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主要技术(PPT195页)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技术PPT课件

第16页/共93页
人工输入的能量
第17页/共93页
5.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
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 生物
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
系统稳定性 高
开放性
封闭
净生产力 低
服从规律 自然规律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物、人类 人工调控 低 开放 高 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18页/共93页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生物群落 ( biotic community )
第23页/共93页
。
第24页/共93页
二、经度地带性 (主要受水分梯度的影响)如:我国从 东到西因距海远近造成水分的差异。相应分布着 湿润 森林 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等不同的植被类型。
第25页/共93页
三、垂直地带性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地势、热量和水 分等环境因子条 件会发生变化,相应物种的分布也会受到 影响。以台湾玉山西北坡为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群落依次 是:热带雨林 山地雨林 樟栎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 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 叶林 暖温带针叶林 亚高 山针叶林 山顶矮林 杜鹃灌丛。
第21页/共93页
群落的分布往往受环境梯度的制约,表现出明显 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在温度 和水分 的共同 走用下 的世界 植被分 布情况
第22页/共93页
一、纬度地带性 (主要受温度梯度的影响)北半球欧亚 大陆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加,热量减少,形成了以热 量为主的环境地带性分布,从南到北植被类型依次是:热 带雨林 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 林 草原 荒漠。
第14页/共93页
第15页/共93页
4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能量流 (energy flow) :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 外, 还输入人工辅助能。(见图) 物质流 (matter flow) :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 生物吸收并传递,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 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连续的物质流。 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信源 的信息产生,信道的信息传输和信宿的信息接受形成 信 息流。 价值流 (catipal flow) :价值可以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被 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可以在不同组分间转移。
人工输入的能量
第17页/共93页
5.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
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 生物
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
系统稳定性 高
开放性
封闭
净生产力 低
服从规律 自然规律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物、人类 人工调控 低 开放 高 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18页/共93页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生物群落 ( biotic community )
第23页/共93页
。
第24页/共93页
二、经度地带性 (主要受水分梯度的影响)如:我国从 东到西因距海远近造成水分的差异。相应分布着 湿润 森林 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等不同的植被类型。
第25页/共93页
三、垂直地带性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地势、热量和水 分等环境因子条 件会发生变化,相应物种的分布也会受到 影响。以台湾玉山西北坡为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群落依次 是:热带雨林 山地雨林 樟栎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 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 叶林 暖温带针叶林 亚高 山针叶林 山顶矮林 杜鹃灌丛。
第21页/共93页
群落的分布往往受环境梯度的制约,表现出明显 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在温度 和水分 的共同 走用下 的世界 植被分 布情况
第22页/共93页
一、纬度地带性 (主要受温度梯度的影响)北半球欧亚 大陆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加,热量减少,形成了以热 量为主的环境地带性分布,从南到北植被类型依次是:热 带雨林 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 林 草原 荒漠。
第14页/共93页
第15页/共93页
4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能量流 (energy flow) :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 外, 还输入人工辅助能。(见图) 物质流 (matter flow) :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 生物吸收并传递,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 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连续的物质流。 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信源 的信息产生,信道的信息传输和信宿的信息接受形成 信 息流。 价值流 (catipal flow) :价值可以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被 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可以在不同组分间转移。
生态农业精品PPT课件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1、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农 民积极创新 2、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 济作物 3、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 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4、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5、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通过运用高新 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 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 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 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 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 良品种的繁育。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取得的成果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粮食生产取得新突破 ❖农业基础建设得到提高 ❖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走在全省的前 列 ❖畜牧渔林业取得新突破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水果生产取得新突破 ❖专业合作组织取得新突破 ❖农村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 ❖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民生活 生产条件大改善
生态农业: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现代 农业模式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盛国荣
冯煜棋、林小燕、温文杰、罗柏林、黄尚、杨二
基本信息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的优势
小结
取得的成果
应对措施 存在的问题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什么是生态农业?
1、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在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 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下而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关于廉江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0---2003年,廉江市开始了农业生态化 发展的第一期规划,将发展农业生态化的 试点面积推广到了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 60%,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第一 期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到了 71.332亿元。
生态农业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

生态农业的内涵
一、生态农业必须是遵循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循环良 性农业。
二、生态农业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并进行全面规 划、协调的整体农业。
三、生态农业要建立一个高功能、高效益的人工生态系 统,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结合的高效益 农业。 四、生态农业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是技术 高度密集型的科学农业。
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产量
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一、立体复合型模式(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
二: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型模式。
三:资源开发利用型模式(大丰县沿海滩 涂养殖场的鱼-苇 -草-牧生态系统)。 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型模式(高坡栽种果树、茶树;缓 坡大力发展畜牧业;山谷低洼处精养鱼塘) 。
沼气站
人
沼 气
粪 尿
农户
沼液 蔬菜
茎叶 林地 沼 渣
鱼塘
前卫村“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 式
崇明五大生态农业实践模式
一是农、副、工、旅四业结合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二是以粮经作物高效组合为重点的粮经结合型生态农业 模式。 三是以特种水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农渔结合型生态农业模 式。
四是以节粮型特色畜禽为主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五是以农田林网化为主的农林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2月15 日上午6 时26分 20.12.1 520.12. 15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15 日星期 二上午6 时26分 1秒06:26:0120 .12.15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6时 26分20 .12.150 6:26De cember 15, 2020
生态农业PPT

1.1.1 农业环境污染的表现
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 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 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 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
1.1.1 农业环境污染的表现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 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在大气 中扩散和流失及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 地膜年残流量近千吨。
1.3 农业环境监测
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 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的 一项工作。
1.3 农业环境监测
农业环境监测对象:
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
和水产养殖等。 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 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 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 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 物和水果、蔬菜、菜叶、烟草等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 农田大气监测。包括农田大气监测和乡镇村落大气监测。 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监测,主要是对危害农 业区的工业“三废”进行监测。 背景值调查测定,包括水体、大气、土壤、作物、沉淀 物背景值的测定。
*基质化
基质化是指利用经适当处理的农业废弃 物作为农业生产的基质原料。
*工业原料化
原料化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一个重要途 径, 其关键是依靠科技开发利用, 最大程 度的利用农业废弃物中有益的物质循环利 用,是未来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一个重要方 向。
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 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 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课件

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通过保护生态系统和 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农业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意义
1
环境保护
2
生态农业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
减少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
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 在近几十年内得到不断发展和推广。
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提供长期和可持续的农业 收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应用
生态农业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 推动。
技术创新
科技的进步可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但也需 要面对技术转化和推广的挑战。
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健康和可持续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业的发展至 关重要。
生态农业的案例分析
2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的农业生 态系统。
3 抗病虫害
通过生态措施和合理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降 低病虫害发生。
4 资源保护
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的特点
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高品质的农产品
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通常拥 有更高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有机蔬菜园
农田林业种植
基于生态农业原则的有机蔬菜园, 通过有机肥料和自然防治方法, 生产高品质健康的蔬菜。
农田林业种植结合了农业和林业 的特点,实现了农田的多功能利 用。
水产农业系统
水产农业系统集合了水产养殖和 植物种植,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 利用。
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 农业环境
1.1 农业环境污染 1.2 农业环境保护 1.3 农业环境监测 1.4 农业环境管理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1 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 造成的土壤污染,焚烧秸杆造成的环境污染 和土壤氮、磷、钾的缺失,大量畜禽粪便对 水体的污染,新兴的温室农业产生的塑料等 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3 农业环境监测
农业环境监测对象:
➢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
和水产养殖等。
➢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
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 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
➢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
农业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 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 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 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4 农业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
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 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 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2 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 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持良 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
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 业环境管理体制。
1 农业环境
1.1 农业环境污染 1.2 农业环境保护 1.3 农业环境监测 1.4 农业环境管理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1 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 造成的土壤污染,焚烧秸杆造成的环境污染 和土壤氮、磷、钾的缺失,大量畜禽粪便对 水体的污染,新兴的温室农业产生的塑料等 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3 农业环境监测
农业环境监测对象:
➢农用水质监测,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农村家畜家禽用水
和水产养殖等。
➢农田土壤监测,包括用来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
果、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农区森林、花 卉、药材、草料等的农业用地土壤。
➢农作物监测,以中国常见的水稻、小麦、玉米的粮食作
农业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 术等手段,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 的影响,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达到既 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的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4 农业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与
许多行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加强农业环境管理 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 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农业PPT(PPT41页)(1)
1.2 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 的各种手段,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持良 好的状态,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强化农业环境管理,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
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建立健全农 业环境管理体制。
《生态农业》PPT课件

韩国施肥高峰年为1997年,施肥量99万吨,2000 年比高峰年肥料用量减少21%
精选ppt
4
2、中国的农业能物投入变化:
1996比 1993
1999比 1996
农业机械 农村用电 化肥用量 总动力
+22.1% +37.5% +21.6%
+26.8% +26.7% +7.7%
• 2000年我国化肥消费量约4150万吨 • 至2003年我国化肥消费比2000年增加2650万吨 • 30年间化肥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1.66%
意图 16
农林间作系统
荔子-牧草精套选pp种t 系统
17
林-姜间精作选pp系t 统
18
林-菌间作系统(北京通州永乐店镇)
精选ppt
19
果-茶-精选鸭ppt共作系统
20
鸭群过多的危害
精选ppt
21
2.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 转化再生技术
利用食物链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 组建新的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 不同生物以多级多次转化利用,形成无废弃物 的生产体系.
精选ppt
5
• 2000/2001年度,世界平均施肥水平为91千克/公 顷,而我国为256千克/公顷,我国耕地面积仅占 世界总面积的9%,而施N+P205+K20总养分却占世界 总量的25%。
• 虽然我国施肥水平在世界排17位,但排世界首位 的爱尔兰耕地面积为107.9公顷,施肥水平为594 千克/公顷。
精选ppt
28
二、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1、肥料、农药、薄膜的生态化改造
– 控效肥料 – 生物肥料 – 新型农药 – 降解膜
精选ppt
4
2、中国的农业能物投入变化:
1996比 1993
1999比 1996
农业机械 农村用电 化肥用量 总动力
+22.1% +37.5% +21.6%
+26.8% +26.7% +7.7%
• 2000年我国化肥消费量约4150万吨 • 至2003年我国化肥消费比2000年增加2650万吨 • 30年间化肥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1.66%
意图 16
农林间作系统
荔子-牧草精套选pp种t 系统
17
林-姜间精作选pp系t 统
18
林-菌间作系统(北京通州永乐店镇)
精选ppt
19
果-茶-精选鸭ppt共作系统
20
鸭群过多的危害
精选ppt
21
2.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 转化再生技术
利用食物链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 组建新的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 不同生物以多级多次转化利用,形成无废弃物 的生产体系.
精选ppt
5
• 2000/2001年度,世界平均施肥水平为91千克/公 顷,而我国为256千克/公顷,我国耕地面积仅占 世界总面积的9%,而施N+P205+K20总养分却占世界 总量的25%。
• 虽然我国施肥水平在世界排17位,但排世界首位 的爱尔兰耕地面积为107.9公顷,施肥水平为594 千克/公顷。
精选ppt
28
二、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1、肥料、农药、薄膜的生态化改造
– 控效肥料 – 生物肥料 – 新型农药 – 降解膜
农业生态学ppt完美版

• 1749 Buffon (法,1707-1788) 《生命律》 • 1803 Malthus 《人口论》:食物与人口的关系 • 1807 Humboldt 《植物地理学》:植物分布与气候
条件的规律性 • 1859 Darwin《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学说创立 • 1866 Hackel(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生态学 • 1851 Vonpost(瑞典)样方法——种群定量研究 • 1863 Kerner 介绍研究群落结构和动态的方法 • 生态学一经诞生,立即分化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态
生物圈 景观
生态科学
生态系统 群落
经典生态学种群个体
生命科学
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生物科学分子
• 二、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5个阶段
• (一)生态学知识的累积阶段:生态现象描述
•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 Theophrastus (狄奥弗拉斯 特) 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古罗马 Pliny(公元23~79年)将动物分为陆生、水生、飞 翔三大生态类群。
会给芝加哥900多万市民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
和增加当地企业的材料运输成本。
• 几个疑问: • 什么是农业生态学? • 他和基础生态学有何不同? • 我们为何要学农业生态学? • 农业生态学有哪些知识内容? •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态学开始被从高楼深院中请出来,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态问题。 相对论、物质的不确定性原则、量子力学出现 Davenport(美)——动物群落生态(昆虫生态) 按环境特点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种植业、林、牧、副、渔、禽、鸟、虫、菌、微生物、各业是它的组成成分,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按环境特点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条件的规律性 • 1859 Darwin《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学说创立 • 1866 Hackel(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生态学 • 1851 Vonpost(瑞典)样方法——种群定量研究 • 1863 Kerner 介绍研究群落结构和动态的方法 • 生态学一经诞生,立即分化为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态
生物圈 景观
生态科学
生态系统 群落
经典生态学种群个体
生命科学
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生物科学分子
• 二、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5个阶段
• (一)生态学知识的累积阶段:生态现象描述
•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 Theophrastus (狄奥弗拉斯 特) 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古罗马 Pliny(公元23~79年)将动物分为陆生、水生、飞 翔三大生态类群。
会给芝加哥900多万市民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
和增加当地企业的材料运输成本。
• 几个疑问: • 什么是农业生态学? • 他和基础生态学有何不同? • 我们为何要学农业生态学? • 农业生态学有哪些知识内容? •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态学开始被从高楼深院中请出来,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态问题。 相对论、物质的不确定性原则、量子力学出现 Davenport(美)——动物群落生态(昆虫生态) 按环境特点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种植业、林、牧、副、渔、禽、鸟、虫、菌、微生物、各业是它的组成成分,各组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按环境特点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海南省的胶||茶;
d.种植业||食用菌栽培,如农田种菇、 蔗田种菇、果园种菇等等。
(3)果园立体种植
④ 根系“一深一浅” 如:小麦||大葱
加农民收入。
泡桐与农作物间作----桐粮间作人工 生态系统。
在我国北部广大平原地区发展桐粮间 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灾害 性天气的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又 可缓解木材短缺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林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
亦称“干旱风”、“热干风”,“火 风”。它是一种在温暖季节出现高温、 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 气(干而热的风)。 干热风时,温度 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 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 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 至枯萎死亡。
➢作物间共生期 较短,不超过其 生育期的一半。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 ✓ 间套作组成的复合群体有效利用农业
资源。 ✓ 实行间套作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
力,增加物质和科技的投入,实现劳 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显著提 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2)增效
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的时空资源, 增加产出效益。
4.立体种植类型
// 间作 / 套种
(1)农作物立体种植
➢ 粮粮型:玉米//大豆,玉米//马铃薯; 小麦/玉米,小麦/玉米//甘薯
➢ 粮经型:小麦/棉花,小麦/花生 ➢ 粮饲型:水稻/紫云英,小麦/箭舌豌豆 ➢ 粮(经)菜型:小麦/西瓜,小麦/玉米/白菜,
马铃薯/玉米/白菜 ➢ 药田型:贝母//玉米,甘草//小麦,大蒜/贝母 ➢ 农菌型:玉米//食用菌,甘蔗//食用菌
桑基鱼塘系统模 式的复合关系
1. 多维用地技术: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 2. 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 3. 施肥技术
4.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技术; ➢ 生物防治技术; ➢ 化学防治技术; ➢ 物理防治技术
5、设施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建立保护设施,充 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作物 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6. 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1)沼气池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2)因地制宜开发薪碳林。 (3)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再生资源的利用
7、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① 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② 控制沙漠化技术; ③ 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
8、引进新品种,充实生态位技术
充实生态位是一种生物工程与生态工 程的结合,利于生产力成倍地提高。
(2)林地立体种植
➢ 林-胶-茶(经济价值高树种-橡胶-茶) ➢ 林农间作:桐粮间作,水杉//水稻 ➢ 林药间作:经济林与黄连、白术、人参、党参等间作 ➢ 林菌间作:林下种植食用菌
橡胶林下间作糯米香茶
糯米香茶是荫生 植物,具有粗生 快长的特点,适 宜在橡胶、槟榔 等林下种植,既 可以抑制杂草的 生长,又可以增
亦称 “林农间作”。充分利用人工林 行间和株间的空闲地,种植粮食或其他 农作物。
我国南方杉木造林时,多在幼林地种植 玉米、甘薯等二、三年,是以林为主的 林粮间作。河南一些地区为防风和减少 水分蒸发,在农田中每隔十几米栽植一 行泡桐或枣树等 。
a.吉林省的林||参
b.江苏省的林下栽种黄莲、白术、绞古 蓝、芍药等的林、药间作;
(2)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 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 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
作物分行或分带种植,可以分别管理。 带状间作较分行间作便于机械作业,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物间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组成人工复合群体,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
➢ 农田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模式 ➢ 农牧循环模式:猪沼果模式 ➢ 农村循环模式:生活废物循环模式 ➢ 城乡循环模式:工业废物循环模式, 城
市垃圾循环模式 ➢ 全球循环模式:碳汇林建造模式等。
(1)食物链延伸模式
利用秸秆和粪便生产食 用菌、蚯蚓、蝇蛆、沼 气等
(2)食物链阻断模式
阻断污染物的食物链浓 缩,在农田生产中可采用 种植花卉、用材林、草 坪等非食物生产模式, 在 水体可采用养殖观赏鱼 类的生产模式
第三章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模式: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
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 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注意:1)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2)生态农业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
按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分
景观层次的农业平面布局----景观模式 生态系统层面的组分物流联结----循环模式 群落层面的生物种群垂直结构-----立体模式 种群层次的生物链关系安排-----食物链模式 个体层面的动植物品种选择-----品种搭配模式
竞争。
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 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不同作物间相距很近或在田间不规则分
布,不便于管理。 混作的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
(4)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 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延长对生长季 的利用。
➢是集约利用时 间的种植方式。
增加农田绿色覆盖时间,减少土壤的 风蚀和水蚀。
利用和发挥作物间的有利相互关系降 低生产成本。
(3)增强作物群体的抗逆性 (4) 协调各类作物间争地的矛盾
(1)利用单作群体难以充分利用的环境资源
产
复合群体量单作来自体密度两种作物进行间混套作的可能结果:
(3)应用生态位理论发挥群体增产效益
选择生态位差异的作物进行搭配是 实现合理间混套作的基础。如:直 立与匍匐作物、深根与浅根、高秆 与低秆、豆科与禾本科。
9、污水自净工程技术
利用多级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形成 一种特殊的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如 污水灌溉、污水塘养鱼、污水种植水 生植物等,在利用污水增加生产同时 又净化环境。
二、多维用地技术
(一) 立体种植 1.间套作的概念
(1)单作 在同一田块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 式,叫做单作。
特点: •作物单一,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 条件要求一致,便于统一管理和机械作业。 •抵御不良环境条件能力较差。 •存在种内竞争。
d.种植业||食用菌栽培,如农田种菇、 蔗田种菇、果园种菇等等。
(3)果园立体种植
④ 根系“一深一浅” 如:小麦||大葱
加农民收入。
泡桐与农作物间作----桐粮间作人工 生态系统。
在我国北部广大平原地区发展桐粮间 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灾害 性天气的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又 可缓解木材短缺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调整林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
亦称“干旱风”、“热干风”,“火 风”。它是一种在温暖季节出现高温、 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 气(干而热的风)。 干热风时,温度 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 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 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 至枯萎死亡。
➢作物间共生期 较短,不超过其 生育期的一半。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 ✓ 间套作组成的复合群体有效利用农业
资源。 ✓ 实行间套作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
力,增加物质和科技的投入,实现劳 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显著提 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
(2)增效
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的时空资源, 增加产出效益。
4.立体种植类型
// 间作 / 套种
(1)农作物立体种植
➢ 粮粮型:玉米//大豆,玉米//马铃薯; 小麦/玉米,小麦/玉米//甘薯
➢ 粮经型:小麦/棉花,小麦/花生 ➢ 粮饲型:水稻/紫云英,小麦/箭舌豌豆 ➢ 粮(经)菜型:小麦/西瓜,小麦/玉米/白菜,
马铃薯/玉米/白菜 ➢ 药田型:贝母//玉米,甘草//小麦,大蒜/贝母 ➢ 农菌型:玉米//食用菌,甘蔗//食用菌
桑基鱼塘系统模 式的复合关系
1. 多维用地技术: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 2. 有机物循环利用技术 3. 施肥技术
4.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技术; ➢ 生物防治技术; ➢ 化学防治技术; ➢ 物理防治技术
5、设施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建立保护设施,充 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作物 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6. 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1)沼气池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2)因地制宜开发薪碳林。 (3)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再生资源的利用
7、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① 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② 控制沙漠化技术; ③ 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
8、引进新品种,充实生态位技术
充实生态位是一种生物工程与生态工 程的结合,利于生产力成倍地提高。
(2)林地立体种植
➢ 林-胶-茶(经济价值高树种-橡胶-茶) ➢ 林农间作:桐粮间作,水杉//水稻 ➢ 林药间作:经济林与黄连、白术、人参、党参等间作 ➢ 林菌间作:林下种植食用菌
橡胶林下间作糯米香茶
糯米香茶是荫生 植物,具有粗生 快长的特点,适 宜在橡胶、槟榔 等林下种植,既 可以抑制杂草的 生长,又可以增
亦称 “林农间作”。充分利用人工林 行间和株间的空闲地,种植粮食或其他 农作物。
我国南方杉木造林时,多在幼林地种植 玉米、甘薯等二、三年,是以林为主的 林粮间作。河南一些地区为防风和减少 水分蒸发,在农田中每隔十几米栽植一 行泡桐或枣树等 。
a.吉林省的林||参
b.江苏省的林下栽种黄莲、白术、绞古 蓝、芍药等的林、药间作;
(2)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 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 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
作物分行或分带种植,可以分别管理。 带状间作较分行间作便于机械作业,能够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物间的共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组成人工复合群体,有种内竞争又有种间
➢ 农田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模式 ➢ 农牧循环模式:猪沼果模式 ➢ 农村循环模式:生活废物循环模式 ➢ 城乡循环模式:工业废物循环模式, 城
市垃圾循环模式 ➢ 全球循环模式:碳汇林建造模式等。
(1)食物链延伸模式
利用秸秆和粪便生产食 用菌、蚯蚓、蝇蛆、沼 气等
(2)食物链阻断模式
阻断污染物的食物链浓 缩,在农田生产中可采用 种植花卉、用材林、草 坪等非食物生产模式, 在 水体可采用养殖观赏鱼 类的生产模式
第三章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模式: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
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 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注意:1)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2)生态农业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
按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分
景观层次的农业平面布局----景观模式 生态系统层面的组分物流联结----循环模式 群落层面的生物种群垂直结构-----立体模式 种群层次的生物链关系安排-----食物链模式 个体层面的动植物品种选择-----品种搭配模式
竞争。
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 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不同作物间相距很近或在田间不规则分
布,不便于管理。 混作的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
(4)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 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延长对生长季 的利用。
➢是集约利用时 间的种植方式。
增加农田绿色覆盖时间,减少土壤的 风蚀和水蚀。
利用和发挥作物间的有利相互关系降 低生产成本。
(3)增强作物群体的抗逆性 (4) 协调各类作物间争地的矛盾
(1)利用单作群体难以充分利用的环境资源
产
复合群体量单作来自体密度两种作物进行间混套作的可能结果:
(3)应用生态位理论发挥群体增产效益
选择生态位差异的作物进行搭配是 实现合理间混套作的基础。如:直 立与匍匐作物、深根与浅根、高秆 与低秆、豆科与禾本科。
9、污水自净工程技术
利用多级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形成 一种特殊的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如 污水灌溉、污水塘养鱼、污水种植水 生植物等,在利用污水增加生产同时 又净化环境。
二、多维用地技术
(一) 立体种植 1.间套作的概念
(1)单作 在同一田块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 式,叫做单作。
特点: •作物单一,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 条件要求一致,便于统一管理和机械作业。 •抵御不良环境条件能力较差。 •存在种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