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今中外
文学中都有充分反映。
下面就来看看一些代表性的爱国诗文。
古代诗文篇章: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表达了屈原爱国救国的决心和
抗争精神。
《国殇》:秦代爱国诗人李斯的作品,寄托了他对祖国悼念之情和对
秦朝兴亡的忧虑。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白居易感叹藻井山水良好,深情表达
了他对故乡的眷恋。
《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登高一事的叙述,表现了他
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景象赞叹之情。
《问刘十九》:元代文学家刘伶的作品,向光武帝刘秀询问国家大事,表达自己的忠诚与爱国之心。
近代文学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
争中的斗志与勇气。
《望庐山瀑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通过临崖远望,寄托了他
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南京!南京!》: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使
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雪山飞狐》: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表达了他对边疆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大团结的呼吁。
总结:
爱国情怀古今诗文中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未来的热切关注。
通过这些诗歌和文章的感人语言和振奋精神,我们更能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童心,不断巩固和弘扬这种美好精神。
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 爱国主题诗歌

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爱国主题诗歌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
岳飞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个个英雄的爱国故事千古流传。
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
十首爱国诗词,让孩子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
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塞上曲二首·其二【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慷慨豪迈,吟咏了壮士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用,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保卫国家的诗句

保卫国家的诗句引言诗歌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关于保卫国家的诗句,这些诗句描绘了爱国精神的壮丽景象,激发人们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力。
本文将带您回顾一些重要的保卫国家的诗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1.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忧。
其在宾服委质,而渐以为主也。
其在海内,而渐以为天下也。
客战战,军争争,以为天下不安违也。
时百蛮、百废之复,以为穷年不死也。
大山坏而小坟成,以为两可:难以碍我也。
虽有今无后,吾从然也。
今以薄行事者,然绝物击人者,然立百姓者,然定昏乱者,然集诸侯者,然归天下者,然事天下者,然怀天下者,然知天下者,此乃儒者之定分也。
吾也窃为此定分者邪?吾谓之是儒人之定分也。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
他通过抒发个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祈愿,表达了自己立志保卫国家、决心为国家为民尽心尽力的决心。
这首诗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儒者的责任,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2.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篱落疏疏,烟村四畔闻犬吠。
早行摄还家,食旨不甘味。
味同嚼蜡,心如刀割。
家中只有,旧书新帖两三行。
白发亲儿童,游子意如何?问今朝,答今宵。
母问子,子问父。
问郎知安否?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引领归处,络绎区迟回。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凤飞。
忽惊春远近,是江南烟雨蒙蒙。
是别离,分散,各自天涯踪。
未成萧墙,先有兴亡。
老农抱恙无可依,童稚两行泪沾衣。
落日无边涨天阙,涛声依旧泣九州。
”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所作,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关切。
贺知章身为一个游子,在外漂泊多年,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描绘故乡的背景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以及保卫祖国的决心。
3. 杜甫《战城南》“战城南,苦瓜苦菜尽供饷。
关于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

古今诗文中关于爱国情怀的表达,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部分。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探讨古今诗文中的爱国情怀,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首先来看看古代诗文中关于爱国情怀的表达。
在古代我国,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很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还有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山川的眷恋之情。
而在现代诗歌中,对爱国情怀的表达也是深沉而热烈的。
近现代著名诗人朱自清的《游泳》中写道:“我心自悯而爱我黄河之水,而至今又爱我浩浩汤汤之湖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壮丽景色的眷恋和热爱。
近年来,不少当代诗人也用心创作了大量关于爱国情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对祖国山川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祖国伟大历史和文化的歌颂,充分展现了当代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爱国情怀不仅仅是对祖国美好的向往,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正如唐代诗人陆畦之的《登乐游原》中写道:“念吾独未尽,丘壑有馀情。
携酒趣南山,早发上高情。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
对于我个人来说,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深刻理解和认同古今诗文中对爱国情怀的表达,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回顾起来,古今诗文中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爱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今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正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这些诗文里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无疑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积极向上,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典籍中蕴含着许多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
杜甫的《登高》一诗饱含着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赞美,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则表达了他对祖国沧桑变迁的感慨与思念之情。
同时,现代的一些诗人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情怀。
鲁迅先生的《伤逝》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被侵略的祖国的无限思念,以及决心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的情感。
另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朱自清的《背影》也都以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除了诗歌,文人墨客们的散文作品也常常表达了爱国情怀。
近代作家鲁迅的《祝福》以及林语堂的《谈中国》都是积极向上的爱国散文作品。
鲁迅在《祝福》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民的同情和对革命的呼唤,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期盼。
而林语堂在《谈中国》中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及启蒙运动进行了探讨,以此诠释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度热爱。
时至今日,众多文学作品仍然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表达着对祖国的爱戴之情。
莫言的《大路上》以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作品。
莫言通过一位普通农民的视角,以生动的笔法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坚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探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表现了对祖国文化的强烈热爱。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爱国情怀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最为重要、也最为真挚的主题之一。
爱国情怀绝妙诗词十首,这才是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爱国情怀绝妙诗词十首,这才是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古语云:皮之不附,毛将焉存。
意思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其更深的意思是说,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无法生存了。
推而言之,倘若江山不保,人民也就要跟着家破人亡了。
严复曾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没有国了,哪来得家?所以,一个人不能不爱国,国家如同皮,人民就如同毛,皮都没有了,毛也有地方栖身?爱国是每一个人民都应具有的情怀,那么,古人是以什么方式爱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古代十大爱国情怀最浓的诗词。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陆游是一名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的诗篇很多都是期望收复失地的。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的十一月四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陆游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却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躺在床上听到了外面的风雨声,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长河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
中国古代有六十岁活埋的说法,按此说法,陆游已经被土埋了几层土了,可他仍然斗志昂扬。
虽然陆游已是年迈老翁,但依旧心存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尽管这样的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的这首诗慷慨激昂,精神饱满。
老了又怎样,老夫聊发少年狂;成老翁了又如何,老当益壮,不坠报国之志。
年龄并没有阻止他期望从军奔赴边疆的想法,相反,他跨战马抗击进犯中原敌人的劲头依然十足。
身处底层,也从未忘记过忧国忧民,可见,年迈了依然想着为国杀敌,依然想着报效祖国,这一份赤诚之心,天日可鉴。
2、【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

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古今诗文爱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
以下是一些积极向上的爱国诗文,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文化的璀璨。
古代篇《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王昭君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玄宗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前途也贯穿整个诗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写尽天下悲离,却又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担忧与忧虑。
诗歌再现了当时唐朝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局面,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和追求。
近代篇“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一批鬼才文人,他们以叛逆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为特色,开创了现代诗歌的新篇章。
《烈火中永生》是五四时期李大钊所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火葬场的场景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信仰:血染的风采,更显英雄本色,青春的理想,只有献给人民。
死是不难,意志坚定就够了,要在烈火中永生。
这首诗以豪迈激昂的语言揭示了革命浪潮中英雄人物的气质和革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先辈们的崇高敬仰和自己的永恒热爱。
现代篇《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所作的一首爱情长诗,在描写了恋人之间的柔情与相濡以沫的情感之后,再度将视线投向了祖国和人民:我爱你,没有什么条件,因为你是我的橡树。
我爱你,正如我永爱这自由的空气,正如我永爱这炎夏里的萤火虫。
这首诗深情而朴实,表达了舒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为祖国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根,我们的立足之地。
只有有了强大的祖国,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古至今,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积极向上的爱国诗文,透过时空的隔阂,仍旧耀眼照人,磅礴激荡,让人们更加珍视祖国,更加热爱共和国。
爱国主义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爱国主义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被广泛地表达和体现在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之中。
这种体现力透纸背地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忠诚、深情和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爱国主义的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古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古代文人表达爱国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维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和离别时的伤感,抒发了对故乡离别的痛苦之情,并表达出自己深深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通过感慨离别之痛,催人泪下,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
同样,杜甫的《登高》也是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述登高的过程和登高时的感触,表达自己对国家困境的担忧,并借用自然景观展示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爱国之情的手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更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国家的命运。
2. 爱国主义在古代散文中的体现古代散文以其平实真实的写作风格,展示了作者们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兴衰的关切。
例如,韩愈的《师说》中,他借助对教育、教师的思考,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腐败和愚昧现象,呼吁加强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篇文章以扎实的逻辑和饱满的表达,熔炼了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韩愈的《师说》相呼应的是柳宗元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傻姊》。
在这篇名篇中,柳宗元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并直言在戍守边疆时的危险与辛苦,让家人了解到自己为国家的安全而奉献的决心和付出。
通过这种真诚而直接的交流,柳宗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传递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3. 爱国主义在古代戏曲中的体现古代戏曲作为一种大众文艺形式,传承着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贵族家庭的描写,曹雪芹巧妙地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通过这种批判现实并对祖国寄予希望的手法,曹雪芹让读者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期末作业
班级:历史091
姓名:徐艳秋
学号:2009043016
《诗词鉴赏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2、分析古诗的意境
3、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4、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5、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
旨。
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把握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聚聚写相约而亡。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
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
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意象。
意象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事
物。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I.诗中写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
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
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
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
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
见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
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释了侯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
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
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
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
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
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
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
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
哀时之歌。
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
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
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
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
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
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
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
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
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
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
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
“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故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
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
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
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
“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
“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
“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
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
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