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的研究

合集下载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生长在桦树上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中,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也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这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桦褐孔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是通过发酵桦褐孔菌所得到的提取物,在抗糖尿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对抗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1. 降血糖作用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实验表明,给予糖尿病小鼠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其血糖水平。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氧化应激的情况,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进而损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3. 调节血脂作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因其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作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候选物质进行开发和研究。

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血糖、血脂,预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成分,用于改善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随着对其抗糖尿病活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相信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必将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资源,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9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赵芬琴,朴惠善 (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真菌;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6-03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 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 Birch touchwood, Birch mushroom, Clinker polypore, 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

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

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16-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广泛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近年来,对于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桦褐孔菌人工培养的研究[1-3],并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有机酸源。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是一种生长在北半球的广泛分布的真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人们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活性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就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分离与鉴定桦褐孔菌是一种高档食用真菌,在野外生长丰富。

通过分离和鉴定,研究者们成功地从野生桦褐孔菌中分离出一株高产菌株,并利用其进行固体发酵。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蛋白质、黄酮类、甾醇类等。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抗氧化、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理活性。

在实验动物中,给予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

针对糖尿病患者,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也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糖尿病活性,包括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抗氧化作用,改善葡萄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和临床试验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一定会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是一种木材腐朽真菌,也被称为猪肝菌或熏肉蘑菇。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
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趋化、
抗炎、抗癌等。

此外,桦褐孔菌还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糖尿病药物。

1.抗高血糖活性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对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项研究中,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
物处理组。

结果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
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提示其可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2.保护胰岛细胞活性
4.促进胰岛素分泌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在一项研究中,使用β细胞
中的INS-1株,分别添加不同几率的热水提取物,以测定其直接对胰岛素分泌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高糖条件下,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提高胰岛素分泌。

结论
综上所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包括抗高血糖、
保护胰岛细胞、降低血脂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

尽管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些研
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了解其抗糖尿病机理和安全性。

[真菌,研究进展,药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真菌,研究进展,药用]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摘要:桦褐孔菌是寄生在寒带地区的白桦、赤杨等树身上的一种药用真菌,能防治多种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本文概述了桦褐孔菌的生境、结构、化学组成、药用功能等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桦褐孔菌;药用真菌;糖尿病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16~17世纪俄罗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又名白桦茸、层卧孔菌。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1]。

作为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俄罗斯北部居民把它奉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1],赞誉其为“西伯利亚灵芝”。

近年来,桦褐孔菌的营养、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医药和保健品行业的研发热点。

1生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50度的寒冷地区,多见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地区、芬兰、波兰以及俄罗斯东部地区和北美洲北部。

多数生长于白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少数生长于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

菌丝体可耐受零下40℃的寒冷[2]。

2结构特征桦褐孔菌子实体呈瘤状、深褐色,表面硬、脆;菌孔呈圆形,白色、无菌柄、可育部分呈皮壳状、薄、暗褐色;菌肉木栓质,有环纹,淡黄褐色;孢子椭圆状、光滑[2]。

3化学组成近年来科学家在桦褐孔菌中发现和分离出了多种化合物,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桦褐孔菌的化学组成主要有下面几类:桦褐孔菌醇和桦褐孔菌素;羊毛甾醇型和氧化三萜类两类化合物;黑色素类化合物:儿茶酚是其中高分子量的酚类色素,碱性降解后含有β-羟苯酸[3];叶酸衍生物和芳香类化合物。

如:蝶酰谷氨酸和香草酸等;其他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如:白桦脂酸、生物碱、栓菌酸、麦角甾醇、木质素衍生物、甘露醇、鞘氨醇类似物和单宁化合物等[3]。

4抗病作用桦褐孔菌在缓解、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方面有奇效,具体总结如下:4.1抗肿瘤、治疗多种癌症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如胃癌、肝癌、肠癌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

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

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桦褐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又名七彩云芝、多色拟革菌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和食用菌。

它的菌盖呈扇形,表面形似树皮,颜色多样,因此得名“七彩云芝”。

桦褐孔菌生长在桦木、柳木等树上,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保健、美容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桦褐孔菌的功效与作用。

一、化学成分分析桦褐孔菌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多糖类、蛋白质、多酚类、有机酸、生物碱等。

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生物活性。

此外,桦褐孔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具有保健作用。

二、抗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必然产物,但当氧化反应发生过程中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时,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DNA断裂、蛋白质氧化等。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对于预防和改善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抗肿瘤作用桦褐孔菌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多糖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其通过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四、免疫调节作用桦褐孔菌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能够增加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释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它还能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的生成和释放,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五、抗炎作用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感染等刺激的防御性反应。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六、降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中的多糖类化合物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4.28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6.37亿。

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高血糖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损伤是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认识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抗糖尿病活性进行探究,探讨其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2. 探索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前景;3. 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来源和疗法;4. 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蘑菇,被广泛用于食用和药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

多糖是桦褐孔菌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桦褐孔菌中的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胰岛功能等作用,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桦褐孔菌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多种必需氨基酸,具有促进营养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桦褐孔菌中的多酚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非常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尤其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桦褐孔菌在兽医领域研究现状及前景

桦褐孔菌在兽医领域研究现状及前景
尚 未证 实 发 生 的新 流 行 疾 病 , 须 证 明确 实 已受 到 严 重 威 胁 必
炎, 秋冬季预 防传染性 胃肠炎和流行性 腹泻 。
5 不 同 疫 苗 之 间 的干 扰 与 接 种 时 间的 科 学 安 排
时才进行免疫接种 。
3 免 疫 途 径
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无交叉反应 的疫苗 同时免疫接种 时, 机体对其 中一种疫苗 的免疫 应答 降低 , 因此 , 为保证免疫 效 果, 对当地 比较流行 的传染病 最好单独 接种 , 同时在产 生免
茸, 还被赞誉为“ 西伯利亚灵芝 ” 。
1 桦 褐 孔 菌 的应 用历 史 及 现 状 自 1 纪 , 欧 一些 国家 的 民 间 一直 应 用 这种 菌 的菌 核 6世 东
23 提 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 能力 试验发现 , . 桦褐孔
菌多糖对小 鼠的体 液免疫功 能 、 巨噬细胞吞 噬功能 、 细胞免 疫 功能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 也证 明了桦褐孔菌 多糖能通过提 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老龄大 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 2 ]李佳佳 , 桦褐孔菌 多糖对感染 弓形虫小 鼠 c “和 C S 淋 等. D D* T
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J 中国兽 医科学 2 1, o 4: 2 — 3 1 00 4( )4942 o
IJ 3 刘妍, . 3 等 桦褐孑 菌粗多糖对急性 弓形虫感染雄性小鼠睾丸生精 L 细胞凋亡的影响叫. 安徽农业科学,2 1,81) 0 7 — 0 7 0 03 (9: 4 4 14 5 1 [】刘 迎秋, 桦褐孑 菌菌核提取物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 4 等. L J 中国食 1
3 展 望
来 防治癌症 、 心脏病 、 肝病 、 胃病等 。近年来 , 对该菌的研究引 起 了很 多国家相关学者 的重视 , 中分离出三萜类化合物 、 从 类 固醇 、 桦褐孑 菌醇等成分 , L 发现具有防治糖尿病, 并能抑制艾 滋病病毒,抗 自由基 , 抗辐射, 抗有丝分裂及消除其活性等作 用, 成为了医药工业和保健 品工业的热 门开发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桦褐孔菌的研究
桦褐孔菌是俄罗斯、芬兰和日本等国常用的民间药物,在我国的知晓率还很低。

近些年来我国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的保健产品,但该药物开发和使用多数还是处于切块、打粉的简单使用方式。

桦褐孔菌目前确处于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研究进展缓慢和开发不足的状况。

标签:桦褐孔菌;白桦茸;野生资源;人工栽培
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真菌,主要寄生于白桦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子实体呈现瘤状,直径可达20 cm,黑色,深裂,表面不规则,像砖块;菌肉红褐色,木栓质;菌管3~10 mm,质脆,常前端开裂,菌孔6~8个/mm2,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1]。

16世纪至今,东欧一些国家的民间就用这种菌的菌核来防治癌症。

1桦褐孔菌的分类和分布
1.1分类桦褐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锈革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学名Phaeoporusobliquus(pers:Fr.)J.Schroe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

1.2分布桦褐孔菌主要分布于北纬40°~50°地区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以及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及中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

它寄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活立木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木材中的樺褐孔菌菌丝极其耐寒,在-40℃时也可以存活。

2野生和人工栽培现状
2.1野生资源现状桦褐孔菌子实体只有在活的桦木上生长10~15年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平均每20000棵桦木中只有一棵生长桦褐孔菌,资源十分稀少[2]。

范宇光等以地区分布频度、子实体维持时间、子实体发生频率、子实体发生形式、寄主基物的选择、种型情况、特有情况、保护现状、保护难易程度、人为干扰倾向度、火山危害、生境安全性为评价指标评价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8种大型真菌的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濒危系数为0.4655,处于濒危等级,优先保护系数为0.6593,属于一级保护等级[3]。

2.2人工栽培现状在桦褐孔菌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工栽培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众多学者也在此方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郑社会等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菌丝满袋即形成子实体;短段木栽培也形成了子实体[4]。

赵丽等试验了来自不同国家桦褐孔菌菌株之间菌丝颜色长势长速菌核形成情况各有不同只有中国菌株及芬兰菌株产生了菌核且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余两
个供试菌株栽培200d以后仍未有菌核出现分析原因可能是其菌株的种性不稳定或是培养料配方不适合其生长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桦褐孔菌的成分研究。

3化学成分的研究
项小燕等对桦褐孔菌的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和桦树汁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共检测出53种化合物,其中甾体类11种、芳香族4种、脂肪族36种和其它类化合物2种.在野生子实体桦褐孔菌检出的25种化合物中,甾体类化合物最多,占69.04%(7种),2种芳香族化合物占2.96%,1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28%。

在桦褐孔菌的野生子实体中,含量最大的是羊毛甾醇(61.38%),桦褐孔菌基本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麦角甾醇(21.53%),桦树汁培养基的发酵产物是桦褐孔菌醇(25.04%)和麦角甾醇(27.35%)。

3.1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桦褐孔菌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三萜化合物可用于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较多,朱春玉等采用本实验室优化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即用无水乙醇冷浸24h,50℃超声回流提取lh,所得的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产率最佳,提取的桦褐孔菌菌丝体三萜化合物可达到93.85mg/g。

3.2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研究最为全面的化合物类别,但是目前应用上多以组分形式存在。

目前提取工艺的研究较多,宗时春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桦褐孔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95℃提取温度下,乙醇浓度30%、液料比30∶1、提取时间2.5h。

根据最佳工艺条件试验多糖含量为5.993%,与理论预测值相近(6.177%)。

3.3其它桦褐孔菌中还检测出鞘氨脂类似物、白桦脂酸、甘露醇、SOD、栓菌酸、生物碱、香草酸、熊果酸、半单宁化合物、丁香酸和Y-羟基苯甲酸等成分。

4药用价值研究
4.1对糖尿病的作用高愿军等以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糖原、糖化血清蛋白、血乳酸等各个能反映糖尿病的指标,结果表明,一定量的桦褐孔菌多糖口服液能修复胰岛素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降低血乳酸含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李天洙等发现,桦褐孔菌提取物对糖尿病豚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推测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GK表达的影响,促进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降低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糖化程度,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4.2抗氧化作用研究桦褐孔菌的抗氧化作用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许多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都取得了不同方向的进展。

黄纪国等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对
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都高于85%,明显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

5结论
我国作为桦褐孔菌的产地国家之一,在桦褐孔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俄罗斯和日本,在桦褐孔菌的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开发和利用上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我们国家目前首先应做好野生资源保护,其次是做好的人工栽培研究。

这样我们在资源不匮乏的情况下,就能更好的将桦褐孔菌进行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Pegler D eful fungi of the world:Amadou and chaga[J].Mycologist,2001,15(4):153-154.
[2]陈艳秋,李玉.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24,127.
[3]范宇光,图力古尔.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优先保护的量化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1):86-91.
[4]郑社会,余建妹.桦褐孔菌人工栽培试验[J].食药用菌,2013,03:174-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