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的独特互动--关于中国当代音乐散文的跨学科研究

合集下载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音乐与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文字,即甲骨文和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中国文学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社会的思考。

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人们。

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诗人将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动人。

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慷慨悲凉的诗词和雅致的音乐曲调使人们沉浸在悲伤和思考之中。

而在古代戏曲中,音乐与表演相结合,使戏剧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京剧中的唱腔和琵琶曲,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

许多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意境构思而成的。

比如古琴曲《流水》,它的创作灵感就来自杨洪基的同名歌曲,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古代的皇帝和贵族对音乐与文学的关注和赞赏,推动了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繁荣。

而现代社会的音乐和文学界也在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音乐与文学的传统。

中国各地的音乐与文学节目、比赛和活动,为音乐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中国音乐与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与互动,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带来艺术的享受,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音乐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音乐和文学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它们共同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功能上,更体现在它们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深层次内涵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互文性,揭示二者之间的奇妙关系。

首先,音乐与文学在表达情感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互文性。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传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的表达来描绘情感。

然而,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情感时常常相互借鉴。

例如,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可能会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将文学中的情感转化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从而使音乐作品更具情感共鸣。

反之,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用音乐的节奏感和情绪感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情感方面相互交融,共同传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其次,音乐与文学在主题和意义上也存在着互文性。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音乐元素,如小说、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对音乐的描写和赞美。

同样,许多音乐作品也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以文学中的主题和意义为素材进行创作。

例如,某些音乐作品可能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或情节为题材,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诠释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种跨界的创作方式使音乐和文学之间的互文性更加丰富多彩,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此外,音乐与文学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相互影响。

不同类型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相似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这种相似性反映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互文性。

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文学作品都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表现出对自然、对人性的热爱和追求。

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总之,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互文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情感表达、主题意义、艺术风格等。

音乐和文学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涵,也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形式,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作为两大传统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音乐与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着密切联系又存在着独立发展的轨迹,二者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分析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当代现状,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渊源:音乐与文学的起源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两者都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歌谣,而古代音乐也常常伴随着文学作品的表演和演唱。

在古代,音乐与文学多以歌谣的形式并存,并被视为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人常将音乐与文学视为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将其结合创作,以传颂盛世之美,抒发人情之深。

汉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它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乐府诗不仅在形式上模仿歌谣,内容上也常常涉及到民间故事和音乐伴奏,充分展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不仅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展演变:音乐与文学的相互影响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音乐与文学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但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始终没有中断。

宋元戏曲兴起时期,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既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又注重音乐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明清小说的兴起,更加深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许多传统戏曲曲目都是根据明清小说改编而成,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容,更加激发了文学的创作灵感。

诸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既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也成为了戏曲音乐的重要源泉,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创作。

近代以来,中国的音乐与文学在相互影响的也出现了新的融合形式。

新文学运动时期,一批文学家开始注重将音乐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诗人如席慕蓉、北岛等人将音乐元素融入诗歌当中,使得诗歌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元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音乐与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音乐与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音乐与艺术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富饶的宝藏,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音乐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韵律与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艺术的魅力。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作家能够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文字,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在悲伤与苦难中寻找希望与力量的心路历程。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与共情。

其次,音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扮演着承载历史记忆的角色。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能够传递特定时代的思想与价值观。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作家们通过对音乐的描写与引用,将历史的痕迹融入作品之中。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通过对旧时音乐的描绘,勾勒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与氛围。

音乐作为一种历史符号,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与历史厚重感。

此外,音乐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音乐的节奏与变化可以为作品注入节奏感与紧张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红高粱歌的描写与引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致,让读者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之中。

音乐作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为作品增添了动感与悬念,让读者更加愿意沉浸其中。

最后,音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还具有象征与隐喻的作用。

音乐的各种元素与特点,可以被作家用来隐喻人物的性格、命运或者社会的现象。

例如,鲁迅的《阿Q 正传》中,通过对阿Q所唱的《白毛女》的描写,暗示了阿Q对于社会现实的无知与迷茫。

音乐作为一种象征与隐喻,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与内涵,引发读者对于作品的思考与解读。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音乐与艺术相互交融,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韵律与情感。

“语言尽头”的中国文人音乐——“文”与“乐”之互孕与溶融美的开题报告

“语言尽头”的中国文人音乐——“文”与“乐”之互孕与溶融美的开题报告

“语言尽头”的中国文人音乐——“文”与“乐”之互孕与溶融美的开题报告一、“文”与“乐”之互孕与溶融美的探寻中国传统文学和音乐一直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根源在于文学和音乐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传达和表达。

然而,文学和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又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也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中国文人的音乐中,这种相互作用达到了极致,文学与音乐不仅互相借鉴,还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在中国文人音乐中,文学和音乐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以诗词为基础的音乐创作中国古代的诗词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常常被赋予了音乐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诸多的文人音乐中,以诗词为基础的音乐创作尤为突出。

例如,“秦淮河畔”这首歌曲,是作曲家解荣所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

这首歌曲音乐旋律和唐诗的情节相得益彰,将唐代的情感和景物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音乐作品中引用诗词除了以诗词为基础进行创作之外,一些音乐作品也会在其中引用诗词,作为对某种情感的表达或者是对某种文学意象的阐释。

例如,蒋蓉所作的《金铃谷》,其中引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使得那种江南水乡的幽情和怀旧感在音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 借助音乐表现诗意或者在音乐中借助某种音乐元素来更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

例如,吴老所作的《阳春白雪》,在音乐中采用了高亢悦耳的慢板音乐曲调,凸显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中的豪放和壮美。

通过这样的方式,音乐与文学交相辉映,互相影响,达到了双方艺术形式的最高深度和发展。

二、以“语言尽头”为例探讨中国文人音乐的溶融美中国文人音乐中,以“语言尽头”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也十分突出。

所谓“语言尽头”,即指人类语言能力的局限与极限。

《语言尽头》这首音乐作品,是王菲、林夕、彭修文共同创作的。

整个曲子没有一句完整的歌词,以婉转悠扬的声音和简单的嗓音和音相结合,将每个字的音乐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散文的音乐与美学诗意

现代散文的音乐与美学诗意

现代散文的音乐与美学诗意散文,即不受限于韵律,可以自由铺陈的一种文体,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散文语言更加自由流动,可以表达个人情感、思考问题、抒发对生活的体悟等。

在现代散文中,音乐与美学诗意的结合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令人陶醉。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声音表达情绪和感觉,与言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现代散文中的音乐元素使得文章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比如,在叙述一段动人的故事时,作者可以通过运用音乐的节奏变化和声音的高低、快慢等特点,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使其如同置身其中。

与此同时,音乐也可以渲染散文的氛围。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曲调,散文可以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

比如,在描写静谧的夜晚时,悠扬的古琴声会使读者感到宁静与宜人;而在描写激情澎湃的场景时,激昂的交响乐会让读者感受到紧张和兴奋。

除了音乐的应用,现代散文还追求一种美学诗意,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展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美学诗意可以通过文字的布局和排版,使用富有艺术感的插图或配图,以及借用诗歌的修辞方式等来体现。

这些奇妙的设计使散文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

美学诗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比喻和隐喻。

通过将散文内容与其他物体或现象相比较,作者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在叙述大自然的美妙时,作者可以比喻为五彩缤纷的画笔在天幕上挥洒;而在讲述心灵历程时,可以使用隐喻来描绘浩瀚如海的思绪与情感。

另外,现代散文中的美学诗意还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作者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倒装、反问等,使散文更具诗意。

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美感。

同时,在句子的长度和语调上也可以创造出美学的效果。

通过合理的句长变化和音调起伏,散文更富有韵律感,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当然,现代散文中的音乐与美学诗意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形式与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作者和故事中,音乐与美学诗意可以有着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

它们既可以在情节和场景的表达上起到辅助和渲染的作用,也可以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上带给读者不同的惊喜和愉悦。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它们之间的互文性在创意和表达方面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交集。

从古至今,音乐与文学一直相互启发,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而美妙的艺术交融。

历史渊源音乐和文学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

古代的史诗、诗歌往往伴随着乐器的伴奏,音乐与文字相互交织,共同传达着情感与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结合了故事性的叙述和音乐般的韵律,使作品更加生动而动人。

表现方式音乐和文学通过不同的媒介传达信息,但在表达方式上常常存在共通之处。

文字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音乐也有着旋律和和谐。

许多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将文学中的情节、氛围转化为音乐语言,例如李斯特的钢琴曲《浮士德》即源于歌德的著名戏剧。

情感表达音乐和文学都是情感的载体,它们可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中,旋律和音调传递着情绪,而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运用描绘内心的挣扎和喜怒哀乐。

有时候,一首音乐或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融合创新近年来,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融合创新也日益频繁。

跨界合作成为一种时尚,作曲家与作家、音乐人与诗人的合作为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丰富多彩,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音乐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为世界的多元文化注入更多活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中,音乐和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宝库。

让我们珍惜并继续探索音乐与文学的互文之美,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和启发。

对音乐与文学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音乐范文.doc

对音乐与文学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音乐范文.doc

对音乐与文学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音乐-对音乐与文学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文/王玉玲音乐与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两种美好的艺术形式。

从远古时期人类语言产生时,劳动时所喊的号子逐渐形成音高高低变化,就形成了音乐。

经历漫长的过程后,原始巫术中可以看到文学、音乐、舞蹈的雏形。

后来,他们形成各自独立的门类,成为各具特点的艺术形式。

他们都侧重于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但他们又是各自影响,相互关联的。

从美学角度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从古至今的。

一、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从古至今的1.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劳动发出喊声,后来成为劳动号子,语言就与音乐结合起来,后来随着巫术的产生,人类歌唱敬神,歌唱宗教。

此后,逐渐把对生活的认识、经历、向往唱成带文字的内容,形成歌曲。

用音的性质,高低,长短,强弱等色彩变化和语感来表现思想感情。

音乐旋律的表现要从语言的音调中汲取,语言特性也向旋律音调结构移植。

中国文学的开山巨匠《诗经》三百篇,起初均是合乐而唱。

“风”、“雅”、“颂”做为诗经的分类,实质上是音乐的分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乐曲。

屈原的《离骚》直接来源于楚地的巫歌,字里行间能使人自然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

此外乐府词,唐诗,无一不带有音乐性。

[2]2.国外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历史古代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祀。

祭典的歌舞中,演变出后来的抒情诗,原意是“琴歌”是用七弦琴伴唱的诗歌。

此外,西方的歌剧其中音乐为主要因素,创用唱词对音乐表现进行解释,并加以具体化。

歌词确定感情起伏的瞬间变化,音乐将情感的起伏发展以持续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将音乐具体化,他们之间是辨证的关系。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就是借助人们对音乐修辞格的了解,来使人们懂得器乐作品的含义。

音乐修辞格就是通过歌剧创作获得启示而产生。

二、音乐与文学的共性1.结构组成音乐与文学作品,都有开端、发展、冲突和结束的整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发 展 概 况

产 生 背景
这 类文 字 常 常发 表在 音 乐音 响类 报 纸 杂志 、报 纸 的 副干 U 上 。如 国 内两 份主 要 传播 古 典音 乐 的杂志 《 爱乐 》
( 1 9 9 3 年创刊 )和 《 音 乐 爱好 者 》 ( 1 9 7 9 年 创 刊 ) , 就 是
音 乐 与 文 乐散 文的跨 学科研 究
O胡向 玲
摘 要 :音 乐散文是近二三十年来中国 ( 包括港 台及海外 华文丈坛 ) 散 文随笔创作 中出现一种新文体 它以西方
古典音 乐为主要言说对象 ,作 者大都 为业余 爱好者 ,作品具有 开阔的文化视野 ,浓郁的古典一人 文情 怀和 突出的 个性化 、感性化特征 。它以独特 的形 式和丰 富的成果 ,体 现 了音乐和文 学的互动和互补,在 两个领域都有特殊的

2 01 4 . 0 2
末 首版 。作家 肖复兴的第一篇 音乐散文 《 寻找海菲兹 》则 发表在1 9 9 0 年 的纯文学期刊 《 十月》上。 当音 乐散 文的创作形成气 候 ,产 生较 大的影 响后,不
这 些作者对 音乐 “ 懂 ”的程度深 浅不一 。有 的人通晓 音 律 ,甚至 可 以上 台演 奏或作 曲;也有的五音 不全,几近
记 ”等 ,正 是近二三十 年来 中国 ( 包括港 台及 海外华文 文 欲 望, 国家 的文化政策 ,商人 的促销 目的 ,乃 至于普通读 坛 )散文随 笔创作 中出现 并兴盛 一时的一种新 文体 ,它以 者对 提升 品味的需求 ,媒 体出版界 的推 广等诸种 因素的结 西 洋古典音 乐为主要言 说对象 ,以独特 的形 式,架起 了文 合 ,催生音 乐散文 的创作 并促进 了其繁荣 。它 也是我 国上 学和音 乐之 间的桥梁 ,展现 了两种 艺术形式 ,乃至东西文 世纪9 O 年代以来 “ 散文热”的~个组成部分 。 化之间的独特渗透与互动,在读者中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音 乐散文
西方古典音 乐 业余爱好者
跨学科
无论 东西 ,无论 古今 ,音 乐与文学始 终相辅相成 ,难 雅艺术 ”。故许 多业余的音乐 爱好者怀着 “ 传 道 ”的热 情 分难舍 。它们在起源 时浑然一 体 ;各 自独 立发展之后 ,又 协 同专 业音 乐家 、 教育 家不 遗 余力 地进 行 普及 推广 。再 重新结 合和影 响。 “ 这种结合 与彼此影 响扩大 了音乐 和文 者 ,商业 化 、信息化 时代 ,唱片商、音 响器 材商 、演 出经
“ 音 盲 ” 。 但 无 一 例 外 , 他 们 都 长 久 痴 迷 音 乐 , 并 有 良好
少出版社纷纷 编辑出版此类作 品的合集与丛 书。在2 0 0 0 年 的 人文 素 养 和 文 字功 底 。 前后 ,这类书籍甚至 “ 扎堆 ”出版,”走俏 ”一时。 一些 当 然 ,这 个群 体 中也 有 一些 专业 人 士 ,如作 曲家 陈
了音 乐 的传 播 ,激 活 了经 典 的魅力 ,造 就 了一 批 乐迷 或 典音乐网站也成为重要 的载体。 “ 发烧 友 ”,他们独特 的经历和体验 渴望用 文字与他人 分 大陆最早 的音乐散文 集当属著 名老乐迷辛 丰年 的 《 乐
享 。另~方面 ,9 O 年代 以降 ,流行音 乐 、大众 文化兴盛起 迷 闲 话 》 ( 三联 出版社1 9 8 7 年 出版 ) , 随 后 , 1 9 8 9 年起 , 来 ,在 这种快餐 文化 的冲 击下 ,占典 音乐 的处 境又 日益 困 辛丰 年开始在 《 读书》杂 志开设 “ 门外 谈乐 ”专 栏。学者 窘 。有 识之士忧 心忡忡 ,国家也 出台 了多项政策 扶持 “ 高 赵鑫珊 的半散文 半学术的著作 《 贝多芬之魂 》则于1 9 8 8 年兰 善
野 ,并 “ 放下身段”,与业余爱好者保持密切的互动 。
( 三 )开 阔 的文 化 视野
( 一 )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要言说对象 从理 论上说 ,音 乐散文的书 写对象 ,应 该包 括一切音 乐类 型,除西洋古 典 ,应该还有 中国传统 ( 古典 )音乐 、
著 名音乐学者杨 燕迪说 : “ 音乐绝不 仅仅是音符和 音 响 ,而 是具有丰 富的文化泛音 。特别 是古 典音乐 ,应 该说
重 要 作 者 则 不 断 有 专 集 在 不 同 的 出 版社 出版 。 目前 , 新 老 钢 ,音 乐学者杨燕迪 、 田艺苗等 。但 他们不 同于一般学 院
作者仍是络绎不绝地 出版此类 新著 。
三 、 主要 特 征
派 人 士 , 不 仅 对 音 乐 有 着 超 越 职 业 功 利 的热 爱 和 大 文 化 视
流行音 乐、 民间音乐 、爵士 、摇滚 、 电影音 乐等等 。但 事 体现 得更为清 楚,它一直是跟 宗教 、政 治、文化 、精 神, 实上 ,直到 目前 ,总体上还是 以西洋古 典音 乐 占多数 。具 跟 所有艺术运 动紧密地绑在 一起 ,几 乎西方文化和社 会的 体 内容包括音乐 文化 的历史人 文背景 、音 乐家的生平经 历 所 有 的 历 史 进 程 和 重 大 事 件 与 思 潮 都 会 在 音 乐 中 找 到 反
学 的 艺 术 表 现 力 , 丰 富 了它 们 的 内涵 ,促 进 了两 种 艺 术 形 营 者 等 ,也 需 要通 过消 费者 喜 闻 乐见 的方 式 来促 销 。
式 的繁荣 。 ”[ 1 2 而音乐散文 ,也 叫 “ 爱乐 随笔” “ 音 乐笔
综上所述 ,特定 的时代背景下 ,爱好者分 享、传道 的
上 世纪 7 O 年 代 末 , 中国大 陆 结束 禁锢 , 改革 开放 ,
西 方 文 化 涌 入 ; 紧接 着 ,唱 片业 的 发 展 ( 尤其是C D 唱 片 于
1 9 8 2 年 问世 )和高保真音 响的兴起 ,使普通 中国人 接近西 它们最 重要的阵地 。一些人文 、文学乃至 时尚杂志或报 纸 洋 古典音 乐变得容 易起来 。这种 以播放 唱片为主 的聆 赏方 也会有相 关的专栏或 文章 ,如 《 读 书》 《 万 象》 《 收获 》 式 以其亲切 、 自由、个 人化 的优 点受到普遍 欢迎 ,它延 伸 《 新 民晚报 》 《 上海 壹周》等 。互 联 网兴盛 之后 ,一些 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