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

合集下载

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
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关节炎、乏力等,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布氏杆菌病成为了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
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诊断布氏杆菌病,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易受其他交叉反应的影响。

细菌学检测则是通过分离和培养布氏杆菌来进行诊断,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脑脊液培养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操作繁琐,不适合于临床快速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其利用PCR技术对
布氏杆菌的DNA进行扩增和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能够在短时间内
得出结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引物链反应(LAMP)技术进行快速检测,进一步提
高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除了上述常见的检测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检测技术,例如免疫
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总的来说,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的
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会有更多更准确、快速、便捷的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出现,为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病原学(Etiology)
布氏杆菌-- G-阴性多形性球杆状细菌,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不运动 根据储存宿主菌种的不同分6个种: 羊布氏杆菌 (马尔他布氏杆菌) 致病力最强 牛布氏杆菌 (流产布氏杆菌) 致病力最弱 猪布氏杆菌 致病力次强 犬布氏杆菌 隐匿发病,复发/慢性化 绵羊附睾布氏杆菌 沙林鼠布氏杆菌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 病畜,以羊为主,包括绵羊、山羊、其次为牛(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我国主要为羊布氏杆菌病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主要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播,亦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病率2%-7%。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均参与 累及范围广,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最常见 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痊愈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逸免疫,被吞噬细胞带入新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多发性病灶阶段。感染灶的细菌再次入血导致复发。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 WHO统计:>50万人/年 中国: 地区分布: -常见于牧区,20~60年代,6000人次/年 -近年增多,主要在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东等地有流行区 主要流行类型: -羊型,其次为牛型,少数为猪型。 流产布氏杆菌、马尔他布氏杆菌为主要病原体
地区性: 牧区最多,半农半牧区次之, 农业区又次之,城市最低 职业性: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 季节性:春末夏初,家畜流产高峰后 1-2个月最多。
流行特点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布氏杆菌

布氏杆菌

抗原结构与致病力
(1)抗原结构:布鲁氏菌的抗原成分是复杂的, 目前还不可能搞清楚。光滑型布鲁氏菌具有M(马尔他 型)抗原和A(流产型)抗原。Miles等(1936),提取一种 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物质,它是由磷脂(PL)、精氨酸一 肽(AP)、含酪氨酸和色氨酸(S)组成的(PL、AP、S)。 AP成分对动物有毒力,而且被认为是A和M抗原成分。 还有报导采用超声波粉碎布鲁氏菌提取抗原,发现有 两种抗原存在,一种为布鲁氏菌细胞壁上存在的抗 原.另一种为糖脂多肽抗原(GLP)
生长特性
布鲁氏菌初代分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培养 基中常需加入血清、血液、肝汤、马铃薯浸液、 葡萄糖或泛酸钙等。专性需氧,适温37℃,最适 PH为6.6—7.4。流产布氏杆菌和绵羊布氏杆菌在 初代分离时尚需5%--10%CO2。具有5%血清的富 集培养基为流产布鲁氏菌2型和羊布鲁氏菌所必需。 本菌在初次培养生长缓慢,常需5—10天甚至 20—30天才能长出菌落,但实验室传代保存的菌 株,通常培养8—72小时即可生长良好。
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生殖道有关,一般情况下, 动物 不表现明显的全身性疾病。在雌性动物,流产是最 普遍的表现,没有预兆的症状通常是明显的。对于公畜, 附睾炎和睾丸炎是最普遍的症状,损伤通常是单侧的,但 也可能是双侧的。公畜生殖道的感染导致生育降低,在一 些情况下,导致不育。 生殖 道外症状表现在许多动物种类。感染猪布鲁氏 菌的猪可能发展为关节炎,尤其在肢体的大关节或腰部脊 椎。腰部脊椎的损伤导致在脊髓加压的组织坏死,并且导 致后来的瘫痪。感染了犬布鲁氏菌的狗能够发生脑膜炎、 骨髓炎和眼色素层炎。
布鲁氏菌的分类分型
自从1887年,Bruce从死于“马尔他热” 的英国士兵脾脏中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以后,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分离到近万株细菌。 本属细菌以往分为羊、牛、猪三型,到1970 年由于新的菌株被发现,故在国际细菌命名 会上将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 1972年,又将猪种增加1个粗糙型而成为目 前的6个种,20个生物型。

布氏杆菌病国家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国家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国家治疗方案第一章:布氏杆菌病的概述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通过感染病畜的乳汁、肉类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以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较高。

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关节痛和生殖系统病变等。

布氏杆菌病对人畜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第二章: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早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血液学检查。

在细菌培养中,采用接种培养基,并密切监测细菌生长情况。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培养、抗体检测和PCR等,可以通过检测布鲁氏菌或布鲁氏菌抗体来确定感染的存在。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组织活检等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第三章: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目前,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包括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硫胺素、利福平和阿米卡星等。

治疗方案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来确定,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的治疗。

首先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以杀灭感染的细菌。

然后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药物耐药情况和治疗效果,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调整。

此外,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第四章:预防和控制布氏杆菌病预防和控制布氏杆菌病是阻断其传播的关键措施。

对于农民、畜牧业者和兽医等职业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感染动物的隔离和处理,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防止病情蔓延。

在医疗机构,应建立布氏杆菌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

此外,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监测和检验,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控制。

在疫苗研发方面,应加大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手段。

综上所述,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并加强防控措施,以期减少其在人类和动物中的传播。

布鲁氏杆菌

布鲁氏杆菌

可发生小的坏死、骨髓组织营养不良和出血性素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纤维化等。有的急性和亚急性期病人 发现骨髓样细胞增殖,圆细胞的结节,多数浆液性水肿和渐进性细胞坏死。在慢性期见有髓样细胞増殖,某些病 例尚有圆细胞的病灶性浸润 。
急性期可见病灶性卡他样肺炎,炎症病灶通常局限于肺下叶。有时在肺内见到由类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 的肉芽肿 。
诊断方法
畜间布病诊断标准
人间布病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 究有密切关系者 。 (2)临床表现 岀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和睾丸肿 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 (3)实验室检查 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 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 。 (4)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鲁菌 。 (5)血清学检查
末梢神经受累较多见,经过较轻。中枢神经受累少见,但经过严重,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膜炎和脊髓 炎等。神经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退行性、渗出性、增殖肉芽肿性和硬化性改变 。
运动系统的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骨髓病变表现为增殖性多形细胞的成骨性炎性反应,同时有骨 样组织形成,骨骼肌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结缔组织内初期表现为浆液性出血性炎症,沿着血管走向,同时 发生圆细胞浸润。这种浸润或完全消散,或被肉芽组织所代替,然后纤维化。在临床上可经常见到关节炎,关节 周围炎、滑膜炎和腱鞘炎等 。
布鲁氏杆菌会引起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危害较大。在我国该疾 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3种牲畜,其中以羊型布鲁氏杆菌对人体的传播性最强,致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 布病主要损害人、畜的生殖系统和关节,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引言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中的发生率不高,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流行病。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治疗过程。

治疗方案布氏杆菌病的治疗通常涉及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的概览:1.抗生素治疗:广谱抗生素是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主要药物。

一般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耐药性来确定。

2.支持性治疗: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支持性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休息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来调整饮食。

此外,常规的体温监测和病情观察也是必要的。

3.预防措施:对于已经罹患布氏杆菌病的患者,预防病情的恶化和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疗程结束后,患者应接受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

此外,积极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是减少病原体传播的关键。

注意事项在进行布氏杆菌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与医生密切合作:布氏杆菌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进行,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

遵循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2.警惕过敏反应:有些患者可能对抗生素类药物过敏。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或肿胀,请立即停止用药,并与医生联系。

3.避免自行调整药量:即使患者感觉症状好转,也不能自行调整药物的剂量或停止用药。

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

4.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动物和物体:布氏杆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在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动物和物体,以减少再次感染的风险。

结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疾病复杂的传染病,需要长期的药物和支持性治疗。

采用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Brucella)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氏菌 ,1887年Bruce从死亡士兵脾脏中分 到第一株布鲁菌,是多种动物和人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的病 原,主要寄居于肝、脾和淋巴组织内的单核细胞中,是胞内寄 生菌。
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和关节,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胎膜以 及多种器官组织发炎、坏死和肉芽肿的形成,引起流产、不孕、 睾丸及关节炎症等症状。
分类 6个种 24个生物型
马耳他布氏杆菌Br. melitensis(羊型)1-3 流产布氏杆菌Br. abortus (牛型)1-9 猪布氏杆菌Br. suis 1-5 绵羊布氏杆菌Br. ovis 沙林鼠布氏杆菌 Br. neotomae犬布氏杆菌 Br. Canis
其中1、2、3三个种危害最大,我国流行的也
可促进生长,不溶血。生长缓慢,常需5-10d甚至20-30d。 实验室常用肝汤琼脂、马铃薯浸汁琼脂、胰蛋白胨琼脂 液体培养基上呈轻微浑浊生长,时间长可形成很厚的菌膜;在固体 培养基上有S、M、R型菌落,大小不一。
三、生化特性
触酶、氧化酶、明胶、吲哚、甲基红、VP + + 不浓缩血清,不溶解红细胞、石蕊牛乳无变化,不利用柠檬酸盐。 绵羊布氏杆菌不水解或轻微水解尿素,其余种均可水解尿素。
成红色,其他组织细胞与杂菌均呈绿色或兰
色。
二、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牛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2,但 移种几代后就不需要CO2 。 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为6.6~7.4。
营养要求较高
,普通琼脂上生长贫瘠,泛酸钙和内消旋赤藓糖醇
可刺激某些菌株生长 。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血液、 血清或肝浸液
通过完整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并有很强的繁殖与扩散能力。 本菌侵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并在淋巴结 生长繁殖。潜伏期2周~7个月,一旦侵入血流,则出现菌血症,由于 内毒素的作用,致使机体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之后细菌定位于 网状内皮系统,乳腺及生殖器官。 睾丸炎、附睾炎、乳腺 炎、子宫炎等。孕期动物对布氏杆菌最敏感, 感染后常 引起流产。 在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甚至同型细菌的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可有相 当差异。对豚鼠的致病性顺序是马尔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流产 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 本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性期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需要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 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 素、磺胺类药物等。
症状缓解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 苦,同时防止疾病进一步 恶化。
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治疗过程中,应密 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并发症,如心脏疾 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血清学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布氏杆菌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和凝集试验等。
鉴别诊断
风湿性疾病
布氏杆菌病与风湿性疾病有相似的关 节痛症状,需要进行鉴别。可通过血 清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感染性疾病
布氏杆菌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有相似 的发热等症状,需要进行鉴别。可通 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 查进行鉴别。
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与科研进展
疫苗种类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和基因工 程疫苗等。
科研进展
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型疫苗和治疗手段,以 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
疫苗接种情况
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策略和 覆盖率存在差异,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5 布氏杆菌病的康复与预后
康复期护理
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环境和人群,以防再次感染布氏杆菌。
预后评估
1 2
评估指标
预后评估的指标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 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

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

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

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中文学名:布氏杆菌,拉丁学名:Brucella,界:细菌界,属:布氏杆菌属,种:布氏杆菌,分布区域:世界各地病理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

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

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

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

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

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

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

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变化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

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

病变可继续扩大,侵及周围骨质,软骨板及椎间盘。

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

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郎罕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肉芽肿直径约1MM。

有少数发生坯及干酪样病变,偶见死骨。

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

因椎间盘破坏,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

据统计约30%~40%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

脊柱,肩关节,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

感染表现大多数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

主要为波浪状发烧为其特点,发烧约2~3周,继之1~2周无烧期,以后再发烧。

常伴多汗,头痛,乏力,游走性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

有时全身症状消退后,才出现局部症状。

腰椎受累后,出现持续性腰背痛,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后,影响行走。

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

局部有压痛及叩痛,少数病人于髂窝处可扪及脓肿包块;也可产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

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处的关节病变。

但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少数发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关节者。

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肿大,睾丸炎症表现。

本病有“自愈”趋势,但历时较长。

未接受治疗者复发率约占6%~10%。

治疗预防主要为抗菌药物治疗及对症疗法。

急性期最有效药物为四环素,0.25~0.5g/次,每天四次。

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

停一周后可依病情再用药1~2个疗程。

必要时可以加用链霉素。

TMP-SMZ也可选用,对于关节症状顽固,变态反应强的较重症例可以考虑特异性菌苗疗法。

关节有积液时,可抽出液体,内注链霉素0.2g;对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脱敏疗法。

此外应卧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于肌肉的痉挛缓解,减轻疼痛。

若因脓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者,应及时进行探查术,根据病变行脓肿切开引流及病灶的清除术,脊髓的减压术,椎板减压成形术,脊椎融合术等。

关节病变疼痛者可行适当外固定,以利减轻症状及维持功能位,加强未受累的关节功能的锻炼。

骨病变有“自愈”趋势,但需时较长,经上述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羊布氏杆菌病的治疗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本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病原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分类上为布氏杆菌属。

本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

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

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即牛种、羊种、猪种、绵羊种、犬种和沙林鼠种,前5种感染家畜。

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诊断要点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流行特点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是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怀孕羊发生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有的症状。

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病理变化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

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

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实验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做出诊断。

病原学检查抹片检查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用改良的齐尔一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碱性复红1克,溶于10毫升纯乙醇中,加入90毫升5%的石炭酸水溶液,混匀即成)的1:10稀释液染色10分钟,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秒,冲洗后,用1%美蓝复染20秒,镜检。

布氏杆菌染成红色,背景为蓝色。

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集结成团,少数在细胞外。

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在抹片中也染成红色,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可资区别。

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但由于患病动物身体状态、感染时期和发病过程等原因,往往不易检查出病原。

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选择适宜时机(如产后),采取适宜病料(如胎儿和产后排出物及病羊的网状内皮细胞等),用适宜培养基分离培养才能成功。

一般是将被检材料接种于两个同样的选择培养基(每100毫升基础培养基,如血清葡萄糖琼脂、血清马铃薯浸液琼脂、胰酶消化蛋白胨琼脂、血清马丁汤琼脂中加入抑菌药物:放线菌酮10毫克,杆菌肽25单位,多粘菌素(B6单位)平板,一个置10%二氧化碳(CO2)环境37℃培养,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逐日观察,通常在3-10天可出现生长,然后移植于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

如符合下述全部条件,可认为是布氏杆菌属的细菌: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胞、荚膜和鞭毛,不运动,需氧,接触酶阳性,糖发酵,甲基红试验(MR),维培试验(VP),吲哚、柠檬酸盐利用等反应均为阴性,光滑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阳性血清凝集,粗糙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R血清凝集。

防治措施本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

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

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生物学性状本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

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

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

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

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

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

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

可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制备出单因子血清~~单价A或M血清,供菌种鉴定之用。

致病性和免疫性本菌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于本菌具有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消毁,并能在该细胞内增殖。

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流,反复出现菌血症。

由于内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现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以后本菌随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细胞内寄生,血流中细菌逐步消失,体温也逐渐消退。

细菌在细胞内繁殖至一定程度时,再次进入血流又出现菌血症,体温再次上升,反复呈波浪热型。

本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

病后可生产免疫力,在不同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

布氏杆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抗体不易直接发挥作用,故一般诊断细胞免疫较重要。

微生物学检验本菌传染性大,要注意防止实验室污染。

(一)分离培养急性期采集血液,慢性期采取骨髓,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一半斜面,一半液体)置37℃10%CO2环境中培养,每隔2天检查一次,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使液体浸过斜面上,有细菌生长,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

经一月培养无细菌生长,可报告阴性。

(二)血清学检查通常作凝集试验,判定凝集效价1:50可疑,1:100以上为阳性。

效价增高4倍以上时,更有诊断价值。

特异性防治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布氏杆菌病的流行。

对经常接触牲畜或有关人群用冻干减毒活苗作皮上划痕接种。

急性病人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或磺胺联合治疗效果较好,需彻底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