读:译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吧。”秦伯很高兴,与

《烛之武退秦师》一字一句字词翻译及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和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试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背叛 C.共其乏困共:供应D.若不阙秦阙:缺少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中“仁”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下列5—6题句子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正确意思是

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十词类活用

2012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二十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词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要在具体的语句中,通过对语法、语义等的综合分析来确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况。 ●难点磁场 [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 下面四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B.未若引.之 C.窃觇.之 D.众收泪而谢.之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A.外连横而斗.诸侯 B.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C.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D.乘犊车,从.吏卒 ●案例探究 [案例1](★★★★)(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词语活用知识等。 解析:A项“苦疲”是以疲劳为苦;C项“耻学于师”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D项“贵五谷而贱金玉”是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玉为低贱,都属意动用法。B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队伍零乱没有秩序。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没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分析“苦疲”的确切含义,误以为“苦”与“疲”用法相同,即皆为一般用法。 方法技巧: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且词类活用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在复习时,首先应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离开了语句是无法进行分析的。 [案例2](★★★★)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主要涉及名词作状语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名词作状语等基本知识。 解析:先审查原句。原句中“日”属名词作状语,A项中“群”、B项中“兄”及C项中“背”都属名词作状语,与原句相同;只有D项“前”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走上前”,与原句不同。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把“群聚”看成一个词语,而未注意到“群”的用法。 方法技巧: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重点掌握。此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属重点。此方面内容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并密切关照上下文特定语境予以分析和判断。 ●锦囊妙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