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19页PPT
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PPT演示课件

严禁饲喂劣质牛乳和发酵、变质、腐败的牛乳。 应将初乳和牛 奶加热到 36~38℃后饲喂。
2.2.2 补喂干草 犊牛出生后第 8 天,开始饲喂干草。早期补 喂干草,能促使瘤胃早期发育,防止舔食脏物。
18
很快就少了很多戒心,急急忙忙地只知道吃,甚至还开始往我
2.2.3 补喂精料 犊牛生后 15d 左右,开始训练吃精料。初喂 时可磨成细粉,与食盐、骨粉等矿物质饲料混合, 涂擦犊牛口鼻,教其舔食。喂量由最初的 10~ 20g,增加到数日后的 80~100g,一段时间后, 再喂混合好的湿拌料。2 月龄犊牛湿拌料,喂量
16
很快就少了很多戒心,急急忙忙地只知道吃,甚至还开始往我
半,用等量的脱脂乳代替。二月龄后,停止饲喂 全乳,每日供给一次脱脂乳,同时补充维生素 A、 D 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饲喂发酵初乳能有效预 防犊牛腹泻。初乳发酵和保存的最适温度为 10~ 12℃。每天可加入初乳重量的 1%的丙酸或 0.7% 的醋酸作为防腐剂。保证饮乳卫生和饮乳质量,
19
每天可增加到 50g。 2.2.4 补喂多汁饲料 一般犊牛出生后 20d 开始饲喂。在混合精料
中,加入切碎的胡萝卜或甜菜、幼嫩青草等。最 初每天 20~25g,以后逐渐增加,到 2 月龄时可
20
很快就少了很多戒心,急急忙忙地只知道吃,甚至还开始往我
增加到 1.0~1.5kg。 2.2.5 补喂抗生素 犊牛出生后 3~30 日龄,可每天补喂一定量
1.2.3 各种环境因素 犊牛舍传染性微生物过高,犊牛栏舍阴暗潮 湿,卫生不洁,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消毒不严,
8
很快就少了很多戒心,急急忙忙地只知道吃,甚至还开始往我
畜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因素,造成致病菌 感染,常引起犊牛腹泻。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绵羊
多为隐性感染,但妊娠绵羊常发生流产或生产先天性畸形羔羊,这种羔羊也成为传染 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 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放牧牛或舍饲牛,大或小均可感染发病, 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 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 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 时往往呈暴发式。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 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一般结束于中和抗体的形成。 在不给初乳的犊牛实验感染中,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
脾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 由于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Leabharlann 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
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 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 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 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 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与防治

2021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73·草食动物·CaoShi DongW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与防治王晓宏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梅河口 135021摘 要:本病是由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性疾病。
发病牛表现为发热和腹泻,还可以见有黏膜溃烂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牛会出现流产和胎儿畸形等症状。
发病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给养殖场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深入研究,着手于本病的诊断和防治,可以为广大牛场防控本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防治本病的发生范围较广,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其发病后能够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由于养殖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养殖场没有重视本病防控,从而导致遭受损失。
1 病原简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1]。
同属的还有猪瘟病毒和羊的边界病毒,并能在血清学上出现交叉反应。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只有一种血清型,有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
2 流行病学本病的分布范围较广,常分布于世界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均可引起发病,尤以每年的冬季和初春的季节发病较为严重。
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动物均可以引起发病,尤其是6~18月龄的犊牛最具易感性。
本病多呈现地方流行性。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牛和带毒的动物,多见于山羊、绵阳及袋鼠,虽然这些动物携带有病毒,但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且可以向体外排毒,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2]。
本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是间接接触感染,还可以通过胎盘感染,尤其是当母牛处于妊娠后期时最容易通过胎盘屏障而感染犊牛。
本病还可以通过公母牛交配进行传播。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肉牛和奶牛。
此外,绵羊也会感染本病,但多为隐性感染,但处于妊娠期的母羊会出现流产和产出发病的羔羊。
当牛感染本病后,其血液、精液、骨髓以及淋巴结均带有病毒,可以通过分泌物和呼吸道以及交配、乳汁等将病毒排出体外。
牛常见疾病PPT课件

-
1
牛的基本解剖结构
-
2
牛胃的基本结构
-
3
一、口炎
• 定义:口腔黏膜炎症的总称,包括腭炎、齿龈炎、舌炎、
唇炎等。临床上以流涎、采食、咀嚼障碍为特征。其中以 卡他性口炎、水泡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较为常见。各种家 畜均可发生。
-
4
病因:
卡他性口炎:是一种单纯性口炎,为口腔粘膜表层轻度的 炎症。
• 3 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先用1%温食盐水20-30L洗涤瘤胃
后用5%糖盐水1000ml,10%NaCl100ml 5%CaCl 100ml,20%安 钠加10ml,静脉注射。
• 解除酸中毒:当血液碱储下降,酸碱平衡失调时,先用碳酸氢钠适
量口服,再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300-500ml静脉注射。
作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 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这是前胃弛缓的主要病 理因素。
• 2、瓣胃阻塞:前胃迟缓时,瓣胃内容物停滞,
大量水分被吸收易继发瓣胃阻塞。
-
28
发病机理
• 3 自体中毒:由于前胃迟缓,收缩力减弱,致使瘤胃内容物得不到
充分搅拌,也就造成其内各种微生物活动的不平衡,由于某些微生 物积极活动的结果,瘤胃内容物异常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ph值 下 降,瘤胃内菌群共生关系遭到破坏,纤毛虫的活力减弱或消失, 毒性强的微生物异常增殖,产生多量的有毒物质和毒素,消化道反 射机能受到抑制。病牛食欲反刍减退或停止。随着疾病的发展,前 胃内容物异常腐败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和其他含氮物质(酰胺、组 氨、吲哚等),这时血液中尿素和铵盐增高,并出现有毒的酰胺和 胺,肝脏受到毒性侵害,解毒机能下降,发生自体中毒,最后导致 死亡
病畜横卧保定,用平板或砖垫在食管阻塞部位;然后以掌抵于阻塞物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病情况及现有诊断手段总结

THANK YOU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01
发病情况复杂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中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
且临床表现多样化,给诊断和防控带来一定难度。
02 03
诊断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该病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临床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 诊断等,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简便 性等方面的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牛群的疫苗接种情况、病史、疫 情发生地区等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 是否为BVD-MD。
实验室检测技术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组织或血液样本,通过细胞培养等方法分离病毒,并进行鉴定,以确 定是否为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血清学检测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BVDV抗体, 以判断牛只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BVDV。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 料等方式,提高广大养殖户和基 层兽医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强化政策支持
建议政府加大对牛病毒性腹泻-黏 膜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 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 力量参与该病防控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等开 展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该病的 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控策略 等,为全球范围内控制该病做出 积极贡献。
较少见,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 ,以间歇性腹泻、消瘦、生长发育缓 慢为特点。
发病率及死亡率统计
发病率
因地区、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而 异,一般较高,可达50%以上。
死亡率
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 等因素有关,急性型病例死亡率 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
0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
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以来,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
尤其养牛业发达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省也有本病菌发生的报道,这对我省养牛业构成严重危胁。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及羊边界病毒有密切关系,根据分离的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NCP型)。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牛、猪、羊、鹿等都可被感染。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能传播本病。
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妊娠母牛可以透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及犊牛的先天损失,也可能产下貌似正常的持续性感染的动物,便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
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形式。
易感牛感染病毒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出现轻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性抗体。
急性型病牛呈现轻度的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病毒对宿生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其结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妊娠早期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生后呈持续性感染,体内短乏抗BVDV的抗体,表明犊牛对BVDV有免疫耐受性。
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CP型BVDV时,就引起粘膜病,由于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抗原性相似,持续性感染动物不产生抗CP型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样导致粘膜病发生,再感染的CP型病毒的来源可能是外源的,也可能是内源的。
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2021.3图1青贮草池图2取草剖面作者简介:张斌斌(1988.6-),大学本科,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张斌斌(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康家集乡畜牧兽医站730530)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是一种牛传染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牛体内携带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的发病特征是牛消化道系统受到损坏,部分黏膜出现坏死,甚至是引发肠胃炎和腹泻。
该类病症的发病区域较广,发病牛的种类较多,目前全球多个养牛较发达国家均出现过该病症,其中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病毒较为严重。
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不仅会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对整个区域畜牧养殖业也是很大的损失,目前随着人们对该类病症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其诊断与防治技术也在与时俱进,本文主要从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的疾病本身出发,分析该类疾病的防治技术与未来的防治发展方向。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诊断标准;防治技术中含有很丰富的能使牲畜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化学成分。
长期以来,是当地牛羊饲料的主要来源,农户把玉米和秸秆当作饲喂牛羊重要的饲料原料。
玉米和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和0.5%~1%的脂肪。
玉米和秸秆既能做成青贮草,也能直接将玉米粉成面、秸秆铡成草饲喂。
就草食动物而言,2kg 的玉米秸秆增重净能相当于1kg 的玉米籽粒,特别是经青贮等处理后,提高了利用率,效益更可观。
青贮玉米保存了青绿饲料本身的浆汁和养分,其营养成分损失很低。
对反刍动物而言,其营养价值既表现在营成养分含量中,也表现在牛羊对其消化代谢、瘤胃对其降解水平方面。
青贮玉米干物质中的可消化粗蛋白质、总养分和能量含量较高,通过发酵后玉米细胞壁成分的消化率明显提高。
玉米和秸秆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醋酸、琥珀米酸及醇类,它们具有芳香气味,适口性很好,而且有利于牛羊消化吸收,能提高母畜繁殖率,对育肥牛的增重速度快,是当地农户发展牛羊养殖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
牛羊病防治PPT课件

第39页/共184页
防制
韩国在首 都汉城南 部60公 里处准备 掩埋一批 已经感染 口蹄疫的 奶牛。
西班 牙吊 车将 死牛 扔进 处理 厂
第40页/共184页
谢谢!
第41页/共184页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BVD)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病 毒科,瘟病毒属
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 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 3.抵抗力一般; 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
第44页/共184页
流行病学
1.各年龄牛易感 黄牛>水牛>牦牛, 犊牛发病较多;
2.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 3.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直传播; 4.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
计,将动物疫病分为一、二、三类共157种。 (3)检疫的分类: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国境口岸检疫
第9页/共184页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扑灭措施
1.疫情报告; 2.疫病诊断; 3.隔离与封锁; 4.紧急免疫接种与治疗; 5.尸体的处理;
第10页/共184页
疫情报告
当传染病病发生时: 将发病动物的种类、发病时间、地点、发病及死亡数、症状、剖检变化、怀疑病
第14页/共184页
紧急免疫接种
主要针对的是在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免疫接种。
第15页/共184页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 治疗措施
1.特异疗法 (高免血清) 2.抗生素疗法 (青链霉素等) 3.化学疗法 (磺胺类药物等) 4.微生态平衡疗法 (益生菌) 5.对症疗法 6.护理疗法 7.中兽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