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姚继中【摘要】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紫式部;和歌【作者】姚继中【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因为它毕竟就是一部经典小说。
尽管在中国有过若干译者,但时间跨度仅有百年,梳理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我们拓宽对“译介”一词的认知,把它从一般的翻译介绍导入翻译学的范畴,研究领域就会随之改变,研究视野也会豁然开阔。
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关于《源氏物语》的翻译批评,30年来有过几篇像样的文章,但大多文章也就是泛泛而论,没有严格地对照原典与译文的验证研究。
其实,翻译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译者的尊重。
的确,在翻译批评中,译者永远是被批评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没有为译出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译者的能力固然参差不齐,可是翻译学本身的局限性,实实在在制约着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的等价效应也注定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谁都挣脱不了的诸多主客观制约。
_红楼梦_与_源氏物语_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张铜学1, 龙菊英2(11怀化学院党委办,湖南怀化418008; 21《云箭之声》报社,湖南辰溪419503)摘 要:中国的《红楼梦》和日本的《源氏物语》出自不同时代、不同源地、不同作者,但隶属东方文化体系,都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吸取营养,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都对后代乃至当今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作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 东方文学;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12-0104-03The R esearch and Comparison B etw ee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Y uan Shi Wu Y uZH ANG T ong -xue , LONGJu -ying(11The Communist Committee Office o f Huaihua Univer sity ,Huaihua ,Hunan 418008;21《Sound o f Cloud Arrow 》Newspaper Office ,Chenxi ,Hunan 419503)Abstract :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in China and Yuan Shi Wu Yu in Japan came from different times ,places and authors ,but both belong to oriental cultural system.Both of them absorbed nutrition from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and created im portant in 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or even on the life of m odern society.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zes these tw o m onumental w orks in the aspects of the w orld of emotion ,the sea ofdesire ,the color of tragedy ,and the structure of strange from the angle of com parative literature.The author also puts the lovebetween men and w omen in Daguanyuan and the intention of tragic figures in aesthetic sense in Ping πan Dynasty into the tragedy destiny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at lower status ,and m odelled artistic images who never fade.K ey w ords :ancient literature ; oriental literature ; research and com parison收稿日期:2006-10-22作者简介:张铜学(1969-),男,湖南溆浦人,怀化学院党委办政工师,从事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卓越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透过古代的文化交流而远播世界各地。
这种影响力持续地在各个方面展现,如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和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一、文学交流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诗歌文学到传世的古籍,如《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都在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中国的古代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就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如《万叶集》、《源氏物语》等,这些作品中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痕迹,展现出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渗透和影响力。
二、艺术交流与影响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通过文化交流对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
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和技法被融入到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绘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东亚画派。
同样,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对周边国家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建筑方面,中国的古代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如宫殿和寺庙的结构、建筑手法以及园林艺术等,也在亚洲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哲学交流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世界各地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孝道、仁爱和礼节。
这种价值观念渗透到周边国家,并成为其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
同样地,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然和谐、追求内心平静的理念也在东亚各国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科学交流与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对世界各国的科学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科学发明和发现,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对比的分析《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两大巅峰之作。
两部作品均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成就了东方文学的辉煌。
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展现出了巨大的时空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从时空叙事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叙事结构、时空观念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
从叙事结构上看,《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都以流转的时空为叙事脉络,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
《红楼梦》以宁国府为中心,通过宁国府与贾家、王家的交往,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暮落。
《源氏物语》以平安京为舞台,通过源氏和女性们的情感纠葛和宫廷生活,勾画出了平安时代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在叙事结构上,《红楼梦》更加注重人物的关系和家族的兴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而《源氏物语》则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关注了人性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虽然两部作品的叙事结构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宏大的时空观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在时空观念上,《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体现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智慧。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纠葛,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
《源氏物语》则以源氏和他身边女性的情感纠葛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的展现,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情感的崇敬和深沉。
虽然两部作品的时空观念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宇宙的崇敬。
这种东方文化的时空观念,为作品赋予了高度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情感价值。
在文化内涵上,《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都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红楼梦》以庭院生活和宴会交际为背景,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家族生活和社交习俗。
在这些生活和社交背景下,贾宝玉与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的爱恨情仇和家族生活的兴亡,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命运观和家族伦理。
源氏物语读后感精选范文

源氏物语读后感精选范文源氏物语,一幅日本古代宫廷生活的白描画卷,一首如泣如诉的妇女悲情曲,一部日本历史文化巨作,当古老繁华徐徐落幕后,激荡在胸间的哀伤久久不散,唯美哀艳的情感如樱花缤纷点缀思想。
源氏物语读后感1《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日本平安朝的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光源氏因皇帝不希望他卷入宫廷斗争因此将他降为臣籍赐姓源氏。
故事围绕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早先他因为得知父亲桐壶帝的宠妃藤壶长得很像自己已故的母亲桐壶更衣因此时常亲近藤壶直到长大后竟演变为对藤壶有恋慕的感情;然而藤壶毕竟是后母即使年纪只差五岁仍不能亲近因此源氏终身都在追求有如藤壶一般的理想女性。
后来他找到了藤壶的侄女长得和她很相似便带回家中教养为心中的理想女性此女即后来的紫上。
然而紫上在名份上并不是源氏的正妻在源氏的晚年他受其兄朱雀院之托娶了自己的侄女即朱雀院与藤壶之妹所生的女三宫做正妻。
此举让紫上心碎而年龄跟他相差颇大的女三宫最后也与人私通生子。
最后女三宫出家紫上不久病逝。
源氏在经历世事后也出家为僧。
曰前拜读了曰本作家紫氏部的这部名作读完以后感触良多除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异域风情和主人公与多位姣美的淑女之间缠绵的爱情使我心生向往以外其中几位女子的命运也颇有其耐人寻味之处。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一生拥有众多女人一经和他有了或长或短的关系他都会供她们生活之需多方关照她们的生活。
但他的最爱却是藤壶女御她既是他的继母又是他的初恋“情人”。
“光源氏”的生母桐壶更衣在他年仅3岁时就在周围女人的妒忌声中忧郁病逝其父桐壶天皇又娶了与桐壶更衣容貌酷似的藤壶女御。
自此“光源氏”便把对母亲的一腔思念和爱转移到了这位继母身上。
他的父亲念他自小缺少母爱嘱咐藤壶女御多多亲近他。
不想这一对美丽绝伦的非亲生的母子之间在日常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了不应有的感情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竟然还怀上了孩子。
藤壶女御贵为“后妃”本应仪态万方母仪天下一时的冲动酿下了如此大祸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她怀着对天皇的愧疚之心又为肚子里的小皇子的前途命运担忧日夜害怕事情败露大祸临头只得硬起心肠割舍爱情断然拒绝“光源氏”日后的求欢毅然决然疏远了“光源氏”。
《源氏物语》:平安时期的贵族生活与恋爱文化

源氏物语:平安时期的贵族生活与恋爱文化摘要:《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描绘了平安时期贵族社会精致而复杂的生活以及深入探讨了恋爱文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源氏物语》中反映的平安时期贵族生活和恋爱观念,包括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社会背景等。
1.引言《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女作家紫式部于11世纪创作的一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之一。
它以平安时期(794年-1185年)为背景,描绘了贵族社会中五十四个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突出了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恋爱观念。
2. 平安时期贵族生活特点2.1 社会等级与仪式平安时期的贵族社会高度重视社会地位和等级制度。
貴族们以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僚为核心,在各种场合进行细致而庄重的仪式,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2.2 内阁与宫廷文化在平安时期,内阁成为政治中心和权力集团,辅佐国家事务。
贵族们活动于内阁和宫廷中,参与政治讨论、文化交流等,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修养。
2.3 艺术与文学平安时期的贵族社会对文学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诗歌创作被广泛开展,平安时代的诗人们以其独特表达方式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3. 平安时期恋爱观念3.1 婚姻制度《源氏物语》描绘了平安时期复杂且受到约束的婚姻制度。
一些政治和家族利益决定了贵族之间的婚姻关系,并往往忽略了个人情感。
3.2 恋爱游戏在贵族社会中,恋爱被看作是一种游戏。
男女之间进行各种引诱、挑逗和求欢等过程被认为是恋爱游戏的一部分。
《源氏物语》通过描绘贵族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和恋爱游戏,突出了平安时期贵族社会的特殊文化。
3.3 美与情感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平安时期贵族重视外在美和内在修养,对于相貌、容颜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种理念也对平安时期的恋爱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社会背景与文学影响4.1 平安时期社会背景平安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代。
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贵族社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源氏物语》的主题分析综述

一
派 ,同以弘徽殿 女御及其父 右大 臣为代表 的外戚 一派之 物语 》 是专 写 贵族 恋情 的作 品 ,其立 论 更接 近作 品 的实
3 ] 间 种 种 不 可 克 服 的矛 盾 , 从 而 反 映 了那 个 时 代 和 社 会 的 本 际 , 但 未 能进 一 步 上 升 到 美 学 高度 去认 识 ” [。 王 向远 先 生
(2).
问题。故事 的走 向与表现主题在此 已见端倪 。
( 薛海兵
江苏省 南通第一 中学 260 ) 201
皇
口
, -
一
量
喇
^ ^ _ - 一 . E
喟 ,使人动情 ,使人悲凄 ”[的 “ 。 ] 物哀 ”审美理论 。后来 , 在上面三种学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 同角度的新观 点。
罗应 先 初 探 后 得 出结 论 , 认 为 通 过 光 源 氏 这 个 人 物 ,
总体来说, “ 贵族恋情说”的拥护者相对较少 。
三 、物 哀 精 神说 这 是 王 向远 先 生 提 出 的 说 法 。他 明 显 针 对 上 面 两 种 观
点,在文章 中指出 ,在我 国评论 《 氏物语 》的文章 中, 源
示 了贵 族 行将 没落 和 衰 败 的 历 史 必然 。 ” _ 6
[] 3
,
而这 个人情世 界的表现 以 “ 物哀 ”为其 宗 旨, “ ‘ 物
哀’是 《 氏物语》审美理想 的核心 ”[。所谓 “ 源 3 1 物哀 ”,
然而 为什 么 会 产生 “ 判 揭 露 说 ”,蓝 泰 凯这 样 解 其 含 意大 致 是 “ 由外 在环 境 触发 而产 生的 一种 凄 楚 、 批 人 多愁 善感 ’和 释, “ 批判揭 露说 ”的 “ 产生 与中国 的意 识形态有着 密切 悲愁 、低 沉、伤感 、缠绵徘侧 的感情 ,有 ‘ 的关 系,人们 习惯于用阶级性来说 明一切社会 现象 。” 之 外 ,姚继 中对 “ 判揭露说 ”提 出质疑 : “ 《 氏物语 》 批 源
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不仅对本国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言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最具直接影响力的方面是语言文字。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古代中国的文字体系不仅给中国本土带来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色,也被其他东亚国家所采用。
中国汉字不仅作为中文的书写形式,也成为韩文、日文等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字基础。
这些国家在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和学习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思想思路和价值观成为了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寄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三、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引领了东亚地区的文化潮流。
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启发和影响,这其中包括日本的《源氏物语》、韩国的《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
四、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对世界科技史和东亚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发明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五、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之道,礼仪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被高度重视。
随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和交流,中国的礼仪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东亚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影响文献综述摘要:《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古典文学的高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文化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本文将从文学、思想、艺术、风俗等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探究汉文化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关键词:源氏物语汉文化影响白居易《源氏物语》创作于11 世纪平安时代中期,以贵族公子光源氏追逐女色的爱情生活作为明线,以他的政治生活为暗线,通过人物一生的活动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罪恶,写出一部平安朝贵族的衰落史。
中日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制度、礼仪、建筑、经济等方面,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同时作者紫式部从小就对汉文典籍怀有兴趣并且深有造诣, 这也是她能成功创作这部巨著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影响的文献,选择其中16篇综述如下:一、汉文学对《源》的影响提起《源氏物语》中和汉文化有关的方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学。
因此很多文献资料都就文学方面的影响做过详细研究。
王彦彦(2001)就叶渭渠先生提出的“和魂汉才”观点,对《源》中引用《长恨歌》、中国佛教与日本神道教的融合、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物语的社会公用等方面的做了讨论研究。
总结出:紫式部是立足于日本民族的特性,对外来的汉文化做了充分而又有所选择的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一种以“和魂汉才”为主导的文学复合体。
[1]叶渭渠(1995)认为《源》深受白居易影响。
文学观上,都是真实和浪漫结合;文学思想都带有儒、释、道杂糅的色彩;思想上都是运用讽喻手法映射社会现实;作品结构都分为两大部分;人物塑造方面,都表现了对君王爱情悲剧的同情。
因此他认为唐文学对《源》的创作影响巨大。
文章对白居易《长恨歌》做了细致的研究。
[2]刘瑞芝(2005)认为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在平安中期被日本文人所接受,逐渐成为重要的思潮。
狂狂言绮语观是白居易信奉佛教以来的理念,日本文人从白居易的诗文中找到了这个观点并使它成为物语精神的基底以及物语作为文学评价的逆说作用。
文人利用狂言绮语观对《源》在日本文学批评史上做出了两个极端的评价:“紫式部坠地狱说”与“紫式部观音化身说”。
我认为这个新角度的提出拓宽了研究领域,让人欣喜。
[3]严立群(2007)从体裁、文字和与《红楼梦》比较等角度,全面的总结了《源》中引用典籍、诗歌,以及主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对其影响。
以《源》近800首和歌作为总结,认为日本和歌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在形式上仿照中国五言、七律诗的体式,在内容上承袭了中国诗歌的几大意境,将四季变化,人情冷暖融入到和歌的写作中。
他指出,在体裁方面,《源》颇似唐代的传奇、变文和宋元的话本,采取散文和韵文结合形式。
共有的象形文字即汉字对日本文学也有重大影响。
[4]武远萍(2007)一改中日文学观相似或相同的观念,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具有强烈说服性。
但《源》更多的是作为一部爱情作品,即使隐约流露出的政治上的争夺,起因也是爱情。
但作者依然承认《源》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5]孙晓琴(2007)详细的列举了《源》对中国典籍的引用情况。
包括《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礼记》《论语》《史记》《汉书》以及白居易、刘禹锡、陶渊明的诗句。
[6]此外,张安琪、白杨青等,都总结了白居易对此书的巨大影响,前者所列6条大体可以概括其研究成果不再赘述。
二、汉思想对《源》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思想上对日本文学的浸润也很突出,而思想恰恰是文学的灵魂。
下面主要从我所看的文献中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叶渭渠(2007)认为《源》是吸收我国儒佛道文学思想而达到交融的最好的典范。
首先,儒学思想对《源》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观念重真实、重主情,但是这是日本本土文化淡薄儒教伦理思想的改造结果。
其次,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对其影响极大。
主要表现在:无常与出家、宿命因果和救济、心性三方面。
《源》中对宿命和无常的表现极为突出但是神道思想仍是主体,表现为尊重人的自然情意。
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选择出家,赞扬佛道,但是他们大多留恋人世繁华选择爱情世界。
他还提出佛教的心性和神道的自然本位说结合创造出了“物哀”的审美理念。
[7]此篇文章对儒教佛教的分析很透彻,但是把道教和佛教并列在了一起。
我认为作者可以把道教提出来再论述一下。
王彦彦(2001)也认为日本将佛教与本土宗教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佛教观。
作者认为紫式部立足于神道思想肯定现世之真,追求的是此岸之真。
她对人世的繁华也并不是持否定之意而是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
“无常”观念从中国传入日本,但又发生变异。
日本由于其自然、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无常的理解变化为“人生之所以无非幻影空花是因为人生变化多端,非人自身可以认知预见。
”《源氏物语》中贯穿全书的那种淡而隽永的哀伤无奈之感对日本人来说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富有审美情趣的表现。
[1]张哲俊(2007)从中日好色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好色观念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表述为:《源》是日本“好色”文学代表作之一,日本文学的“好色”一词源于中国,“既包括了中国文学中好色的意义又指男女之间心灵与情感的深层交流,指男子具有吸引女人的风度气貌和才华”。
并证明了好色观在日本的正面性源自于中国文学对好色观一定意义上的肯定。
此外他也认为《源》存在着儒家道德批判的因素,但是主导思想是佛教,而且是以佛教摆脱了“好色”的道德框架。
[8]这篇论文立意很新颖,使读者的思维境界得到了拓宽。
武德庆(2008)认为“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他认为汉传佛教滋养了日本重母思想,日本传统文化中“恋母情结”极为浓厚。
以佛学为基础兼有老庄哲学的出世归隐思想对日本文人影响也很大。
[9]而杜鹃[2008]通过对《红》和《源》中的母性原型探究,从母亲角色、花园意象和神话原型三个层面对《源》中的母性精神做了全面分析,总结出中日民族的传统人格特征都具有较明显的母性倾向。
[10]把这两篇文章联系起来看,我们还是可以从侧面推断出佛教对《源》的影响。
丁莉(2009)从“唐意识”和“和意识”的宏观角度分析了《源》中唐朝思想的对日本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例如在对重大事件进行判断时,唐的先例往往成为重要的依据和标准。
一方面中国作为绝对性规范的意象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动摇和解体。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唐”基础上建立“大和魂”。
这是对“和”的自我认同的寻求,也是《源》的“唐意识”和“和意识”的重要特点。
[11]以上是我在综述中挑选出来的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大体概括了汉唐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我认为还可以在道教上深入一下。
期待学者们更多的著作。
三、汉艺术对《源》的影响汉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繁荣达到顶峰的时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工艺技术、礼仪文化、绘画书法、民族风俗等五彩纷呈。
日本和中国渊源已久,早在汉武帝时期日本就曾遣使来华,东汉光武帝授予“汉倭奴国王金印”给日本。
唐朝是我国文化政治、经济、佛教、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时期。
日本平安朝(794 - 1192 年) 是日本本国文化在吸收唐文化的基础之上得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艺术等方面上打上了唐朝的烙印。
我查看了一些文献,虽然此方面的影响很明显,但是并没有很多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
鞠斌(2010)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分析了唐文化对《源》的影响。
音乐和舞蹈成为平安时期宫廷节日里必展示的内容。
《源》中有很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例如作品第八回中的《春莺啭》是唐高宗命白明达仿造莺声作此曲后成为日本皇室保留节目。
还有很多乐曲如《青海波》《广陵散》《喜春月》等。
书法和绘画也有很多记述。
紫式部在书中所写内容表明相较于假名书法,还是汉字书法更美,更能体现人物身份的高贵。
[12]叶渭渠(2010)通过展现一幅幅平安时代的“大和绘”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表现了唐绘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日本“国宝”《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大和绘”的代表作,反映了日本绘画接受唐代绘画的深刻影响。
人物姿态高贵、典雅和凝重,透露出贵族男子和古典美人的神韵。
绘画中的女性面容丰满、一副多福相,是中国唐代杨贵妃式的理想美人形象。
[13]虽然文献资料不多,但是作品中对中国艺术的吸收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日本贵族的生活不外乎和歌舞、琴棋书画有关,对汉艺术的吸收是必不可少的。
四、汉风俗对《源》的影响中国的民间风土人情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源》中也有所体现。
无论是在服装、节日、娱乐、装饰、熏香、织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武远萍(2007)指出了《源》中出现的节日有许多和中国的节日相似或者相同。
第一为人日,我国古代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以七菜为羹,《源》第十九回写到正月初七要做七菜粥。
第二为五月五日,《源》中也有对端午节射箭、骑马比赛的描写,端午演变成了贵族的宫中活动日。
第三是七夕。
第四是除夕,《源》中有驱魔的习俗,和中国类似。
综上所列,可以看出平安时期的日本与中国文化联系制之紧密。
[5]顾鸣塘(2009)以“锦”的意象为中心,指出锦不仅仅是一种华贵的丝织物,同时也含有特殊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中国织锦早在汉末就东传日本,平安时期纬锦传入日本。
《源》锦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分列如下:以衣“锦”为代表,来象征荣华富贵;用“锦”字来比喻绚烂璀璨的自然景色、华丽多彩的服饰衣物;紫式部还让书中人物说出心理感受,将心爱的人或实物比作美锦,以示珍视。
甚至皇室贵族阶层也有以唐锦为尚的心理。
[14]本文的角度比较新颖,从“锦”这一物品探究《源》,很值得欣赏。
丁莉(2009)认为在《源》中多次出现的唐物,既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过时、不协调和疏远的象征。
同时她也指出了《源》中在室内装饰对汉文化的借鉴。
《须磨》卷中写到“源氏公子的居处觉得很像中国式样。
四周风物,清幽如画。
一切简单朴素,别有风味”。
[11]鞠斌(2010)列举了绢绸、服饰、熏香、书写纸、家具等生活文化在《源》中的体现。
唐装是日本上层的奢侈品和流行时尚。
熏香深受宫廷男女的喜爱。
进口到日本的中国纸成为宫中皇帝、大臣、嫔妃等上层人物的专用物品。
另外他还提到了围棋和蹴鞠等娱乐项目。
[12]作者的总结较为全面。
卜晓镭(2010)的研究角度也很新颖。
她通过对《源》中的熏香研究与之对应的调香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平安时代,焚香、用香熏衣、室内燃香等表现出熏香对日本贵族的重要性。
平安时代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熏香——梅香、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
作者随之对《源》中赛香会一节加以分析,根据各人所调之香探究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15]作者的着眼点很有趣味,也体现了熏香作为审美对象在《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