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八大古镇

湘西八大古镇
湘西八大古镇

湘西八大神秘古镇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湘、黔、鄂、渝四省交界处,是典型的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地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遗迹丰富。

湘西古镇是指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著名古城镇,其中比较著名的八大古镇是:①凤凰县的凤凰古城,②龙山县的里耶古城(里耶镇)、③永顺县的王村芙蓉镇(芙蓉镇)、④泸溪县的浦市镇,⑤花垣县的边城茶峒(边城镇)、⑥保靖县的迁陵镇、⑦吉首市的乾州古城,⑧大庸县的沅古坪镇,其中湘西古镇中的凤凰古城是经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里耶古城、王村芙蓉镇、浦市镇分别是第二批、第四批、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边城镇则是湖南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1、凤凰古城——八大古镇之首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距州

府吉首市52公里,全境南北长66

公里,东西宽50公里,土地总面

积1745平方公里。东经为109度

18分至109度48分,北纬27度

44分至28度19分。因背依的青

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

名,与贵州省为邻。东与泸溪县

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

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

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

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周围景点有张家界,乾州古城,矮寨特大悬索桥,德夯苗寨。凤凰古城也即凤凰县县城沱江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它因西南方向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而得名。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湘西凤凰古城的魅力就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印象湘西的酒吧里。她因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流,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而闻名天下。

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3万余亩,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8%以上。珍奇动、植物品种100多

种,到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奇梁洞被誉为华夏第二奇洞,集幽、奇、秀、峻的特点于12公里长的洞中,奇诡莫测,引人入胜。风光旖旎的屯粮山风景区,山形千姿百态,流瀑万丈垂纱。风景名胜装点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凤凰古城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凤凰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凤凰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2、里耶古城

龙山县里耶镇是坐落在大湘西这块土地上的一朵奇葩。2002年6月,在里耶的一坐古井里发现了大量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青铜器、陶器、封泥、铜戈等在内的国家重要文物,同时考古工作者也相继在里耶镇周边的几个村落发现了三座汉代的古城和多处墓葬。这为我们后人研究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证据。现在已经在里耶镇修建成了秦简博物馆,并在大力着手恢复里耶古城的原貌。

3、王村芙蓉镇

永顺县芙蓉镇原名王村镇,在历史上王村曾经是湘西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早在汉高祖五年,王村就已经是统治整个大湘西地区的酉阳县的治所所在。酉阳县属武陵郡,有“酉阳雄镇”之称,酉阳县管辖今天的龙山、永顺、古丈和重庆的一部分地方。同时也是土家族早期首领吴著冲、春巴冲等人的活动中心,一度成为溪州州治(910—1135),是湘西彭姓土司王的龙兴之地。1986年,因为由谢晋执导、姜文和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王村拍摄,影片上映成功后王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王村遂更名为芙蓉镇。

4、边城茶峒

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茶峒镇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因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而声名远扬。原称茶峒镇,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故名“边城”。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相比,那个混乱年代里的茶峒人安宁自足的生活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他们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连通外面的世界,下运桐油、川盐和染色的五倍子,上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海味等。长途的贩运模式加集市贸易的经济结构,使这座占地仅两平方公里的小镇很自然地成为了近代湘西边界上的一颗明珠。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

5、浦市镇

从湖南吉首市泸溪县城白沙镇沿江而上20公里处,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浦市镇。浦市镇位于该县东南部,沅水西岸,与怀化地区辰溪县隔江相望,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

泸溪县浦市镇是一个坐落在沅江西岸的小镇,与怀化的辰溪隔水相望,宋代时在浦市镇南一公里的浦溪河口形成了集镇,元代设千户所,明十设置巡检司,清代的辰州俯治所在此。这里是湘西南部地区和辰溪、麻阳等地的商业中心。湘西南部所需的各种商品都是从沿海沿沅江送到浦市,再从浦市分散到各地的,同时湘西各地的农产品也是从浦市经沅江运送到沿海的,因而自古便有“万物集散,商贾云集”之誉。

浦市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小南京”之美称。浦市也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重要商埠,享有“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美誉。镇内历史古迹众多,沅水文化源远流长。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它居于沅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用兵不可忽视的水陆要津。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南宋中期浦市古镇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之际,这里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该镇西北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势平坦。丘陵、平原各占份五分之二。

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商贸、文化就极其繁荣。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修建了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窖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因商贸交流、文化融汇,故有“小南京”之美誉。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财物聚敛的背景下,高大气魄、布局对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结构紧凑、功能齐全的浦市民居逐渐得以成熟和完善。

据统计,全镇有保护完好的清明时代古民居、古建筑78幢(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幢),古商铺218间,旧石器遗址一处,2013年泸溪县成立了专门的古镇保护管委会,并全面启动浦市古镇保护修缮工作。

观澜书院

浦市的观澜书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辰沅水靖兵备道道尹傅鼎在其增设书院,并从屯田项拨谷420石,作为师生的膏火费。书院初名“浦阳书院”,师生寄住文昌阁(今浦市医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正式在大定门(今浦市中心小学)修建书院。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上课采用大课堂。主讲者多为山长,有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也登台讲授。

6、迁陵镇

迁陵镇系保靖县城所在地,是保靖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陵镇历史悠久,至战国始有建置,为迁陵候辖地,公元前202年即汉高祖五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始置迁陵县,是湘西古镇之一。

境内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以汉代四方城遗址为代表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以酉水河自然风光为代表的独特的生态平湖游,以摩天石刻“天开文运”和袁吉六墓冢、酉水河岸崖葬墓穴等为代表的神秘的人文景观,以土家族“茅古斯”原始戏剧为代表的浓郁的民族风情。

7、乾州古城

乾州镇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河畔,这里交通便捷,209国道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传统的物质集散中心。

乾州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衔生息,以后来了棘

人,又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来了苗人,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

8、沅古坪镇

沅古坪镇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东南部,东邻王家坪镇,南接沅陵县,西连双溪桥乡、谢家垭乡,北与慈利县交界。距市区56公里。沅古坪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位于境内的五龙河,发源于该镇五龙村的万花山下,因是五条似龙小溪汇合而得名。该河两岸有三大瀑布八十多个景点,就像颗颗璀璨的明珠被五龙河串连在一起,两岸群峰叠翠,如屏似画,交错掩映,使河水曲折蜿蜒,处处显现山重水复之幻觉,凡浏览者无不称其为"世外桃源之典范,休闲避暑之胜地"。其中万花山下的锁龙坝,泉水从坝上翻滚而下形成13米高54米宽的挑水瀑布,接着展开跳跃,又形成21级阶梯般宽约50米的瀑布群,十分壮观。距此瀑布群左侧百米处有菩萨雕像,神台遗址,有钟乳石形成的石帏、石幔、石拱桥、石白鹤群,造型独特,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再是位于五龙河中游的飞潭瀑布,因飞潭电站的建设形成50米的落差,飞流直下的急流波涛似野马如狂飙,惊涛骇浪,形成雄伟壮观的飞潭瀑布。在飞潭瀑布的周围有吉宁庵遗址、明初古城墙、神龟观瀑台、雄伟壮观的福德桥、九龙桥等景点,四周秀木葱葱,山水倒影,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下游八里翠谷,千年古柳随风摇曳,山峦青翠欲滴,百鸟争鸣,蝉欢蝶舞,空气新鲜,真乃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加之该镇处于沅陵、慈利、永定三区县的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边境农副产品的贸易集散地,又因本地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繁多,店铺林立,商贾来往频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决定开发五龙河,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欢迎广大投资商来沅古坪投资经商。随着该镇五龙河、飞潭瀑布等景点的开发,以及邻镇王家坪境内的双龙洞、情人村的开发,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探险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旅游区正在形成。沅古坪旅游业的兴起,是与西线旅游开发遥相呼应,是旅游兴市战略的重要体现,也将引导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创社会财富作出重要贡献。

贵州赤水旅游游记

贵州赤水旅游游记 贵州赤水的风光,这里不再多介绍,相信想去赤水旅游的驴友都知道和了解赤水的美,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瀑布。本文只将自己游赤水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汇总一下,供大家参考。 我们一行3人(一个小孩)是从成都去赤水的,在赤水整整玩了3天。赤水真的很美,值得一游。 出游前,就要对所要去的地方的风景点、交通、住宿等的情况比大部分参团旅游的人还要了解。现在的网络信息十分丰富,还及时,花点时间,游览旅游网站,或将自己想了解的用百度搜寻,记下,对旅游出行大大有益。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了解了风景点的特性,再观赏它,欣赏它,那才是真正的旅游。考虑到有小孩,我们计划的时间是3天左右的时间。 贵州赤水,虽属贵州,但在贵州的最北面,贵阳到赤水约450公里,只有一半是高速公路,路程约需7-8小时。而从成都进出,到赤水不到400公里,全部是高速公路,路程只需4-5小时。 第一天:晴天。出发,游宝源梯田,望云峰。 早上8点左右从成都出发,下午1点到达赤水旅游汽车站。联系了包车师傅,然后就在车站旁边一家家常馆吃午饭,稀饭、泡菜(2元一份)加小炒共计20元。赤水的包车,目前是300元左右一天的行情。我们联系的包车,是在网上预定住宿时联系的,当时约定,具体价格根据实际行程当面商定。吃完饭,包车司机已如约而来,我将我们3天半行程计划给他,叫他开价,略看后,他开了1100元,经合理砍价,最终双方确定为1000元。 1点半出发去宝源梯田,宝源梯田位于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宝源梯田距赤水城区约30公里。1小时到达宝源镇,又花了近半个小时到达梯田最佳观景点。梯田风光在贵州到处都有,然而集高品位且大规模壮观的却实为罕见。宝源梯田就是这样一片高质量的梯田景观,很有气势,整个梯田长4至5 公里,高(或宽)0.8至1公里,每一块梯田平均面积为3至4分,梯田总面积为1500亩左右。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梯田重重叠叠,造型美观。宝源梯田最早开垦于东汉时期,形成于明末,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梯田始终保持了原始风貌,厚积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这里山清水秀,常有雾和云海生成,并有数百只白鹭在此栖息,它们和当地的山民和睦相处,悠闲自在。每年阳历的三月底,灌水后的梯田,在阳光映照下,非常壮观,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每到农历五月,青绿的稻田,如碧玉般美丽,是观赏梯田最好的时节。梯田四周是成片的竹林,相映成辉,让人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每呼吸一次都是在与自然亲密接触。到农历七月份,水稻成熟,金黄的稻穗铺满整个梯田,稻香扑面而来,农人开始忙着收割。这时节可以来看看丰收的宝源梯田。 宝源梯田宝源梯田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幼儿园体智能教案——古镇探秘

古镇大作战 活动地点:龙泉古镇 活动类型:亲子户外真人秀 活动目的: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促进亲子感情 主持人:旺旺 小丑待定/黑衣人待定 活动流程: 7:20——7:30集合上车 7:30——8:00到达古镇(车上强调注意事项)8:00——8:15主持人开场,暖场 8:15——8:30开场亲子欢乐动 8:30——9:00滑溜布游戏 捣蛋鬼小丑出现,抢走滑溜布,逃之夭夭。 9:00——10:30字语大闯关(家庭单独完成) 抽取字语条,猜出谜底,找到名字里含有该字的商铺,小朋友站在门口拍下照片,就算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一个任务后来到主持人这里领取第二个任务。完成三个任务的家庭领取最终任务,完成后,到主持人这里集合。中途不能被黑衣人抓住,抓到后,取消一个任务成绩,看到黑衣人,赶紧躲起来,古镇里有三个黑衣人在巡逻。 10:30——11:30最终任务三选一(抽签)。 最终任务一:恩施炒豆皮那里学会一首民歌《六口茶》

最终任务二:去新华书店古镇分店找到诗歌集,背诵一首诗歌 最终任务三:参观白酒文化博物馆,了解白酒的来历和发展 11:30——2:00午餐休息 根据谜语,找到中午吃饭的餐厅 2:00——2:15暖场热身操 2:15——3:40谁是主使(分组进行,找到拼图)坏人的头目就隐藏在我们之中,我们只有完成任务得到线索,才能找出证据,揪出幕后主使。小镇里藏有危险武器,只要头目启动开关,小镇上的居民就会有危险,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卫小镇和居民的安全。 通过一个个任务,找到一张张拼图,拼出主使的相貌,并合力抓住他。即为获胜。获得奖品。 3:40——4:10胜利大狂欢 颁发奖品,放松小游戏,欢快舞动 4:10——4:50 体验分享。(家长和孩子都行) 合影留念 4:50——5:10 集合上车 5:10——5:50返程

探究广西古镇古村的现状和保护

探究广西古镇古村的现状和保护 摘要:针对广西区现存古镇的现状和保护,以隆安雁江、靖西旧州、那劳村为例,对于广西现存古镇的保护提出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现状;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古镇古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经过文物调查,有200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600多处古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着手开发成风景旅游区,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那些存在已久的古镇古村落,便成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探访广西数个古镇古村落之后,以隆安雁江、靖西旧州、百色那劳村、灵山大芦村为典型,探究广西古镇古村的现状和保护,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1个别古镇古村的现状 1.1隆安雁江古镇现状 隆安雁江古镇位于隆安县城西侧15公里处,距离南宁约116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距今已有234年历史,曾有“小香港”、“小上海”的称号。但当我们到达雁江之后发现,古镇也只是一条街而已,曾有的特色建筑大都消失了,只剩下半条街道还依稀能够看出是古镇的样子,仔细辨认还能发现一些旧商店的印在墙上的店名。整个地方,都看不出有任何保护的痕迹,街道上的一些老房子被拆掉建成新的砖房,新老相邻,极不搭配。一些老人还住在房子里面,而没有人住的房子大多破败不堪。当地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而且村民大都没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听粉店的老板说,有时候会有城里人到这边自驾游,不过也是兜一圈就走了。 1.2靖西旧州古镇现状 靖西旧州距离县城约8公里,居民全为壮族、通用壮语,因盛产绣球,人们又把旧州称为绣球街。据清《归顺直录州志》记载:南宋末年,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领余部退至广西靖西旧州一代,与当地土民一道开荒造田、引水灌溉、传授先进的技术和文化[1]。与隆安雁江极为不同,旧州古镇很重视他们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着手开发这种资源,发展旅游业。但是我们发现这里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也是很不乐观,大部分的平房建筑已经被摧毁殆尽,只剩下一些有特色的,比如文昌阁、岑氏土司墓碑。当地为了建设旅游景点,把老的房子,街道都拆掉,用现代材料建成新的仿古的建筑,破坏了原本的古韵古色,只剩下一堆景区的标准建筑,一样的墙壁、一样的用料、一样的楼阁。我们在生态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发现这么一段话:“……你们把老房子、老街道都拆完了,我们来看什么东西,我们到旧州来是来看古董的,不是来看所谓的‘新气象、新建设’的啊”。可见,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当地政府并没有很好地权衡开发和保护,过份重视开发,反而把古建筑给摧毁了。现在旧州的旅游景点已经初具规模,自然风景优美,山清水秀。有村民沿着街道开起店铺买小吃、特产,但是那些古镇遗风,已经一去不返了。 1.3西林县那劳乡 那劳乡的那劳村依着省道321,所以从百色市坐几个小时的车,一下车就到了。整个村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靠着省道,较为繁华,有商店市场,是附近的集市;另外一部分要往里走一公里,那是大部分村民居住的地方。那劳乡那劳村是清光绪初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和清末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岑春煊的老家。这里有岑氏经明、清两代建起来的家宅、庙宇、纪念物等建筑群。那劳村的古建筑保存的比较好,特别是岑氏家族的建筑。政府有对一些已经破损的建筑进行翻修,但是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建筑原本的面貌。从旧府和宫保府的装饰绘画风格,可以明显地看到传统文化对于这个家族的影响。村民们对于这些建筑的价值有一点了

湘西文化

湘西文化 ----张益文 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人那山那风情,吸引着无数游人的足迹。湘西民俗文化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就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唯一的民族舞蹈节目《追爱》的表演者,张家界的湘西歌舞团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积极向上展现的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难道这都不能说明湘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吗! 湘西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凤凰就是有力的佐证。二是保护好湘西民俗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抢救延续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然,湘西传统文化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用之处,就如那些传统建筑。 而为了保护湘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除了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宣传推介湘西传统文化,就如传播面广的影视作品“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另外比较著名的小说《边城》;还有,当地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推介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宋祖英就是从湘西名族歌舞团走出来的,她在演艺界的口碑,形象对宣传湘西文化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你不是湖南人,也许你对湘西文化不了解,更或者你也不打算了解和认识,

国内未开发的古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西(微博)大圩古镇连个公厕都难找 推荐理由:“圩”在南方指集市,“大圩”顾名思义就是很大的集市喽。不过大圩也确实名不虚传,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古镇始于北宋,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成为当年广西四大圩镇之首。如今这里商业痕迹却很少,少到连公厕都很难。

査济黄山脚下最后的处女古村 推荐理由: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那些则已被众多的客人蹂躏踩踏,查济仍然如村姑处子。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现在村里还保存着唯一的元代建筑-----德公厅屋,还有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爱月堂、二甲祠,众多的明清代建筑保护较完整。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江西铅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古镇 推荐理由:说起江西的古镇,估计全国人民的第一反应都是婺源。其实,婺源只是个村庄,并不能称得上古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西确曾涌现过数个著名城镇,她们是水运时代市井繁华的代表,也大多在商品经济的洪流中迅速衰落不为外人熟知。下面介绍的曾有““八省通衢”之称的铅山便是其中之一。 福建漳州赵家堡南宋皇族后裔悲情遗梦 推荐理由:地处福建漳州的赵家堡是宋代赵氏皇族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仿照北宋故都汴京城的立意布局建造而成的,绵延四百年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原型风貌,素有“宋城”、“闽南小汴京”之称。有人说这是一座没有皇帝的皇城,更是一个无法“完璧”的遗梦。 宝山石头城:最后的纳西族乐土 推荐理由:丽江除了闻名遐迩的大研古城外,在距丽江以北约120公里的金沙江大峡谷旁,还有一座古城,因其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故称石头城。这里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集地。无论是房屋、建筑,抑或语言,都很好地保留了纳西族群最真实的一面。在城门前晒太阳的纳西族老太太,会主动向游人微笑招呼。 茶马古道重镇寺登街千年集市无人打扰 推荐理由:我们已没有机会去十年前的大理和丽江,但可以去看看现在的寺登街,这个曾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依旧保持着千年古集市的旧有风貌,尚未被过多游人打扰,堪称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 侨乡和顺绝胜小苏杭的边陲魅力名镇 推荐理由:和顺,云南最大的侨乡,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滇西一带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

赤水的调研报告

*****学院****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考察报告艺术考察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 赤水考察报告大学期间如果没有一次外出写生、考察的话,总觉得是人生一大憾事,还 好,这次我们系一行两百多人共赴赤水,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艺术考察。我们主要游览了四渡 赤水纪念馆、丙安古镇、红石野谷、四洞沟、大同古镇、竹海等几个景区。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 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赤水风景 名胜区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赤水因美丽而神 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而 扬名中外。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 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追寻红色足迹 等。 一、土城古镇 四渡赤水纪念馆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土城镇长征街, 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 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为黔北民居结构。 还未下车,我们就听见了声声红歌,在纪念馆前的亭内一角,身穿红军服的演奏者们在 向我们展示着经典的红色民歌,这让我不禁想起遵义红军街由老年人组成的演奏小团队,同 样不时地有游客被他们的演奏吸引、为他们驻足。 在纪念馆内,有两处在半圆弧度墙角的景观特别吸引我。该景观近处是一些如假山、假 树、枪支弹药等实物堆积而成,远景考察报告 则是半圆墙壁上的画作,近实远虚,把宏大、真实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纪念馆内有一远眺台,可以远望连绵不断的群山,俯瞰青瓦、绿树、农家院。对于来自 平原地区、现代气息浓厚的山东人来说,我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儿。 出了纪念馆,沿着台阶向下走,猛地一回头,发现此处风景似曾相识,好似在某部描绘 欧洲城堡的电影中见过,古城堡的路灯、暖色调的拼接砖块、中国风的木质格子窗,总有一 种中西结合的韵味在这里。 土城镇,除了拥有与其他古镇相似的黑漆房、石板路外,有一处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 或许与喜欢注意细节有关,进入展馆,左右两旁展房柱子下的几个石墩,引起了我的注意, 仅仅是小小的装饰花纹,每个却都是不同的款式。二、十丈洞瀑布 考察的第二站,我们参观了赤水大瀑布,即十丈洞大瀑布。十丈洞大瀑布高76米,宽 80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瀑水从悬崖绝壁上 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几里之外声如雷鸣,数百米内水雾弥漫,阳光照射之下, 呈现五彩缤纷的彩虹,偶尔还能看到奇妙的“佛光环”,随行人移动,一人一环,美不胜收。 瀑布周围树木繁茂,四季葱茏。 三、丙安古镇 参观完十丈洞大瀑布的当天下午,我们又来到了丙安古镇。古镇两端朦胧古风的寨 子门保存完整。门前的高石阶是下船而上到古镇的唯一通道,远远望去,寨门悬于半空,把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102集纪录片《走遍中国古镇》视频

102 集纪录片——《走遍中国古镇》【视 频】 中国古镇( 102 )安居镇:与龙共舞(1202) 中国古镇( 100 )恰萨:丝路陶都(1130) 中国古镇( 98 )天目湖镇:寻鲜问珍(1128) 中国古镇( 96 )万安镇:盘中乾坤(1126) 中国古镇( 94 )山口镇:石乡传奇(1123) 中国古镇( 92 )萝卜寨:古羌遗都(1121) 中国古镇( 90 )桃渚镇:抗倭轶事(1119) 中国古镇( 88 )保宁镇:风水之城(1117) 中国古镇( 86 )五夫镇:朱熹故里(1115) 中国古镇( 84 )绿林镇:观鸟胜地(1113) 中国古镇( 82 )元坑镇:拜猴奇俗(1111) 中国古镇( 80 )大阳镇:九州针都(1109) 中国古镇( 78 )练塘镇:天赐茭香(1107) 中国古镇( 76 )齐贤镇:石城石缘(1105) 中国古镇( 74 )廿八都镇:百姓古塞(1103) 中国古镇( 72 )龙门镇:千年迷宫(1101) 中国古镇( 70 )甪直镇:出水芙蓉(1030) 中国古镇( 68 )会理镇:丝路军镇(1028) 中国古镇( 66 )青岩镇:坚壁石城(1026) 中国古镇( 64 )古北口镇:京畿门户

(1024)

中国古镇( 62 )兴安镇:寻找陡军(1022) 中国古镇( 60 )大昌:黄桷树下(1020) 中国古镇( 58 )芙蓉:变形速记(1018) 中国古镇( 56 )安顺场:非凡之地(1016) 中国古镇( 54 )旧州:转折之城(1014) 中国古镇( 52 )瞿家湾:洪湖新传(1012) 中国古镇( 50 )螺洲:耀世陈家(1010) 中国古镇( 48 )西塘:活色活现(1008) 中国古镇( 46 )光福:渔乡福地(1006) 中国古镇( 44 )连云:靠海吃海(1004) 中国古镇( 42 )沙溪:药食同源(1002) 中国古镇( 40 )龚滩:行歌坐月(0929) 中国古镇( 38 )新城:半朝王家(0927) 中国古镇( 36 )溪口:小镇风云(0925) 中国古镇( 34 )松口:南洋首站(0923) 中国古镇( 32 )独克宗:茶奶相会(0921) 中国古镇( 30 )沙溪:戏服迷踪(0919) 中国古镇( 28 )凤羽:文武有道(0917) 中国古镇( 26 )巍山:马帮老家(0915) 中国古镇( 24 )立石:地下王朝(0913) 中国古镇( 22 )福宝:盐帮驿站(0911) 中国古镇( 20 )慈城:因糕而名(0909) 中国古镇( 18 )江湾:美食天成(0907) 中国古镇( 16 )仙市:盐埠传奇(0905) 中国古镇( 14 )乌镇:枕水江南(0903) 中国古镇( 12 )朱家角:船拳之乡(0901) 中国古镇( 10 )镇远:水舞端阳(0829) 中国古镇( 8 )梅林:怪楼怪事(0827)

古镇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乌衣老街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乌衣古镇(老街)街区建筑前后临水,街道宽三四米,街心是一条155米的长街,俗称“乌衣街三里长”,街中住有尹、曹、聂姓三大长姓。在宋德佑二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故称千年古镇。它不仅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商贾云集,是一个曾经繁华昌盛的水陆码头,同时享有“江南水乡”之美誉,其物产丰富,资源充实,自古以来就有小滁州、大乌衣的美誉。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多次遭受水患侵袭,如今乌衣老街已破败凋零,许多居民不断外迁,昔日繁华景象已藉没难寻,这一切使我们对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乌衣老街长期荒废感到极为惋惜和遗憾。近年来,乌衣老街保护和开发利用倍受市区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并且一致认为:保护和抢救乌衣老街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开发和利用乌衣千年古镇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和商贸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期盼美好愿望能早日实现,近日我区政府已搬迁到乌衣,乌衣已成为我区政治、经济、人文、社会、文化、商贸等发展中心。乌衣老街更应该引起重视。 一、乌衣老街值得开发的优势 乌衣老街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2006年,市区两级都已把乌衣老街专门列入旅游重点项目,同时也被列上滁宁旅游热

线景点中一个重要的浏览景点,即“乌衣古镇”,这里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商机和优势: 1、丰富的历史文化优势 乌衣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并与南京夫子庙乌衣巷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有历史名人,乌衣王氏的始祖即东晋名臣王导,现在还有王氏后裔在乌衣老街居住,在乌衣老街东头还有王氏故居遗存;乌衣老街的主要街巷范家巷就是元末明初宋代名人范仲淹后裔范酉新隐居之地,因此范家巷格以此得名。乌衣老街的文化遗址,名古屋39处,还有“一宿庵”遗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住过一宿的地方),古井4口,防火墙6栋,同时它又是南北两京古驿道江北第一站,有“人登古道”碑刻为证。还有玉皇庙、大王庙、关帝庙、娘娘庙、火神庙、清真寺、基督教堂、浮桥古渡等20余处文化遗址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官宦、名人辈出。吕本元,清末淮军将领,因镇压捻军有“功”,赐号强勇巴图鲁。义和团在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吕本元署天津镇,提升为直隶提督,慈禧太后赏赐黄马褂,调任浙江提督,其在乌衣老街浮桥对面臵有房产。因病寻卒宁波,死后棺木运至乌衣埋葬。张西侯精于中医内科,著有《张氏津梁》一书;王煜清道光三年中进士,授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吕彦直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巴壶天博学多才,曾任安徽省政府秘书,湖南省政府秘书长,后历任

乌镇开发管理模式rd 文档..

乌镇的开发和管理模式 一、乌镇旅游经营现状分析 (一)江南六大古镇概况 江南古镇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集聚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在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走出城市回归自然已是人们的一种渴望,而古镇旅游正是以其独特的建筑,古朴的民俗民风,深厚的人文历史,宁静的生活环境备受游客的青睐。 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风格,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它们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臶,驰名中外。 (二)乌镇的现状及其分析 1.乌镇的概况 乌镇,国家AAAAA级景区,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它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

筑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九九一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九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2、乌镇的旅游发展优势 (1)区位条件 江南古镇之所以游人如织,位于长三角区域,临近经济重心上海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邻湖州市,北邻江苏省吴江县,是两省三市交界处。距离苏杭均80公里,距离上海140公里,交通便利。 (2)资源条件 古朴的环境、古老的建筑、深厚的文化以及恬淡的生活方式是古镇资源开发的优势。乌镇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大,有修真观戏台、昭明书院、谭家湾遗址、文昌阁、立志书院、茅盾故居等,以及众多民间艺术和习俗。目前对外开发的仅仅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文化资源等待挖掘,且乌镇的整体风貌较强,景点分布连成一片。 (3)开发情况 目前乌镇景区分为2001年推出的东栅景区和2003年启动的西栅景区。东栅分为6个区域,开放的景点20多处,且位于市河两边,分布集中,游览线路全长2公里,设有大型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西栅景区从2003年开始启动,投入10亿元巨资实施保护开发,保护工程实施范围近3平方公里,现已对外开放。

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 一:关于湖南湘西 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

浅谈浙江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2014 届) 设计(论文)题目浅谈浙江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析 作者、学号徐加英 2012214008 作者所在班级旅管123 学院、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指导教师及职称沈美华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 2014年3月25日 答辩日期2014年5月7日 设计(论文)成绩 杭州师范大学

浅谈浙江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A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 of Development on Ancient Town Touring in Zhejiang 论文作者:徐加英 专业:旅游管理 指导老师:沈美华 完成时间:2014年3月20日

江南古镇旅游是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对江南古镇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过十余年发展,江南古镇游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化氛围过浓、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浙江古镇旅游试图为在商业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仍能较好保留历史文化遗存,探索一条全新的旅游发展道路。 关键词:浙江;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tourism.According to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survey conducted at Wuzhen.Xitang.Nanxun.Explore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ancient town travel in the Yangtze Ri ver Delta, east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Howe 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blems like too much commercial atmospher e, travel product being more less the same, have been exposed.ancient town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aims to better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of ancients towns, as well as to commercialize this tourism development, hoping to explore a ne w tourism development way. Keywords: Zhejiang; Town tourism;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赤水、尧坝镇、大同古镇、丙安古镇游记攻略

赤水、尧坝镇、大同古镇、丙安古镇游记攻略 裸奔的跳蚤楼主2016-04-19 14:21 如果对红 军长征往事有所了解的朋友,对赤水这个地名肯定不会陌生。当年红军先后四渡赤水,摆脱了国军的围堵,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尽管我知道这个故事,但我依然对赤水没有任何感念,赤水在哪里?赤水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对我来说一片空白。但也因此对本次行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从海口到赤水的最近机场就是泸州了。出了机场门就看见一辆车冲了过来,看开车的架势就知道十有八九是林子的车。因为只有经常玩户外的人,开车才会这样猛。果然,车停了,林子从车上露出了脑袋招呼我们上车。林子,是一个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北京人。但接触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在他其实是一个挺心细的人。车轰鸣的就窜出去了,都没来得及看一眼泸州。从泸州到赤水可以走成沪高速路,大约也就30分钟的车程。但我们先要去合江县接上另一位 从重庆过来的朋友,因此没有走高速路。合江县属于泸州,位于川渝黔结合部,也是长江进入四川的第一个县。由于我们来的时间错过了饭点,林子带着歉意请我们吃了街头的面馆。其实,我最喜欢吃这样的小馆子。手机随拍了几张,算是纪念。 帖子加脸、开设专栏、免费旅游、认证加V、参加活动、旅

游达人、申请出书 点击进入申请★旅游达人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062304.html,/travellers/index 点击进入【天涯客旅行君在线办公专帖】福利申请戳这里(2016版)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062304.html,/m/post-travel-747865-1.shtml 欢迎加入旅游版的各种兴趣QQ群!活动福利不断哦! 天涯旅游达人群:236501036 丨天涯边走边吃群:552393133 天涯手绘圈:554991810 丨天涯地主团:46226805 打赏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脱水模式只看楼主广告爆:打工妹买《双色球》中500万内幕揭秘!裸奔的阿甘2016-04-19 15:53 1楼肥肠面? 评论只看TA 裸奔的跳蚤楼主2016-04-19 16:02 2楼@裸奔的阿甘2016-04-19 15:53:59 肥肠面? ----------------------------- 是的。淘气的兄弟伙2016-04-20 13:25 那边直接叫大肠面。评论只看楼主彩色冰块广告正版巧虎免费体验 查看详情>> 裸奔的跳蚤楼主2016-04-19 16:04 3楼不是在给某水果手机做广告。但随着手机镜头功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古镇保护的现状(DOC)

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2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工作。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 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山西平遥古城、西部云南丽江等古镇,无不成为游客追逐的对象。 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容量饱和 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当旅游地的游客量超过旅游容量时,就会出现消费过度集中,造成旅游地的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负面效应,这样其实是对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最大破坏,同时也降低了旅游量。

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如图一所示),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图1 古镇2000 年每月游客人数统计分析 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 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