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

合集下载

企业兼并收购案例汇编

企业兼并收购案例汇编

企业兼并收购案例汇编1. 简介企业兼并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或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或资产,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或实现战略目标的行为。

本篇文章将给出几个成功的企业兼并收购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商业活动的运作和效果。

2. 腾讯收购Supercell腾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而Supercell是一家位于芬兰的手机游戏开发商,其知名游戏包括《部落冲突》和《皇室战争》。

腾讯在2016年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upercell的84%股份。

通过这次收购,腾讯在全球移动游戏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地位,并扩大了其海外市场份额。

3. 赛诺菲收购吉利德科学赛诺菲是法国一家跨国制药公司,而吉利德科学则是美国一家专注于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公司。

在2011年,赛诺菲以1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吉利德科学。

这次收购使赛诺菲在抗病毒药物市场上获得了重要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其全球市场地位。

4. 美国航空与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合并在2008年,美国航空和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宣布合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

通过合并,两家公司共同利用了各自的航空网络和资源,提高了运营效率,并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一合并不仅使两家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航空业中更具竞争力,还带来了更好的服务和更广泛的航班网络。

5. 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而先正达则是瑞士一家全球领先的化学品公司。

在2017年,中国化工以4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先正达。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化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化学品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并且加强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6. 总结以上是几个成功的企业兼并收购案例,这些兼并收购不仅在商业层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兼并收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商业活动,需要公司在市场分析、财务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准确的决策。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企业兼并收购的挑战。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会选择进行并购。

而要想让并购成功,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购目标,进行合理的谈判,以及完成整个过程中的后续整合工作。

下面,就来看看一些国内外企业并购的成功案例。

一、国内企业并购成功案例1、万科并购雅居乐2016年,万科通过增发股份买下了雅居乐15.32%的股份。

这是国内房地产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通过并购,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大力发展住宅市场。

2、腾讯收购Supercell2016年,腾讯以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份。

Supercell是一家独立游戏开发公司,其游戏《荒野行动》和《碧蓝航线》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次收购,不仅加强了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扩大了腾讯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蒙牛并购深圳明基鸡2013年,蒙牛通过并购深圳明基鸡开创了家禽养殖领域与乳制品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

这不仅有利于蒙牛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全产业链,也帮助深圳明基鸡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

二、国际并购成功案例1、阿里巴巴投资Lazada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以13亿美元的价格将Lazada的股份从原来的51%提高到83%。

Lazada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均有业务。

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助于阿里巴巴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地位。

2、乐购与协和2005年,美国零售巨头乐购以1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第二大零售集团家乐福协和百货的股份。

这一大型并购案加强了乐购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其进入亚洲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

3、克莱斯勒与菲亚特2014年,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以68亿美元购买了克莱斯勒的剩余股份,那时候克莱斯勒还是美国最后一家仍旧独立运营的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的合并为两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业务机会,包括共享技术、合并高效、优化运营,并最终提高了绩效。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

12个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以下是12个典型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1.万科A与万科H的合并:2024年,万科A与万科H宣布合并,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巨头。

这次合并是为了增加公司的市值,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2.中国太平与阳光保险的合并:2024年,中国太平和阳光保险宣布合并,创造了中国保险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大的资本实力和市场份额。

3.中通快递与申通快递的合并:2024年,中通快递宣布与申通快递合并,共同应对中国快递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次合并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网络覆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宝能集团与万科A的收购战:2024年,宝能集团发起对万科A的收购尝试,引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股权争夺战。

最终,宝能集团获得了万科A的控制权。

5.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的合并:1998年,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巨头合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公司之一、这次合并提高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6.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24年,阿里巴巴宣布收购盒马鲜生,进军生鲜电商领域。

这次收购为阿里巴巴提供了一个实体店面,进一步扩大了其电商帝国。

7.美团收购摩拜单车:2024年,美团以3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摩拜单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共享出行市场的份额。

这次收购为美团增加了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活力。

8.长城汽车收购路虎汽车:2024年,中国长城汽车宣布以1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路虎汽车。

这次收购为中国长城汽车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

9.华为收购荣耀:2024年,华为宣布出售旗下子品牌荣耀,以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

这次并购为荣耀提供了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减少了华为与荣耀之间的关联。

10.苹果收购动视暴雪:2024年,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进一步扩大了其在游戏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收购为苹果提供了游戏内容和技术的资源。

11.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游戏产业的份额。

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从而实现对另一家公司的控制权或所有权。

并购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并购来实现市场扩张、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等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企业并购案例,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购的过程和影响。

第一则案例是2000年美国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收购AT&T有线业务的案例。

康卡斯特是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之一,而AT&T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

康卡斯特通过收购AT&T的有线业务,实现了在有线电视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个案例展示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市场扩张和增强竞争力的效果。

第二则案例是2016年德国拜耳公司(Bayer)收购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案例。

拜耳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和化工公司,而孟山都则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

通过收购孟山都,拜耳实现了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布局,拓展了自己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

这个案例表明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的效果。

第三则案例是2008年中国联通收购中国网通的案例。

中国联通是中国领先的电信运营商,而中国网通是中国电信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

通过收购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实现了在固网领域的强强联合,提升了自己在中国电信市场的地位。

这个案例显示了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产业整合和提升市场地位的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并购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市场扩张、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等目标。

然而,并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整合团队、文化差异、法律风险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并购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并购战略,以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和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总之,企业并购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并购可以帮助公司实现多种目标,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

希望以上案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购的过程和影响,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中国企业并购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功案例。

这些并购案例不仅对当事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

1. 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中国计算机巨头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次并购使得联想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者之一。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敢于冲破国界壁垒,积极扩大海外业务的勇气和实力。

2. 海尔收购施泰德电器2017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以约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施泰德电器公司。

这次并购让海尔获得了施泰德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全球领先的品牌知名度。

通过双方资源的整合,海尔在全球家电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2018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以约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在线外卖平台饿了么。

这次收购使得阿里巴巴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电商行业的领先地位,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

通过与饿了么的合作,阿里巴巴在在线外卖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4. 美的集团收购库卡机器人2017年,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以约4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得美的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引进库卡的先进技术,美的集团加速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效率。

这些经典的中国企业并购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的实力和决心。

通过并购,中国企业不仅能够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和实力,还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不断崛起,相信未来还将涌现更多成功的并购案例,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十年的并购案例

中国近十年的并购案例

中国近十年的并购案例一、美团收购摩拜。

1. 情况是这样的。

想当年啊,摩拜单车可是共享单车界的大明星,满大街都是它那小橙车。

美团呢,是做外卖、生活服务啥的巨头。

美团就瞅准了摩拜的价值。

摩拜虽然车子铺得满世界都是,但是在盈利这事儿上有点犯愁,要维护那么多车子,成本也高。

美团呢,就想把摩拜纳入麾下,这样就可以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进入出行这个领域。

2. 结果呢。

美团把摩拜给收购了。

这之后啊,摩拜就成了美团大体系里的一部分。

美团可以把自己的用户流量导到摩拜那边,让那些点外卖的人,说不定出门也骑摩拜。

不过对于摩拜来说,也算是有了个靠山,不用自己独自在盈利的苦海里挣扎了。

二、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

1. 咋回事儿呢。

饿了么可是外卖界的老玩家了,在市场上占了不少份额。

阿里巴巴呢,那可是电商和互联网的大佬。

阿里巴巴想在本地生活服务这块儿下大功夫,外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饿了么虽然做得不错,但是要和美团在外卖战场上打得更猛,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靠山。

阿里巴巴就出手了,把饿了么给收购了。

2. 带来啥变化。

收购之后,饿了么就和阿里巴巴旗下的其他业务有了更多的联动。

比如说可以用支付宝付款有更多优惠啥的。

而且阿里巴巴可以给饿了么提供大数据、云计算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支持,让饿了么在配送优化、商家管理这些方面更厉害。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

1. 这可就牛了。

吉利呢,在国内汽车品牌里算发展得不错的,但跟沃尔沃这种国际豪华汽车品牌比起来,在品牌影响力啥的方面还是有点差距。

沃尔沃虽然车子质量好,技术牛,但是也面临一些经营上的挑战。

吉利就像个勇敢的冒险家,看中了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价值,大手一挥就把沃尔沃给收购了。

2. 影响可不小。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那可是学到了不少高端汽车制造的技术。

像汽车安全技术啊,发动机技术啥的。

而且吉利还可以利用沃尔沃的国际品牌形象,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现在吉利汽车在国际上的地位可是越来越高了,这沃尔沃的收购功不可没呢。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

近年来企业并购案例企业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或资产,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案例屡见不鲜。

下面列举了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

1. 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先正达公司,合并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农化公司之一。

2. 阿里巴巴收购高德地图(2018年):阿里巴巴以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地图提供商高德地图,进一步完善了阿里巴巴的数字生态系统。

3.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2012年):谷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otorola Mobility,进一步加强了谷歌在移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4.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联想以1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

5. 耐克收购Converse(2003年):耐克以3.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onverse,使耐克进一步巩固了在运动鞋市场的领先地位。

6. 中国移动收购中国铁塔(2014年):中国移动以27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铁塔,实现了电信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

7. 德国大众汽车收购斯柯达汽车(1991年):德国大众汽车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捷克斯柯达汽车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8. 美国百事可乐收购全球统一饮料(2010年):百事可乐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统一饮料,进一步巩固了百事可乐在全球饮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9. 中国平安收购香港汇丰(2011年):中国平安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汇丰控股,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平安在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10. 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2017年):亚马逊以1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食超市,进一步拓展了亚马逊在零售业的业务范围。

以上是近年来的10个企业并购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竞争力而进行的并购行为。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

近十年公司并购案例那我就给你唠唠近十年一些比较出名的公司并购案例哈。

一、滴滴和优步中国。

1. 故事背景。

滴滴和优步中国在网约车市场那可是打得火热啊。

滴滴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各种补贴大战,吸引了超多用户。

优步呢,作为国际上的网约车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也想分一杯羹。

2. 并购过程。

这两家公司竞争的时候,都在拼命烧钱,给司机补贴、给乘客优惠券啥的。

到后来呢,可能都觉得这么耗下去不是个事儿。

于是在2016年,滴滴就把优步中国给并购了。

这一并购可不得了,直接就整合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两大巨头。

之后呢,滴滴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那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市场份额蹭蹭往上涨。

二、美的收购库卡。

1. 故事背景。

美的那可是咱国内家电界的大佬啊,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后呢,就想着往智能制造领域拓展。

库卡呢,是德国的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技术超牛的。

2. 并购过程。

在2016年,美的对库卡发起了收购。

美的花了不少钱把库卡收入囊中。

这一收购啊,美的就一下子进入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这个高大上的领域。

美的可以利用库卡的先进技术来升级自己的生产制造,说不定以后美的的工厂里都是库卡机器人在忙碌地工作呢。

三、迪士尼收购福克斯。

1. 故事背景。

2. 并购过程。

2019年迪士尼完成了对福克斯的收购。

这一收购让迪士尼的影视资源库变得超级庞大。

以后迪士尼就可以把福克斯的那些超级英雄角色和自己的米老鼠、唐老鸭啥的放在一起玩了。

比如说可以让X战警和复仇者联盟在一个电影里并肩作战呢,想想就很刺激。

而且迪士尼还能通过整合福克斯的资源,在电视、流媒体等领域有更大的话语权。

四、美团收购摩拜。

1. 故事背景。

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那是相当厉害,什么外卖、酒店预订啥的都搞得有声有色。

摩拜呢,是共享单车界的先驱者,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摩拜单车的橙色身影。

2. 并购过程。

在2018年,美团收购了摩拜。

美团这一招挺聪明的,因为共享单车也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一部分啊。

通过收购摩拜,美团就可以把自己的业务线进一步拓展,用户可以在美团的平台上不仅订外卖、订酒店,还能骑摩拜单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整合经典案例--从飞利浦到高通缘起飞利浦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NXP半导体是从飞利浦分出来的,而大家对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消费电子厂商。

飞利浦曾经在制造和销售CRT电视上获得巨大成功。

但我曾经认为他们的所获得的荣光已经随着日子的流逝而消失,飞利浦最终会被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厂商超越。

在对NXP半导体做深入调查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飞利浦并没有像我曾经想象的那样一步步迈向深渊,反过来,他们其实还活得很好,生意甚至还蒸蒸日上。

现在的他们靠着做医疗和健康的方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当年飞利浦把NXP半导体分离出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回到1998 年底,当时的飞利浦正在巩固其医疗系统产品线,并打算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

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高达71亿NL(G NLG:荷兰盾),较之1997 年,这个数字成长了5%,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 ,当中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增幅最猛。

虽然同期的PC市场不被看好,亚洲经济状况也给形势带来坏的影响。

但是在Dataques 的半导体厂商排名中,飞利浦还是爬升到第八的位置,营业收入也增长了20%。

1994 到 1998 年间飞利浦半导体的每年营收示意图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水平,我将这些收入专为美金,而汇率用的是当年财年的任何一个汇率,于是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飞利浦半导体每年的营收( in dollars ), 1994 到 1998到了1999 年,飞利浦依然对其半导体业务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抱有相当大的信心。

他们甚至还把半导体当做他们的主要业务来运营。

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1999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 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爱立信的采购就贡献了VLSI的28%的营收。

VLSI Technology的营收状况( 1995到 1998 年)也就是在那一年,飞利浦将其半导体业务的目标确定。

按照他们的想法,到2002 年,将半导体业务的营收提升一倍,届时半导体部门的营收也将占到飞利浦营收的12%。

他们对半导体的乐观态度可以从1999 年的财报中窥见一斑:“首先,在可预见的未来,半导体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次,在快速增长的无线通信市场,我们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第三,并购VLSI 带给我们的好处将会在2000 年体现出来。

”在新千年的开头,飞利浦的表现非常好,他们的半导体业务增长率达到可怕的55%。

他们还借助MiCRUS半导体的8 英寸晶圆厂,将其IC 制造业务扩展到美国。

也就是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内通信系统攀升到市场的第一位,成为这些领域的首位供应商。

这些领域在后面的几年成长为NXP半导体的主要业务,这就是后话了。

面临危机而接下来的2001 年,对飞利浦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年份。

因为就在这一年,他们的整体状况急转下滑。

而造成这些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些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泡沫在这一年崩盘了。

这给半导体和技术领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移动通信和IT 相关业务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发生了耸人听闻的911 事件,这更给技术产业带来了重要的打击,飞利浦也未能幸免。

2001 年,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营收下降了25%。

关于半导体市场的低迷,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2001 年,半导体终端市场的低迷表现经历了艰难的2001 年,飞利浦的管理层其实对半导体业务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但没想到进入了2002 年,飞利浦更加艰难了。

在这一年,他们的营收同比下降了7%,本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样的话他们能够将其半导体业务稳定下来。

但是随着业务的持续走弱,加上固定的高成本支出,动摇了飞利浦管理层的信心。

为了降低固定成本的支出,飞利浦管理层关掉了一些加工厂,并且和外面的FAB 签订了合作协议。

全球的半导体市场飞利浦半导体的营业利润飞利浦想通过卖掉或者关掉一些Fab 来提提高产线利用率。

其实从2000 年开始,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

与之相反的是,飞利浦的健康业务逐渐坐上了全球领先的宝座。

医疗系统相关数据时间去到2004 年,在经历了半导体业务的多年亏损之后,飞利浦方面打算改变策略,把目光投向市场驱动的医疗保健市场,并打算转型成以这个为主导的公司。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定位“ Sense and Simplicity ”。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宣传语代表着更舒服、更敏锐。

同时,飞利浦还通过并购,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健康产品线。

由于在健康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越发巩固,他们决定以后重点聚焦这块业务。

而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全球人口老龄化统计表( 60 岁以上人群的占比)NXP的诞生2005年,飞利浦终于决定将其半导体业务独立出来经历了多次的董事会讨论之后,飞利浦决定抛弃半导体业务。

而当时,他们的这块业务估值为83 亿欧元(大约109.5 亿美元)。

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2003 到2005)2006年9月29日,飞利浦将其拥有的大部分半导体业务股份卖给了由KKR主导的一个私募财团。

整个交易的售价是79.13 亿欧元(接近104.45 亿美元),而在这个新的85.4 亿欧元的注资实体中,飞利浦占了其中19.9%的优先股。

飞利浦的管理层应该对这个交易很满意,因为对比于他们内部估值,这个价格已经溢价不少了。

于是一个新的半导体公司——NXP半导体正式成立。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推动飞利浦卖盘的主要原因:(1)半导体周期性兴衰现象(2)营收和利润的波动性(3)飞利浦不能带领半导体业务奔前三(4)维持半导体业务的高额支出(5)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领先,让飞利浦可以安心甩掉半导体业务。

对人类来说,基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半导体公司来说,基因也同样重要。

得益于飞利浦的耐心和发展早期的数百万资金投入,其半导体业务才能发展迅猛。

在私有化之前,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已经成为了汽车电子的顶级供应商。

这是极具前瞻性的。

因为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还有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要求的提高,汽车电子厂商对半导体和软件的需求越来越高。

也得益于多年来在汽车电子的深耕,让NXP半导体能够在这波终端潮流的转化中极具优势。

在私有化之前,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可以达到54 亿美元,有那么身后的基础,我们不能把NXP半导体当做一个新玩家。

在任何事情的处理,决定的时机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说当时飞利浦选择将其半导体业务分离出来的时机是非常好的,决定也是非急转下滑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飞利浦半导体的销售额在2007 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之后就迎来了大衰退。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显示,NXP半导体2008 年的销售额较上年下滑了14%,在2009 更是骤减30%。

总的来说,在那两年,NXP半导体销售额的下降幅度超过40%。

尽管有些衰退归属于收购的业务调整,但整体的表现还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NXP半导体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到了2007 年,NXP营收的大部分来源开始转向了蜂窝设备、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和无绳电话。

尤其是移动和个人业务,更是NXP半导体营收的重要来源。

同时由于市场对蜂窝设备和便携式娱乐设备需求的飙升,拉动了对应用处理器和视频处理的需求,NXP半导体及其背后的股东对其未来充满了积极的信心。

为了加强蜂窝业务,迎接这波移动趋势,NXP半导体收购了Silicon Labs 的蜂窝通信业务,但强需求的市场往往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NXPNXP半导体的运营移动产品所带来的的利润远远逊色于其汽车、识别和multimarket 半导体业务。

在家庭应用的半导体市场,NXP瞄准了数字电视、机顶盒和PC-TV市场。

当时的NXP在模拟电视市场是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他们也在加快扩展数字电视领域的影响力,尽力抢得先机。

数字业务的增长归根于各地政府对数字电视的推进和数字广播的推广。

但是NXP的家庭应用业务部的运营状况是不好的,尤其是模拟电视业务,更是急剧下降。

于是到了2007年9月,NXP半导体将其无线电话SoC业务卖给了DSPG。

然后到了2008 年7 月,NXP将其无线业务和ST 的无线业务做了一个整并,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合资公司,NXP在当中所占的股份为20%。

后来,ST收购这个新公司归属于NXP的20%股份,转而与爱立信移动部门合并成立了ST 爱立信,这是后话了。

新的突破口在这些“折腾”的过程中,NXP逐渐意识到其优势在于汽车电子和识别业务,且他们对这两个领域的未来长期市场看好,并对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先极具信心。

而我们也可以看出,NXP在这两个领域有一些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且这些市场对NXP来说也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先看一下汽车电子市场汽车半导体市场保持持续增长,且相较其他半导体市场,汽车电子市场的增长率会高很多,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汽车里面的消费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2)汽车产业对安全和舒适性的追求;(3)政府推动的安全相关法规等对汽车电子产业的促进(如美国的胎压监测);(4)利用半导体取代汽车中的机械设备;以下原因也帮助NXP在汽车电子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1)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2)汽车生产的零缺陷需求;而在识别业务,市场也给了NXP很多利好消息:1)政府出台的安全需求日增;2)开始流行起来的无现金支付,这个潮流将引爆NFC市场;3)更加准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将引爆RF方面的需求;NXP在汽车和识别市场的主要客户有博世、德国联邦印钞公司、大陆(包括之前的西门子VDO)、金雅拓、G&D、欧贝特卡系统公司、荷兰斯迈达科技公司、索尼和伟世通等。

NXP每个季度的营收数据前面提到NXP在2008 年将其无线业务卖给了ST,并拿到了新成立公司的股份,股份再被收购的事。

到了2009 年,NXP将移动和个人部门除无线业务外的剩余资产并入到Multi-Market 半导体部门。

而在家庭业务部门,NXP和法国Thomson 将双方的can tuner 合并,并成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NuTune,这块的营收归于家庭业务部门。

在这个新合资公司,NXP占比为55%。

NXP本身想通过这个新公司来扩大其在模拟电视的市场占有率。

但意想不到的是,整个模拟电视市场后来急转下NXP半导体的运营收入滑,NXP也在2010 年把这块业务卖掉了,这又是后话。

NXP每年的营收数据NXP的运营收入“危机有时候会是一个转机,因为在这个时候,你会做到很多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芝加哥市市长Rahm Emanuel在我们这个时代,面临极大的经济危机时,大部分私募股权的操作和RahmEmanuel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