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文本
芜湖市中心城区规划文本

芜湖市中心城区规划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8.11 2第二部分:芜湖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现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指导城市建设,特制定《芜湖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文本中带有下划线标识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芜湖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凡在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和规划说明三部分组成。
规划文本和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条规划依据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4.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4.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00年);4.5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年)》;4.6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4.7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0~2010年);4.8 《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年)》;4.9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8.11 34.10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洪泽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录一、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二、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洪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洪泽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土地利用状况 (1)第二节面临的形势 (2)第二章规划目标 (5)第一节社会经济目标 (5)第二节主要规划目标 (6)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7)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0)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0)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3)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7)第一节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 (17)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和布局优化 (18)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22)第一节统筹安排城镇村用地 (22)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3)第三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25)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27)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0)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34)第九章土地整治安排 (38)第一节土地整治 (38)第二节土地整治保障措施 (39)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1)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6)第一节行政措施 (46)第二节技术措施 (46)第三节经济措施 (47)第四节政策措施 (47)附则 (48)前言第一条县域概况洪泽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东经118°28′-119°09′,北纬33°02′-33°24′。
东接楚州、宝应、金湖;西与泗洪、泗阳隔洪泽湖相望;南临淮河入江水道,与盱眙毗邻;北濒苏北灌溉总渠,与清浦接壤。
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高东低。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河流纵横,沟渠密布,主要河流有淮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三河、草泽河、浔河、张福河等。
境内的洪泽湖是世界最大的“悬湖”。
规划文本内容doc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引导城市开发建设,合理使用城市土地,加强空间环境的有序组织,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指导偃师市中心城区东南片区的建设,依法实施规划管理,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东起天津路,西至迎宾路,北起商都路,南至滨河路,规划总用地约4.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和规模第三条功能定位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生态为特色的现代风貌新城。
第四条人口规模规划区人口规模为8万人。
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第五条规划结构规划结构概括为:“一核、五轴、五心、五片区”。
“一核”:由商业综合体、体育中心、城市公园、文化娱乐中心组成的城市公共核心区。
“五轴”:沿东明路城市滨水空间轴线。
沿华夏路、伊洛大道两条城市公共设施轴线。
沿上海路、迎宾路两条城市发展轴线。
“五心”:城市商业中心、公共活动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片区商业中心。
“五片区”:由城市主干路分割而成的多个居住片区。
第六条用地布局本次规划范围总面积为457.7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为443.17公顷,水域面积14.56公顷。
(1)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29.8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51.86%。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44.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01%,(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32.8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7.40%。
其中商业用地32.34公顷,加油加气站用地0.46公顷。
(4)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93.4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21.09%。
(5)公用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3.0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68%。
(6)绿地与广场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39.7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8.96%。
第一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第七条容积率控制二类居住用地小于3.0,公用设施用地小于1.0。
商业用地小于4.0,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小于1.5,中小学用地小于0.9。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三节县域交通规划 (10)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0)第五节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13)第六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4)第七节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8)第八节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 (19)第九节县域空间发展管制区划 (23)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6)第一节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26)第二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33)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35)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7)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41)第六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第七节近期建设规划 (43)第八节规划实施 (47)第五章附则 (48)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11年) (49)附表2:中心城区2015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0)附表3:中心城区203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1)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52)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指导大名县城乡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
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6、《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9、《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0、《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1、《大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2、《大名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年)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4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2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
XX行政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城市建 设用地
性质代码
用地性质
R
A
M
U
S 非建设 E 用地
E
R2
二类居住用地
A1
行政办公用地
M2
二类工业用地
U11 供水设施用地
S1
城市道路用地
E1
水域
E2
农林用地
合计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百分 比(%)
19.84 6.76 5.72 4.97 14.30 3.61 94.24 149.44
2.5 地形条件分析 15
2.6 生态资源分析 16
2.7 上层次规划解读 18
2.8 规划定位
19 8
2.1 规划区位与范围 2 现状解读
规划区位
区位:规划区位于涟源老城以东,紧邻娄涟高等级公路,是涟源市向 东对接娄底的门户地区。
31.8ha
河 水 涟
规划区位与范围图
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范围西到书院路,东以新中路为界,北至娄涟高等级公路, 南抵涟水河,总用地面积149.4公顷。其中核心区修规范围为31.8公 顷。
结论
城市东进:加速娄涟一体化进程 5
S I T E
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S I T E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图
1.2 城市东进
1 规划背景
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最近一版总体规划中确定了涟源市一轴、两心、三区的带形城市结构, 规划区位于其东西主要发展轴的中段,是“两心”中的行政文化中心 所在。
融城背景下的城东新区
娄涟对接关系图
1.1 娄涟融城
1 规划背景
湘中城市群
“建设湘中城市群,加速娄涟一体化”是娄底市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 战略构思,而涟源则是这一构思的重要连接点。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6-2020年)

全市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总占地面积187.47平方公里,其中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的文物保护面积近53.74平方公里,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堪称之最。
四、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
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
一、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战略决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发展方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西安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编制《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4安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4西安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5西安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7西安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8西安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表9西安市各县区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分解表10西安市各县区园地林地牧草地指标表附图1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3西安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4西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5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图6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7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8西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1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1.1中心城区现状与问题1.1.1城市发展现状(1)城市空间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组团模式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包括主城区(马家店、董市和仙女工业园),姚家港组团、江口组团,沿江呈组团式布局。
城市人口、主要职能和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主城区。
姚家港组团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发展化学工业为主,江口组团主要是以生活功能为主,而主城区是综合性城市片区。
这几个区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主城区规模较大,外围三个组团规模较小。
(2)组团间交通联系较弱主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较弱,联系通道较少,基本都只有一个道路相联系。
1.1.2现状建设用地分析2011年枝江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万㎡) 占建设用地(%) 人均(㎡/人)1 R 居住用地543.33 28.47 29.242 C 公共设施用地245.28 12.85 13.203 M 工业用地723.43 37.91 38.944 W 仓储用地46.70 2.45 2.515 T 对外交通用地15.69 0.82 0.846 S 道路广场用地221.85 11.63 11.94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4.39 2.85 2.938 G 绿地48.48 2.54 2.61其中:公共绿地34.86 1.83 1.889 D 特殊用地9.01 0.47 0.49合计城市建设用地1908.17 100.00 102.70注:2011年枝江中心城区人口为18.58万人(1)主城区主城区包括马家店城区、董市镇区和仙女工业园。
其中马家店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市最主要的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服务设施。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和省化铁路专用线之间,其中在迎宾大道以北为城市的产业区,迎宾大道以南为居住区。
滨江岸线整治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董市镇区位于马家店以西,通过318国道和马家店相联,镇区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也有少量工业用地。
赣州市水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文本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根据、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发展战略及建设方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生活居住区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公共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规划控制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章规划实行方略与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赣州中心城区水东片区旳发展需要,为顺利进行水东片区生态旳保护与都市开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文本(下称文本)。
第二条本次规划文本合用于水东片区23.4平方公里范围内旳各地块及各类用地建设旳规划管理工作。
规划区内开发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均应符合文本旳规定。
第三条文本波及旳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既有旳有关原则、规范指定旳,未波及旳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西省和赣州市旳有关法规、标精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_何帆_______________ 学号: 20100273 学院: 林学院专业班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论文标题: 城乡规划任课老师:周晓芳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第一章城市现状一、地理位置宁乡县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东与长沙市区(岳麓区、望城区)为邻,南接湘潭市(雨湖区)、韶山市等地,是湖南省内唯一与五个司机室市辖区相邻的县,东西跨度88公里,南北纵长69公里。
二、地形地貌宁乡县是雪峰山余脉向东北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有山地、丘岗、平原。
地表轮廓大体是北、西、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岗地平缓,东北低平开阔,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
县境内有沩水、乌江、楚江、靳江四条主要河流,其中沩水、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楚江、乌江是沩水一级支流,黄材水库为全国三大土坝水利工程之一。
宁乡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 8℃,平均相对湿度81%,年均降雨135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达1739.2小时。
三、政区建制宁乡县辖19个镇、14个乡,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湖南宁乡经济开发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金洲新区)。
四、人口状况宁乡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
2004年末总人口1307037人,其中男性674742人,女性632295人,男、女性别之比为106.7:100,年内出生14740人,死亡8913人,人口出生率11.4‰,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宁乡全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仫佬族、羌族、怒族、黎族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8%。
人口密度为450人/平方公里。
2010年全县户籍人口为136811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30780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0313人,增长4.61%,年平均增长率为0.45%。
全县常住人口[2]为1166138人,十年共减少79886人,下降6.41%(本次普查登记人口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居住本县的常住人口)。
五、社会经济情况2010年宁乡县GDP总量达到480多亿元,稳居全国百强县第73位,(湖南省内第三、中部百强县第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多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多元,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电脑数量分别达到了12辆/56台,超过了很多地级市。
2011年宁乡县GDP总量达640亿元,税收达63亿元(居湖南县域第二)在全国百强县上升5个名次。
位居第68位。
第二章城市用地规模规划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效地促进了中部城市发展轴线的隆起;随着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大河西先导区的建立,都使得处于长株潭“3+5”城市群核心区的宁乡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宁乡县紧抓发展机遇,在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下,确立了“抢擂先导区,决胜大河西,崛起中西部,挺进五十强”的战略目标。
为了适应宁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满足“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实现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03-2020)》的对接,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2、城乡统筹3、两型示范4、生态宜居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3、《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4、《宁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5、《宁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6、《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0修订版)。
7、国土部:应以“用地极限”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经济参考报)。
三、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到2030年,其中近期到2015年,中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四、规划范围包括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城郊乡、玉潭镇、历经铺镇、白板桥乡双江口镇等在内的全部或部分土地,面积大约112.61平方公里。
五、中心城区范围到2013年中心城区的面积大约29.46平方公里,范围详见规划图,附图1.六、用地规模预测1、通过长沙市与宁乡县统计年鉴可以得到部分人口数据见表1;表1 2007—2012 宁乡县人口综合增长率年份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机械增长数/人2284 1558 1726 2384 3430 3675机械增长率/‰ 2.61 1.34 1.54 2.68 3.34 3.83自然增长率/‰ 5.55 5.85 5.93 6.26 6.35 6.87综合增长率/‰8.16 7.19 7.47 8.94 9.69 10.70根据宁乡县十一五人口统计和十二五人口规划“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到2015年,将我县人口总量控制在141万以内,2011—2015年出生人口总量控制在8万人以内。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将控制在6‰以内。
”的文件要求,所以确定近期规划人口综合增长率9‰;中期规划人口综合增长率为8.6‰,远期规划人口综合增长率8‰。
宁乡县人口预测见表2;表2 人口预测情况2010 近期2015 中期2020 远期2030 人口综合增长率/‰8.94 9 8.6 8中心城区人口/人36 38.5 41.2 45.62、《宁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关于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预测和人口预测见表3、4;表3 用地规模预测2010 2015 2020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km224.5 42 75增加用地规模/km217.5 33用地增长率/% 71.4 78.5表4 人口规模预测2010 2015 2020 中心城区人口/人36 42 70增加人口数/人 6 28人口增长率/% 16.7 66.7根据《土地利用总体纲要》以及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应制定“用地极限”规划,对城镇化规模进行设定,并加以控制,得到对应的的阈值情况见表5;表5 阈值情况2015 2020用地增长率/% 71.478.5人口增长率/% 16.766.7阈值 4.3 1.23、根据《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宁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和《长沙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0修订版)》等文件,确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对应阈值为4、2、1.2,分别计算出对应的用地增长率见表6;表6 规划用地增长率2010 2015 2020 2030 中心城区人口/人36 38.5 41.2 45.6 阈值 4 2 1.2 人口增长率/% 7.0 7.1 10.7用地增长率/% 28 14.2 12.8根据任何预测都有误差与偏差,具有一定的弹性,确定宁乡县的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扩张速度分别为近期28‰,中期15‰,远期12‰。
得到本次规划范围的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见表7;表7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预测2013年近期2015 中期2020 远期2030 用地增长率/%28 15 12中心城区规模/km229.53 37.80 43.52 48.81七、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宁乡县最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发展比较快,到2013年城市建设用地29.46km2。
通过分析,城市内居住、工业、道路与交通设施、绿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五大类用地的构成比例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相比较,见附表8;表8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用地类别现状比例(%)规划比例(%)规定比例(%)居住用地38.43 35.79 25.0—40.0工业用地28.51 18.97 15.0—30.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3.09 14.22 10.0—25.05.896.35 5.0—8.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4.07 13.26 10.0—15.0 通过分析比较后得出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及问题:1、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8.43%,对于居住性城市来说基本合理。
规划采用科学合理的居住模式,适当的增加部分居住用地面积,将居住用地比例调整为35.79%。
2、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52%,符合比例要求。
宁乡县工业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规划通过调整工业模式,工业产业园化等手段,适当的增加工业用地,将工业用地比例调整为18.97%。
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9%,基本合理。
随着宁乡县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紧密度增加,规划应适当的发展并完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将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比例调整为14.22%。
4、绿地与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7%,不符合规定比例,也不符合城市的发展。
宁乡县应当营造更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创建美好城市环境,吸引外来经济投资,规划中提高绿与广场用地指标,将道路与广场用地比例调整为13.26%。
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89%,符合规定。
宁乡县作为全国百强县,比例偏小,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十三五规划的提出,规划应适当的开发一些科研、文化设施、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利民性用地,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例调整为6.35%。
调整后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工业、道路与交通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绿地与广场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基本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性,规划用地布局构成详见表9;表9 宁乡县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用地代码用地性质面积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现状规划现状规划R 居住用地1132.40 1752.51 38.43 35.79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73.79 310.84 5.89 6.35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61.98 103.99 2.10 2.15文化设施用地8.92 0.18教育科研用地91.43 135.64 3.10 2.77体育用地 3.42 0.07卫生医疗用地15.93 47.98 0.54 0.98社会福利设施用地4.24 10.40 0.14 0.19宗教用地0.21 0.49 0.01 0.01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65.00 289.78 5.60 5.92 M 工业用地839.81 964.52 28.51 18.97 W 物流仓储用地44.37 109.19 1.51 2.37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85.70 647.33 13.09 14.22 U 公用设施用地85.33 157.54 2.90 3.22 G 绿地与广场用地119.91 649.29 4.07 13.26其中:公园绿地90.35 463.27 3.16 8.96 H11 城市建设用地2946.31 4881.00 100 100第三章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和用地布局一、城市用地选择原则为科学合理,全面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及城市各项设施,用地选择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