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

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免疫系统包括两种免疫反应,即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反应。免

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免疫学可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展。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信息,而免疫学则为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提供调节措施。两个学科在交叉研究中也可以相互促进,加速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的发展。一、

病原生物学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征、繁殖途径、发病机制等,从而发展出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

1. 病毒学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病毒是引起多种重要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狂犬病等的主要病原体。病毒学家通过对病毒结构、复制过程、传播途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疫苗的研发、制造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针对流感病毒,我们可以针对流感病毒抗原表面上的不同蛋白质来研发相应的疫苗,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病毒的抵御能力。这些疫苗是在病毒学思想和技术的指导下研制而成的。

2. 细菌学在抗生素研发中的应用

细菌学研究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代谢、生长和繁殖特征,其中包含许多人体中的病原菌,例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学家通过对细菌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应用现代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高效和广谱特性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对于许多细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但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因此,细菌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抗生素和对抗细菌,减少抗生素滥用和产生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新发现。

3. 真菌学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真菌是一类包括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等多种种类的微生物。除了造成真菌感染之外,真菌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方面。例如,青霉素就可以缓解癌症病人治疗放射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此外,真菌细胞壁上的多糖和蛋白质也被应用于癌症治疗和免疫增强技术中。真菌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癌症治疗的疗效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机能。

二、免疫学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免疫学的研究是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和分子的作用、免疫方面的疾病等。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免疫学的研究有如下应用:

1. 免疫学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疫苗是一种通过预先接种独立的免疫信息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一种病原体的抵御力的一种生物制品。免疫学是疫苗研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通过深入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我们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反应机制,探明病原体与机体免疫沟通的过程,以及逐步开发出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的疫苗。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也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2. 免疫学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受到损害和破坏的一种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调控使其自身免疫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缓解或减轻疾病的症状。通过免疫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找到对决策疾病的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调节分子等)的靶点,从而研发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3. 免疫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是人体组织异常生长和分化的一种疾病。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对抗肿瘤细胞,通过识别和清除癌症细胞而保持人体健康。因此,通过免疫学的研究,研发针对有效肿瘤的免疫识别手段和治疗手段,将极大促进肿瘤治疗的发展。

三、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交叉影响

在疾病的发展和控制过程中,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的交叉作用互不分离。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和繁殖途径,免疫学则研究机体抵抗病原菌的生理机制和应对方法。两个学科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研发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病原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某一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和繁殖途径,可以确定一个目标特征,为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方向和思路。这样,免疫学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机体进行调节,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或者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对于许多常见或罕见的疾病,病原生物学家通常与免疫

学家紧密合作,共同应对疾病的医学挑战。

四、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也在努力跟上新的发展趋势。未来,这两个学科都将更注重前沿技术及其应用。同时,这两个学科的研究重点将更加注重疾病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

针对新的疫情的流行,例如COVID-19,病原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一起行动,致力于对病毒毒株和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同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疫苗。实际上,这两个科学领域的交叉和协调,已成为公共卫生抗击疾病的重要资产。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涉及广泛,覆盖整个医疗和生物技术行业,并对公共健康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从病原学的起点开始,否则不可能懂得人类疾病的发展历程和机理;而免疫学则解答了注意到健康方案和战胜疾病的基石。两个学科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必将为人类掌握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技术,开创美好人类未来。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非常重要。下面给你分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

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3)毒素与侵袭性酶。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二)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 9.消毒: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0.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方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②IgM:分子量最大、感染早期出现、含量少,高效能。 ③IgA: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等,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④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血清中含量很低。 ⑤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引发Ⅰ型超敏反应、杀死蠕虫,有抗寄生虫作用。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10-06-04 20:52 1.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形。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混浊状态,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紫外线穿透力弱,故只适用于物体的表面和空气的消毒。 4.决定细菌致病性因素有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门户。 5.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借二硫键连接起来的对分子结构。 6.Ig的Fab段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Fc段功能有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和粘膜的功能。 7.人类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分别是IgG,IgM,IgA,IgD,IgE。 8.sIgA是血清型单体IgA通过连接链相连接,再加上一个分泌片组成。 9.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10.骨髓和胸腺是人类T细胞和B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淋巴结和脾脏是人类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和分化,从而表现出免疫活性,称这两种细胞为免疫活性细胞。 12.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它的杀伤作用因依赖抗体为桥梁,故称为ADCC作用。 1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 14.体液免疫是B淋巴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15.初次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是:潜伏期长,抗体含量少,持续时间短。先产生IgM抗体,后产生IgG抗体。

16.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其效应阶段包括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产生的炎症反应。 17.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18.屏障结构由皮肤黏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三部分组成。 19.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主要有补体,干扰素,溶菌酶。 20.补体的调理作用指吸附于细菌表面的微生物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促进吞噬作用。 21.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超敏反应分型为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 22.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 23.I型超敏反应中参与的抗体为IgE,II型超敏反应中参与的抗体为IgG,IgM。 24.临床使用青霉素首先要进行皮试。 25.氯苯那敏抗过敏的机制是拮抗生物活性介质(拮抗组胺)。 26.血清过敏性休克属I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7.补体参与的过敏反应见于II型,III型。 28.II型超敏反应的靶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是激活补体,激活吞噬细胞,激活NK细胞。 29.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是凝固酶。 30.脑膜炎奈瑟菌抵抗力极弱,对冷,热,干燥均高度敏感。 3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32.淋病的传播方式是性接触和间接接触被污染物。 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传播,致病物质是菌毛,鞭毛33.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总结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第一章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第三章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

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 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一)关于微生物 1、微生物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4、细菌:1)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测量单位:微米 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5.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结构功能 荚膜:1.抗吞噬2.抗干燥3.具有致病性4.具有免疫原性鞭毛:1.运动能力2、具有致病性3.免疫原性 菌毛: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数量多,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传递遗传信息,1-4根芽孢:是细菌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以发育成菌体。抵抗力强耐热注意: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 二)1.细胞壁的区别: 【细菌染色: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区别: 2.意义:G+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3.酸碱度4.适宜的

气体 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1、对人体有害的(与致病性有关的物质):热源质、毒素、侵袭性酶、 2、有利的: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3色素鉴别 五)概念: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3、无菌: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4、无菌操作:防止或抑制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灭菌操作或无菌技术 5、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到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称正常菌群。 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7、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六)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七)物理灭菌的方法: (一)热力学灭菌法1.干热法:焚烧、干烤、烧灼 2.湿热法:间歇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合灭菌法、巴士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 (二)辐射的杀菌法:1.紫外线:空气物体表面 2.电离辐射:用于不耐热的医用塑料、注射器、导管、食品的消毒3.滤过除菌发:血清、抗毒素、抗生素的不耐热的。4.干热与低温:保存细菌 八)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途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总结归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节总论 一、绪论 1.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基本形态: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 ⑴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功能: ①维持菌体外形; ②维持渗透压; ③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④脂多糖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内毒素。 结构特点:化学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肽) Ⅰ:G-菌细胞壁由内向外依次是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⑵细菌的特殊结构: 三、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㈠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条件: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pH7.2~7.6)、温度(37℃)、气体 ⑵根据对氧气的需要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四大类;

2.生长方式与速度: ⑴生长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繁殖速度极快。 ⑵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㈡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⑴对糖、蛋白质的分解 ⑵细菌的生化反应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⑶常见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㈢细菌的人工培养:最常用的是需氧培养法。 四、细菌的变异 ㈠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制: 1.细菌的变异现象: ①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异:包括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等; ②抗原性变异; ③毒力变异; ④耐药性变异; ⑤菌落变异。 2.细菌变异机制: ㈡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⑴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L型变异) ⑵预防耐药菌株扩散。(药敏试验) ⑶制备疫苗。(减毒活疫苗) ⑷检测致癌物。(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⑸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质粒、噬菌体-载体-目的基因-受体菌。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是关于疾病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的防御机制,保护生命免遭外来损害的科学。两者在疾病防治和人类健康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病原体很广泛,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等。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病原体如何与宿主发生互动,导致病理损害又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病原菌进入宿主体内后开始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物,然后激起机体免疫反应。然而,免疫系统不能总是有效地对抗病原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病原生物学具体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1. 病毒学 病毒是一种杂交的生物结构,可以说既是生物,也是非生物的。病毒只有在宿主中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称之为病原体。病毒学研究病毒的种类、病毒的构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毒基因表达、病毒行为、病毒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2. 细菌学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细菌病原体外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菌进入宿主的机制、定殖和繁殖等细节都是细菌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3. 真菌学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的菌株。真菌可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真菌感染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等。真菌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真菌的种类、真菌的构造、真菌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真菌基因表达、真菌行为、真菌的传播途径等方面。 4. 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是研究疾病寄生虫的科学,可以包括形态各异的寄生虫,比如丝虫、阿米巴、绦虫、蛔虫,肉虫、血吸虫等。寄生虫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寄生虫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等方面。 5. 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和外部防御机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和疫苗免疫等领域。免疫系统包括两种免疫反应,即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反应。免 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免疫学可以研究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展。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信息,而免疫学则为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提供调节措施。两个学科在交叉研究中也可以相互促进,加速疾病的控制和治疗的发展。一、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及其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机制的一门学科。在常规的医学课程中,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是必修课程,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在抵御和预防感染方面的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抵御外来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系统。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特异性防御和特异性防御。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是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和各种生理液体(例如唾液和胃酸)。特异性防御则是人体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应。在免疫原性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启动免疫应答以摧毁入侵的病原体。在免疫效应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已开始制造抗体,以便将抗原与其他细胞和分子进行配对。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它们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学科。这门学科自成立以来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现在被视为医学中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在病原生物学这个领域内许多研究涉及到分析和识别微生物,并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染给人们。疾病的治疗需要充分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行为,以确保针对它们的治疗方案能够成功。

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针对一些国际性疾病的研究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艾滋病、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防治疫情。同时,在研究中还需要对被统称为抗生素的化学物质进行实验,以确定其杀菌效果和对人体有无伤害。 总之,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开展的领域。理解人体或其他组织对病原体进行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如何进入机体并引起疾病是非常关键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制定出精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新型病原体和医学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例如,自2020年底以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快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个疾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病,因其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而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病原生物学的重点是了解特定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感染并引起疾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点包括其生长、分裂、传播、进入细胞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这种了解,科学家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物。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疫苗和抗生素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开发出来的。在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时,机体会展现出不同的免疫应答。为了了解机体如何应对病原体,人们研究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抗体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一系列针对免疫反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原因,而免疫学则是研究人体如何对抗病原体的学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病源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繁殖生长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研究病原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以下是对几种重要的病原生物的简要介绍: 1.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中一部分致病细菌可以引起人类疾病,例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在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分泌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素等多种毒素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其他临床表现。 2. 病毒 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依附于细胞内寄生或在寄主细胞内繁殖,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有多达几百种之多,其中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使其在免疫系统中难以被完整清除,导致慢性感染和免疫耐受。 3. 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引 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种类也很多。真菌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除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真菌反应外,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也是造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原生动 物有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它们通过侵入人体正常细胞并难以识别而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对抗寄生生物侵入的学科,包括免疫 反应和免疫调节两个阶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启动免疫反应以清除寄生生物。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阶段,其中体液免疫主要是由B细胞分泌抗体来清除病原体,而细胞免疫则主要是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的。当免疫反应被激活后,机体会形成免疫耐受,防止免疫系统误伤损伤正常组织。 除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免疫学还关注探究人体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应答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固醇依赖性哮喘等。这些疾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为新的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结语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了解病原生物种类和特点、免疫反应的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等,对于指导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领域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抗原(Ag):是指能与T、B淋巴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体(Ab):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方法。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等毒力因子所弓|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18到24小时分离培养后,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病毒干扰的实际意义 1.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阻止发病,可以终止感染。 2.干扰现象可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故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正常:抗感染。缺失:免疫缺陷或反复感染。过强: 超敏反应。 2.免疫稳定正常: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正常: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异常:恶性肿瘤。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值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生物学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这种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在特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条件致病菌。 致病的特定条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知识点】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 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知识点】 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 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 第二章细菌生理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旨在研究疾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体的特性、生长和繁殖规律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侵入宿主体内并繁殖,引起疾病。病原生物学家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在病原生物学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腹泻等。病原生物学家通过研究细菌的生长环境、代谢途径、药物敏感性等特性,可以开发出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 另一方面,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和防御机制的学科。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有的免疫能力,可以迅速识别病原体并产生炎症反应,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获得性免疫则是在接触过特定病原体后,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产生抗体等物质,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清除。 在免疫学中,疫苗是最重要的防疫手段之一。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的抗原,刺激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使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

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是免疫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可以相互促进。病原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免疫学家提供疫苗研究的依据。免疫学家则可以通过研究人体免疫反应,了解病原体的抗原特性,为病原生物学家提供病原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加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治策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 1、免疫学概念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 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 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体致病机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医学、化学和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学科。病原生物主要研究病原体、感染途径、病原体的传播、病原体的捕获和鉴定,以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的原理。 病原体是以个体或更小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形式存在,具有直接或间接致病性,能够感染人类或动物。它们可以通过气溶胶、液滴和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手部接触、食物和水源传播,也可以通过与携带病原体的昆虫的接触传播。 病原体的传播主要通过传播病原体的携带者来建立,携带者可以是人、动物或其他有形的东西,其可能是直接传播者,也可能是间接传播者。携带者可以通过吐口水、咳嗽、脓痰等向空气中释放病原体,或者将病原体传播至环境中,再由别的携带者将病原体传播出去。 病原体的捕获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病原体的捕获是指在实验室等环境中,采用特殊的方法,及时、准确地使得病原体从宿主中捕获,以便后续研究及测试。常见的病原体捕获技术有:细胞培养、蛋白质胶合技术、液相色谱法、凝胶聚焦电泳、PCR技术等。 病原体的鉴定指的是医学免疫学分析,是以检测宿主细胞或血清中的抗原为基础,用于识别某一抗原,从而确定抗原来源的方法。鉴定的技术有:血清学试验、免疫电镜法、免疫荧光法、蛋白质组学等。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和动物体对外来物质的免疫反应及保护自身 免受病原体感染的学科。包括免疫系统构成、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及

细胞免疫等,利用免疫学可以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的基本机制是:宿主对外源物质,发起特异性的反应,以分解外源物质或抑制其毒害细胞,并形成有力的免疫应答来侵蚀抗原,以保护宿主体免受病原体和毒素的侵害。 免疫学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比如传染病的预防就主要用到免疫学,可以采取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并利用二次免疫加强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免疫学的知识来治疗疾病。通过调节免疫的机制,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或在细胞水平上抑制它们的毒性,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改善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 总之,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病原体的感染特性,并能够准确检测病原体,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还需要在持续完善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知识,不断改进相关技术方法,以保持和提升人类的防病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