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指导课

古诗阅读指导课
古诗阅读指导课

古诗阅读指导课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古诗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

2、总结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自学古诗《登飞来峰》和《蔽月

山房诗》。

3、能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三、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另外两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李叔同的《春游》。

(二)教师谈话导入,感受庐山的美。

1、是啊,就像李叔同诗中所说的“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春天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踏青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庐山。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美景。

3、谁还记得哪位大诗人曾写诗赞美庐山的风景。学生回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4、教师介绍其他诗人的诗句。

5、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有一首诗写庐山的,却和别人的诗不尽相同,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的独到之处。

(三)解读课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交流。

3、对苏轼,你了解多少,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

(四)初读古诗,想象意境。

1、学生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2、小组内互相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4、初读古诗,结合文中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庐山学生交流。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自学古诗,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是啊,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庐山的景,更从中悟出了道理。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感悟再来读这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指读,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并运用。

1、我们体会了苏轼的心境之后,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教师总结。

2、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诗《蔽月山房诗》《等飞来峰》。

除了苏轼之外,还有很多的诗人,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时还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现在,我们就运用我们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汇报。

(八)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运用所学方法学习本学期的两首必备古诗《江雪》《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

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王守仁十岁时,与中了状元的父亲赴京的时候,路经金山寺时,写下了这首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

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庐山,位于省,山体呈,典型的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26座,20条,16个,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22处,18条,湖潭14处。着名的,落差达155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