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一)运用动机原则,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基本概念中的“引起”、“维持”和“导向”是三个至关重要的词语。“引起”在句中的含义是: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行为是动机驱动的;“维持”是维护保持的意思,带有排他性,是说动机能够使得他引起的行为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使得行为有一种持续性;“导向”是引导、指向的意思,是说动机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特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因此,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正好揭示了动机的三大机能:即“引起”揭示了动机的“始发机能”,“导向”揭示了动机的“导向机能”;而“维持”则揭示了动机的“选择”和“强化”机能。

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的构建其知识体系。我们所说的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内部动力,他制约着学生学习教材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长效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外来动机(诸如奖励、分数、名次等等),作用比较短暂;只有内在动机才会起长效作用,比如,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是学生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激励学生自我探索,获取科学知识的心理因素。

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枯燥无味的讲授,超越接收能力的内容,以及陈旧呆板的工作,必将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窒息其探索意愿,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强调结构原则,注重新旧知识以及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纲举而目张”,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易于理解、领会知识整体,使个别事实与知识结构发生联系,对已学的基础知识实现普遍迁移;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讲授中,应该抓住重点,着重把基本概念、定律中的关键字眼讲透,并配合练习加以巩固。对于不同难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通过语言、模型等各种途径,深入浅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难点的突破,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仔细分析“难”之所在,抓住学生模棱两可的地方重点突破,通过适当的简化和类比,加深理解,直到弄通为止。对于那些较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既可以过一把教师瘾,鼓舞他们学习的信心,又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布鲁纳的教学原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的方向,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必须联系教材及学生实际,自觉的利用和有效的处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也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了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认知结构,并提高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加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的行动,常被各种复杂的动机所引起,饥和渴,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人的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生而具有的,一部分是由学习得来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从社会上说,不进行教育和学习,不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物质和精神活动就要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不能延续和发展。从个体来说,不学习就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要说发展和提高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社会和个体的这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它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

就是指学生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教学效果的高低都有着密切关联。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都将有所裨益。动机(Motivation)一直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也普遍认为,学习动机越高,学得就越快,学得就越好。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外部诱因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因素。例如,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受到师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因而使其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直接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就是要把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少有学习需要到自觉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也就是把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发动起来的过程。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采取有效的组织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英语知识与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带有求知欲望的火花,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毅力,最终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本身具有的内在兴趣,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千百计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生命内部去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总之,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我们学校的英语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市前茅,为全国重点外语院校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不仅仅是提高了英语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意识,使之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

、“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集中心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什么叫圆?②什么是圆的直径?③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折圆、画直径、量直径与半径等实践操作,探讨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知识。整个认知过程都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心态去探究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悦体验。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要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途径,必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等创造过程;要得到最后的正确答案,还必须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等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反过来,学生的分析、观察、操作能力提高了。提出的问题就更加深刻,更富有新意;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后续学习就会更富有创新。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该模式是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特别重视创设合作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动手、讲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学会倾听、接受别人的思想表达,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境界。这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有利于进行个体化教学。新“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问题。在发现数学问题中,学生可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不同程度、不同表达水平的学生分别回答、讨论、反馈。让各类学生都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讨论时创造机会让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先发言,利用他们掌握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归纳知识时,发挥水平较高学生能创造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5.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本模式的最后环节是多元化的学习评价。这是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和创新的动机,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并迅速转化为能力。如课堂教学中,每一步骤都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课堂练习采用学生自我校对、互相校对的评价办法;课堂结束前,可让学生自己小结,谈谈各自的收获和感受。学生根据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6.促进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新模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课堂上的“权威人士”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宽松课堂环境。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深入领会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再者,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便于自己组织参与学生创造性提出各类问题的探索研究。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并善于创设各种课堂情境,以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新“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