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动物血液原虫病的血液涂片技术和染色方法;正确判断各种常见血液原虫的形态特点。

二、实验器材

(一)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带油镜镜头)、载玻片、注射针头、剪刀、染色缸

(二)试剂姬姆萨氏染料、甘油、甲醇、香柏油

(三)实验动物鸡

(四)示教标本

1.伊氏锥虫

2.双芽巴贝斯虫

3.环形泰勒虫

4.卡氏住白细胞虫

5.沙氏住白细胞虫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一)姬姆萨氏染色液的配制

1.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配方。

姬姆萨氏染色粉0.5g

中性纯甘油25ml

无水中性甲醇25ml

2.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配制过程。

(1)先将姬姆萨氏染色粉置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甘油再研磨,直至甘油全部加完为止。将其倒入棕色小口试剂瓶中,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甲醇以冲洗甘油染液,冲洗液仍倒入上述瓶中,再加甲醇再洗再倒入,直至25 ml甲醇全部用完为止。

(2)塞紧瓶盖,充分摇匀,而后将瓶置于65℃温箱中24h或室温3~5d,并不时摇动,然后过滤到棕色小口试剂瓶中,即为原液。

(二)血液涂片的制作及染色

1.血液涂片的制作。

(1)薄片法(适合于观察红细胞内虫体,如巴贝斯虫)。

①用消毒注射针头刺破鸡的翅下静脉。

②用洁净载玻片的一端,从鸡的翅下静脉穿刺处接触血滴表面,蘸取少量血液。

③另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先将此推片的一端置于血滴的前方,然后稍向后移,触及血滴,使血液均匀分布于两玻片之间,形成一线。

④推片载玻片与血片载玻片成30~45°角,平稳地向前推进,使血液接触面散布均匀,即成薄的血片。

⑤抹片完成后,立即置流动空气中干燥,以防血球皱缩或破裂,并加甲醇固定,待干。

(2)厚滴法(适合于观察血浆内虫体,如伊氏锥虫)。

①取血液1~2滴置洁净载玻片上。

②用另一块载玻片之角,将血滴涂散至直径1cm即可。

③置室温中待其自行干燥(至少经1h之久,否则血膜附着不牢,染色时易脱)。

④染色前先将血片置于蒸馏水中,使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脱落,血膜呈灰白色为止,再进行染色。

2.血液涂片的染色过程。

(1)血片用甲醇固定2 min。

(2)将血片浸于用10份蒸馏水加1份染液稀释的染色液缸中30 min (过夜最好)。或将蒸馏水与染液按2∶1稀释好的染色液直接滴加于血片上,染色10 min 。

(3)血片取出后,用洁净的水冲洗。待干镜检。

附:血液涂片的制作及染色流程图。(图16-1)

图16-1 血液抹片的制作及染色流程图

四、实验注意事项

1.配制染色液时姬姆萨氏染料必须充分研磨。

2.采血前先用酒精棉消毒待干,以免皮屑污染血片和酒精溶血。

3.取血滴时必须在针头刺破后流出的表层血液用玻片迅速蘸取,以免血液凝固。 4.注意在病畜出现高温期,未作药物处理前采血,以提高虫体检出率。

5

6.血片必须充分干燥后再用甲醇固定,以免血膜脱落。

五、实验报告

如何制作染色效果好且无杂质污染的血液涂片?试作分析、阐述。

附:参考资料

1.家畜常见血液原虫的形态特征描述。

(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寄生于动物血浆内,虫体呈纺锤或柳叶状,体长18~24μm,宽1~2μm。前端比后端更尖。经姬姆萨染色后,虫体呈淡蓝色。在显微镜下可看见下列几部分构造:① 原生质:浅蓝色部分。② 核:在虫体中部呈紫红色椭圆形。③ 副基体:在虫体后端呈紫红色的小圆点。④ 波动膜:在虫体的一侧呈波状。⑤ 鞭毛:在虫体后端,从付基体附近的毛基体开始围绕波动膜边缘,直到虫体的前端游离,呈细长鞭毛状。(图16-2、图16-3)

(2)双芽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寄生在红细胞内。虫体较大,有梨形、环形、椭圆形、变形虫形等。典型虫体呈双梨形,细的一端联在一起成锐角排列。虫体大于红细胞半径,经姬姆萨染色后,原生质浅蓝色,边缘较深,有二团紫红色的染色质。(图16-4)

图16-2 锥虫模式图 1.核 2.波动膜 3.副基体 4.生毛体 5.颗粒 6.空泡 7.鞭毛

图16-3 血液涂片中的锥虫

(3)环形泰勒虫。环形泰勒虫寄生在牛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红细胞内。

配子体呈小环形,短棒状或逗点状。在每个红细胞中通常有1~5个虫体,大小为0.7~2.9μm,染色后原生质呈浅蓝色,染色质呈紫红色。(图16-5)

裂殖体,又称石榴体,有不同形状和大小,存在于淋细胞的胞浆中或淋巴液中。通常可看到浅蓝色的原生质背景上有暗紫色数目不等的染色质核。(图16-6)

2.家禽常见血液原虫的形态特征描述。

(1)卡氏住白细胞虫。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寄生在鸡的血细胞内。

配子体刚侵入红细胞时呈圆点状或逗点,每个红细胞内可有1~3虫体(图16-7)。随着虫体的发育长大,红细胞的胞浆及胞核萎缩消失,配子体变为近圆形,大小为15.5×15.0μm;有一紫红色的核仁(图16-8)。

图16-4 血液涂片中的双芽巴贝斯虫

图16-5 泰勒虫配子体 图16-6 泰勒虫裂殖体(石榴体)

(2)沙氏住白细胞虫。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寄生在鸡的血细胞内。虫体常把红细胞的核推至一边,引起红细胞严重变形,呈梭状或纺锤形。(图16-9)

图16-7 卡氏住白细胞虫第Ⅰ期配子体

图16-8 卡氏住白细胞虫第Ⅴ期配子体 图16-9 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犬、猫尿液分析及临床意义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犬20,40ml/kg/日,猫22,30ml/kg/日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犬为淡黄色,猫为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 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气味 正常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因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若尿液在排出时即有氨臭味,这多患上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 若尿液呈苹果样气味,则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此外,进食某些食物,如蒜、葱后也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二、尿常规检查

2017年兽医传染病学考研复习资料——完整版

兽医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的特征, 按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按病程长短等不同,对感染的理解;掌握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的含义。 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2按动物种类分猪传染病,鸡,鸭,鹅,牛,羊,马,犬,猫,兔,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分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位主要的传染病4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一类疾病和二类疾病6按疾病来源分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7其他 构成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致病力。动物机体:免疫力。环境:二者共同相处的环境。 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8.病毒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且最后昌邑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2. 掌握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的概念,各阶段的对诊断疾病的价值。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叫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叫明显期。 转归期: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恢复的动物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保护自身及其后代),并且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3.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意义。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4.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以及传染源的划分和它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5.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掌握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正确运用它们对传染病进行防控和扑灭。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

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动物血液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动物血液原虫病的血液涂片技术和染色方法;正确判断各种常见血液原虫的形态特点。 二、实验器材 (一)仪器设备生物显微镜(带油镜镜头)、载玻片、注射针头、剪刀、染色缸 (二)试剂姬姆萨氏染料、甘油、甲醇、香柏油 (三)实验动物鸡 (四)示教标本 1.伊氏锥虫 2.双芽巴贝斯虫 3.环形泰勒虫 4.卡氏住白细胞虫 5.沙氏住白细胞虫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一)姬姆萨氏染色液的配制 1.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配方。 姬姆萨氏染色粉 0.5g 中性纯甘油 25ml 无水中性甲醇 25ml 2.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配制过程。 (1)先将姬姆萨氏染色粉置研钵中,加少量甘油充分研磨,再加甘油再研磨,直至甘油全部加完为止。将其倒入棕色小口试剂瓶中,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甲醇以冲洗甘油染液,冲洗液仍倒入上述瓶中,再加甲醇再洗再倒入,直至25 ml甲醇全部用完为止。 (2)塞紧瓶盖,充分摇匀,而后将瓶置于65℃温箱中24h或室温3~5d,并不时摇动,然后过滤到棕色小口试剂瓶中,即为原液。 (二)血液涂片的制作及染色 1.血液涂片的制作。 (1)薄片法(适合于观察红细胞内虫体,如巴贝斯虫)。 ①用消毒注射针头刺破鸡的翅下静脉。 ②用洁净载玻片的一端,从鸡的翅下静脉穿刺处接触血滴表面,蘸取少量血液。 ③另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先将此推片的一端置于血滴的前方,然后稍向后移,触及血滴,使血液均匀分布于两玻片之间,形成一线。 ④推片载玻片与血片载玻片成30~45°角,平稳地向前推进,使血液接触面散布均匀,即成薄的血片。 ⑤抹片完成后,立即置流动空气中干燥,以防血球皱缩或破裂,并加甲醇固定,待干。 (2)厚滴法(适合于观察血浆内虫体,如伊氏锥虫)。 ①取血液1~2滴置洁净载玻片上。 ②用另一块载玻片之角,将血滴涂散至直径1cm即可。 ③置室温中待其自行干燥(至少经1h之久,否则血膜附着不牢,染色时易脱)。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3学时) 主要内容 1、防疫的基本原则和综合性防疫措施 2、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动物检测的分类及检疫内容 4、隔离和封锁的方法 5、病畜的治疗方法 6、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7、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自学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了境动植物检疫法 2、常用畜禽生物制品简介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平时的预防措施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4、各种措施执行的方法 重点 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病时的扑灭措施;疫情报告与疫病的诊断方法;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难点 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查明和消灭传染源,截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提高家畜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对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清轻重缓急,找出重点措施,以达到在较短期间内,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猪瘟 –牛恶性卡他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综合性防制措施:“养”、“防”、“检”、“治” 养: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抵抗力 防:预防接种 防止环境污染,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检:检疫,畜禽检疫,畜产品检疫 治:治疗,特异性的生物制剂 抗菌素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疫病的预防(prevention): 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control):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eradication): 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 ⑴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异地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附录1 犬猫正常生理值 项目参考值(Reference Range) 犬(Canine)猫(Feline) 寿命 性成熟 繁殖适龄期限繁殖期 发情持续时间排卵时间 妊娠期 产仔数 新生仔体重 哺乳期 体温(股内侧)呼吸数 心率10~20岁 雄性10~12月龄 雌性7~9月龄 1~2岁 6年 4~13天 发性情后2~3天 58~63天 1~20只 200~500克 50~60天 37.5~39.0℃ 10~30次/分 70~120次/分 8~20岁 雄性7~9月龄 雌性5~8月龄 10~12个月 6年 3~10天 多在交配刺激后24小时 58~63天 3~6只 90~140克 45~60天 38.0~39.0℃ 20~30次/分 120~140次/分 附录2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正常值 血液项目和单位(Haematology & unites)参考值(Reference Range)犬(Canine)猫(Feline) 红细胞(RBC)×1012/L 血细胞比容(HCT)L/L 血红蛋白(HGB)g/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1012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 白细胞(WBC)×109/L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 neutr)%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单核细胞(Mon)% 淋巴细胞(Lym)% 嗜酸性粒细胞(Eos)% 嗜碱性粒细胞(Bas)% 血小板(P)%5.5~8.5 0.37~0.55 120~180 60~77 19.5~24.5 32~36 6.00~1 7.00 60~77 0~3 3~10 12~30 2~10 少见 200~900 5.0~10.0 0.24~0.45 80~150 39~55 13.0~17.0 30~36 5.50~19.50 35~75 0~3 0~4 20~55 0~12 少见 300~700

动物寄生虫病学xiti

动物寄生虫病学习题 、名词解释: 寄生生活保虫宿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带虫宿主 孢子化石榴体交合伞裂殖子异位寄生 蜕化潜隐期配子生殖抗原模拟雷蚴 囊蚴尾蚴囊尾蚴微丝蚴结合生殖 抗原变异片利共生生物源性线虫土源性线虫永久性寄生虫 多宿主寄生虫外寄生虫披鞘幼虫带虫免疫变态 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成熟前驱虫滞育 、翻译学名: 1 .大片吸虫2.猪蛔虫 3 .长角血蜱 4 .节片戴文绦虫 5 .环形泰乐虫 6.分体属 7.血矛属 8. 棘球属 9. 牛蜱属10.隐孢属 11.环形泰乐虫12.长角血蜱13. 羊鼻蝇14.莫尼茨属15.囊尾蚴 1. Davainea proglottina 2.Theileria annu lata 3.Ascaris suum 4. Fasciola hipatica 5.Haemaphysalis Iongicornis 6.Boophilus 7.Cryptosoridium8.Ech in ococcus9.Haem on chus 10.Schistosoma11. B.trigo no cephalum12. Clonorchis 13. Dicrocoelium14. Eimeria15. Ascaris suum 、填空 1 ?羊住肉孢子虫,呈卵圆或椭圆形,主要寄生于食道、膈肌和心肌。 2 .弓形虫的包囊型虫体出现在慢性病例或无症状病例。 3 .牛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下段和整个大肠的上皮细胞内。 4. 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家兔的肝胆管上皮细胞内。 5. 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的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内。 6 .犊牛患住肉孢子虫病时,剖检可见全身消瘦、血液稀薄、高度贫血、肝脾肿大。 7.牛环形泰勒虫以全身出血、第四胃黏膜溃疡和全身淋巴结肿大为共有的病理变化。 8 .牛巴贝斯虫的典型虫体是红细胞内的两个梨子形虫体尖端相对形成钝角角。 9. 双芽巴贝斯虫的典型虫体是红细胞内的两个梨子形虫体尖端相连成锐角角。 10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又称为“塔城热”、“红尿热”或“血红蛋白尿热”。 11.火鸡组织滴虫主要寄生于鸡的盲肠和肝脏。 12 .怀孕牛感染牛胎毛滴虫后,胎儿死亡并流产。 13 .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 ________ 内。 14 .动物患伊氏锥虫病时,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并充血,断面呈髓样浸润。

犬猫血液学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生理:年龄性别差异,缺氧,妊娠影响 病理:增多:脱水,血浆容量减少 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2、血红蛋白HGB: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3、红细胞比容: 增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浓缩,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见于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白细胞计数WBC 增高:生理性增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 病理性增高:急性感染和炎症,类白血病反应,酸中毒,严重烧伤,手术后,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 减少: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接触性射线,某些药物,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狼疮 5、中性粒细胞: 增多:生理性: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新生动物、发情期、妊娠中晚期、分娩病理性: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失血或溶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增生,见粒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减少: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贫血,射线 6、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变态反应,如过敏、哮喘;寄生虫,尤其组织内寄生虫,皮肤病,如、湿疹;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它传染病的恢复期,肾上腺功能减退 减少:意义不大,激素治疗 7、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减少:无意义 8、淋巴细胞 增多:幼犬生理性增多;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9、单核细胞 增多: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无临床意义 10、血小板PLT 增多:炎症,肿瘤,外伤,手术,剧烈运动,骨髓增殖综合症,慢性粒细胞血红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免疫性破坏,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兽医传染病学

2010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 兽医硕士 《兽医传染病学》 I . 考查目标 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对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兽医传染病学的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一、兽医传染病学总论 通过学习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的一般性措施,理解传染病从个体发生发展到群体发生发展(流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根除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以这些理论方法为指导,制定特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对策或措施。 二、兽医传染病学各论 了解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措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重大动物疫病、外来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兽医传染病学总论30% 兽医传染病学各论7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理解 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简答题 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分析论述题 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填空题 30个空,每空0.5分,共计15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编动物传染病总论 感染的概念和类型 传染病概念及其特征 传染病病程经过及其意义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的防控意义 传染病群体度量的基本指标及其意义 掌握传染病三间分布类型及其防控意义 传染病综合性防控措施制订的基本原则 疾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消灭的定义 传染病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和发病时应急处理措施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在传染病诊断中的优缺点 传染病诊断中的常用术语 临床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的常用技术及其结果分析方法 患病动物隔离、疫区封锁和疾病净化的定义、操作程序和处理措施动物检疫的概念和类型 疫苗类型和选用原则 免疫程序定义、制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传染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传染病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评价的方法 第二编动物传染病学各论 一、重要的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动物传染病试题集与答案 一.选择题 1、近20 多年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取得了显著进展,1996 年1月16 日,我国正式宣布消灭了下面哪个疫病(),这是继牛瘟之后我国第二个消灭的动物传染病。 A .猪瘟B.鸡新城疫C.禽流感D.牛肺疫 2、1956 年,在我国宣布消灭了第一个动物传染病是(),为我国近代兽医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A.猪瘟 B.鸡城疫 C.牛瘟 D.牛肺疫 3. 在猪病防制中,我国研制的()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想的猪病疫苗。 A猪蓝耳病B.猪瘟C. 猪流感D、猪伪狂犬病 4. 我国第一个获批准的兽用基因工程菌苗是防制下面哪个疾病的?() A .猪大肠杆菌B.猪沙门氏菌C.猪副伤寒D. 猪痢疾 5.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在防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效果不错。 A. 猪瘟 B.猪伪狂犬病 C.猪流感 D.猪蓝耳病 6.()是由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A 小鹅瘟B.鸭瘟C.禽流感D. 新城疫 7. )是1984 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严重危害养兔业。 8. 1997 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已于1998 年1 月起正式实施,该法规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c A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9.生物安全包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领域3 个方面。 A. 生物技术B 、基因芯片C、基因工程D.预防接种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生可疑性炭疽后,应取()进行送检。D A.肝脏、 B.心脏、 C.肺脏、 D.耳朵或天然孔渗出血 2.急性猪肺疫的特征性病变是()A A.纤维素性肺炎、 B.坏死性肠炎、 C.脾肿大,边缘梗死、 D.坏死性肝炎 3.生产上一般采用()进行布病的检疫B A.琼扩试验、 B.试管或平板血清凝集试验、 C.中和试验、 D.ELISA 4.猪丹毒主要发生于()B A.仔猪、 B.架子猪、 C.怀孕后期母猪、 D.香猪 5 猪喘气病是由()引起D A.猪喘气病病毒、 B.猪丹毒杆菌、 C.衣原体、 D.猪肺炎支原体 6.牛流行热又称()A A.三日热或辐射热、 B.五日热、 C.七日热、 D.无高热 7.破伤风是由()引起C A.魏氏梭菌、 B.溶血梭菌、 C.强直梭菌、 D. 巴氏杆菌 8.大肠杆菌有()血清型D A.1 个、 B.2 个、 C.3 个、 D.多个 9.猪伪狂犬病侵一个猪场后,往往难以彻底根除,其根本原因是()B A.病毒毒力太强、 B.动物健康带毒、 C.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太强、 D.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10.仔猪水肿病的特征病变为()D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犬猫的正常生理值

————————————————————————————————作者:————————————————————————————————日期:

附录1 犬猫正常生理值 项目参考值(Reference Range)犬(Canine)猫(Feline) 寿命 性成熟 繁殖适龄期限繁殖期 发情持续时间排卵时间 妊娠期 产仔数 新生仔体重哺乳期 体温(股内侧)呼吸数 心率10~20岁 雄性10~12月龄 雌性7~9月龄 1~2岁 6年 4~13天 发性情后2~3天 58~63天 1~20只 200~500克 50~60天 37.5~39.0℃ 10~30次/分 70~120次/分 8~20岁 雄性7~9月龄 雌性5~8月龄 10~12个月 6年 3~10天 多在交配刺激后24小时 58~63天 3~6只 90~140克 45~60天 38.0~39.0℃ 20~30次/分 120~140次/分 附录2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正常值 血液项目和单位 (Haematology & unites)参考值 (ReferenceRange犬(Canine)猫(Feline) 红细胞(RBC)×1012/L 血细胞比容(HCT)L/L 血红蛋白(HGB)g/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1012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 白细胞(WBC)×109/L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 neutr)%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单核细胞(Mon)% 淋巴细胞(Lym)% 嗜酸性粒细胞(Eos)% 嗜碱性粒细胞(Bas)% 血小板(P)%5.5~8.5 0.37~0.55 120~180 60~77 19.5~24.5 32~36 6.00~17.00 60~77 0~3 3~10 12~30 2~10 少见 200~900 5.0~10.0 0.24~0.45 80~150 39~55 13.0~17.0 30~36 5.50~19.50 35~75 0~3 0~4 20~55 0~12 少见 300~700

家禽原虫病及其危害

家禽原虫病及其危害 原虫: 单细胞动物,整个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营独立的自由生活,只有少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原虫虫体微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形态因种而异,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形态也可完全不同,呈柳叶状、长圆、椭圆或梨形等,有的原虫无固定形状,经常变形,具有多形性。 原虫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原虫的运动器官有鞭毛、纤毛、伪足(一种临时性器官,可以引起虫体运动以捕获食物)和波动嵴(是孢子虫定位的器官,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4种。 原虫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常见的家禽原虫病: 鞭毛虫病中的组织滴虫病(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引起的疾病),孢子虫病中的球虫病、隐孢子虫病、鸡住白细胞虫病(住白细胞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原虫病)、弓形虫病(由刚第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都是中间宿主,猫科动物是终末宿主)、肉孢子虫病(肉孢子虫属的病原寄生于寄主的肌肉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广泛寄生于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中间宿主有禽类、啮齿类、爬行类等,终末宿主是肉食类动物)。

一、组织滴虫病: (一)概念: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引起的疾病。发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鸡冠呈暗红色,所以又称黑头病或传染性盲肠肝炎。多发于火鸡和雏鸡,成年鸡也能感染。 (二)病原形态:火鸡组织滴虫为多形性虫体,大小不一,近圆形或变形虫形,伪足钝圆。无包囊阶段(包囊:一些原虫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后进入一个静止阶段,这种静止期的虫体叫做包囊。包囊形成有利于原虫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盲肠腔中的肠腔型虫体直径为5~16微米,常见一根鞭毛。肠和肝组织中的组织型虫体无鞭毛,8~21微米。 (三)生活史:火鸡组织滴虫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被盲肠内寄生的异刺线虫吞食,进入其卵巢中,当异刺线虫排卵时,组织滴虫即存在卵中,并受卵壳保护。当异刺线虫被鸡吞入时,孵出幼虫,组织滴虫亦随幼虫走出,侵袭鸡体。(四)症状和病变:组织滴虫侵入盲肠壁繁殖后进入血流和寄生于肝脏引起的。潜伏期7~12天,最短5天,常发生于11天。病禽呆立,翅下垂,步态蹒跚,眼半闭,头下垂,怕冷,下痢(动物腹泻,粪便较稀),食欲缺乏。疾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呈暗黑色。病程持续1~3周,痊愈过后的鸡体内扔然有组织滴虫,带虫者可达数周或数月向外排虫。 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引起盲肠炎和肝炎。导致盲肠肿胀,肠

宠物生化分析仪血液常规检测项目与临床意义概要

宠物生化分析仪血液常规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r-谷氨酰转移(r-GT)、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KP) 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 心:乳酸脱氢酶(LDH)、血钾(K)、血钙(Ca)、肌酸激酶(CK-NAC) 血糖血脂:葡萄糖(GLU-0X)、甘油三脂(TG)、酮体、胆固醇(CHOL)、果酸胺(FM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 电解质:钠(Na)、氯(Cl)、碳酸氢盐、镁(Mg)、无机磷(P)、钙(Ca) 胰腺:淀粉酶(AMY) 内分泌:碱性磷酸酶(AKP)、肌酸激酶(CK-NAC)、葡萄糖(GLU-0X)、 胆固醇(CHOL)、钙(Ca)、磷(P)、钠(Na)、钾(K)、镁(Mg) (一)总蛋白(TP)犬猫 参考值: 54-78 58-78 临床意义:增高:呕吐、腹泻、休克、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营养不良、消耗增加、肝功能障碍、大出血、肾病 (二)白蛋白(ALB) 参考值: 24-38 26-41 临床意义:增高:严重失水、血浆浓缩 降低:急性大出血、严重烫伤、慢性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妊娠 (三)谷草转氨酶(AST) 参考值: 8-38 0-20 临床意义:增高:心肌梗塞、肺栓塞、心肌炎、心动过速、肝胆疾病、感染、胰腺炎、脾肾或肠系膜梗死 (四)谷丙转氨酶(ALT) 参考值: 4-66 1-64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药物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管炎 (五)碱性磷酸酶(AKP) 参考值: 0-80 2.2-37.8 临床意义:增高:骨折愈合期、转移性骨瘤、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或肝癌、甲亢、佝偻病 降低:重症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 (六)肌酸激酶(CK-NAC) 参考值: 8-60 50-100

犬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一)

犬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一) 摘要介绍了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3种犬类传染病的发生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防控措施,对加强犬类主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防控措施 近年来,养犬数量急剧增加,以狂犬病为主的犬类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据媒体报道,2004年以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在某些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也表明,狂犬病的病死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且有发展蔓延的趋势。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对犬类主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畜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常见的3种犬类传染病 1.1犬瘟热 犬瘟热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病毒传染病,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以及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1-2]。部分病例在病的后期呈现神经症状。该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是当前对犬危害性最大的疫病。 该病的病原体为犬瘟热病毒,对热和干燥较敏感,55℃30min可灭活,阳光直射14h灭活。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多发,另外,气候突变、阴雨潮湿、冷热不定也是诱发因素。各种年龄、品种的犬都可感染,但以幼犬最易感染。病犬和带毒犬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病犬体温升高,呈双相热型(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1~2d后降至常温,2~3d后体温再次升高)。病犬表现精神沉郁,有明显的卡他性鼻炎和结膜炎症状,鼻孔流水样分泌物。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病犬常呕吐,初期大便干燥,而后开始下痢,粪呈水样,混有黏液或血液,有的病犬后期可能出现肌痛、肌痉挛、抽搐、共济失调、圈行等神经症状。 1.2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犬传染性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犬的血液中,病犬和带毒犬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季较多见。1岁以内的幼犬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犬感染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 本病发病初期体温较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眼鼻有脓性分泌物。病犬渴欲明显增加,常见的有呕吐、腹泻、腹痛、呻吟、口腔黏膜充血、牙龈出血和扁桃体肿大,胸腹下有时可见皮下水肿等症状,若呕吐和粪便中带有血液,多预后不良,病犬常在1~2d内死亡。 1.3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机体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衰竭死亡。 该病病毒对各种抗生素有一定的抵抗力,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过发病和带病毒的犬或其他动物的咬伤、抓伤后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犬(畜)的唾液也可感染。 该病临床症状分狂暴型和沉郁型2种。狂暴型先期表现反常不安、异嗜,但体温无明显变化,唾液增多、采食量减少3]。怕光、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使唤,约2~4d后表现神经兴奋,攻击人畜,大量流涎、口渴,出现恐水症状,兴奋不安、无目的乱跑。随后,下颌下垂,舌伸出口外不能采食,尾巴夹在两腿中间,最后麻痹昏迷,衰竭而死。沉郁型主要表现麻痹较早,病程快,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张口流涎、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症状,经2~4d后死亡。 2防控措施 2.1政府高度重视 养犬数量的快速增加,加之防控措施不力,给一些犬类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犬病防治工作力度,对犬类实行限养、禁养政策,认真贯彻“养好犬、管

宠物尿常规化验单各种符号的意义

一、宠物尿常规化验单各种符号的意义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尿白细胞酯酶; NIT:尿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葡萄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尿胆红 素; ERY:尿红细胞; BLD:尿潜血。 报告栏中:neg:阴性; norm:正常; 2+:两个加号“++”; 0.75g/L:每升尿 液中含0.75克被检物质; 3mmol/L:每升尿液中含有3毫摩尔被检物质; 150/μL:每微升150个。 尿常规化验单镜检部分:WBC:白细胞; RBC:红细胞; 0-3/HP:每高倍镜视野检 出某种成份(细胞或管型)0-3个; 3~5/LP:每低倍镜视野检出某种成份3~5 个。 二.、宠物血液生化的意义 1.血糖【正常值】3.9--5.9mmol/L(约60--110mg/dl)。【临床意义】对于胰岛素,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或过多有鉴别意义;对于监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 一定意义。 2.葡萄糖耐量【正常值】服糖后60分钟血糖<160mg/dl,(<9mmol/L)120分钟恢 复到空腹水平;各次尿中无糖。【临床意义】糖耐量曲线,对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3.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值】23--31mmol/L。【临床意义】对于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 酸中毒、碱中毒有一定意义。 4.尿素氮(BUN)【正常值】3.2--7mmol/L。【临床意义】判定肾功能。增高可见于 各种原因的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减低。 5.肌酐【正常值】88--177μmol/L。【临床意义】对急、慢性肾炎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6.肌酸【正常值】230--530μmol/L。【临床意义】肌肉严重损伤,肾脏重度损害或尿 闭时增高。 7.尿酸【正常值】119--238μmol/L。【临床意义】增高:临床多见于痛风、急性及慢 性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8.钾【正常值】3.5--5.3mmol/L。【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9.钠【正常值】136--145mmol/L。【临床意义】判定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方法 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难点: 统计学方法: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二、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4.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 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小结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调查的率 板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二、调查种类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1.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动物传染病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引起动物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疾病。 2.动物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⑴传染来源,⑵传播途径,⑶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疫病都无法发生与流行。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来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动物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⑴由活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⑵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这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⑶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浆细胞根据进入机体的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或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非易感动物变为易感动物,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极为不利。⑷耐过动物或治愈动物能够抵抗某一种特定的疫病这使控制与消灭动物疫病成为可能。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经验丰富的兽医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为传染病的扑灭与降低经济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⑹动物传染病具有一定流行规律,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多发而在夏季发病较少。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动物疫病的防空措施主

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查明、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 1、查明传染来源 动物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通过诊断查明传染来源是防疫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诊断(diagnosis)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就诊动物或动物群进行检查,对疾病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性质、发展和预后作出判断。诊断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基因检测)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动物变态反应)等方法。准确的诊断来自正确的思维、合理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对重大疫情,应全面了解、系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数据及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各有特点,疫病诊断方法多种多样,许多诊断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并未达到尽善尽美。因此,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结论准确无误。大型养殖场疫病的确定,应注重诊断的群体性。所谓诊断的群体性,是指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养殖场,在检出一例或少数几例某些疫病患病动物或 阳性动物时,要考虑全群染疫的可能性,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支原体性肺炎等疫病。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疾病研究、动物诊疗及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