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合集下载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意义(转)自古以来,人性善恶问题就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

孟轲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荀况创立的“性恶论”开中国思想史性恶理论研究之先河,直接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两大理论的共通与相异之处究竟表现在哪里?作者旨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浅略总结这两大思想,以便助于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人性的理解的比较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

并认为这“四心”又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它不具备孟子所说的“四心”或德性的“善端”,而且不仅不具有善端还肯定这些自然本性具有恶性,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能包括:“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理本能和“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心理本能这两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与荀子相比,孟子也肯定人具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他认为这是人与动物均具有的成份,这些成份无所谓善恶或道德性,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与动物区别之根本。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本能的满足,人与动物均需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来满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性恶论荀子议论文(精彩)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性恶论荀子议论文(精彩)

荀子性恶心得体会性恶论荀子议论文(精彩)对于荀子性恶心得体会篇一大家好!我方认为:人性本恶。

开宗明义,人性本恶中的本,无论是本来,原本,还是根本,在字典里都是事物的开始的时候最初根源的意思。

虽然大家对善恶的标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思想,但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

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

早在两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方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原罪说便遥相呼应。

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再到鲁迅,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

对方辩友身为祖国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至今未能幡然醒悟,真是让我痛心疾首啊!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伟大的思想。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各大学术门类的研究均已证明人性本恶。

人类学上,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

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秦的暴政到日本侵华战争到今天的利比亚混战。

可见,千万年以来人类都还是保留有人类的劣根性啊!学上,有研究表明,等孩子长到两岁时,以殴打他人撕咬玩具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

此外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众所皆知了。

第三,人有理性悟性和可塑性。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

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现实中,法律,道德才愈加重要。

但我们不是改变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而对方辩友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规则干什么呢?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方要尖锐指出:人性本善是一些不愿直面真我的人夜郎自大自欺欺人的最大借口。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的“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一种发展,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倡导通过教育和礼制来调整和约束人性,实现人性的完善。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观的理论基础、性恶论的内容和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等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详细阐述。

荀子的人性观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他对“天”、“命”、“ 智”三者关系的理解上。

荀子认为人性之于天命,就如同木之于雕刻师,木虽有本质,但还需要雕刻师的加工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作品。

同样,人之于天命,也需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来完善自己。

荀子认为人性不足以自动地追求善和美,而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人性的恶。

荀子的性恶论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本质和倾向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自私、追求利益和享乐,并倾向于懒惰和恶劣的行为。

他引用了《庄子》中的“鱼之见人”来说明人性的自私本能,认为人类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人的智慧和欲望分离开来,认为人的智慧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但欲望本身是没有止境的。

如果不加以约束和调整,人性的恶劣倾向会主导人的行为。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礼制来调整和规范人性,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克服人性的恶劣倾向。

他特别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是可以被改变和塑造的。

荀子还提出了“和气之民”和“摄心之道”的理念,即通过礼制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公共利益。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人的纪律和秩序之上,而不是完全依靠人的善良和仁爱。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儒家人性观的内涵,使之更加全面和复杂。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强调了教育和礼制对于人性纠治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性恶论和性善论

性恶论和性善论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同为儒家大师,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

荀子性恶说的基础,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的三个基本属性中另外一个属性:欲望。

我们从《荀子·性恶篇》来看荀子性恶论的逻辑结构。

欲望是性恶的根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看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认为这些欲望促使人互相争夺,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意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之意)。

天生的才是人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治理国家需要通过礼义进行向善的教化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礼义的起源:圣人之伪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入而独特。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恶两方面的本质,并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纠缠和平衡。

本文将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人性之善恶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性中的善是指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本性,而恶则是指人性中蕴藏的邪恶、负面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的善恶源于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是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倾向。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恶的本能,发展善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同时并存的,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淡忘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本性在缺乏教育和自我反省的情况下,会日益发展并导致社会的腐化和混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控制和克服恶的本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善良和正直。

他提出了“性即理”和“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可以依循道德规范的,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逐渐达到理想的善性状态。

荀子还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培养人性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习俗,人们可以克制自己恶的一面,逐渐培养出善良的品格。

礼仪之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小至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荀子相信,只有通过恪守礼仪,尊重他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性中的善。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性中的恶并非完全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外部的约束和教育来控制。

他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人性中的恶行进行规范和制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只有在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约束下,人们才能通过教化和教育,修养自身的善性,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荀子论人性之善恶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荀子论人性本恶的社会观

荀子论人性本恶的社会观

荀子论人性本恶的社会观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荀子的社会观主要集中在他对人性本恶的理解上,通过对人性本恶的分析,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方式。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本恶观出发,分析他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人的本性,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贪婪、自私、残忍等恶劣的品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他对社会的看法是相当悲观的。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地方,人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与儒家传统观念中人性本善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荀子对于如何治理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由于人性本恶,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以私欲为导向的,因此,社会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他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基石。

他还提出了“以刑罚为纲”的观点,认为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惩罚犯罪行为,可以有效地遏制人们的邪恶行为。

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此外,荀子还对于人的修养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的关键。

他还提出了“性恶者教”的观点,即通过教育来使人们克服自己的邪恶本性,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荀子的社会观主要集中在他对人性本恶的理解上。

他通过对人性本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方式。

他认为社会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政府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性恶论的含意是什么?
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2]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

[3]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

[4]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5](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3)。

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

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

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

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

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

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1.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2.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3.“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编辑]性恶论作为人性论有什么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有以下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