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病原学(Etiology)
布氏杆菌-- G-阴性多形性球杆状细菌,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不运动 根据储存宿主菌种的不同分6个种: 羊布氏杆菌 (马尔他布氏杆菌) 致病力最强 牛布氏杆菌 (流产布氏杆菌) 致病力最弱 猪布氏杆菌 致病力次强 犬布氏杆菌 隐匿发病,复发/慢性化 绵羊附睾布氏杆菌 沙林鼠布氏杆菌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 病畜,以羊为主,包括绵羊、山羊、其次为牛(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我国主要为羊布氏杆菌病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主要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播,亦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病率2%-7%。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均参与 累及范围广,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最常见 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痊愈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逸免疫,被吞噬细胞带入新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多发性病灶阶段。感染灶的细菌再次入血导致复发。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 WHO统计:>50万人/年 中国: 地区分布: -常见于牧区,20~60年代,6000人次/年 -近年增多,主要在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东等地有流行区 主要流行类型: -羊型,其次为牛型,少数为猪型。 流产布氏杆菌、马尔他布氏杆菌为主要病原体
地区性: 牧区最多,半农半牧区次之, 农业区又次之,城市最低 职业性: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 季节性:春末夏初,家畜流产高峰后 1-2个月最多。
流行特点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布氏杆菌病国家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国家治疗方案第一章:布氏杆菌病的概述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通过感染病畜的乳汁、肉类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以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较高。
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关节痛和生殖系统病变等。
布氏杆菌病对人畜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第二章: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早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血液学检查。
在细菌培养中,采用接种培养基,并密切监测细菌生长情况。
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培养、抗体检测和PCR等,可以通过检测布鲁氏菌或布鲁氏菌抗体来确定感染的存在。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组织活检等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第三章: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目前,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包括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硫胺素、利福平和阿米卡星等。
治疗方案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来确定,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的治疗。
首先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以杀灭感染的细菌。
然后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药物耐药情况和治疗效果,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调整。
此外,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第四章:预防和控制布氏杆菌病预防和控制布氏杆菌病是阻断其传播的关键措施。
对于农民、畜牧业者和兽医等职业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感染动物的隔离和处理,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防止病情蔓延。
在医疗机构,应建立布氏杆菌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
此外,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监测和检验,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控制。
在疫苗研发方面,应加大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手段。
综上所述,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并加强防控措施,以期减少其在人类和动物中的传播。
布氏杆菌病

WHO推荐多西环素+利福平联用,基本疗程6周。
二线: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 2片/bid )或妥布霉素
(im1-1.5mg/kg,q8h*1-2周);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左
氧氟沙星200mg/次,bid)。 难治性病例:一线药物+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合并脑膜炎、心内膜炎、血管炎、脊椎炎:联合三代头孢。
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亦 有发生化脓,破溃。
16
临床表现
7.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
管炎及子宫内膜炎。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 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17
临床表现 (二) 慢性期
病程长于6月未愈者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 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
5
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次为牛种菌, 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6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三)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病畜为主;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接触 - 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 体; 消化道 - 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 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 - 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
布氏杆菌病
1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属( Brucella )的细菌侵 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 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 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 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

其他动物:双峰驼患病可不出现临诊症状,但有散发性流产。单峰驼的布鲁氏菌病也曾有报道。
狗感染流产布鲁氏菌、马耳他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的并不少见,但多为隐性感染,少数表现发热性全身症状,例外情况还有流产以及睾丸炎和附睾炎。由狗布鲁氏菌引起的症状是: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流产后阴道长期排出分泌液,淋巴结肿大,脾炎和长期的菌血症。公狗可能正常,也可能有附睾炎、前列腺炎。睾丸萎缩,以及淋巴结病变和菌血症,也可能导致不育。
如流产胎衣不滞留,则病牛迅速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如胎衣未能及时排出,则可能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但大多数流产牛经两个月后可以再次受孕。
在新感染的牛群中,大多数母牛都将流产一次、如在牛群中不断加入新牛,则疫情可能长期持续,如果牛群不更新,由于流产过1~2次的母牛可以正产,疫情似是静止,再加以饲养管理得到改善,病牛也可能有半数自愈。但这种牛群绝非健康牛群,一旦新易感牛只增多,还可引起大批流产。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感染的睾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鲁氏菌存在,这种情况在公猪显得更为重要。疫牛群中的犊牛在极少见的情况下,在一段时期内由粪便排出病菌。此外,布鲁氏菌间或随尿排出。
布病情况汇报

布病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布病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我对布病情况的详细汇报。
首先,我对布病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布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中均有发生,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我对布病的病原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弯曲的形态,能在体内形成囊泡,对高温和干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其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血液而传播,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
随后,我对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牛、羊、狗等)的血液、胎盘、分泌物等而感染,也可通过食用受感染动物的未经充分煮熟的肉制品而感染。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人畜密切接触、不洁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接着,我对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引起内脏器官损害。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最后,我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管理和监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等。
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消毒等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布病的定义、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我的汇报,能够增加大家对布病的了解,提高对布病的防范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引言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中的发生率不高,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流行病。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治疗过程。
治疗方案布氏杆菌病的治疗通常涉及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的概览:1.抗生素治疗:广谱抗生素是治疗布氏杆菌病的主要药物。
一般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多西环素、链霉素和利福平。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耐药性来确定。
2.支持性治疗: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支持性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休息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来调整饮食。
此外,常规的体温监测和病情观察也是必要的。
3.预防措施:对于已经罹患布氏杆菌病的患者,预防病情的恶化和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疗程结束后,患者应接受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
此外,积极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是减少病原体传播的关键。
注意事项在进行布氏杆菌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与医生密切合作:布氏杆菌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进行,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
遵循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检查。
2.警惕过敏反应:有些患者可能对抗生素类药物过敏。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或肿胀,请立即停止用药,并与医生联系。
3.避免自行调整药量:即使患者感觉症状好转,也不能自行调整药物的剂量或停止用药。
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
4.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动物和物体:布氏杆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在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动物和物体,以减少再次感染的风险。
结论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疾病复杂的传染病,需要长期的药物和支持性治疗。
采用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需要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 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 素、磺胺类药物等。
症状缓解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 苦,同时防止疾病进一步 恶化。
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治疗过程中,应密 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并发症,如心脏疾 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血清学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布氏杆菌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和凝集试验等。
鉴别诊断
风湿性疾病
布氏杆菌病与风湿性疾病有相似的关 节痛症状,需要进行鉴别。可通过血 清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感染性疾病
布氏杆菌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有相似 的发热等症状,需要进行鉴别。可通 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 查进行鉴别。
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与科研进展
疫苗种类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和基因工 程疫苗等。
科研进展
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型疫苗和治疗手段,以 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
疫苗接种情况
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策略和 覆盖率存在差异,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5 布氏杆菌病的康复与预后
康复期护理
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环境和人群,以防再次感染布氏杆菌。
预后评估
1 2
评估指标
预后评估的指标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 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
布氏杆菌病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铲除各种蝇类孽生地(如杂草、粪便等),是控制各种蝇类生殖的最重要环节。
用5%滴滴涕、0.5%敌百虫溶液等喷射蝇类孽生地,可有效杀死成虫和蛹钻出来时的成虫,亦可应用于对动物体表喷射杀灭成虫。
用木馏油1份】
X线所见与化脓性感染相似。发病1~2个月后才逐渐出现X线上的骨改变,以骨质修复为主而破坏少为其特征。在脊柱常可见2~3个椎体受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但骨质增生显著。逐渐出现骨质破坏被不规则的致密新生骨所替代,椎体边缘形成明显骨赘,前纵韧带钙化,椎体可融合,小关节也有炎症改变,由间隙增宽变为狭窄及融合。椎旁脓肿常多见,在骶髂关节常为双侧骨质疏松,间隙变窗及不规则破坏,周围硬化,死骨少见,最终也可融合。 其它: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很高,患者多呈阳性。流行病学普查时,多用皮内试验,但在发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而慢性患者100%呈阳性。
【疾病名称】布氏杆菌病(brucelosis)又称马尔他热(Molta fever)或波浪热(undulant fever)
【传播的昆虫种类】蝇
【流行病学特点】
不吸血蝇因到处乱飞乱爬乱舐各种污染物,其体表和足、瓜、唇瓣等都能沾染寄生虫卵、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从而机械传播疾病。
布氏杆菌病是人兽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以生殖系统侵害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淋巴结炎、关节炎、流产、不育等特征。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可根据以下几点:①有在流行区居住及来往史或接触牛、羊史。②有过间歇性发烧,多汗,头痛,肝脾大,乏力等全身症状或目前仍有这些症状。③骨关节的疼痛,尤以腰痛剧烈与X线所见不太相符。④病变的组织学检查及脓液的细菌培养对诊断有帮助。⑤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在1∶80以上,并在治疗后下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防制
我国目前控制牛布病有三 种方法: (1)、不作检疫与隔离,仅 使用菌苗作预防接种,适用于 缺乏隔离条件下的牧场,此方 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或防止流 产发生,但未清除病畜(传染 源),有少数免疫力不强的牛 仍会感染发病。
(2)定期检疫、隔离、淘汰病畜,建 立健康牛群。当畜群发病率不高和经济 条件下许可,采用检疫淘汰的方法,在 有隔离条件和病牛较多的地方,单独隔 离饲养,所产犊牛吃消毒乳,并经多次 检疫为阴性,即可培育成健康畜群(不 接种菌苗)。 (3)结合检疫和隔离或淘汰措施 ,使 用布氏菌苗作免疫接种,与上述方法基 本相同,不同的是,留在原群的阴性牛 和犊牛要接种菌苗
图1母猪子宫内死胎
图2死胎
图 3 公 猪 睾 丸 肿 大
图 4 睾 丸 萎 缩
图 5 关 节 肿 胀
五、病变
流产胎儿胃水肿,淋、脾、 肝肿胀、坏死(图6),皮下 出血性浆液性浸润,睾丸、附 睾有化脓坏死灶。不同程度的 子宫炎(图7和8),胎衣、 绒毛叶覆有不同色泽的纤维蛋 白絮状物。
图6肝坏死灶
图 7 化 脓 性 子 宫 内 膜 炎
图8子宫充血
六、诊断
1.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取母畜 胎衣,绒毛叶水肿液,流产胎儿的胃 内容物及有病变的肝、脾、、淋,涂 片,或进行细菌培养,发现本菌即可 确诊。 2.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凝集试验,最为常用,感染1 周即产生凝集抗体,一般流产后1-2 周达最高,经半年开始下降,可持续 2-4年,具体方法上又分为试管法和 平板法;
四、症状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于
怀孕的第6-8个月(妊娠期282天),产 出死胎或弱胎儿,流产前有分娩预兆象 征,还有生殖道的炎症,流产常见胎衣 不下,阴道内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 便可发生子宫炎而长期不孕,流产后的 母牛可再度流产,一般流产时间比第一 次推迟。公牛常见睾丸炎,附睾炎,还 常见的症状有关节炎、腱鞘炎,乳房炎 等。
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牛奶 中可存活2 天至18 个月,乳酪中存活3~12周, 冻肉中可存活2~7 周,在病畜的分泌物、排 泄物及脏器中可存活4 个月,动物皮毛上可存 活1~4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 分钟可杀死本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
3.培养: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但 以在肝汤、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最 好,有些菌株生长需要吐温40,牛 型布菌和绵羊初分离时需要在 10%CO2环境中生长.
临床上以羊种、牛种和猪种意义最大,羊种 的致病最强。布氏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含有内毒素。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 或卵圆形,传代培养后渐呈小杆状,菌体无 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布氏杆菌对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采用牛 或羊的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作培养基。生 长环境如有不适本菌可发生变异,当细菌壁 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菌落由光滑型 (s)变为粗糙型(r),当胞壁的粘肽 (mucopep-tide)受损时则细菌变为壁不完 整的l型。
4.抵抗力:较强,在土壤 中可存活24-40日,干燥的胎 膜中甚至存活更长时间,咸 肉中40日,羊毛中1.5-4月, 但对湿热和消毒剂较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以 感染的妊娠母畜最危险,它们在 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布菌随胎 儿、羊水、胎衣排出而污染周围 环境,流产后在3年内阴道分泌 物仍带菌,乳汁及感染的公畜精 液中也含有布氏菌;
三、发病机理
Hale Waihona Puke 1、布氏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 2、局部增殖后,沿淋巴管达局部淋巴结; 3、进一步则侵入血流,构成菌血症 ; 4、病菌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肝、 脾、淋、骨髓),形成多发性病灶; 5、病菌到达妊娠的子宫、胎盘、导致纤维素性、化脓 性、坏死性胎盘炎和子宫内膜炎、不孕症; 6、病菌经胎盘侵入胎儿和胎衣组织 ,致使胎儿败血 症和死亡、坏死组织机化、胎衣不下; 7、在公畜,病菌感染睾丸,引起睾丸炎。
一、病原
1.分类:布氏属分六个种,20 个生物型。即马尔他布氏菌(又 称羊型)有3个生物型,流产布 氏菌(又称牛型)有9个生物型, 猪布氏菌有4个,林鼠布氏菌、 绵羊布氏菌、犬布氏菌。
2.形态:本菌为短杆菌,无芽胞 和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各型菌 株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无明显差异 (但生物学性状和抗原性不同), 常用柯兹洛夫斯基氏法染色,布氏 菌染成红色,背景及其它杂菌染成 蓝色;
2.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 道传播、还可经交配、损 伤的皮肤、粘膜及呼吸道 传播;
3.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主要有 羊、牛、猪;一般母畜的易感性 大于公畜,年龄上以性成熟后的 成年动物最易感,而幼龄动物有 抵抗力。人感染有明显的职业性;
4.流行特点: (1)本病流行多见于牧区,虽然各型菌有其 主要的感染宿主,但也能转移于其它宿主,在 转移储存宿主过程中,常出现由典型株变成非 典型株的现象。 (2)有一定季节性,如羊型布病的发生是春 季开始发生,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秋季逐渐下 降。 (3)母畜中以头胎发病较多,可占50%以 上,多数母畜只发生一次流产,而二次流产的 较少;在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子宫炎、 乳房炎、关节炎,局部脓肿、胎衣不下,久配 不妊者较多。
这种表型变异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 待环境条件改善则可恢复原来的形状。布氏 杆菌有a、m 和g 三种抗原,g 为共同抗原,a、 m 抗原在不同种布氏杆菌中的比例不同,如 牛种菌以a 抗原为主,a:m为20:1;羊种菌以 m 为主,m:a 为20:1;猪种菌a:m 为2:1。因 此根据a、m抗原可鉴别布氏杆菌菌种。布氏 杆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 变形杆菌ox19等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在血 清学试验时可发生交叉反应。
羊:主要表现也是流产,发生在妊娠
后的第3-4个月(妊娠期150天),其 它症状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 炎、滑液囊炎,公羊发生睾丸炎。 猪:最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图1和2), 发生在怀孕的第1-3个月,极度少数流 产后胎衣不下,引起子宫炎和不育。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图3, 后期睾丸萎缩,图4)、附睾炎。也可 见关节炎,关节肿胀等(图6);
布氏杆菌( brucella)是英国军医bruce于 1886年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 (布氏杆菌病)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来的。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有6种布氏杆菌,即羊种 (brucella melitensis)、牛种 (b .abortus)、猪种(b .suis)、犬种 (b .canis)、森林鼠种(b .neotomae)及 绵羊附睾种(b .ovis)。这6种布氏杆菌又 可分为19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出羊种、 牛种、猪种、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布氏杆菌共 15 个生物型。
第一章 多种动物共患细 菌病
第二节 布氏杆菌病
本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 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各种动物临床表 现不完全一致,常见于牛、羊、猪等家畜 (马例外,一般均为隐性感染,为血检阳 性),并由它们传给人和其它家畜。以生 殖器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临床上主要 以流产为重要)、不育和各种组织局部病 状为特征。
(2)牛全乳环状试验:适宜于对牛 群的初筛,取鲜牛奶1ml于小刻度管中, 加环状反应抗原0.5ml,混匀于37℃1h后 观察结果,乳柱不显色,而乳脂环显色时 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3)补反:出现稍迟(感染1-2周产生 补反抗体),敏感性比凝集反应高,持续 时间也较长,当凝集反应为可疑或阴性 时,补反仍为阳性,但操作术式较复杂,只 能作为辅助诊断; (4)变态反应:仅用于山羊和绵羊的 布病诊断,出现迟,持续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