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2、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从《破阵子》看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从《破阵子》看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从《破阵⼦》看⾟弃疾的爱国情怀从《破阵⼦》看⾟弃疾的爱国情怀翟⽻佳⼭东省聊城第⼀中学摘要:《破阵⼦》是⾟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这⾸词以雄浑的⽓魄展现了⼀幅⽓势恢宏的沙场征战图景,然其中⼀些字眼,却⽣动⽽深刻地勾勒出词⼈⼼底的郁结和希冀,有⾎的悲怆、⼼酸和孤漠,有⽕的炽热、激昂和⽣⽣不息。

可以说,这⾸词是以⾎和⽕铸成的,它将现实与梦境的隔阂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种⽆法⾔说的⾟酸中把冲突的作⽤发挥得极为精彩。

关键词:⾟弃疾;《破阵⼦》;豪放词;爱国情怀⾟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词⼈,其词风格涉猎各个领域,豪放、婉约、⽥园、闺情、闲居……⾟弃疾出⽣时,⼭东已成⾦⼈囊中之物,⼆⼗⼀岁⽂武双全的他参加了抗⾦义军,传说⾥他曾千⾥奔骑取叛军⾸级,敌军阵中⼤显⾝⼿,可见其⾝上超乎常⼈的英勇⽓概,这与他词风豪迈有着密切的关系。

⾟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晚年闲居江西上饶,享年68岁。

⾟弃疾提出“以⽂为词”,多怀爱国壮志,⾼昂时代精神,铸就英勇⽓概。

陈延焯在《⽩⾬斋词话》中这样评价⾟弃疾的词:“⽓魄极雄⼤”,也有学者指出:“他以恢复中原,统⼀祖国为⼰任”,也就是说,⾟弃疾的词在⼀定程度上表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变动,他的壮词是主旋律,是最强⾳。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这⾸《破阵⼦》⼊⼿的⾓度很独特,是以“梦”展开叙述描写的,这⼀点与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异曲同⼯之妙。

现有的科学证据都从侧⾯证明了梦来源于记忆,那么稼轩在醉梦中“看”到的场景,也应该是来⾃于他早年从军的经历。

稼轩⼆⼗⼆岁时率众起义,参军时期名扬四⽅,词中所描绘的征战场⾯,想必⼀定是他亲⾝经历过的。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作者:丁宇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12期摘要:宋代的文学形式以“词”最有成就,宋代词作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辛弃疾則是宋代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豪放不羁,其中也不乏清丽委婉、质朴幽默者。

本文重点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情怀“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显著,其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的词延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创新,词中多豪气,慷慨纵横,笔力超群。

此外,辛弃疾作为抗金英雄,他的词中也充满着强烈的政治热情,他用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对词体进行了改革,独创了“稼轩体”,对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还运用多样的艺术风格,把词从表达儿女闲情唱和酬答中解放出来。

辛弃疾超凡的才华和特别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表现了杀敌立功、渴望统一国家的情怀,爱憎分明南宋时期,金兵攻入,皇帝不顾北方百姓死活,苟安于江南。

辛弃疾不得重用,报国无门,只能把对故土对人民的同情、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现在自己创作的词作之中。

在《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辛弃疾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土人民的同情。

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

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

”(《满江红》)等句中,“长安”、“神州”都是对北宋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表现了对中原父老面对家离子散的悲伤。

辛弃疾把对中原故乡的爱恋以及对北方人民的深切担忧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表现了对朝廷的不满与批判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辛弃疾充满着报国之志,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渴望人民安定幸福。

表示爱国情怀的诗句

表示爱国情怀的诗句

表示爱国情怀的诗句1、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3、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5、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漫感》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7、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屈原《国殇》8、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9、丈夫所至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海瑞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2、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1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陆游14、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1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之蓝关》16、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秋瑾17、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18、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

——崔颢19、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20、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宋纁21、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22、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2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2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战国.楚.屈原25、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2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2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2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浅谈宋词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宋词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宋词中的家国情怀作者:刘莹莹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8年第6期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是生命主体对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宗奉,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坚守和保护,是一种使国家纵然置身危亡绝域、民族纵然身处苦难险境而终能慨然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在中国,绵长久远的家国情怀欲说不尽、欲写难休,汗牛充栋的史书典籍,浸润在篇章结构中的是"家国"情结;卷帙浩繁的诗词歌赋,氤氲在字里行间里的是"家国"心绪。

本文将结合相关具体案例探讨宋词中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唐诗;宋词;家国情怀一、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孟子曾做了精辟概括:"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

"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内涵,是生命主体对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和宗奉,是社会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坚守和保护,是一种使国家纵然置身危亡绝域、民族纵然身处苦难险境而终能慨然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

二、"豪放与婉约"--宋代词人展现家国情怀的不同风格两宋时期,救亡图存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和精神生活的统领,因而家国情怀成了彼时诗词的基调和主旋律,其中张扬爱国主义的优秀篇章更为后人所推崇所传颂。

家国情怀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主,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则为苏轼。

唐诗宋词-著名爱国古诗词

唐诗宋词-著名爱国古诗词

著名爱国古诗词著名爱国古诗全集引言: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个完整的诗句集。

如果你觉得很好,欢迎评论分享!1.夕阳西下猿叫,白鹅来故国霜前。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2.烈士的爱国主义也是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3.别说女人不是英国东西,每天晚上都在龙泉的城墙上唱歌。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4.玉帝开蓝天,银界失黄昏。

——毛茛《临江仙都城元夕》5.但令龙城蒋菲留守,而不教呼玛都阴山。

——王长岭《出塞曲》6.为了玩寻亲和唱歌,剑的名字还刻着。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7日,无量家事,并入双飞蛾崔。

——秋瑾《菩萨蛮寄女伴》8.春风在全国范围内切割宫廷织锦,使其成为半屏障半帆。

——李商隐《隋宫》9.三个月的战火过后,一句家话抵得上一吨黄金10、多盏银灯,送给君寿。

——辛弃疾《春望》11.我想有这么长的时间为我的国家服务。

为什么要生在玉门关?——戴书伦《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12.帝王精神大变,雷霆万钧,冷酷无情。

——曹植《塞上曲二首》13、臣子讨厌,什么时候出门!开着长途车,突破贺兰山的缺失。

——岳飞《怨歌行》14.国桥南北为天街,长者年年候驾归来。

我泪流满面,问传令兵:‘六军什么时候真的来?’——范成达《满江红写怀》15、忘辞丰缺,报效国家取按摩。

——王伟《州桥》16、韬报国,穷而无用,风尘仆仆。

——朱敦儒《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17、愁失辞官回乡人。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18、试投鞭渡障,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采桑子彭浪矶》19、长太多的利益来掩盖眼泪,哀悼人民的生活是如此困难。

——屈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20.见臣节危,知忠天下乱。

——鲍照《离骚》21.希望全民温暖,不厌其烦走出大山。

——于谦《代出自蓟北门行》22、一破伏差之州,永不归。

——李白《咏煤炭》23.雨落草落,六朝哭如梦。

——魏庄《西施》24.在这绿色的春日,让我开始回家,大声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中国宋词鉴赏-《病起书怀》

中国宋词鉴赏-《病起书怀》

中国宋词鉴赏-《病起书怀》《病起书怀》为宋代诗人陆游被免官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在成都所作的诗作。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病起书怀》的宋词及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病起书怀》宋代: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及注释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病起:病愈。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憔悴;衰疲。

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江干:江边;江岸。

忘忧:忘却忧虑。

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赏析《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诗人陆游写的爱国诗句

诗人陆游写的爱国诗句

诗人陆游写的爱国诗句众所周知南宋陆游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相信大家都对这位诗人都有所了解了吧!那么你知道这为诗人所创的众多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爱国诗句呢?如果你想知道了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1、《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6、《夜泊水村》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103658013河南大学民生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论 文 题 目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论文作者姓名:____郭长健 __________作 者 学 号:____1103658013 ______所 在 学 院:____民生学院 _______ 所 学 专 业:____汉语言文学 ______导师姓名职称:____陈丽丽 副教授 _ _论文完成时间:___ 2015年4月10日 _目 录内容摘要………………………………………………………………2关 键 词………………………………………………………………2引 言………………………………………………………………2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3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4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南宋爱国词…………………………………7四、宋代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8五、宋代爱国词的地位与影响 ……………………………………10结 语………………………………………………………………11参考文献………………………………………………………………11浅议宋词中的爱国情怀2015届 民生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1103658013 郭长健指导老师:陈丽丽 副教授摘要:词历代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这种以娱宾逸兴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样式,通常以婉约的抒情为主导风格。在各类宋词题材中,爱国主题经常引起后人的关注。宋朝时期的爱国词,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它伴随着两宋之交的国家支离破碎、统治阶级腐朽懦弱、民族危在旦夕的时代背景而被文坛所接受,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时代造就了爱国词,其爱国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最为兴盛,以辛弃疾为首的词人,把爱国词推向了最高峰。关键词:宋词 爱国情怀 发展历程 辛弃疾引言 据《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所收入,现存宋词多达两万零八百余首(包括残篇),词人也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家,但是北宋词人笔下的爱国词现存仅有十余首,只占现存北宋词总量的千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后的南宋爱国词派崛起,宋朝的爱国词才汇成江河,响彻整个中华文学史。两宋的爱国词作一改前人词作那种具有浓厚的绮罗香泽之态,沉醉于青楼狎妓、留连光景、茶余酒后消遣之物又带着浓郁的娱乐性的词风,转而或抒发或表现对民族危亡、国土破碎、苟且偷生之态的感触。把对祖国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词作,汇聚成一股新的文学潮流,在宋代词坛贡献出一幕幕笔力苍劲、格调豪迈、意境高远的爱国词作,成为中华民族诗词史上的一座宝贵遗产。词作为宋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种可以合乐而歌的新体裁,最初兴起于隋唐相交之际,中唐以后广为流传较并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注意。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骚客作词之风气开始盛行。宋词,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丰富多彩的体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因而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珍品,而那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灿烂篇章更为人所推崇。北宋范仲淹、苏轼贺铸等人,就是利用词的这种文学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唱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词!历经北宋末年的酝酿和积蓄,爱国词在南宋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从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到南宋爱国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及后期的刘克庄等人,以对祖国炙热的情怀,唱出了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壮烈篇章,汇聚成一股大气磅礴的文学新潮流,在南北宋相交之际的词坛奏起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成为中国词史上的宝贵遗产之一。本文试就南北宋相交之际爱国词的产生及特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宋朝爱国词产生的历史原因从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到忽必烈南下攻下临安的三百多年间,整个宋代,一直饱受边疆战乱的困惑。面对北方的强敌辽国、西夏,北宋的统治者无论是出兵征讨还是捐钱纳贡都没有能将这种危机解除,以致整个北宋时期都没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而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南宋对北方的强敌金国就更无计可施了,只能以岁输金帛、粉饰太平为计,苟安于临安。面对北辽、西夏、金、元的虎视眈眈,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忧民精神的文人骚客、无路请缨的士大夫们就以词这种文学形式抒发自己要求抵御外辱、恢复失地的强烈呼声。在统治阶级无能腐朽、奸佞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之臣或遭贬谪或远离庙堂,无处施展豪情壮志,无法挽回积贫积弱之颓势。特别是1126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徽宗、钦宗不作抵抗,终于1127年沦为金兵的阶下囚,北宋宣告结束,赵构称帝后南宋初期。这个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而在风雨漂泊中的南宋朝廷,不但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非但不奋发图强,反而继续采取屈膝投降的政策,换来的只有可耻的苟延馋喘的偏安局面,国家朝不保夕,百姓家破人亡。在这民族危机四伏的时刻,主战派和投降派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主战派要求挥师北上,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爱国将领及士大夫遭到迫害,如南宋首相李纲被贬,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杀,胡栓上书为民请命被革职,张元干也因作词送别胡栓而被革职。此时,不得志的他们满腔的热血、悲愤、痛苦,就如火山喷发一样,化作大量慷慨悲歌、壮烈激昂的爱国篇章。这些在南宋词坛上初露头角的词,高扬着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的壮烈精神,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和故土难归的悲伤情怀,体现了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文学作品往往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最好形式,同时也深受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文学样式、风格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北宋词中充满爱国情怀的杰作中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范仲淹的词开创了后世豪放爱国词的先声,贺铸则在《六州歌头》中抒发了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悲壮,悲切的控述了投降派,犹如撞金击石般振聋发聩。而异军突起在南宋词坛的爱国词,就是尽弃了浅吟低唱、曲折委婉、红绿绮艳的妩媚之词格,继承了范仲淹、苏轼、贺铸的豪放派词风,并更进一步发展。他们用“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作词,并以苍凉、沉郁、悲壮、雄奇、豪迈为词风主调的爱国词,成为两宋相交之际的词坛的主流。爱国词正是在当时的历史特殊环境和现实社会的产物,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二、初露头角的北宋爱国词北宋的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连年征战,建立了中央集权中央统治集团,客观上使当时百姓有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从而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这同时给封建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当时夏辽的无暇南顾,从开国到金入侵的一百多年内统治阶级的大部分人陶醉于他们时代的“承平气象”之中,这就为北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而相对稳定的环境,北宋初期的词人继承了唐五代花间词派清新、秀丽、婉约的词风,从整个词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应属于宋词发展的初期,词人这个职业为多数人所不耻,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生活条件,使更多词人开始创作反映日常生活的词作,词的功用也仅是用于娱乐的。早期的爱国词也并不是由专职的词人所创作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北宋积贫积弱的国情也日渐显现其弊端,范仲淹作为一位多年在外戍边、亲临一线的官员,深切的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守军将士的艰苦,于是在康定元年(1040)的八月,在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任时创作了《渔家傲》一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河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描写了边疆环境的荒凉,大军将士戍边的艰辛。“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自己守卫家国、消灭外敌的雄心壮志。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对戍边将士艰辛生活的深切怜悯与同情。正是由于范仲淹这广阔胸襟抱负和丰富的生活实践,同时又有极高的文学才华与修养,才成就了这首抒发戍边辛苦又体现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词。可以说这首词开了宋朝爱国词的先河,但当时像范仲淹这样的词人并不多见。在宋初的词人当中,词作比较多,被称为词坛领袖的是宴殊和欧阳修,但是宴殊的词风接近西昆派,追求词藻、声律、对仗、堆砌典故而内容空泛、缺乏现实内容和真情实感。而欧阳修的词在境界上的开拓和抒情的深度上都超过了宴殊,在他的《朝中措》一词中感慨宦途的风波,叹息年华的消失,表现他的政治情绪和人生观点。这样的作品已经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来苏轼一派的豪放词开了先路。北宋词的爱国情怀则集中体现在苏轼的豪放词中,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幼年时期就接受了丰富且良好的文化教养和熏陶,苏轼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针对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写了二十五篇《进策》和《思治论》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正是由于苏轼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他的词中也渗透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息。苏轼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给词的发展拓宽道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轼同时也扩大了词的意境,他的词体伤今怀古、记游感旧、言志抒怀、谈禅说理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使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艺术境界。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以一种服老的口吻抒发了自己豪气,写出了射猎的壮观。而在词的下阕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雄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词中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问句,自比冯唐,希冀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也深寓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而在最能代表苏轼豪放风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中抒发了词人对雄丽壮阔的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历史英雄事迹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一事无成,早生华发的感慨。通过对周公瑾羽扇纶巾,从容克敌致胜的英雄气概的无比崇尚,反映了作者也希望能够想周公瑾一样为国杀敌,抗击入侵之敌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开阔,豪情激荡。其中虽有“人生如梦”的叹息,只不过是词人被贬黄州,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自我慰藉和牢骚,而这类的爱国词,在苏轼的创作虽然不多,但却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被南宋辛弃疾等词人所继承和发展。在此后,北宋的词人大多数也吸收了苏轼的风格的影响,北宋后期的贺铸的爱国词方面,他虽不属于苏门,但爱国词却深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影响。贺铸和苏轼一样,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表达自己独特的人格面貌。在《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词的上阕开篇就以雄健的笔力、非凡的气势,描写了词人年少时期结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