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
中国建筑史北京四合院特点的空间组合手法

我国建筑史北京四合院特点的空间组合手法1. 介绍四合院的概念和源起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通常是指由一组四面围合的建筑裙组合而成的院落。
四合院通常由前、后、左、右四栋建筑围合而成,院落中心是天井,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色。
2. 四合院的空间组合手法四合院的空间组合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2.1 中轴线的布局四合院的布局通常呈现中轴线对称,室内外的各种建筑元素都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布局,形成了室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
2.2 建筑空间的分隔四合院内通常由前厅、后厅、左厢房、右厢房等多个房间组成,这些房间之间的空间分隔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注重私密性和礼仪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
2.3 天井的布局四合院的核心是天井,天井不仅可以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同时也是连接各个房间的核心区域,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中心。
3. 四合院的空间组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四合院的空间组合手法在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1 尊卑有序的空间布局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父权制度理念,房间的大小和位置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观念。
3.2 封闭性和私密性的重视四合院的空间分隔和布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中封闭性和私密性的重视,这也与我国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3.3 性格和主人身份的彰显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以及室内空间的精心设计,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性格,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4.四合院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四合院的空间组合手法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同时对现代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1 室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四合院的空间组合手法体现了室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这种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4.2 传统文化的传承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空间组合手法体现了丰富的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3 文化价值的体现四合院作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组合手法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模式

Page 17
17
4.2庭院组群发展模式
刘敦祯先生将由单个庭院构成庭院组群的发展模式归纳为 三种。“当一个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 扩展、或纵横向双方都扩展的方式,构成各种组群建筑”。 一、纵向串联扩展模式
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模式
目录
1、庭院的定义 2、庭院的源起与特征
3、庭院的经营布局 4、庭院的组合方式
5、传统庭院空间的局限性 6、庭院空间价值和意义
Page 2
1
庭院的定义
院子与房屋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文字中极简练地称 之为——“庭院”。
庭院定义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庭院即居住类型的庭院(四合院民居,三合院天井式 民居,皇家居住庭院等),公共空间类型的庭院(宫殿庭院, 庙宇庭院)以及游赏类型的庭院(园林,家庭式园中园),其 庭院空间都是由围合性的空间原型及其变化组成的; 广义庭院还包括了从传统的园林、花园、庭园、公园到城 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大学以及公司园区,再到中庭这三 类形式。甚至下沉式广场庭院、居住区之间围合的绿地等一系 列新的形式都可称之为庭院性空间。
第三种是将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 这种组合方式多用于园林空间。
Page 16
规整布局的明清故宫
16
4.2庭院组群空间序列
一、规整 北京故宫是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重要的建筑都
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是 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 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二、自由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1.1.1院落空间的定义
《辞源》:院落:庭院。 《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 《玉篇》:庭,堂阶前也。 《增韵》:有垣墙者曰院。 《辞源》:院者,周垣也。
整体概念上院落空间是
建筑、界面、庭院空间的一种组织体系 一种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 多种要素的统一
2.1传统院落空间概述
2.1.2院落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1 布局上争取正南朝向
调整方位与 入院路径
3.2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生态特性分析
3.2.1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生态特性
2 调整尺度,争取日照
厢 房 避 让
3.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3.1.1 院落比例尺度的控制
4.3 传统院落空间的生态技术策略分析
陕西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院落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建筑
秦、汉、隋、唐
院落组织布局进一步成熟、发展
明清时期
空前发展、成熟定型
2.2传统院落空间的构成分析
2.2.1围合要素 1、主体建筑 2、围墙 3、回廊 4、影壁
2.3 传统院落空间的特点
3 建筑美包括空间美和实体美,而中国建筑突出地 强调空间美。
2.6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
室内外的复合空间,在构成方式上主要体现在空间围合面的 调节。其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1 围合界面的作用力:空间大小和尺度比 2 围合立面的内向性:建筑的内立面 3 围合空间的渗透度:庭院空间与室内空间的贯通
3.1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地域性特点和差异
3.1.1 建筑与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院落类型归纳总结范文

院落类型归纳总结范文一、引言院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各个房间的中心场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院落通过其独特的布局和设计风格,展示出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建筑风貌与文化特色。
本文将对院落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二、四合院型四合院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院落类型,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
它的布局呈方形,四边围合,中央开有一处空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庭院。
四合院一般按照前后、左右、东西排列,分为前院、中院、后院,每个院落之间均由过道相连接。
这种院落类型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对光照的利用,同时具备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
三、四合厅型四合厅型是在四合院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院落形式。
它把四合院的中央空地改建为中厅,将四边围合的房屋区域与中厅相连,形成集中式的室内空间。
四合厅型具有更高的建筑立面和更有规模的空间展示,通常应用于政府机关、寺庙和豪宅等场所,体现着人们对于权威和尊贵的追求。
四、连廊院落型连廊院落型,多见于江南地区,是一种以连廊为主要特点的院落类型。
传统的连廊院落由两排对称的廊子组成,左右相对,中间为庭院,房屋围绕庭院布置。
连廊的存在,增加了院落内空间的连通性,使得室内外流动更为方便,同时廊子也能起到遮阳和防雨的作用。
五、夹层式院落夹层式院落是一种以两道院墙构成的院落类型。
在夹层式院落中,内墙属于私人空间,外墙属于公共空间,中间是共享的院落。
这种类型的院落常见于江南水乡和山区,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私密需求,另一方面又能与邻居进行交流活动。
六、叠合式院落叠合式院落是一种多层次的院落类型,房屋层层叠加。
这种院落在繁华的城市中较为常见,它具有利用空间的最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多功能和多样化需求的追求。
七、结束语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中院落类型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院落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这些院落通过其独特的布局和设计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智慧。
中国古代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古代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古代住宅的构筑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传统四合院:是以四个房间围合一个中心院落,形成一个天井,四角相连,中央为水池或花坛。
此类住宅多见于北方地区,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
2. 围屋:又称“土楼”,是福建、广东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色建筑。
围屋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类,内外环层层叠加,共有三至五层,可容纳上百户人家。
围屋内部设有厨房、厕所、饮水井等生活设施,非常适合多家族居住。
3. 飞檐翘角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典型建筑形式,以其飞檐和
翘角的装饰而著名。
该类型的住宅多见于南方地区,例如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
4. 四川木结构建筑:是四川地区传统的建筑形式,采用大量木
材作为承重结构,具有抗震性能较好的特点。
四川木结构建筑常用的材料有榫卯、斗栱、抱厦等。
5. 云南石头楼:是云南地区特色建筑,以其外观硕大、坚固耐
用而著名。
石头楼主要采用当地的花岗石或板岩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墙壁厚度可达两米以上,常用于防御和保暖。
以上是中国古代住宅的几种典型构筑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建筑组合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院落式组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多个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常用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
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2. **串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山地建筑,如福建土楼。
由于地势的限制,建筑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楼托二楼,层层叠叠,外观独特。
3. **群组式组合**:这种方式主要见于宫殿建筑群中,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廊、庑、楼、阁等建筑,形成一组严谨的建筑群。
如故宫的建筑群,以乾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层层展开。
4. **自由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园林建筑,建筑师遵循自然地形,结合山水、花木、石材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合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院落为中心,举例阐述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方式,以及以院落为单位的院落建筑群的传统布局形式,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民居院落的组合艺术。
关键词:传统院落组合方式院落群组合一、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单位——院落中国城市或乡村肌理的最小细胞是合院或天井这一组织结构,它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极好形式,合院可自然通风、采光、冷暖聚气,天井可夏日遮阳、冬日进光,在院中栽植花木,使人接近自然,它还能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综合起来其优点很多,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与活动。
北京四合院这一院落建筑布局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北方、南方、西部地区,无论住宅、公共建筑,大都采用这种布局形式,从挖掘实物来看,已有3000多年延续的历史。
在今后的城市设计中,我们要继承并根据新的需求发展它。
中国院落式布局的特点是,强调中轴线,沿中轴线布置许多院落,再大的规模,平行中轴线在两侧辅轴线上建一连串合院,中间有通道连接。
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的四角并无拐角房间,四角以廊围合,以利用通风采光。
典型的、最大的、类型最多的实例就是北京故宫紫禁城。
我们应重视院落组织结构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加以灵活应用。
二、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方式1.房房相离式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
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
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
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小型北京四合院平遥民居的正房室内多按“一明两暗”布局,正房两侧的“暗”空间——也就是角部房间,分别为父母、长子的卧室。
关中窄院式民居和山西民居基本上可以归作同一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宅基地面宽较小,进深较大,冬天避风,夏季遮阳,居住环境较好。
山西平遥范街2号院陕西旬邑唐家庄园这种院落狭长、正房和厢房别离成院的形式,由于临街面窄,适合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地区。
所以,在广东地区也仍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院落。
只是为了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照,天井更加高深狭长。
正房因为对日照要求不高而对遮阳要求高,所以有较大的出檐,正房和厢房之间的距离也很近,正房的出檐可以覆盖正房和厢房之间的通道,或者正房和厢房的屋顶连成一体〔如广东吴川民居〕。
广东潮州四点金民居2.用墙连接式房房相离式的组院方法在东北有了改良。
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形成了“大院小宅”的民居形式。
“大院”是为了让房屋充分享受日照,“小宅”是为了便于房屋保温。
由于正房对日照的要求更高,所以两侧厢房均向后退,尽量少遮挡正房,使正房的整个立面都能受到很好的日照。
由于东北民居的院落一般都很大很空旷,所以分隔正房和厢房之间的空地在冬天的时候容易形成风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正房和厢房之间砌上拐墙,把院落分为前后院,上开配门连接前后院。
辽西民居更进一步把前院一分为二,用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增加院落的围合程度,以减少风速。
辽宁兴城郜宅3.用廊连接式用墙连接的方法更进一步发展,就是用连廊代替墙。
由于连廊更多的是起一种通道的作用和增加生活情趣,在分割空间方面的作用却不如墙,所以出现在气候条件并不十分恶劣的地区的有条件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家。
典型的如大型的北京四合院。
与小型的北京四合院相比,大型的四合院耳房和厢房之间的距离更宽,形成另外一个小的院落,正房和厢房之间连以抄手游廊。
抄手游廊尺度近人,装修典雅,赋予住宅以亲切安宁之感。
大型北京四合院4.用小庭院连接式用小庭院连接,其实是房房相离式的一个变种。
正房和厢房的距离拉大,利用拉开的空间布置成小庭院,既巧妙解决了院落角部连接的问题,又增加了生活情趣。
但具体到各地的民居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做法。
如上述北京四合院配合抄手游廊的做法就是其中一种。
甘肃临夏民居构建小庭院的方法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相对于北京四合院那种利用分隔的空间和抄手游廊围合小庭院的方法,甘肃临夏民居构建小庭院的意图和手法更为明显,小庭院的边界感更强烈,空间的层次也更分明。
耳房虽然在形式上仍然是“硬连接”,但房屋进深因为布置庭院而减少,同时面向小庭院采光,所以使用舒适度没有受到影响。
云南白族传统民居是利用天井处理院落角部的典范。
云南白族民居的传统平面形式包括“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曲尺形”等。
“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两侧厢房三坊房屋和照壁围成。
一坊为三开间两层,底层住人,楼层存放物品,前带檐廊为家务活动处。
两坊相交形成小院,称为“漏角天井”,漏角天井内的角部房间安排厨房等杂务房。
“四合五天井”由正房、两侧厢房、倒座四坊围成,在四角两坊相交处形成四个“漏角天井”,其中一个作为入口,一个安排甘肃宁夏张宅 “三坊一照壁”平面“四合五天井”平面厨房,加上中间围合的大院落,一共五个天井。
另外还有一种极富创造性的用小庭院连接的方式,出现在个别的民居里,并不具有普遍性。
然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室内外空间关系的处理和交待,俨然具有现代建筑的气息。
方法是把角部连接的部位完全辟为小庭院,作为附属于建筑的室外空间。
例如四川阆中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分为前、后庭院,前院宽敞豁亮,后院宁静清雅。
在后院西南角还另设一个小天井,以改善书房、客厅的采光和对景效果,并专为书房主人休息。
其余的房舍通过屋前的檐廊连接。
四川阆中马家大院5.用楼梯间或杂物间连接式甘肃临夏回族民居,院落的角部连接除了使用小庭院外,还常常使用楼梯间和杂物间。
例如甘肃临夏白宅。
甘肃临夏白宅鸟瞰云南“一颗印”民居一户一院,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楼梯布置在正房与厢房的交接处,都是单跑楼梯,坡度较陡,巧妙地利用了转角部位的空间。
楼下的角部房屋安排杂物房和畜厩,楼上的角部房间一般为卧室。
“一颗印”民居鸟瞰和剖透视图类似于“一颗印”民居的紧凑平面,广州的西关大屋由于城市用地条件的限制,为了节约用地,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多单位纵向组合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等的大宅中的主要厅堂布局,发展了一种平面非常紧凑的住宅类型。
广州西关大屋典型平面〔首层〕6.直接连接式正房和厢房直接连接的做法,通常在几种情况下会出现。
一是气候条件特殊地区,需要密闭的空间;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观念与汉族不同,并不强调庭院的私密性,房间可以朝院内、院外自由采光;三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地区,要求紧密的平面布局。
但是这三种情况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即要合理安排平面,以解决角部房间的出入问题。
第一种情况例如甘肃夏河黄宅,是典型的藏式民居。
为了适应草原上的长期高寒、晴雨多变、冷暖莫测的特殊气候,甘南的藏族民居采取了一系列的构造方法。
然而因为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角部房间的通风问题并不突出,采光问题也容易解决,可以把正房和厢房连成一体组合院落。
甘肃夏河黄宅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鸟瞰和典型平面第二种情况例如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
土家族人民多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毗邻的内陆大山区。
这个地区的山区雨量多、云雾多、湿度大,住宅的通风十分重要。
土家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建造了一种干栏式的木构架吊脚楼的民居形式,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可防止平时住所潮湿。
典型的平面形式是正房连着两侧厢房形成“凹”形三合院,有些民居在“凹”形三合院前再加一横房,形成四合院。
房屋由中柱一分为二,前后分别开窗,因此角部的房间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通风和采光,防止潮湿。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鸟瞰和典型平面第三种情况例如广东潮州的小四点金民居。
与四点金相比,小四点金的平面更紧凑。
角部的房间采光通过中堂,而中堂平常门户大开,实为一个半室外的空间。
因此角部的房间非常阴凉通风。
小四点金民居三、中国传统院落群的组合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艺术,其实更多的是表达在院落群的组合上。
正像有的学者所分析的,中国传统建筑单体高度预制的框架体系有较大的通用性,施工极为方便,也造成了建筑单调而少于变化,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则以单体围成院落,以院落组成院落群,利用院落组合的空间处理,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院落组合形态往往以院落为中心,以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制安排建筑。
确定中轴线并以中轴线为基准,设置成左右对称的布局,在平面基础上组织建筑要比其它方式显得容易,而且也符合几何美学的平衡原则,具有故此不失彼的优势。
此外,建筑平面布局的对称也与房屋厅堂的对称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厅堂的“厅”往往与整体建筑的庭院都有相当开敞的共同特性,而庭院两侧的厢房、为室,与正房厅堂两端相对封闭的侧室的风格则极为相似。
空间布局由内到外,分出层次,虚实有致。
在合院建筑群中横向左右大致对称,纵向则明显突出着轴线意味。
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通常排列在中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线上,中轴排列的方式通常是“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下房和外房在前,主房在后,如果有私人住房,则往往位居于后。
以吉林公主岭郭宅为例。
公主岭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开阔,用地宽松,冬季比较寒冷,气候相对湿润。
郭宅院落群由三个院落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以单个院落来看,都属于典型的东北大院形式:角部用拐墙连接,分前后院,前院用花墙进一步分成前后两部分。
吉林公主岭郭宅宁夏金积堡董府则是另一种典型。
董府的建筑布局是以中国传统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并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院落对称布局,形成三组双四合院,共六个院落。
三组院落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平面形式相仿,占地面积也差不多。
三个二进院落并列连接,共有六个连接点。
中间的两个连接点安排了露天庭院作为连接。
西面的两个连接点用半室外的穿廊连接两边的庭院,同时在穿廊边布置房间以利用空间。
东面的两个连接点类似于西面,只是靠北的那个连接点安排为入口。
整个院落群既井然有序,又互通有无,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这全然得益于室外庭院和穿廊的灵活运用。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由六个大院组成,由进入大门后的一条石铺甬道分成南北两部分,将6个大院分隔两旁。
北面的3个大院,从东往西数,一院、二院都是三进院。
南面的3个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
南北6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有院,院中套院,而又各不相同。
乔家大院设计精巧,建筑考究,标准而富有变化。
每个院落都是既独立又连通的。
就单个院落来说,角部连接的方式是上文所述的山西民居的房房相离式。
由于每个院落都比较独立,有完整的围墙,所以院落的连接方式采取“硬连接”,即直接并列,共用院墙。
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参考文献:图片来自汪之力主编、张祖刚副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