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文件管理规定

工艺文件管理规定
工艺文件管理规定

工艺文件管理规定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工艺文件管理办法

1 目的

确保公司工艺管理受控,使公司产品能满足标准及法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公司产品工艺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

本程序适用于核结构、机加件产品及军品。

3 依据文件

本程序依据GB/T19001-2015 idt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公司《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编制。

5定义

工艺路线:工艺路线就是指产品在不同部门的流转过程。

工艺性审查:工艺性审查是指对合同、图样、标准等的工艺可执行性进行审查。

6职责

技术部工艺是工艺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有以下职责

6.1.1 新产品或老产品改造的工艺开发设计、常规产品的工艺文件编制;

6.1.2 对工艺和工艺装备提出改进意见,对新设备添置提出采购要求;

6.1.3 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识别与能力的确认;

6.1.4 工艺方案的编制和评审,工艺方法的验证;

6.1.5 焊接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6.1.6 产品图样工艺性审查;

6.1.7 工艺文件执行过程的监视与测量。

销售部负责下达生产准备计划、产品工艺试验和评定项目的审批,并下达评定令号;

生产部门提供所需的工艺装备及场地、试件坯料的加工及试件取样工作;

质管部负责工艺试验及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过程的各项检验工作;

7工艺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工艺调研

7.1.1在新产品生产或老产品改造时,工艺人员应调研。同时,工艺人员还应定期进行用户和行业交流访问。通过调研、访问,实现如下目的:

a)了解用户(或市场)对产品的使用要求;

b)了解产品的使用条件;

c)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制造工艺水平;

d)了解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e)收集有关工艺标准和资料。

7.1.2 工艺人员在完成工艺调研任务后,应形成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应包括工艺调研的目的、同行先进的经验、用户的合理要求及对公司现行工艺和工艺装备的改进意见等。

工艺设计策划

7.2.1 工艺设计策划的时机:在新产品或老产品改造的初步阶段且经过技术评审后进行。

工艺设计策划的参加人员包括客户(必要时)、技术部长、生产部长、项目工程师及项目工程师安排的人员。

7.2.3 工艺策划的输入

a)合同、质量计划(当有时);

b)已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技术要求;

c)相关的国家法规、法律、制造标准等。

根据设计部门或客户提供的信息,结合公司工艺现状,由项目责任工程师确定是否进行如下活动:

a)工艺方案的编制和评审;

b)焊接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c)工艺方法验证;

d)大型工装、模具的设计、验证;

e)新设备添置并提出采购要求。

工艺设计输入包括以下内容:

7.3.1 经评审合格后的产品设计图样。

7.3.2 产品的制造技术标准、产品合同的技术协议。

7.3.3 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质量、环保等的法律、法规等。

7.3.4 制造、安装现场出现的因工艺原因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同类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产品图样工艺性审查

根据设计图样由专业工艺人员进行工艺性审查。

对设计图样的工艺性审查内容如下:

a) 出图方式符合制造需要,投影清楚、尺寸齐全、设计基准尽量与工艺基准和测

量基准一致;

b) 零部件应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和常用尺寸系列;

c) 大部件应尽量做到能拆成平行制造的小部件;

工艺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工艺人员应首先与设计人员联系更改。当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由工艺人员填写“技术联络函”,由技术负责人或其代表予以裁决。

工艺方案设计

产品工艺方案是指导产品工艺准备工作的依据,在产品工艺性审查的基础上,应对新产品中重大、关键的零部件编制工艺方案。

7.5.1 工艺方案的主要内容

a)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加工要求;

b)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过程、设备与工装的选用,部门之间的协作分工原则;

c)主要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

d)提出专用、关键设备的设计任务书或采购要求;

e)提出专用工装明细表和设计任务书;

f)提出生产场地和设备的调整要求;

g)提出工艺试验项目,包括工艺评定项目、攻关项目和见证件生产要求;

h)提出特殊毛坯件或原材料要求;

i)对主要材料和工时提出估算。

7.5.2 工艺方案的编制

工艺方案由综合(过程)工艺员牵头组织,相关专业工艺员参加共同编写,部长或项目责任工程师进行审核,经技术评审(含客户)和有关部门会签审批后生效。工艺方案中涉及的工艺试验、工艺装备等按相关程序执行。

工艺路线设计

工艺路线划分按相关规定执行,特殊情况可按有关通知、会议纪要或临时计划的安排执行。

7.6.1 划分工艺路线的基本原则

a)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b)尽量减少产品制造中的周转;

c)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先安排公司内生产车间。

7.6.2 工艺路线的表示方法

a)为便于生产管理,工艺路线与产品零件清单合为同一表格。

b)以自然顺序号表示工艺路线的先后次序,需组装后转送的用大括号将有关零件

连接。

c)组件形式的标准件、通用件。

d)特殊要求在备注栏内以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

工艺规程编制

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操作和进行产品检验的主要文件。

7.7.1 编制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

a)工艺规程应做到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b) 在充分利用本公司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和

经验;

c)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

d) 编制工艺规程必须考虑安全和工业卫生措施;

e) 结构特征和工艺特征相近的零件应尽量编制典型工艺规程;

f) 各专业工艺规程在编制过程中应协调一致,不得相互矛盾;

g) 工艺规程中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要符合GB4863的规定;

h) 工艺规程中的计量单位应全部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7.7.2 主要工艺文件的编制要点

a) 工艺清单:工艺清单是为了便于部件集中备料而设立的,除包括部件名称、图

号和零件名称、图号外,还应标明下料尺寸、数量以及备料工序、设备、工装编号和送转车间(工序)等内容。

b) 流转卡:用于受压部件和需要进行材料标记移植的元件。流转卡是主要的综合

加工过程卡,它必须全面反映零部件加工的每一个工序,包括工序内容、使用设备、工装、图号和工序质量控制要求等。为了简化工艺,在流转卡上可以直接借用各种典型工艺卡和工艺细则。根据不同产品的加工要求,流转卡又可以分成多种形式。

c) 工艺细则:工艺细则是对工序操作要求的细化,它不但包括了对各加工工序的

要求,而且包括了对加工前后的各种准备及后续要求。

d) 典型工艺卡:典型工艺卡是针对生产中某些结构一致或相似、工艺方法一致的

零部件而设计的,它类似于标准件、通用件工艺卡。典型工艺要有代表性、通用性。

工艺装备选择

工艺装备包括加工设备和工装器具。

7.8.1 加工设备的选择

工艺人员必须了解设备的加工能力,如最大加工尺寸(长×宽×高),最大承载重量,最大工作力或力矩,最高加工精度等。

a) 必须了解设备的工作条件,如设备周围环境、设备对温度、粉尘的适应性,切

削液的回收、废液处理等。

b) 必须了解设备的操作条件。操作要安全、方便,尽量利用机动,尽量减少装夹

误差和读数误差。

c) 必须了解设备附件和工装配备情况,减少新工装制造。

d) 尽量发挥设备能力,减少能源消耗。

工装器具的选择

a) 应尽量选用外购标准器具。

b) 批量较大的产品选用专用工装,以提高效率。单件或小批量产品应选用通用工

装或不使用工装。

c) 应了解工装的使用历史(记录),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件应对选用工装进行误

差分析。

d) 工装必须与选用的设备相配套。工装必须与有关的配件(如配重、辅助支撑

等)同时使用。

工装设计

工装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a) 根据产品批量确定工装类型。生产批量大的应设计专用工装,生产量小的尽量

采用通用工装或借用已有的工装。工装编号应符合分类管理的要求;

b) 工装设计必须满足工艺要求,适应工艺给定的毛坯,按工艺给定的基准定位。

工装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必须满足产品加工的精度要求;

c) 工装设计应做到结构性能可靠,使用安全,便于制造,有利于实现优质、高

产、低耗,改善劳动条件。应不断提高工装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

d) 设计要结合生产实际。重大、关键、特殊工装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设计方案,并经会签、审批后方可进行正式设计;

e) 对起重、压力试验及精密、重大、特殊的工装应有设计计算书和使用说明书,

经设计、校对、标审后提交审批;

f) 工装设计应做到图样清晰、完整、正确、统一,符合制图标准;

g) 需要验证的工装应在总图上加盖验证章,并给出验证用料要求。

焊接及热处理工艺应根据材料特点做工艺评定。

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7.11.1 负责制订产品生产用的材料、辅料(如焊接材料、木材、油漆等)包装用材料

及产品试样和工艺用料的消耗定额。

7.11.2 编制产品分品种、规格的净重、毛重、消耗定额和材料利用率的汇总表。

7.11.3 参照上级要求,制订产品材料消耗工艺定额制订方法,并根据定额的实际执行情况,不断进行分析总结,定期进行修订。

7.11.4 产品已投产后出现的重大设计修改而引起材料消耗定额重大修改时,应由主管副总经理批准。

7.11.5 经常了解和定期分析研究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执行情况,收集和掌握实耗资料,以不断降低材料消耗和拟定技术改进措施,材料消耗工艺定额不直接对外。

车间平面布置设计

进行生产车间平面布置设计应做到:

a) 熟悉车间产品,主要产品加工过程和分类工时汇总;

b) 明确车间的近、中期生产纲领,了解车间中、长期发展规划;

c) 根据生产纲领和主要产品分类工时汇总以及工作制度、年时基数计算出主要设

备配置和人员构成;

d)根据产品类型,参照有关资料确定生产面积中设备安装面积所占的百分比(生

产面积包括:设备所占面积、工作面积、设备间通道、毛坯和半成品临时堆放场地等)。进而计算出生产总面积;

e) 根据公司的管理情况确定辅助面积。辅助面积包括:材料库、半成品库、工具

库、磨刀间、切屑和废料处理站、设备维修组、电工间和主要通道等;

f) 根据主要产品加工流程和所占生产面积比例设定加工区和主要设备的相对位

置;

g) 根据设备安装图和安全规定(最小设备间距、最小通道宽度)以厂房梁柱为基

准标注设备安装基准位置;

h) 根据设备场地布置等情况,设置水、电、气能源供应点。

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工作内容及要求

工艺文件经设计(编制)、校对签字后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

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由工艺部门兼职标准化员负责。

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a) 工艺文件齐全,文件目录、汇总表按规定顺序填写。总图标题栏、明细栏的内

容与相应的零件图一致。

b) 文件的幅面和格式符合标准规定。

c) 文件中的制图、尺寸、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符合相应标准。

d) 文件中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计量单位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文字规范、

整齐。

e) 选用的标准资料、通用资料准确、有效。

f) 选用的结构要素、材料牌号、规格符合有关标准。

标审发现问题后,将工艺文件连同标准化审查记录或标记一起返回设计(编制)人员进行修改。修改后仍然应该经标审人员复审。

标审结束后,标审人员应在总图或文件封面(目录)“标审”栏签字。

工艺设计的输出:

根据公司产品的种类及制造技术要求,工艺设计输出的工艺文件种类。

工艺文件审批

编制、校对、审批人员的资格:

a) 工艺文件作为产品实现过程策划的输出文件由工艺部门的工艺员或设计员负责

编制。

b)工艺文件的校对工作由工艺部门从事本专业二年以上或具有中、高级职称工艺

(设计)人员或责任工程师担任。

c)工艺文件的审核或校审工作由具有中、高级职称工艺(设计)人员或责任工程

师担任。

d)工艺文件标审工作由专职标准化员或工艺部门的兼职标准化员负责。

e)常规工艺文件的批准由责任工程师负责;工艺守则、工艺细则等工艺文件的批

准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f)起重类工装设计图应经安技人员会签。

各级工艺人员的权限

A. 编制(设计)、校对人员的权限如下:

a)参加产品工艺设计评审和对产品图纸提出工艺审查意见;

b)向有关部门索取与编制工艺文件、工装设计有关的资料;

c)对新产品、新结构、新材料提出工艺试验要求;

d)指导车间、物管处做好提高产品材料利用率的工作;

e)对不合理的工装设计、制造提出异议;

f)建议修改生产工时定额标准;

g)修改工艺路线、工艺文件、工装设计图纸和更改材料消耗定额;

h)建议综管部制止浪费材料的错误行为,拒绝对不合格的工装进行验证或使用;

i)建议综管部,责令违反工艺规程的操作者停止生产。

B. 审核人员的权限如下:

a)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工艺文件、工装设计提出异议;

b)对工艺文件、工装设计是否可行、是否先进提出意见;

c)对工艺文件、工装设计使用的安全性提出意见;

d)对工艺文件、工装设计是否需要验证提出意见;

e)对新工具、工装是否必要提出意见。

C. 会签人员的权限如下:

a)对工艺文件、工装设计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b)对工艺文件、工装设计在使用中的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

c)对工具、工装设计制造的工艺性提出意见。

D. 标审(兼职标审)人员的权限如下:

a)对不配套、责任签署不齐全、编制粗糙、字迹潦草的工艺文件有权拒绝审查;

b)有权要求工艺(设计)人员对审查时发现的问题给予说明或进行修改补充;

c)对违反有关标准而又坚持不修改的图样或文件有权拒绝签字;

E. 文件审批时,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编制者、校对者进行协商,协商无法解决时,以书面形式报请主管部长或主管副总经理裁决。

工艺方案的技术评审

当采用新的工艺方法或新材料、新结构引起的工艺方法发生重大变化时,则应对工艺方案进行技术评审。

技术评审分公司级和部门级

a) 对重大工艺方案由技术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评审。工艺人员应在技术评审

前将其资料提交技术部;

b) 其余工艺方案技术评审由工艺组织实施。在技术评审前,工艺方案的编制者应

将资料提前5天交主管部长或项目责任工程师。技术评审小组成员由项目责任工程师提出并报部长批准。

对技术评审提出的问题,编制者要及时提出措施予以修改。并以书面形式向项目责任工程师或主管部长反馈实施情况。项目责任工程师或主管部长应予以跟踪验证。工艺设计的验证及确认

对于新工艺须进行工艺设计验证,验证活动如下:

a)与已证实的类似工艺设计进行比较;

b)进行工艺试验和工艺评定,必要时对工装、模具验证,确定其结果是否满足设

计要求。

质量检验部为工艺设计验证提供以下技术支持:

质量检验部提供工艺试验、工装模具验证时各项检验、测试技术的支持及验收的结果。

工艺验证的各项记录由参与工艺验证的工艺员收集,并以项目总结形式归档备案。成功的工艺设计验证是工艺设计确认的依据。

A. 工艺设计确认的目的是确认工艺的先进性、合理性。

B. 仅对新工艺及大型工装、模具进行工艺设计确认。

C. 工艺设计确认参加单位有工艺人员、质量检验部、相关车间,必要时邀请技术等。

D. 工艺设计确认的时机为:是在成功的工艺验证之后,必要时可同步进行。工艺设计确认的方法可采用文件会签或会议形式。

E. 工艺确认的输出可以采用工艺总结、科研成果、论文等。 工艺文件更改 工艺路线更改

a)工艺路线更改由过程工艺员负责;

b)工艺路线更改必须填写工艺路线更改单,工艺路线更改单必须经处内相关工艺员(在更改单背面)会签;

c)工艺路线更改必须由小组统一编号,更改完成后,交小组统一保存; d)工艺路线更改必须包括档案管理处、生产车间和有关职能部门,更改完毕必须经上述单位管理人员核对、签收。

工艺文件的更改

a)工艺文件更改程序见下图

b) 工艺文件更改分为临时工艺更改和永久性工艺文件更改,其要求如下: 临时工艺更改:因材料代用、顾客要求和设备变动引起的一次性工艺更改,采用《临时工艺更改通知单》。 永久性工艺文件更改:因设计永久性更改和工艺错误或工艺改进等原因引起的工艺变更,采用永久性工艺更改文件。 无论是临时或永久工艺更改,其更改单均由小组编号,更改后交小组统一保存。 c) 工艺文件更改可以使用换版和划改二种方式。采用换版时应同时更改相应的“工艺文件版本修改记录”,以表明有效版本。当采用划改时,应在划改处注明修改标记,在更改栏注明修改人、修改时间和修改单编号。修改标记规定为A 、B 、C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次修改。

d) 当一种工艺文件更改会引起其它相应工艺文件更改时,更改者应在更改之前征求相关专业工艺人员的意见,并且应在更改单(背面)上进行会签,主管部长对更改的彻底性进行适时抽查。

e) 工艺文件的更改应满足《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 8 材料代用

需经相关设计人员书面同意方可代用

填写更改单、

编号

──────

──

审核(校审) ──────── 工艺(设计)员 批准 ──────── 责任工程师 修改蓝图并进行会签──────── 工艺(设计)员 修改蓝图并进行

会签────────

档案管理员

工艺部门内部会签 ──────── 更改单存档 ───────

─ 更改人所在组组

9 设计更改会签

当设计或客户更改时,过程工艺员应充分了解设计更改内容。需要有关工艺员会签时应在设计更改书背面注明(可使用设计更改书复印件),待有关人员会签后提交设计人员进行更改。

设计更改后,资料员通知过程工艺员,过程工艺员通知有关工艺人员及时更改相应的工艺文件。

设计临时更改时,由过程工艺员在更改书上划临时路线,交材料定额员给材料定额,在不改变工艺规范的情况下,临时工艺原则上由生产车间编制(军品除

外)。

重大设计更改(如更改清单等)应先交计划员统一安排。

设计更改引起的工艺文件更改应及时办理工艺更改手续。

10 工艺文件的归档

工艺文件执行完毕后,生产车间负责收集工艺流转卡修改依据、工艺流转卡,操作过程记录和质量计划移交质量检验部,并确认收讫。

检查员负责核实工艺流转卡每道工序的执行情况及操作记录的完整性,检查技术人员负责核实完善质量计划填写。合同要求时,填写完善的质量计划应提交顾客审查认可。

最终归档前,质量检验部负责临时保存工艺流转卡、质量计划及其相关资料。产品完工后,质量检验部负责按照公司档案管理规定将工艺流转卡及其相关资料归档至资料室。

11 文件

——设计图样

——设计技术条件

——设计变更通知

——设计变更/澄清单

——零件清单

——质量计划

——工艺文件

——工艺方案

——工艺流程图

——工艺清单

12 记录

——材料完工报告——材料代用单

——不合格品报告单——文件修改控制单——合格工艺评定报告——技术联络函

——临时工艺更改通知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