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复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大规模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发展更好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会议上指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继承村庄的文化背景,保护村庄的景观并塑造村庄的自身特色,使人们能够看到山,看到水,记得住乡愁。
尽管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乡村,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热潮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村落,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个部门于2012年9月,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专家委员会,在会议上,决定将以前的的“古村落”名称更改为“传统村落”,以反映传统村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等部门组织了对我国传统村落的首次调查,经过多个地区的初步评估和推荐,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的第一个重要64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其中江西省33个,包括所研究的南昌安义古村群罗田村;2013年8月,公布了中国传统乡村名录中的第二批村庄,共计915个,其中江西省有56个,2014年11月,公示了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计994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36个;2014年11月,宣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村庄,共有1602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50个;2019年6月,宣布了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第五批村落,共计2666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168个。
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庄。
在继承我们的农业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逐步建立。
它不仅是历史记忆,而且还包含文化的发展,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而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因素。
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村落的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提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发展趋势,以期待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综述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围较广,21世纪之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传统村落的研究迅速增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更新、开发及保护机制的研究;其次传统村落与现代文化、城镇化等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1 村落空间形成因素温君的《试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中提到影响少数民族村落分布的的两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地质、生物等对村落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其次就是人文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工业与交通、家族制度、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等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合理规划布局民族村落,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因素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贺玮玲提到行为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推演到:需求—功能—需求的关系模式,聚落形态在人们的不同需求下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也提到了历史性与地域性影响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忠怀的博士论文以“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为题,探讨河北平原村落空间分布过程,提到移民对村落发展的重要作用,移民形成新的村落,也相应的改变原来土著村落结构,同时谈到村落在规模都经历从零星聚落到饱和性聚落的演变。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
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关键词:里下河地区;溱潼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1溱潼镇传统聚落概况溱潼镇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深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岛镇。
溱潼,古称“秦泓”,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元朝时期开始设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溱潼镇四面环水,湖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盐运和漕运的必经地,商业繁华、经济活跃。
岛镇面积0.54 km2,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
溱潼镇在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是泰州地区明清民居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古镇。
2溱潼镇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溱潼建于河心孤岛,四周河网密布,是东南西北水源的交汇之处。
岛镇呈南北向,南北长度不足1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不过百米,整体“北大南小”。
民国之前,孤岛的面积仅为现今的一半,大小不一的地块散落湖心,历经数百年的围湖取地,才逐渐形成今天完整的孤岛格局。
民国时期,溱潼有三条河流穿岛而过,分别为北夹河、中夹河和南夹河。
三条河流将溱潼划分成“井”型格局,古镇的商铺沿原夹河两岸东西向一字展开,居民住宅则沿着夹河两岸南北向分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意识。
(图1)。
图1 溱潼岛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绘制)3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3.1平面构成要素溱潼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围绕天井进行组织,受制于场地限制,大多布局紧凑。
普通的民居一般由正屋、厨房、门楼和天井组成,正屋为溱潼地区典型的三间五架结构;大户住宅的平面构成明显复杂,房屋多,占地广,一般由多进天井院落组成。
3.2平面构成模式溱潼镇普通民居的平面构成单元大致有四种基础模式:第一种,平面呈“一”字型,仅有一座正屋围绕院墙形成天井;第二种,平面呈“L”型,由南向的正屋和东侧的厨房组成;第三种是“内凹”型,这种民居往往将随墙而设的门楼做成门屋的形制,和另一侧的厨房形成轴对称;第四种,平面为“回”字型,在凹字型的基础上,增加与正屋相对的厅屋,形成十字对称的格局。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建筑风格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建筑风格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不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传统和风格,在其聚落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如哈尼族的土楼、藏族的藏式建筑、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图案,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少数民族聚落的标志性建筑。
二、集体意识的体现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展现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在少数民族中,集体活动和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和规模往往以集体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藏族聚落中的房屋一般呈现集中式布局,多为多级院落式结构,以适应多个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
三、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在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可以看到强烈的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较为复杂的家族制度和血缘关系,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常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组织。
比如壮族的“六坊四巷”布局,便是由六个家族住宅组成一个坊,四个坊组成一个巷。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也方便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聚落中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场所往往占据重要位置。
维吾尔族的聚落中,清真寺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成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受到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民族文化通过建筑风格、集体意识、家族血缘关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赋予了少数民族聚落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洲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分形理论

得 几何学局限的补充和拓展 , 使几何学与 自然实在之 间相悖 的 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分形几何 学借助 数学语 言来描述 自然的形态 , 像云 朵、 山脉、 海岸 线 、 木等复杂 的 自然对象 的 树 内在结构 , 并揭示 了这些 复杂形 式背后 的非线性 动力学机 制 。 可 以说 , 分形几何是一种 更加贴 近 自然 本来面 目、 能揭示 自 更
一
广场上朝明德堂走近 时 , 者人们 驻足 于广场 的不 同位置 时 , 或 具有不 同的视距 , 所观察到建筑传递 的信 息也是不同的 。 根据上表 , 人们 若站在距 明德堂 最远 的广场 边缘 , 时视 此
距将 近 6 最大观察尺度约为 6 O, m。若选取将 近 6 的尺 寸作 m 为栅 格单元尺度 , 发现所有栅格都被 明德 堂的立面信息所 占 会 据, 因此该 尺度 并不适合对界面进行描述 。缩小 单元尺度直至 2 m仍 然维持着所有栅格被 占据 的情况 , 但许 多栅格 已经 出现 大面积空 白, 初步具备 了描述能力 。此 时视距在 5 m之 间 。 ~6 南此说 明, 人们在距 离戴 氏家庙 约 6 开外 的 时候 , m 接收 到 的 形式信息基本只是家庙 的大致轮廓 。随着人们朝着家庙 “ 步移 景异” 越来越多 的细 节层 次展现 出来 , , 门洞 、 匾额 、 飞檐 、 体 墙
F
.
福 叭
A
●
Re e r h o p c o m r dii n e te n fSa h il g s a c n s a e f r ofta to als tlme to nz ou v la e
— —
Ba e n f a t lt e r s d o r c a h o y Ja g Yic e g in n h n
冲突与融合——传统聚落和谐的人聚空间

聚落文化和 “ 天人合一”的 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 。 然 而 ,城 市作 为人 类 文明 的象 征 ,在2 世纪 的今 天 已显 现 出全 新的 1
面貌 ,正 如勒 ・ 布 西耶 在 《 向新 建筑 》里 所 描 写的 高架 桥 、摩 柯 走
天楼和大片绿地。但是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人们不禁又怀念 起 往昔 的岁月 ,田园 牧歌 、森 林河 流 、 “ 世外 桃源 ” 。而今 ,呈现
() 2从村寨布局 结构方面 ,哈尼村寨契合 自然的规划结构 ( 如 种 追 求聚 落 格 局 与 自然 环 境 的有 机 结 合 ,体 现 一 种 和 谐 的人 聚 空 图4 j。 () 3从村寨的空间形象 、视觉识别 、梯 田景观等方面 ,哈尼村 间 ,对现 代生 态规 划和环 境 危机 有深 刻 的启 示。 寨效 法 自然 的空 间形 态 。 二 、经典实例分析
1 白族传统 聚 落 的建构 . () 村 寨 的设 施 、设 备 、梯 田水 循 环 系统 、水 磨 房 等 方 面 , 4从
大理 白族 自治州 ,地处云南省 中部偏西 ,市境东巡洱海 ,西及 哈尼村寨顺应 自然的设施设备等。 除上述四要素 ,哈尼村寨还有如下特点 :房屋顺山面阳修建。 苍 山脉 。这里 气候 温 和 ,土地肥 沃 ,山水 风光 秀 丽多 姿 ,是 中 国西 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 ,大理地区就有原始 朝 向基本一致,各户分台而筑 ,高低错落、街道随房屋的 自由布局 居 民 的活 动 。大 理 有 “ 花 雪 月 ” 的美 称 ,海拔 2 9 米 ,山区 面 呈不规则形态 。 风 00
倡的是夭人合一。 “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贯穿着其体系的始终。
“ 者乘 生气也 ,气乘 风 则散 ,界水 而 止 ;古 人聚 之散 ,行之 使有 葬 止 ,故谓 之 风 水 。 ” 出 自晋人 郭 璞 所 著 《 书 》 ,这是 “ 水 ” 葬 风
吐鲁番亚尔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聚落空间环境的优化和发展更新提供借鉴和科学参 考依据。
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成果丰
1 亚尔村自然环境
硕,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较
1.1 地理位置
为广泛,特别是在地理学层面进行的传统村落的空 间形态 [8]、旅游业发展中的农户适应性 [9] 等方面的
亚尔村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郊西北部 6 公里处、 亚尔镇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89°43.6′,北纬 42°47.3′
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型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干燥、高温、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年 第 39 卷 第 4 期 VOL.39 NO.4 APR. 2021
图 1 亚尔村区位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road classification is clear, exte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along the river system, high road utilization rate. Fourthly,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of Yar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parallel, suite, hall and mixed mode.
题是使亚尔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找一些既能 比 95%,约为 8123 亩,葡萄产业是亚尔村的主要
建 设
保留亚尔村传统聚落的文化、地域特色、自然特质, 经济来源。
又能适应环境、人文、生活需求等各方面变化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临贺故城由盆地、平原以及丘陵组成,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平原居多,占地面积广,周围则是错落的山地丘陵[3]。
2.2 文化与民俗风情临贺故城聚落从位置上看处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文化上融汇了多个地方特色,有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和西瓯文化。
自宋以来,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不同文化特色在这里逐渐融合,使得临贺故城聚落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更显得多姿多彩。
2.3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可以说是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临贺的山水地理铸就了当地的“形”,而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其中生活发展,渐渐的,这所故城也就出现了“态”,一个特别的故城形态也就生成了,并且传承了下来。
一座具有“形态”的聚落,固然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沒有人类为参与,那块地方无论怎么变化,依旧只是具有毫无意义的“形”,但有人类的改造与发展,则赋予了这块地方原来没有的色彩,并且能够发展和传承下去。
3 临贺故城整体空间形态分析3.1 临贺故城选址风水文化,是传统古居民选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所以,临贺古居民在选址和建造的过程中,遵循了客观的地理环境,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比如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不论山地村寨还是平原居民,都突出了这一点。
由于地处南岭山地丘陵区,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临贺古居民的选址中,人们就保留少量的平坦耕地而利用山坡地以大量木材来修建房屋,瑶族古居民和一些散居型客家民居就是这种类型。
由于当地平地面积较为广阔,河流相互交错,人们就选择居住在平地、河边,因为建筑材料没有山地的林木那么多,所以古居民就采用泥土、沙石与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修建居所。
3.2 临贺故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从现存故城的空间布局来看,作为故城重要构成要素的城墙、护城河、码头、桥梁、街道、捕厅衙门、寺塔等一应俱全。
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和谐统一的同时,又相互衬托,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精致。
不论是普通民居的质朴,还是寺塔的恢宏大气,许多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些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一一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临贺故城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分不开,也和聚落的建筑设施息息相关。
依靠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了特殊存在的文化,进而影响了各类建筑与设施的形态特征,再巧妙的结合山景、水景,则共同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4 临贺故城的街巷空间形态分析4.1 街巷空间结构临贺故城的街巷格局、空间结构的组织与建筑单体并不强调平面形态的规整,而是考虑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巧妙地借用了山景、水景。
街道是故城空间的主要构型元素是沟通相邻区域的通道,参与社会生活、交流信息的场所。
临贺故城内道路网形似鱼骨状,主次分明,而且街巷功能十分明确。
商业街和交通巷,构成了一个相互加错的交往空间。
这一交往空间又与临贺故城外的山景、水景相互衬托,随势弯曲起伏,美不胜收。
4.2 街巷空间界面“城市空间界面”一般称为“城市墙”或“街道墙” [4],指的是围合街道广场由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的存在赋予了城市空间多种性格,如开敞、亲切等。
而临贺故城街巷以其朴实无华的建筑特征,营造了一个质朴、内敛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亲切与舒心的感觉。
4.3 街巷空间景观临贺故城内总共有九条石板街(如图1),其中以连通东门和南门的十字街与南门街为主要街巷。
就拿十字街来说,十字街是东西向的主要商业街,路面铺有八块青石板。
十字街东段一直连接到东门码头,街巷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铺户。
铺户是一种前店后宅式的民居,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天井式庭院:面向街巷的门面作商业门面,大部分为两层高的木楼或骑楼;底层面向街巷的门面为整间木铺板门,营业时可以将其完全打开,便于运货、经商[5];其后为生活用房。
十字街和沿街建筑构成了宽高比约为1:1.5的狭长的街道剖面空间,形成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6]。
根据上面所述,街巷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也是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内涵的方面,而临贺故城古民居传承下来的街巷的那种质朴与文化,是现代城市街道已经看不到了的,所以故城的维护很重要。
5 临贺故城的建筑空间形态分析5.1 影响临贺故城建筑空间形态的因素传统建筑是临贺故城的最主要构成元素,是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并表现出这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传统建筑作为临贺故城物质文化的载体,建筑的遗存更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故城历史价值的体现。
这些建筑的修建,是在古居民的构思与权衡利弊下进行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影响以至决定了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及结果。
当然,传统聚落结合自然、因地制宜的修建都来自风水理念和宗族意识对其形态理念的影响[7]。
5.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临贺故城建筑类型有不少,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有它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商会等。
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于民居之间会保持着一定的空间,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但临贺故城的很多公共建筑却散落在各个街巷里,与周围民居在策划布局、空间结构、建筑特点、装饰等方面相差不大,外部界面上有机结合,反而产生一种亲和感,使得故城具有了建筑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宛如一体。
临贺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追求感觉美,建筑的布局、中轴线、体量、装饰等很多方面都讲究统一,统一和谐的整体布局能够令人的心灵感到愉悦和满足,这些感触则来自临贺古民居特有的秩序和结构[7]。
如木构建的雕刻细致精美,房檐下的壁画栩栩如生,龙飞凤舞的书法诗词歌赋让人有意味深长的感觉,从而增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
比如当地的粤东会馆(如图2),它由前殿、中殿、后殿和两侧的厢屋组成,结构呈现为斗拱形式,梁和石柱上的雕刻精致优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粤东会馆布局严谨有序,以三个大殿为主,两侧是边廊和厢房,左右相互对称,是一个三进两廊封闭式的独立建筑群。
三个大厅前的石柱分别以花篮、南瓜、佛珠为柱础,分别表达了大殿迎宾、多子多孙、虔心拜佛的不同意思,体现了南方古建筑的风格和思想文化。
通过以上对临贺故城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的分析,无论是民居建筑的形态美、质朴美,还是公共建筑的感觉美,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都令人叹为观止,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它们带来到舒心和亲和力。
6 结语综上所述,临贺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学宝库,不仅拥有着临贺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当地独特的文化意蕴,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以严谨、对称、平衡的建筑风格,配合乡土材料的特质,呈现出一种质朴、亲和的气息氛围,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了无尽的活力,至今仍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诸如此类的聚落能够得到关注,发展并传承下去。
本文主要针对广西省贺州市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了解析,当然其中还有许多所道不足的地方:一、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空间的各个方面分析的还不够透彻;二、本文仅仅针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进行研究,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可能还欠缺考虑。
参考文献[1]王靜文,毛其智,杨东峰.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141-141.[2]黄河东.基于SWOT分析的临贺故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5):24-24.[3]杨雪.汉正街街巷空间界面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