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及义和团运动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 实及义和团抗击侵略的斗争事迹。 实及义和团抗击侵略的斗争事迹。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 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 其影响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及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 经过 1.时间:1900年6月 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时间: 时间 年 月 八国:
2.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落垡、廊坊狙击战; 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落垡、廊坊狙击战; 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 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的战役
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年 月 国签定( 与11国签定(另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国签定 另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清政府态度 在山东,清政府命袁世凯血腥 山东, 镇压义和团 (镇压) 镇压) 八国联军进站京津后,清政府改 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 八国联军进站京津后, 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 天津, 纷纷涌进北京、 用招抚办法, 用招抚办法,企图控制利用 包围教堂和使馆区。 包围教堂和使馆区。清廷对外 招抚) (招抚) 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出逃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绞杀 途中下令铲除义和团, 途中下令铲除义和团,以讨好外 失败 镇压) 国侵略者 (镇压) 山东——京津 义和团势力 :山东 京津 清政府态度:镇压 招抚——镇压 清政府态度:镇压——招抚 招抚 镇压 义和团情况 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势力发展 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势力发展 转移到直隶 到京津地区 到京津地区
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东南沿海5 个
协定关税
沿海沿江 11个
内地自由 经商
沿江4个
在华设厂,
产品免征内 地税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名词解释
义和拳情况简表 活动区域 山东、直隶、河南等地
性质
反清民间秘密结社
活动方式 以练习武术为掩护
成分
贫苦农民
义和团的内部情况
组织:坛,总坛,团,照。 信奉流传的各种传统宗教。
“其神以杨戬为主,其次则孙 膑、马武、张飞、孙悟空等。”
蒋楷:《平原拳匪纪事》
义和团团旗
一、义和团运动 2.口 号:“扶清灭洋”(认识) 3.发 展:山东东兴起 到1900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一、义和团运动 1898——1900年
2、口号: 具有爱国的性质;但盲目排外
材料3: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 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 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八 国 联 军 统 帅 瓦 德 西 旧 照
八国联 军司令 瓦德西 率军穿 过午门 进入紫 禁城
八国公使纷纷冲进紫禁城争坐龙椅
清政府对义和团招抚政策的完结
“凡有拳民聚集处所,勒令呈 交军械,克日解散,倘敢抗违, 即著痛加剿除,以清乱源而靖地 方。”
--《义和团档案史料》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一、义和团运动
1、背景(原因):
1898——1900年
资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 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根因:19C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资料2: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活动猖獗, 传教士任意欺压百姓,在民教争诉中,官府袒 教抑民,民冤难伸,积怨成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被称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指1900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由多国联军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在华期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那么,这个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中国政治动荡与腐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政治动荡与腐败。
在19世纪末,中国正值晚清时期,各种政治危机和内外压力使中国政权内部陷入混乱。
权力腐败和官员贪污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导致了国家治理能力的严重下降。
加之朝廷对外国干涉的无力回应,使中国政府在外交和军事事务上显得软弱,给了外国列强插足中国事务的机会。
二、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进口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洋务思想和新科学技术。
然而,中国的传统经济体系无法与外国的工业化经济相匹配,导致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了严重挤压。
外国列强还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特权和贸易优势,使中国国家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三、义和团运动的崛起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义和团是一支中国农民自发组成的反对外国侵略和传教的组织。
他们批评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剥削和侵略,并试图驱逐外国传教士。
不过,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他们开始使用激进的手段,以暴力对待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
这引起了外国列强的愤怒,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八国联军,于1900年入侵中国。
四、外国列强对华利益的争夺外国列强对华利益的争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处于列强势力范围的争夺之中,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土地和资源有着巨大的兴趣。
这导致了多个国家在中国开设势力范围,使得中国局势更加复杂和紧张。
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各个国家都试图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特权。
总结起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叶志强 制作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提问:
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 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任命赫德管理海关
D、永远禁止反帝组织建立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 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说 一说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D、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领导 7、以下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A、建立总理衙门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天津条约》签订 D、《南京条约》签订
5、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 治
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形势图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 使馆和教堂
联军司 令部 北京
廊坊
都统 衙门
大沽
海
渤 聂士成
在天津抵抗八国联军
山
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 直 顽强阻击八国联军
天津
隶 运
西 河 黄
平原 济南 山
河
东 胶州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总汇合(或者说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案)。
义和团运动是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危机的背景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群众自发组织的以反洋教、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自卫救国运动。
这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深化,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总汇合和最高潮。
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重要斗争形式,鸦片战争以后,即有零星教案发生,1861年以后,教案开始普遍地兴起。
据有人统计,近代中国(1844—1911),共发生教案1639起,波及25个行省。
并次第出现了1861、1862、1870、1884、1855年五次反洋教斗争的高峰。
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说明近代时期的农民斗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以反抗外国侵略为主的阶段,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在后期也进行了局部地区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但一则,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并没有包含明确的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目标;二则从太平天国总体来看,它还是一次以反封建为主的革命运动。
所以,以反洋教斗争为重要内容的近代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有了更大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近代促使反教会斗争爆发的导火线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爆发原因则都是一样的。
因为近代基督教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侵华政策的产物。
教会具有侵略性,目的是要“中华归主”,“打破(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并随之打破中国的道德、社会和政治行为规定的统治力量”;使中国失去民族“本色”,唯此,基督教会的信条是“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
所以教会和传教士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感和抗拒。
首先,是由于外国教会侵犯中国主权,欺压中国人民。
他们强占民间房产土地,包揽词讼。
搜集各种情报,干涉中国内政。
例如耶酥会在江南肥腴之地竞霸占有二百万亩土地。
北京城内从西单到宣武门内外有一百三十余家店铺成为天主教堂的房产。
农民称天主堂为地主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影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小结:
清政府
半
招
殖 半
抚
义
。
封
辛
建
和 团
兴起
发展侵
约
完
全
形
成
军华
帝国主义
拓展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3.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发动,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 半殖民地 的进程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创新运用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 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 团运动。据此回答: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力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这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何异同点。
失败原因: ⑴相同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 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 压下失败。 ⑵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采取了改良 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 实权的皇帝身上。 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 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9-1900
一、兴起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3、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义和团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辛丑条约》 签订 5、《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
内容:
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本息合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影响:
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性质:
课
堂
练
习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B、清政府腐朽,黄河泛滥 C、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加剧 D、清政府实行“袒教抑民”政策 3、最能说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是 A、反封运动 C、反殖运动 B、反资运动 D、反帝运动
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天津条约》签订 D、《南京条约》签订
义 和 拳
1900 1898 招抚 冠县 义 起义 直 1899 隶 和 团 山东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北京 山 直 隶 运 西 廊坊 天津 大沽
朱红灯 起义地区
渤
海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1899.10 河 平原 黄
东 胶州湾
海
东
河 南
河
济南 山 江 苏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
5、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 治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赔 2100万银
款
元
赔偿英法 巨额白银
增加大量赔款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土 地
割香港岛
英割九龙司地方
划北京东郊民
一区,俄国抢占 割台、澎、辽 巷为使馆区
大面积领土
增开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
严禁反帝活动;
其 五口通商 它
外国军舰和商船 埠,承认《天 可在长江各口岸 津条约》有效
自由航行,外国 公使可以进驻北
至天津海口的各个炮台; ④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 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 队驻守;
以上两项条款,使清朝腹地京 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 武装控制之下。
⑤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
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 行为。
这一条款的签订意味着清政府完全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内容
影响
①②允中③清划许国拆慈政定各人毁禧立结府东国居大太即与赔 交 派 住 沽后批国偿民兵;炮对准之白巷保台列了欢银为护以强这心使,及4没个”.5馆不北有亿条。区准京把两约,列负她;,强担作使列并勒,为馆强保索使“区策证到中祸实划今巨国首际侵后额税”上略要赔收惩是中“款受办“国量,到感国的中加列到中大华重强喜之本之了控出国营物中制望”。力国。外,,人,成民为的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高潮:抗击八国地红联军不到
山 东
义 和
◇失败: 1900年8。月三月,,在中团,外势力的联
合镇压下,遍义和团起运动失败了。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
招抚
铲除
为什么会有如此 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民族矛盾﹚
● 局限性:落后性;盲目排外性
㈠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认识
(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 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 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 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但是,这个口号并 不是义和团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 的。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 的产物。 (2)“扶清灭洋”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 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广 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封建思想束缚,而只能 停留在把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 。
中央机构完全殖民地化,便于 控制清廷外交政策. 便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 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影 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小结:
清政府
义 和 团
招 抚
。
兴起
发展
八 国 联 军
高潮
疯 狂 侵 华
宣统 帝
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概况
有人认为“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是由义和团 运动所引起的。”你 根本原因 ---- 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同意这种观点吗
直接原因 ---- 义和团威胁其在华利益
1时间、参加国:1900年夏,英、俄、德、 法、 美、 日、意、奥八国 2暴行: 公开抢劫,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3特点:这次战争是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 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本 性。
创新运用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 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 团运动。据此回答: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力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总之:中国农民阶级因为自身的落后性和局限性,“扶清灭洋”的 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他 们走的是“扶清灭洋”的暴力斗争道路,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3) 积极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学术争鸣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中国人民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外 传统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在于粉 来侵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粉碎了列强瓜分 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近年来又出现 中国的阴谋 ,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一些新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对帝 的主要原因 国主义瓜分中国有打击作用,但中国并未被瓜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分的主要原因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的历史作用不 局限性:封建迷信色彩; 落后性;盲目排外性; 在于粉碎帝国主义的瓜分野心,而在于使人们 (4)失败原因: 认识到清政府反动面目,擦亮了中国人民的眼 睛 。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 般是以八卦名目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 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统一固定的信仰, 只有“神灵附体” “刀枪不入”的迷信 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 大都是《封神榜》 《三国演义》 《西游 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中的人物, 在“上法附体” 时,想起谁就说是谁 “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 羽、黄天霸、窦尔敦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 神灵。
●不同点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的背景下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2.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 义和团的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纲领 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广大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警惕 ,在一 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 “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 “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 府和封建制度。(说明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动嘴脸) ②“灭洋”能够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具有笼统 的排外性(没有区别开来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
列强对义 和团态度:
●
要求清政 府镇压 (1898) 山 东
( 1899)
剿 杀
(1900)
义和团发 展历程:
● ●
直 隶
京 津
剿灭
清政府对义 镇 压 和团的态度:
招抚
资料
“此次义和团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 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于王 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 立。剿之,则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 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的电文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 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要将中国 彻底沦为殖民地。 原因: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世 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内 容
危 害 影 响 半治 中 殖秩 国 民序 半 地的 殖 半完 民 封全 地 建确 半 社立 封 会; 建 形中 社 成国 会 的统 ①赔款4.5亿 民贫困; 经济凋敝 列强侵华大本营;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⑥修订商约
完全控制清府;破坏主权和国 防安全; 清政府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 体的农民运动。 ②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③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 失败。 ④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 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⑤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民阶 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1895年1月,日军在 荣成湾登陆
1897年,德国在山东设 总督府
1898年,英国强租 威海卫
义和团,起 山东,不到三 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 起刀,保国逞 英雄。
河北遵化石门镇义 和团旗。旗高 1.45 米, 底边 1.51米,红布为底, 白布缺口镶边,旗上书 “ 旨直隶遵化州城西 石门镇天仙宫义和 团” 。 1900年被德 军抢走。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格罗提渥总理访华, 将这面旗交给周恩来总 理。该旗现在收藏在中 国历史博物馆。
知识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如何?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 二次鸦片战争
1900年
1898—1900年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中日战争
失败
辛 丑 条 约
半 殖 半 封 建 社 会 完 全 形 成
帝国主义
拓展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3.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发动,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 半殖民地 的进程
(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 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大清王 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 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4)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动组织农 民参加斗争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口号也使义和 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识破 清朝统治的阴谋诡计,致使后来上当受骗。
(1900—1901年)
?
义和团运动.rm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 Nhomakorabea 1兴起原因 2运动概况 3评价
神拳助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 地焦旱 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易 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
义 和 团 揭 帖
拆铁路 拔线杆 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 英美德俄尽消然
⑤对西方的态度: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 的强烈愿望,有平等的外交思想,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的方案--- 《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仇视 一切外洋事物。 ⑥规模:太平天国运动14年,18省;义和团运动1年,3省 ⑦纲领或口号:太平天国运动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 制度》 ;义和团运动是扶清灭洋 ⑧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拉开了近代中 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
皇帝 道光 帝 咸丰 帝 同治 帝 光绪 帝
主要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 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初步发展、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 侵华、清政府“新政”及预备立宪、同盟会的成立 设立责任内阁制、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