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疆域区划
中国历朝国号的由来及其疆域图

中国历朝国号的由来及其疆域图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几为世界之冠。
每个朝代的开国者立国之初要办的首件事,就是确立自己的国号,也就是朝代的名称。
《论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崭新的国朝从此诞生。
《史记五帝本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一、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关于“夏”的名义来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比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唐代史家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
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的。
夏朝疆域图二、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
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的早期居地,国号取于地名。
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
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
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
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商朝疆域图三、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
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史称“武王克殷”。
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名,周朝立。
历史上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

明朝辽东行政区划一、背景介绍明朝时期,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的重要行政区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广阔的土地,明朝政府对辽东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辽东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区域划分和行政管理等相关内容。
二、历史背景1. 明朝统一辽东在明朝建立前,辽东地区曾长期处于分裂和混乱状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统一了辽东地区。
明太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辽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势力,确立了明朝对辽东的控制。
2. 辽东的重要性辽东地处中国东北的要冲地带,既是中国与外族交往的重要通道,又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防线。
对于明朝来说,控制辽东地区意味着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三、辽东行政区划1. 辽东的划分明朝将辽东划分为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辽东省辖区包括辽东半岛和辽宁地区的部分地区,而辽东宣慰使司则辖区更广,包括了辽东半岛以及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2. 辽东省的行政管理辽东省设有巡抚和布政使两个主要行政机构。
巡抚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而布政使则负责辖区内的法律、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此外,辽东省还设有州、县等下级行政单位,以实现对各级行政区域的有效管理。
3. 辽东宣慰使司的行政管理辽东宣慰使司是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直接管辖机构,其地位相当于一个大行政区域。
宣慰使司下设有宣慰使、按察使等行政职位,以及各级县、乡等行政单位。
宣慰使司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边疆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管理当地的民族事务。
四、辽东行政区划的变迁明朝时期,辽东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旨在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辽东地区。
1. 建立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明朝建立初期,辽东地区划归辽东省和辽东宣慰使司两个行政区域。
这一划分体现了明朝政府对辽东地区的重视和管理需求。
2. 辽东省的调整明朝中后期,辽东省的辖区发生了一些调整。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1、辽朝:(907——11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所灭。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此时已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史称西辽,成为当时中亚的强国,1218年被蒙古所灭。
2、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3、南宋:(1127—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才被攻占。
1279年,在崖山海战(广东省新会市大山)中陆秀夫背南宋末帝跳海,南宋覆灭。
4、金朝:(1115—1234)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女真族(今称满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朝疆域西与西夏、蒙古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后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
5、西夏:(1038——1227)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的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即宁夏银川市,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地。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渤海湾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渤海湾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渤海湾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疆域的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地区,渤海湾的变迁对中国疆域的漂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疆域漂变的重要历程——渤海湾的变迁。
一、古代渤海湾的形成与消失在古代,渤海湾曾经是中国东北疆域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商朝时期,渤海湾就已经形成。
当时,渤海湾是一个广阔的海湾,扼守在中国东北的门户之地。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是中国与东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而且还具备军事防御的地缘优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渤海湾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汉朝时期,由于冲积沉积物的堆积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渤海湾的面积逐渐缩小。
到了唐朝时期,渤海湾已经变成了一个浅水湾,与大海脱离了联系。
而在宋朝时期,渤海湾更是完全消失,成为了一片陆地。
二、并入辽、金等政权下的渤海湾渤海湾的消失,并未使其地位在历史上被忽视。
相反,渤海湾的变迁成为了历史上多个政权争夺的焦点。
辽朝时期,渤海湾被并入了辽朝的疆域。
辽朝通过掌握渤海湾的地理优势,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北方边疆的安全,还建立了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然而,在辽朝的衰落后,渤海湾的地位再度发生了变化。
金朝崛起后,渤海湾成为了金朝的一部分。
金朝通过渤海湾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与南方宋朝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三、明清时期的疆域调整与渤海湾的重新归属到了明代,中国的疆域发生了重大调整,渤海湾也成为了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通过调整疆域,把原来的辽东地区包括渤海湾在内并入了中国版图。
渤海湾重新成为了中国东北的重要一部分,并且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随着明朝的衰落,清朝崛起后,渤海湾再次发生了变迁。
清朝在统一中国后,将渤海湾重新规划为直接归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加强了对渤海湾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辽东地区的安全。
四、现代渤海湾的漂变与中国海洋权益的争夺到了现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渤海湾再次成为焦点。
高一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辽朝: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
辽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分为贵族体系和宗室体系。
政治管理上设置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职,设立了监察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
2. 宋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中原地区。
宋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官制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中央机构等政府机构,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政,加强中央集权。
3. 夏朝: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西北地区。
夏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族联盟为基础,实行了世袭制和宗室分封制,设立了丞相、太尉等官职。
4. 金朝: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金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女真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和婚姻政策。
5. 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和蒙古等地。
元朝政治制度主要以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行政区划、政权机构等,实行了儿媳抄和儿女抄制度。
二、经济1. 辽朝:辽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由契丹族和汉族共同开垦。
辽朝实行了丁口制度和均田制,推行了货币和官营经济。
2. 宋朝:宋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行了屯田制和保甲制,手工业加工和纺织业发展较快,贸易也有所增长。
3. 夏朝:夏朝的经济以牧业为主,由党项族和汉族共同牧养。
夏朝实行了牧地制度和服役制度,推行了商业贸易和货币经济。
4. 金朝:金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手工业和手工业生产也处于繁荣时期,商业贸易和邮政交通发展较快。
5. 元朝:元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迅速,贸易和海运业也有较大的增长。
三、文化1. 辽朝:辽朝的文化主要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契丹族文化的影响,契丹字母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发展了契丹草书和契丹太武文字。
辽金西夏的政治关系与疆域纠葛

辽金西夏的政治关系与疆域纠葛辽金西夏是宋朝时期,中国北方三个重要的边疆国家。
它们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且常常伴随着疆域纠纷。
本文将探讨辽金西夏的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疆域纠葛。
一、辽金关系的演变在辽朝统治时期,金朝是其南方的一个重要藩属。
然而,辽金关系在辽朝衰落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朝趁机崛起,推翻了辽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成为中国北方的新达官显贵。
辽金关系的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力量的转移,也是疆域纠葛的导火索。
辽金战争之后,辽朝的领土收缩到东北地区,而金朝则控制了华北和华东地区。
尽管金朝曾向宋朝称臣,但两国实际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辽金关系从亲密到敌对,对于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金朝与西夏辽金关系的演变对西夏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独立政权,曾在辽朝时期向辽朝称臣。
然而,在辽金关系转变为敌对之后,西夏逐渐趋向与金朝结盟,以抵御金朝对其的威胁。
金朝与西夏的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两国之间的疆域纠葛也随之产生。
金朝曾多次进攻西夏,试图将其纳入统治。
然而,由于西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金朝并未能够完全控制西夏的领土。
西夏则在金朝的压力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保护自己的疆域安全。
三、宋朝的政治策略作为辽金西夏三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势力,宋朝在这场政治纷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朝与西夏交恶,对金朝表示友好,从而削弱西夏的力量。
宋朝曾多次组织军队对抗西夏,试图将其收入统治。
然而,宋朝与辽朝、金朝的关系并不简单。
宋朝曾与辽朝结盟,以对抗金朝的侵略。
而辽朝与金朝的敌对关系也给了宋朝一定的机会。
宋朝通过游击战、外交手段等多种方式,试图在这三股力量之间保持平衡。
四、疆域纠葛的影响辽金西夏三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疆域纠葛对中国北方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政治格局对于北方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辽朝的衰落和金朝的崛起,使得辽金关系从亲密到敌对,对辽朝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辽宁古代叫什么

辽宁古代叫什么?据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建制于上古社会,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周分封属燕国。
春秋时期,行政区划开始设郡、县,燕国置辽东、辽西两郡,秦置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
公孙度置平州。
伪满洲国期间,辽宁地区分为奉天、锦州、安东3省及关东州等。
新中国成立后,叫辽宁省。
夏朝时,禹分九州,辽宁属于幽州。
商朝时,属于北方大国——孤竹国。
周朝时,分封属燕国。
春秋战国(东周)时期,辽宁分属燕国辽东郡、辽西郡。
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辽宁地区大部属辽东王,小部属燕王。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辽宁地区属幽州。
东汉时期,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郡国下设24个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州郡县时代。
辽宁地区公孙度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乐浪郡、带方郡等。
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更替频繁,辽宁的行政建置变迁十分繁杂,但从北燕开始基本上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数目越来越多,区划越来越小。
隋、唐、辽、金时期,为道、路时代。
在该时期内,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一级机构基本上是道和路。
隋代,前期为州县二级制,隋代后期为郡县二级制;在辽宁地区设有柳城郡、辽西郡、辽东郡,郡下设县。
唐代,始行道、州、县三级制,辽宁地区归河北道管辖。
道下设营州都督府(东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府下设有州县。
辽代,辽宁地区设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道下设有府州县。
金代,辽宁地区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设有州县。
辽金时期的基层建置机构州、县数量大,隶属关系繁杂,是辽宁地区普遍设置、广泛开发的时期。
到金代,涉及辽宁地区的建置有4路,22个路属路、州、府,并下辖35个州县及8个州下县。
元代,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行省下设有路、州、县机构。
明朝,辽宁地区设置了辽东都司,都司下设25卫和2州。
清初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清末改为奉天省。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9张PPT)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 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 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 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等 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 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生 1.起活方源式:?
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内政:
猛安谋克制
“村落”+“兵团”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效果: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材料一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从哪个角度反映了这个特点?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官员服饰
一、辽朝——契丹族
(916-1125)
4.内政: ②四时捺钵制度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 加强与各部系,巩固统治。
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 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 避暑、议政、
七月中旬
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七月中旬 入山
十月以后
射鹿
避寒、议政、 猎虎
二、西夏——党项族
(1038-1227)
内政: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
契丹国初期的 疆域在今辽河 流域上游一带, 在阿保机及德 光时期不断对 外扩张,阿保 机时征服奚 (今河北北 部)、乌古、 黑车子室韦 (今内蒙古东 部呼伦湖东 南)、鞑靼、 回鹘、渤海国。 德光时取得燕 云十六州,并 一度占有中原。
州等
府
2
辽阳府、黄龙府等
州
10
开州、定州、保州、辰州、卢州、铁州、兴州、汤州、 崇州、海州等
府
2
大定府、兴中府
州
6
成州、宜州、锦州、川州、建州、来州等
府
1
州 5
析津府 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等
府
1
大同府
州
9
丰州、云内州、宁边州、奉圣州、蔚州、应州、朔州、 东胜州、金肃州
上京是辽朝前期的国 都
➢ 治南京析津府(今 北京市西南),辖
今海河、大清河以 北,及长城以南、
➢ 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大 河北、北京、天津
定府,自临潢迁都于
部分地域。
西 京 道
南 此
➢ 辽代重要的陪都,
➢ 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 又称燕京,府曰幽
京 西京
都,周长27华里
➢ 建有敌楼、棚橹等守 ➢ 有外城、内城和皇
道 御设施,设迎春、朝
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 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 南。
未建成前,名“西 楼”,是辽太祖阿保 机创业之地;建成后 称皇都,后改称上京, 府曰临潢。
有南北二城,北曰皇 城,南曰汉城,
东京辽 阳府 (今辽 宁省辽 阳市)
西 京 道 、 南 京 道
➢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 西省大同),辖今山
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把 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 北北部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辽朝疆域
辽极盛时期的 版图:北至今
克鲁伦河、色 楞格河流域;
蒙古国和俄罗 斯边界之北,
东临黄海,南 至河北中部, 山西北部,西 近阿尔泰山,
城的三重城。城内
阳、定西、拱极四门。 有纵横交错的街道,
有同文等宫殿。
有市楼、坊市、寺
➢ 设西京留守司衙。北 门东为大同府,西为 大同驿。西北隅有萧
观等建筑。这些多 是仿唐代时的建筑 格局
太后常居的梳妆楼。 。
州分等:从高依次为
节度 州
观察 州
与县同级
防御 州
刺史 州
县州
城军
谢谢!
幅员万里。
行政区划(根据《辽史·地理志》) 道(5)
府(6) 州(156) 县(309)
道名 治所
上京道
上京 临潢 府
东京道
东京 辽阳 府
中京道 南京道
中京 大定 府
南京 析津 府
西京道
西京 大同 府
辖区数目
府州名称
府
1
府临潢
祖州、怀州、庆州、泰州、乌州、永州、饶州、徽州、
州
23
成州、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横州、凤州、 遂州、丰州、顺州、仪坤州、长春州、龙化州、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