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回国的若干史实考辨

合集下载

新中国建国史

新中国建国史

抗美援朝志愿军若干问题研究摘要:内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来源,去向,以及现状;目的:重温老一辈人的革命热情,关爱人民英雄的现实生活;写作方法:查阅相关文献,阅览新闻,真实经历。

关键词:抗美援朝,志愿军新中国建国史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征集及现状调查---英雄几何夕阳迟暮抗美援朝为大家熟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那么,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是怎么征集,志愿军参加了多少次战争,志愿军的伤亡是多少,当年的志愿军现状是怎样的?在这次的专题研讨中,我将就志愿军问题来讲诉我知道和收集的资料,为您还原志愿军历史。

一:志愿军的征集第一批入朝的38、39、30、42均为四野部队,第二批入朝的50、66分属四野和华野,第三批入朝20、26、27均为三野部队,其后各个野战军都派遣部队入朝轮战。

总的来说,初期以战备程度和距离远近为选拔标准,中后期各部轮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73%的野战军部队(按入朝前隶属关系,第1野战军4个军、第2野战军4个军另1个师、第3野战军6个军、第4野战军3个军、华北军区5个军、东北军区5个军)经受了现代条件同世界强敌作战的考验和锻炼。

其中参与战争最多的当属第38军,他是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准备,作战时间最长,在龙源里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获万岁军称号。

看到了英勇的志愿军的战绩,那么,志愿军的番号是怎么来的呢?最初,毛泽东想以“支援军”的名义出兵,而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民主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自古道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好打。

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感悟字

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感悟字

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感悟字近日,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一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首批117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被运回韩国,这对于两国而言都是一件历史性的事件。

这一时刻,使人不禁想到了韩战的惨烈和志愿军的英勇壮举,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回忆起历史,人们都能感受到参与韩战的所有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志愿军自1950年11月25日出兵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签约,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期间发生过数次战役,兵力从20多万逐步减少到7万。

而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志愿军军人们不惜流血牺牲,他们的铁血忠魂铸就了中国军人的不朽荣耀。

好景不常,关于志愿军烈士的墓地成为问题。

在韩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志愿军烈士在韩国的墓地常年遭受到破坏和侵犯,这也让这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烈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安葬。

拖拖拉拉的问题使相当一部分亲属、后代一直心怀不满,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既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他们家属的慰藉。

志愿军烈士的骨灰回到祖国的土地上,这代表着历史的正视和超越。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是在群体记忆和历史长河中,志愿军始终是中国光荣之旅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见证。

此次回国,不仅是中国对于志愿军烈士的文化责任,更是为了让志愿军烈士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尊重,是对于英烈精神的潜在繁衍和磨练,是对于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唤起和支持。

而回望过去,不得不感谢那些为英雄们寻找身后之事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军人、政府官员、研究者以及志愿者在寻找志愿军烈士的身后事。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这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烈士,在如此的岁月过后得以归来。

总的来说,关于志愿军遗骸回国,更多是对于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烈和他们的家属的一种永恒的怀念和缅怀。

然而,历史的重复会让我们永远牢记英烈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让我们敬仰他们的精神,珍惜他们所贡献的和平与安宁。

同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乱象和困难,让我们反思和珍惜现在的幸福和稳定,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对于的贡献。

1958年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秘闻

1958年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秘闻

龙源期刊网 1958年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秘闻作者:周斌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6期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陆陆续续从朝鲜撤出了大批部队。

但到1956年4月时,在朝志愿军部队还有44万人之多。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动提出志愿军全线撤军。

1958年10月26日,志愿军最后一列运兵列车回国。

爱护朝鲜一草一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志愿军从踏入朝鲜第一天起,就一边作战,一边有组织地在战斗间歇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劳动、建设家园。

尤其是1953年停战后,基本上所有的志愿军部队,都参与过朝鲜的援建工作。

据统计,志愿军在朝鲜修筑了1850公里坑道,开挖了6240公里的各种堑壕、交通壕,构建了10万个地堡,光是挖出来的土方就有6000多万立方米。

停战后,志愿军派出了大批工兵,在曾经是战区的地方排雷,平整农田,填平田中的炸弹坑,帮助朝鲜民众盖房子,修学校,使他们尽快恢复生活、生产。

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帮助朝鲜人民修复被打得稀烂的铁路网,新建和修复了大小桥梁1300余座,重铺了铁路线、新建了火车站,迅速恢复了朝鲜的铁路交通运输。

志愿军工程兵部队重点建设了平壤、咸兴、元山等朝鲜大城市。

志愿军官兵们提出“以建设祖国首都北京的劲头建设平壤”的口号。

仅在平壤一地,就修建了内阁综合办公楼、医院、大学等各种建筑20多万平方米。

唯一一个经过正式批准,为了爱情留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朝鲜姑娘爱上中国军人的事不在少数,只不过志愿军明文禁止跨国之恋而使得芳心只能暗许。

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姑娘吴玉实,与志愿军军人王兴复的爱情。

吴玉实的哥哥、弟弟参加人民军战死,因此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很有好感。

年轻的吴玉实经常跑到志愿军兵站去蹭看电影,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有水果、馒头吃。

20多岁的王兴复在兵站工作,平时也常去吴玉实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来二去两人有了爱情,吴玉实很愿意,吴家也支持。

当王兴复所在兵站准备回国时,他下了娶17岁的吴玉实为妻的决心。

中国志愿军遗骸回国观后感

中国志愿军遗骸回国观后感

中国志愿军遗骸回国观后感通过观看关于中国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我对这一事件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这些回骸的壮士们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英勇抗击侵略,其无私奉献和英勇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中国志愿军作为中国军队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无论是最初的参战动员,还是战场上的胜利,都离不开志愿军的勇气和牺牲奉献。

然而,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这些英勇的战士的遗骸一直未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的家属也一直期盼着能见到他们的遗骸。

如今,中国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谨慎努力,成功地将志愿军的遗骸运回中国。

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不仅是对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烈们的最后致敬,也是对世界的有力宣示。

通过将志愿军遗骸回国,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国家尊严的坚守。

我观看了回国接收遗骸的仪式,亲眼目睹了将军们的挚友们含泪送别,也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尊重之情。

回国接收遗骸的仪式中,我也看到了许多社会各界的人们自发参与其中。

许多年轻人挥舞着鲜花和国旗,向英烈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些志愿军战士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回国接收遗骸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返乡,而是对国家历史和民族记忆的重整。

通过回骸,故国向英雄们告别,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是对英烈们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

在这个时刻,我想表达我最深切的敬意和哀悼之情。

志愿军遗骸回国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生命的英烈们。

我们应该将他们作为精神力量,铭记在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离始末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离始末

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由于美国缺乏诚意,未能就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停战后各国为解决朝鲜半岛外国军队的撤军问题、朝鲜统一等问题而进行的种种努力,都收效甚微,朝鲜
而停战后在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按
斗员转为和平
经济恢复和建作。

志愿军党委要求士兵们要以建设祖国的热情参加朝鲜重建工作。

广大志愿军战士积极帮助朝
沟和弹坑,平田,恢复耕种。

还帮助朝鲜人民修路、架桥、盖
车站等。

在朝间,志愿军新建和修复的大小桥梁超过1300座,仅在平壤一地就修建了内阁综合办公厅、医院、大学等各种建筑20多万平方米,还修复许多被破坏的水利工程,为朝鲜人民恢复家园和朝鲜的基
定进驻北平。

从此,中国共产党加快了争取民主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和筹建新中国的步伐。

以史为鉴,毛泽东所说的“进京赶考”绝不是一时的赶考,而是永无止境的赶考。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因此,全党更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赶考”意识,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答好新答卷,考出好成绩。

期 下 / 总第
主持人:高宏然。

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历程纪实观后感

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历程纪实观后感

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历程纪实观后感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题目:《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历程纪实观后感》近日,我国在韩国发现了大量志愿军烈士遗骸,经过了多方面的努力,最终这些遗骸成功归国。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而艰辛,但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烈士们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首先,从遗骸归国的过程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坚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从发现遗骸到回国,需要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障碍,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看到了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坚定决心,也看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个过程的主旋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从遗骸本身来看,我们看到了烈士们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这些遗骸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也是我们作为后辈应该铭记和敬仰的。

在遗骸归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烈士们的英勇和坚韧,也看到了他们的家人和亲友的思念和期待。

这种情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烈士们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从遗骸归国的影响来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烈士们的纪念和致敬,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的历史和贡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这个过程也加强了中韩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历程是一次感人至深的事件。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深刻认识到了烈士们的英勇和奉献精神。

这个过程让我们更加珍视历史和文化遗产,更加珍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同时,这个过程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传承文化,加强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始末(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始末(北京大学历史系)

2014-同声异气:中国1958年从朝鲜全部撤军方案的形成DIFFERENT INTENTIONS WITH ONE VOICE: THEMAKING OF CHINESE TROOPS’WITHDRAWALPACKAGE FROM THE DPRK IN 1958Tian Wuxiong | Ph.D. Candidate, Peking University1同声异气:中国1958年从朝鲜全部撤军方案的形成田武雄∗摘要:1953年朝鲜停战后,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未能就一切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达成协议。

尽管如此,至1955年底,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已将大部分军队从韩国或朝鲜撤离。

1958年2月,朝鲜和中国政府公开宣布中国军队将于年内单方面从朝鲜撤离完毕。

10月26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到中国,撤军行动完成。

表面上看,中朝宣布并实施这一撤军行动,旨在迫使联合国军也从韩国全部撤离。

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单方面撤军却有着相当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原因。

中国撤军方案的形成过程反映出1950年代中后期中国、朝鲜以及苏联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从毛泽东主动向金日成提议全部撤军、金日成先后提出两套撤军方案、中国对于撤军方案的取舍和修订、待苏联同意后毛泽东才答复金日成以及并非全部志愿军留驻中国东北等细节中可以清楚读出,在中朝“团结友谊愈臻巩固”的话语背后,各自利益的不同考量与诉求。

关键词:毛泽东金日成苏联志愿军联合国军/美军Different Intentions with One Voice:The Making of Chinese Troops’ Withdrawal Package from the DPRK in 1958Tian Wuxiong(History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It is known that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CPV) was completely withdrawn from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in 1958 while its opponent the United Nations forces were still stationed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Yet how Chinese troops’ withdrawal package was made is ambiguou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tails surrounding the making of the 1958 withdrawal package. It focuses on Mao Zedong’s initiated proposal of the withdrawal, two of Kim Il-sung’s draft plans for the withdrawal, China’s choice to Kim’s plans and its specific revisions to the selected plan, China’s negoti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on the withdrawal and the destinations of the withdrawn Chinese troop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making of CPV’s withdrawal package from the DPRK in 1958 clearly shows that, behind the discourse of China and the DPRK’s “unity and friendship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solidated”, the two sides still had their own respective benefits and intentions. Key Words: Mao Zedong, Kim Il-sung, Soviet Union, CPV, United Nations forces∗田武雄(1984-),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志愿军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至撤军回国历时8年

志愿军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至撤军回国历时8年

志愿军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至撤军回国历时8年。

赴朝作战是兵贵神速,秘密行动;撤离朝鲜是惊天动地,热情欢迎。

作为一名最后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我感到欣慰和自豪。

1957年毛主席和金日成同访苏联时商定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

1958年2月,周总理率陈毅、粟裕、张闻天等同志访问朝鲜后,接着到志愿军总部,对撤军工作亲自作了部署。

周总理一行回国时,我还有幸在朝鲜参加了夹道欢送。

当年4月,正式宣布志愿军在8月至10月分三批撤离朝鲜。

当时我是志愿军司令部直属的通信枢纽部电报站电传电报员、一分队代理分队长。

撤军开始,我就调到司令部机要科直接管理一部电传电报,保持与北京总部联络,也是唯一保留的一部有线电台。

我们只有3人,坚持到发完最后一份电报。

我是随司令部及部分直属分队于10月20日乘回国倒数的第二列火车回到大连,住在青春街八一疗养院,仍由我那个分队与总部联系,发完最后一封电报。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宣告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在回国途中,无论是朝鲜的欢送,还是国内欢迎的人民群众都是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特别热闹。

我曾在朝鲜一个火车站被欢送的群众抬起来多次抛向空中,让我激动不已,他们那样亲切、那样热情,不是亲人更胜似亲人,那种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动万分,终身难忘!志愿军总部撤回大连后,首长回北京汇报安排善后事宜。

到1959年1月上旬的一天(记不清哪一天了),我刚从报房下班,就通知我去参加宴会,我有些惊讶,又不是过节搞什么宴会呢?原来是志愿军总部和所有直属部队,分若干个宴会的分会场,还安了有线广播喇叭,宣布宴会开始。

请杨司令员讲话,杨勇司令员大声说:“同志们,我宣布志愿军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宣布了志愿军建制正式撤销。

党和国家对志愿军干部战士非常关心,全部做了安排。

干部分到全军各单位,战士有人到了试验基地,有的考了军校,绝大部分复员安排进了工厂。

我考了军校,并被录取,于1959年2月上了当时武汉的汉口技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回国的若干史实考辨田武雄【摘要】: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由朝鲜撤军回国问题,学界目前一些著述在金日成所提撤军的两个方案、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撤军人数等问题上,或存争议,或语焉不详。

经笔者考证,金日成所提两个方案,一是由朝鲜提议撤军;二是由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议撤军。

从朝鲜撤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5个军,两个军留驻中国东北,其余则驻扎在远离中朝边界的中国内地。

撤军人数含后勤保障人员,计25万余人。

(本文原载于《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此为作者赐稿)摘要: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全部撤军回国的若干重要史实,学界目前或鲜有研究,或存在诸多疑点。

如对金日成所提两套撤军方案存在误读,缺乏深入分析;对撤军回国后的驻地避而不谈;关于撤军人数,有多种说法。

经过考辨,笔者认为金日成所提两套方案差异的实质是由朝鲜主动提出撤军要求还是由中国主导提议撤军,其差别反映了这一时期中朝之间颇为微妙的关系。

撤军回国的五个军,两个军留驻东北,其余则驻扎在远离中朝边界的内地。

撤军人数含后勤保障人员,其总数为25万(余)人。

关键词:撤军方案回国驻地撤军人数中朝关系毛泽东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

但至1957年底,尚有数十万中国军队驻扎朝鲜。

1958年,这些部队分三批全部撤军回国。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次撤军行动的一些关键史实,如金日成提出的两套撤军方案及其差别、撤军回国后的去向、撤军人数等问题或鲜有研究,或存在诸多疑点。

综合运用新近解密的多国档案、近年出版的中国领导人文献以及各种内部书刊资料,笔者尝试对中国志愿军1958年撤军行动的若干史实辨伪正误并作初步梳理,以弥补既有研究之不足。

一、金日成所提两套撤军方案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集体撰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1957年11月毛泽东与金日成在莫斯科就1958年内全部撤离中国人民志愿军达成一致。

从莫斯科回国后,金日成分别于12月16日和25日两次致信毛泽东,“先后对志愿军撤出朝鲜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由朝鲜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主张,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一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要苏联在联合国提出主张,以推动联合国采取行动。

”[1]从这段表述来看,金日成所提两套方案的差别在于:是由朝鲜政府发表声明提议双方撤军,还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提出撤军要求。

然而,对照毛泽东1958年1月24日给金日成的回信[2],很容易发现这段表述是不够准确的。

毛泽东在回信中首先指出,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中所提方案较好,中方对这一方案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接下来毛泽东逐条陈述了这些意见。

在第一条意见中,毛泽东写道: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要求…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的确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便于苏联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内提出主张,推动联合国采取行动。

[3]但是,这个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把整个联合国作为同我们敌对的一方,而实际上派出侵略军队组成联合国军的,只是少数联合国的成员国。

因此,我们建议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4)可见,“但是”之前的语句是毛泽东在转述金日成12月16日信中所提方案并对其优点加以肯定。

“但是”之后则是毛泽东对这一方案的不同看法。

最后,毛泽东提出了中方的建议。

不难看出,上述《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第二个方案才是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所提的方案,而第一个方案则是毛泽东在金日成所提方案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后所建议的方案,并非金日成12月25日来信所提方案。

《抗美援朝战争史》对于金日成两次来信所提方案的表述显然源自毛泽东的回信,但却是一种误读。

2013年底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可以进一步印证笔者这一看法。

据《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288页页下注释,金日成在1957年12月16日致信毛泽东,信中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的具体步骤与措施提出以下意见:“首先,由我国最高人民会议向联合国致信,提议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由朝鲜撤退。

其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上述提议,并宣布在1958年底以前撤完。

其次,周总理来访我国,由朝中双方发表共同公报时应包括这一问题。

”[5]另外,金日成曾于1957年12月17日向苏联驻朝鲜大使普扎诺夫(А. М. Пузанов)通报了12月16日给毛泽东写信的内容。

金日成在通报时所说的撤军方案是:1958年1月召开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将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于1958年内从朝鲜撤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致函联合国,要求美军从南朝鲜撤离。

[6]显然,这与《毛泽东年谱》中的表述有些出入。

《毛泽东年谱》中只字未提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向中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而是将朝方分别向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提出的撤军要求模糊化为朝方向联合国提议双方同时撤军。

[7]尽管如此,至少可以断定的是,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提出的第一套方案的要点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军的要求。

那么,金日成12月25日来信提出的第二套方案是什么呢?从毛泽东给金日成的回信其实已可以推断,第二套方案提议的方式应当不是由朝鲜主动提出撤军要求。

那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笔者目前尚无法看到信的原文。

据《周恩来传》披露,第二套方案的要点是:由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议双方撤兵,朝鲜政府声明同意和支持。

[8]显然,第二套方案与第一套方案相比,朝鲜由主动要求变为附议支持,而中国则由被动响应变为主导倡议。

这才是金日成先后所提两套方案差别的实质。

金日成之所以在提出第一套方案一周多以后,再次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另一套方案,恐怕是担心第一套方案太过凸显朝鲜的主体地位,令中国领导人感到不快。

故而在毛泽东未及答复前,又提出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方案备选。

如果两套方案的差别只是由朝鲜政府公开声明要求撤军,还是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提议撤军的话,金日成大可不必先后两次致信毛泽东。

《抗美援朝战争史》中的表述既与史实不合,又与逻辑和常识相悖。

从毛泽东给金日成的回信可知,金日成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毛泽东在回信中首先指出,由朝鲜“主动提出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要求,然后由中国政府响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是比较适宜的”。

因而,中方认为采用金日成“12月16日来信中所提出的方案较好。

”不过,如前所述,毛泽东并未完全接受金日成提出的方案,而是针对这一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在回信中,毛泽东建议把由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写信给联合国提出撤军要求的方式改为由朝鲜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要求双方撤军的方式。

其理由是应区分联合国和联合国军出兵国,不要与整个联合国为敌。

[9]这一建议在实际上回避了在联合国内讨论撤军问题的可能,从而避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再被谴责为“侵略者”[10]而被要求撤军的尴尬。

不过,对于朝鲜来说,可能失去了一次在国际舞台展现其和平姿态,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机会。

[二、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中朝双方迅速就撤军方案达成了一致。

1958年2月,周恩来率团访问朝鲜期间,中朝双方就撤军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行动即付诸实施。

1958年3月10日,在第一批部队撤离朝鲜前夕,志愿军司令部要求各部队做好撤军中的保密工作,并提出十条具体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不能透露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和任务等。

[12]6月10日,在第二批部队撤离前,志愿军政治部又正式发布《撤军政治工作三十条》,要求“加强保密教育”,“不得泄露军事秘密”。

[13]因而,长期以来,有关志愿军回国后的去向始终是个谜。

时至今日,《抗美援朝战争史》以及其他有关志愿军或者抗美援朝的著作或回忆录,对于志愿军撤军回国后的去向都语焉不详,甚至讳莫如深。

[14]那么,志愿军回国后何去何从呢?通过爬梳近年来出版的中共领导人年谱等资料,笔者才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确定将于1958年内从朝鲜全部撤军后,中国军方开始为撤军行动做准备。

1958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开会专门研究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问题。

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总部对撤军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1月28日,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向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交了报告,对各军回国后的驻防位置和志愿军直属机关的处理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5]为了扩大撤军行动的政治影响,并观察敌人动态,杨勇建议3月中旬开始撤出位于一线的第16军和23军。

“如情况无变化”,再继续撤离其他部队。

同时建议第19兵团与济南军区合并,“以充实济南军区的机构”。

至于志愿军一级机关,据杨勇在报告中的转述,原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曾向彭德怀建议志愿军撤回后,在长春成立吉黑军区。

杨勇认为这一建议的“好处是离朝鲜近,万一有事,再回朝鲜方便,同时东北的部队较多,可以分担一部分部队的训练任务。

缺点是只能照顾一个方面,不便机动。

东北是一个战役方向,设两个指挥机关,指挥不太方便,也不合乎目前精简的精神”。

同时,杨勇也否定了将志愿军一级机关“与沈阳军区合并”的方案。

杨勇指出,由于志愿军一级机关经过战争锻炼,积累了指挥和训练经验,且“机关干部素质还好,机构尚健全”,因此建议将其与武汉军区合并,作为机动的指挥机关。

因为“这样不仅能保存这个机构,而且能够应付意外的情况”。

[16]彭德怀看过杨勇的报告后,把它转呈给毛泽东。

2月3日,毛泽东阅后,批示:“退彭德怀同志。

此件看过”,并未明确表态。

[17]2月7日,总参谋长粟裕提出了关于志愿军撤军方案和回国后部署的两个方案报告。

2月13日,在主持第143次军委会议研究志愿军撤回国内部署方案时,彭德怀说,估计战争开始,第一线兵力过密不利。

因此,兵力配置,纵深可多一些,第一线疏散些,一处兵力不宜集中过多。

以迁就驻房为主,尽量不建新营房。

最后会议决定:“基本同意粟裕同志关于志愿军撤军方案和回国后部署方案报告的第二个方案。

在实施步骤上,应根据驻区气候条件,先撤回的部队驻东北,第二步撤回的部队驻华北,最后撤回的部队驻华中和四川,以便进行营房补修生产等工作。

”[18]可见,中央军委主要是根据全国总体兵力部署、驻地营房情况、驻区气候条件来确定撤军的先后顺序和回国后的驻防位置的。

据此,志愿军五个军(分别是第1、16、21、23、54军)回国后的去向大致已确定。

第一批撤回的志愿军部队将留驻东北,继续承担必要时防卫朝鲜的任务,其余大部分部队则将撤回远离朝鲜半岛的中国内地。

对于部队的撤出顺序,中央军委最终确定:“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

因为“先撤出第一线部队能迅速扩大志愿军的撤军影响,同时可以观察敌人的动态,最后撤出中间的部队以便应付意外情况。

”[19]这表明杨勇关于部队撤出顺序的建议部分地得到了军委的采纳。

2月14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准备就志愿军撤军问题与朝鲜政府进行协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