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设计中内部头部碰撞的区域确定方法A

合集下载

组合仪表布置规范

组合仪表布置规范

组合仪表布置规范1适用范围本流程与规范适用于, 新车设计开发过程中方向盘位置设计.适用于标准GB/115089《机动车辆及挂革分类》 规定的M类样车.2适用目的新车实际开发过程中,定义方向盘位置-3 设计流程3.1设计前输入1)确定驾驶员人体姿态2)确定方向盘设计位置与调节参数,见《AEM-AS-203方向盘位置设计》;3)初版外CAS C包含前风挡,ffllJ凤窗,外后视镜〉:3.2组合仪表盘位置确定组合仪表盘上标示有驾驶重要信息,所显示的信息内容要方便驾驶员看到,且不会对驾驶员前方视野的观察产生影响.仪表板的空间布置位置应该在驾驶员的最佳祖野范围内及驾耻员的下视角30度植围内z为了便于读数,驾驶员眼椭圆中心点与组合仪表中心点连线与仪表板平面的夹角尽可能接近90度.眼椭圆中心点距组合仪表的距离Ll不大于750mmo推荐值E Ll.S110mm M唱,·-21·A姐,-A39· Mae.组合仪表位置还需考虑方向盘的遮挡,在布置组合仪表时,根据方向盘的位置做出方向盘双目遮挡区域,调整组合仪表位置,使主要仪表显示避开双目遮挡区域。

方向盘设计位置双目:遮挡3.3组合仪表面罩与组合仪表帽檐设计3.3.1组合仪表罩反光方向盘使用位置双目遮挡组合仪表罩为透明光滑塑料,需要避免外部光源〈前风挡或侧窗进入的光线〉照射到组合仪表面罩上后反射到人眼,影响行车安全。

面罩通常设计成曲面,来减弱光的反射强度以及调整反射光线避免进入人眼范围,在不影响前方下视野的情况下,增加组合仪表帽檐的长度,阻止入射光线进入到组合仪表罩上./3.3.2组合仪表显示成像组合仪表盘上的显示在夜间会在前风挡和侧窗上成像,干扰驾驶员前方视野和观察后视镜的视野。

(因关系到前风挡位置,玻璃曲率,组合仪表及帽檐形状位置以及外后视镜位置,目前没有较好的方法在设计前期来规避,只能通过在CAS阶段反复校核调整来确定〉对于组合仪表前风挡成像=布置组合仪表的位置和角度,使驾驶员不要在前风挡B区内观察到仪表显示成像,或通过增加帽檐长度,阻断仪表显示部分光源,使其避免在前风挡成像。

FMVSS201规程在车辆内饰件与乘员头部碰撞中的应用

FMVSS201规程在车辆内饰件与乘员头部碰撞中的应用

FMVSS201规程在车辆内饰件与乘员头部碰撞中的应用王亚军;陈超卓;吴沈荣【摘要】在发生车辆碰撞时,车辆内饰件要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该文利用1998年颁布的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201(FMVSS,为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的缩写),考虑到硬点、位置、内饰件材料、护钣厚度、加强筋等因素,建立了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模型.对于护钣厚度、材料和结构三方面对内饰件碰撞的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用简化力学模型,分析了内饰件对乘员头部受力.分析方法可用于改进车辆内饰件的设计.【期刊名称】《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年(卷),期】2010(001)002【总页数】5页(P127-131)【关键词】车辆碰撞;乘员保护;车辆内饰件;头部损伤【作者】王亚军;陈超卓;吴沈荣【作者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整车安全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41009;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整车安全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41009;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整车安全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41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7众所周知,安全带、气囊等对乘员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内饰件的吸能作用也不可忽视。

车辆内饰件就不能仅仅满足装饰作用,还要满足在一定工况下保护乘员的作用。

在前碰撞中,车辆碰撞分为车辆前结构碰撞障碍物的一次碰撞,以及车内乘员碰撞内饰件的二次碰撞。

1998年美国颁布了内饰件碰撞规程(FMVSS201)[1](FMVSS为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的缩写)。

该规程要求24 km/h碰撞时,车内乘员头部不得受伤。

正面碰撞车身设计基本思路

正面碰撞车身设计基本思路

AUTOMOBILE DESIGN | 汽车设计正面碰撞车身设计基本思路张路 杨志刚 林祥辉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336摘 要: 本文以正面碰撞的结构设计为出发点,阐述正面碰撞设计的基本思路。

包含:由外向内逐级加强的设计,以保证生存空间的设计基本要点;整车受力传递路径的规划与截面力规划的设计要点;同时,还阐述了材质及料厚的选取、焊接质量对于碰撞安全的影响以及设计或选取的方法。

关键词:正面碰撞 耐撞性 逐级溃缩 截面力规划1 前言被动安全设计开发涉及两个主要方面:车身结构耐撞性和约束系统开发。

车身耐撞性结构设计是整车被动安全设计的基础,其中,车身结构刚度和强度这两个指标是车身耐撞性考察的重要指标。

车身刚度指的是车身的抗冲击能力或抗变形能力,指在低速碰撞过程中零部件不损坏的特性,这一点能够保证维修经济性;强度是抵抗外力的塑性变形或抵抗车身被破坏的能力。

在碰撞安全中,刚度影响低速碰、强度影响高速碰。

车身的这两个指标,主要是由车身的结构设计、材料强度、钣金料厚、焊接工艺和粘胶连接质量决定。

本文是以高速碰撞下车身结构设计为重点进行阐述。

2 生存空间与变形区域车身结构设计,首先要保证的是车内乘员的有效生存空间,也就是要将车内乘员舱设计成整个车身骨架结构中最强的区域;而乘员舱之外的部分(发舱、后备箱)主要用于碰撞变形吸能。

乘员舱内外需要共同作用、相互配合,才能在汽车发生高速碰撞时,为乘员提供安全的提前(生存空间),后由约束系统约束住乘员,确保人员低损伤或不受损伤。

高速碰撞中,决定汽车的安全因素不是车身外部钢板的厚度,而是带有逐级吸能及具有良好抗变形能力的车身结构,使乘员舱不发生形变(见图1)。

同时,良好的变形形式,是确保整车加速度曲线及曲线走势的基础,也就是整个碰撞过程都需要进行有序控制。

图1 吸能车身结构示意图事故对于正面高速碰设计,发动机舱加上仪表板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块,如下图2所示。

(完整版)仪表板人机校核

(完整版)仪表板人机校核

组合仪表
过V2点或眼椭圆下部做与风窗陶瓷边上端或引擎盖上 端(取高点)相切的线即为前方下视野,下视野不得 小于5度,一般设定在6度以上
仪表板上表面应在下视野限制线以下
前方下视 野线
DVD一般布置在中控面板上,屏幕中心距眼椭圆中 间距离800mm左右为佳
DVD屏幕与Z轴夹角应小于24度,以保证读碟的需 求
为避免炫目应防止仪表的光线照射到前风挡上,应 控制仪表帽檐的长度。
如果帽檐长度不足以 遮挡仪表光线,则希 望反射光线不进入眼 椭圆,或反射区在刮 扫区的B区以外。
炫目限制线
为避免组合仪表炫目,希望仪表帽檐尽量长,但帽
檐不能过长,同时需考虑方向盘操作空间。方向盘
在整个调节范围内,与帽檐的距离推荐在60mm以
副仪表板肘靠高度要求距R点Z向160~210mm
副仪表板与后排乘客座椅X向间隙一般要求大于 250mm,保证后排中间乘员脚进出方便性
表盘与视线夹角在90°±5°范围内。测量方法:过 组合仪表中心点做与中间眼椭圆中心点的连线,测量 表盘与连线的夹角。
组合仪表高低位置根据盲区设定
根据SAE 1050制作组合仪表盲区 组合仪表上重要显示符号不应在盲区内
根据经验,仪表上部与轮缘盲区最好有5mm以上 的间隙,否则有被转向盘轮缘遮挡的风险
上。
帽檐需在下视野限 制线以下
帽檐下端不能影响
方向盘间 隙限制线
组合仪表 视野线
组合仪表的视野
下视野限 制线
组合仪表在侧门玻璃上的反光区应与外后视镜观察 区不重叠
人体位置、仪表位置、车门玻璃倾角、外后视镜位 置、仪表罩形状对反光结果均有影响
组合仪表侧窗成 像
影响后视镜观测区域
外后视镜 车门玻璃

汽车仪表板结构设计

汽车仪表板结构设计
• 通常有软化仪表板、硬塑仪表板
(1)硬塑仪表板 由树脂材料一次注塑成型,具有成本低,质量轻的特点,常用材料有:改性PP、ABS 等,仪表板材料要求耐热、耐湿且刚性好、不易变形。 (2)软化仪表板
是由表皮,软化层、骨架构成 ★ 表皮材料多为为PVC或ABS材料 ★ 软化层材料多为PUR或PE发泡材料 ★ 骨架为硬纸板、木纤维构成
行协调之后确定
表一
15
(5)仪表罩上端界线的确定
• 仪表罩上端界线的确定原则 • 汽车标准对各类汽车的前视野都有规定如:在设计中对汽车下视角不小于
12° • 国标规定:(长头车盲区应小于6米、平头车盲区应小于4米),因此在仪表板
整体布置中,首先在确定仪表位置及仪表罩高度时,要保证其不得越过下视角 的边界线,(驾驶员的视线处于最佳下视角30°)范围内。见(图4)
驾驶员的视线处于最佳下视角30°范围内。见(图3)
图3
14
(4)仪表板的目视距离
• 仪表板的目视距离确定见(表一) • 参考美国Hen-ry Dreyfus的推荐值即最大视距为711mm,最佳视距 • 550mm • 另外还可参考英国默雷尔推荐的视距计算公式:2D±1.2-1.5L • 式中;D=最佳读取距离 L=仪表板外廓长度 • 在实际的设计中上述参数的确定不是孤立的,是需要通过综合平衡,进
6
• 4.工程设计 • 1)零件图、总成图、装置图设计、明细表编写 • 1)二次设计图的承认(厂家图) • 5.试制样件 • (RP)试制试装验证 • 6.零部件试验 • 1)可开启件及翻转件的寿命试验 • 2)塑料件的耐冲击、抗老化、高低温耐久试验 • 3)模拟实车震动噪声试验 • 4)红外光照试验 • 5)气候变化试验(冷热交变) • 7.整车道路试验 • 主观感觉评价及震动指标(2万公里可靠性试验)

船体制图(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交通学院

船体制图(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交通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船体图样是船舶科技和工程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语言。

A:对B:错答案:A2.用来表达船舶设计意图,进行技术交流的基本手段是()。

A:语言B:绘画C:图样D:文字答案:C3.VLOC表示超大型油船。

A:错B:对答案:A4.在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基本结构图绘制。

A:错B:对答案:A5.以下哪份图纸不是在详细设计阶段完成的?A:分段划分图B:肋骨型线图C:基本结构图D:外板展开图答案:A6.系泊设备布置图属于生产设计阶段设计图样。

A:对B:错答案:B7.外板展开图属于()阶段设计图样。

A:完工设计B:生产设计C:详细设计D:初步设计答案:C8.初步设计图样文件是后续设计阶段的基础,其优劣程度决定了后续阶段的顺利程度。

A:错B:对答案:B9.下面哪些图属于船体工艺图?A:构件理论线图B:船台墩木布置图C:首尾分段图D:总布置图答案:AB10.按照图样内容,船体图样可以划分为:船体基本图样、船体结构图、船体工艺图、船体舾装图四大类。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GB表示的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批准的行业标准,以及各企业公司批准的企业标准。

A:错B:对答案:A2.同一张图纸内,所有视图的绘制比例必须一样。

A:错B:对答案:A3.图框是图纸上限定绘图范围的线框,每张图纸上都必须用()画出图框.A:细实线B:粗虚线C:细虚线D:粗实线答案:D4.产品代号中的单位代号代表了产品的使用单位名称。

A:错B:对答案:A5.图样有较大修改,须再版时,可新编图号或在原图号后加注A、B、C、……以示区别。

A:错B:对答案:B6.常见的焊缝形式有:对接焊缝、角焊缝和塞焊缝。

船体焊接中,()数量最多。

A:角焊缝B:塞焊缝C:对接焊缝答案:A7.以下关于焊接接头的说法,错误的是()A:焊缝形式主要取决于焊接接头的形式B:船体焊接中常见的焊接接头形式有对接接头、T型接头、角接接头、搭接接头和塞焊接头等C:焊接接头是指焊件相互连接需要焊接的部分D:焊接接头是指连接焊件的焊条的端部答案:D8.矩形开口尺寸的标注包括短边和长边,标注的时候应先标注长边。

FMVSS 201中文版解析

FMVSS 201中文版解析

FMVSS 201U -Upper Interior Head Impact Protection S1目的和范围旨在规定碰撞过程中的乘员保护S2实施对象乘用车、多功能乘用车、卡车和整备质量不超过4536kg的车辆。

S6不适用于整备质量超过3860kg的车辆S3定义A柱、B柱、支架(brace)、有活动遮篷的汽车……S4 要求S4.1除满足S4.2要求外,还需要满足S5或S5和S6S4.21998年9月1日以后生产的汽车需要满足S5和S6S5针对仪表板、座椅靠背、遮阳板、内部间隔门、和扶手的规定S5.1 仪表板根据S5.1.2规定,在头部碰撞区域内的仪表盘区域遭到6.7kg、165mm直径头部模型撞击,撞击速度为:(a)除了b规定的车辆以外的所有车辆,相对速度为24km/h(b)对于利用安全气囊约束系统满足49 CRF 571.208的S5.1乘员碰撞保护规定和利用针对指定右前配有2型安全带的乘坐位置满足S4.1.5.1(a)(3)要求的车辆,相对速度为19km/h,头部减速度不能连续高于80g超过3ms。

S5.1.1S5.1不适用于(a)操作台装配件(b)从仪表盘附件连接处到车身内部结构距离小于125mm(c)距离挡风玻璃接缝比正常位置下静止时头部模型可接触挡风玻璃的区域更近的区域(d)(e)S5.1.2 示范过程要根据美国工程师协会推荐的J921进行试验。

“仪表盘实验室冲击试验”,1965年6月,用制定的试验设备或者满足美国工程师协会推荐试验J977要求的试验设备,“实验室冲击试验设备”,1966年9月,除了:(a)仪表盘表面的切线端点应该在距离穿过前排外侧乘客制定乘坐位置的参考点水平方向(-X)125mm的横向水平线上,垂直向上移动19mm或者是座椅向前移动125mm 引起的垂直位移;而且(b)冲击方向是:(1)平行于车辆纵向轴线的垂直面上,或者(2)在接触点垂直于表面的平面上。

S5.2座椅靠背除了像在S5.2.1中提到的,当位于头部冲击区域内的靠背区域受到(和S5.2.2一致)6.8kg、165mm直径的头部模型以24km/h的相对速度冲击时,头部模型的减速度超过80g时间不能超过3ms。

仪表板总成设计指南

仪表板总成设计指南
2.1 仪表板总成定义 .......................................................................................................................... 1 2.1.1 仪表板的构成 .................................................................................................................. 1 2.1.2 仪表板的内外部交互接口 .............................................................................................. 2
4.2.1 确定头碰豁免区 ............................................................................................................ 26 4.2.2 静态方法确定头部碰撞区 ............................................................................................ 29 4.2.3.动态方法确定头部碰撞区 .......................................................................................... 31 4.3 基准区........................................................................................................................................ 31 4.4 头碰撞击点的选择 .................................................................................................................... 32 4.5 仪表板吸能性测试程序 ............................................................................................................ 33 4.6 仪表板吸能性测试结果要求 .................................................................................................... 33 4.7 仪表板凸出高度及圆角的校核 ................................................................................................ 34 4.7.1 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上的仪表板构件 ........................................................................ 34 4.7.2 仪表板上下分界线以下的仪表板构件 ........................................................................ 37 4.8 仪表板凸出高度及圆角校核实例 ............................................................................................ 41 4.8.1 烟灰缸/杯托的凸出物法规校核 ..................................................................................... 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表板设计中内部头部碰撞的区域确定方法
有关内饰件的内部碰撞法规,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法规,确定仪表板的头部碰撞区的方法基本
大同小异。
中国:GB11552 轿车内部凸出物
美国:74/60/EEC Motor Vehicles Interior Fittings
欧盟:ECE R21
本人以ECE R21为依据,使用UG软件确定仪表板头部碰撞基准区.
一、 仪表板头部碰撞非基准区的确定。
以方向盘外缘再加127mm的环带水平向前的投影,下边界为与方向盘下缘相切的
水平向前的投影,环带与左侧壁之间的仪表板部分,两A柱上饰板

此部分的关键工作是将非头部碰撞区轮廓线作出来,即方向盘外缘再加127mm的
圆线水平向前在仪表板表面上的投影,诸如下边界等就很容易确定了。
二、 仪表板头部碰撞基准区的确定
1.首先应该确定两个H点的坐标,即座椅调节到最后H1和最前H2两个位置的坐
标,以H1为基准,头部模型尺寸为736,作出仪表板头部碰撞区下部轮廓线;以H2为基
准,头部模型尺寸为840,作出仪表板头部碰撞区上部部轮廓线,上下轮廓线相合就作出完
整的仪表板头部碰撞区。
2.上部轮廓线的制作。把H2点设定为相对坐标原点,以XZ平面为参考平面,以
5度间隔左右旋转形成的36个参考平面,与仪表板表面相切割,形成若干组二维剖切线。

以此方法求出头部模型在仪表板表面的碰撞点。下面以单个剖切线为例求出仪表
板表面碰撞点:
偏置仪表板表面82.5mm得到偏置线,以坐标系原点为圆心,以757.5(840-82.5)
为半径做圆,得到与偏置线交点。以交点为圆心165为直径做圆,此圆与仪表板表面的切点
即为一个仪表板表面的碰撞点。
以此方法得到全部上部仪表板碰撞点,以此方法作出全部下部仪表板碰撞点。然
后连接这些点,即得到完成的仪表板头部碰撞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