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牛布氏]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布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反刍动物和犬等多种动物,同时可感染人类。
此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加剧牲畜流行性疾病的传播风险。
对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原学特点牛布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形成不动杆菌,具有细胞透明性,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够得到菌落。
在一般条件下,牛布氏杆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力较强,能够在生存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存活。
牛布氏杆菌在检疫和防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和杀菌工作。
二、传播途径牛布氏杆菌病在传播途径上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胎传和进食被布氏杆菌污染的饲料水源等途径进行传播。
在养殖场内,牛布氏杆菌病以直接接触传染为主,较为容易传播。
受污染的饲料、水源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在繁殖过程中,有一定比例的胎传感染。
在检疫防治中,需要加强对接触感染、饲料、水源等途径的管控。
三、检疫措施1. 定期检测对于养殖场的牛、羊等反刍动物,需要定期进行布氏杆菌检测。
通过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严格隔离一旦发现感染牛布氏杆菌病的动物,需要立即进行隔离。
在隔离期间,要对隔离区进行严格管控,杜绝传染途径,防止疾病扩散。
3. 消毒杀菌对养殖场内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杀菌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这包括对饲料、水源、兽舍等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四、防治对策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饲养场内对牲畜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条件,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2. 限制野生动物接触尽量减少牲畜与野生动物的接触,降低感染牛布氏杆菌病的风险。
特别是要杜绝被野生动物鼠类啃噬饲料的情况,防止疫病的传播。
3. 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对牛布氏杆菌病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牲畜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牛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的是家畜,例如牛、羊和猪等。
该病也可感染人类,通过摄入感染动物的生肉、奶制品或接触被感染动物体液而获得。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并减少该病的传播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措施:1. 动物检疫:对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进行检疫,包括体检、血清学检验和细菌学检查等。
确诊感染的动物应立即隔离,并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 动物运输管控:严格控制感染动物的运输,确保感染动物和健康动物之间的隔离。
所有运输动物应附有相应的健康证明和检疫合格书。
3. 农场管理:加强农场的卫生管理,确保饮水、饲料和住房水平符合标准,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4. 食品安全:确保动物产品经过安全处理,以消除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
追踪并监控动物产品的源头,确保其来自健康动物。
5. 教育宣传:加强对兽医和兽药师的培训,提高其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向农民和养殖业者提供宣传教育,增加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1. 疫苗接种:使用有效的牛布氏杆菌病疫苗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2. 感染动物的隔离:对确诊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至健康动物。
密切监测隔离动物的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处理。
3. 定期检测:定期对养殖场的动物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动物和感染风险,便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 个人防护:养殖户、兽医和兽药师等接触动物的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护,避免直接接触患有牛布氏杆菌病的动物体液。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政府、兽医、农民和养殖业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能够同时感染人类。
该病主要通过牛羊的乳液、尿液、粪便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对人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
所以,对于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强化养殖管理: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如何加强养殖管理至关重要。
在饲养场建设中,应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干燥通风,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
应定期消毒,控制病媒传播,及时清理排泄物。
2. 合理的饲喂:饲喂健康合格的饲料也是防治牛布氏杆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拒绝使用过期变质的食物,保证饲料的质量,并对饲料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布氏杆菌的传播。
3. 高效安全的疫苗接种:接种牛布氏杆菌病疫苗是防治牛布氏杆菌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牛羊的抗体,提高其免疫力,降低布氏杆菌的感染率。
4. 畜禽及时隔离:任何疑似感染布氏杆菌的畜禽都应立即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期间应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病情观察和治疗。
5. 加强个人卫生:人际传播是牛布氏杆菌病的另一种主要传播途径。
在接触可能感染布氏杆菌的牛羊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尿液、粪便和乳液等。
6.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牛布氏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感染牛羊进行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降低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为布氏杆菌在环境中存活能力极强,对光线和干燥的适应能力也很高。
只有综合采取科学周密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率,保障人畜健康。
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核心思路

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核心思路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影响多种动物,包括人类。
其症状范围广泛,从无症状到严重的系统性感染均有可能。
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1. 临床症状的观察: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可能表现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头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在对动物进行观察时,可以注意到乳房肿胀、产奶减少、流产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细菌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培养布鲁菌并观察形态特征来确认感染。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法,可以直接检测布鲁菌的DNA,从而快速、准确地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1. 动物检疫和隔离:对于具有布鲁菌感染嫌疑的动物,应进行检疫和隔离,以防止病菌传播。
对于感染动物的血液、尿液和脏器等分泌物要进行正确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
2. 疫苗接种:使用有效的布鲁菌疫苗接种动物,可以降低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率。
疫苗接种应根据动物的年龄和健康状况进行,并遵循相应的接种程序和要求。
3. 卫生管理: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动物栏和饮水设施,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4. 人群教育和健康监测:针对易感人群,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对于接触到病原菌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核心思路在于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同时采取动物检疫隔离、疫苗接种、卫生管理和人群教育等综合措施,以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减少人畜的感染风险。
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

502023.10牛羊布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要点及防控措施刘先萍(青海省甘德县青珍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甘德 814100)牛羊布氏杆菌病是牛羊常见疾病,其能直接影响母畜繁育,降低幼畜存活率,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了解该病的诊断技术要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防护措施,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对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牛羊布氏杆菌病常见症状牛羊布氏杆菌病属于隐性感染疾病,其主要表现症状为流产。
怀孕三个月左右的牛羊若患有布氏杆菌病,则极有可能出现流产现象。
在患病母畜流产前期,会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者是坐立不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患子宫内膜炎,阴道还会排出污秽物。
此外,通过调研可以发现,部分牛羊在患有布氏杆菌病后会患上乳腺炎、关节炎等多种并发症,部分公畜在患病后还会患上严重的附睾炎与睾丸炎,导致其无法正常繁育。
因此必须要认识到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并全面加大研究投入,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在疾病发生时要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有效保障牛羊健康。
2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技术要点在发现牛羊出现上述症状时,养殖户可初步判断牛羊患有布氏杆菌病。
如要确诊,则必须在实验室实施检查,进而精准判断牛羊所患疾病,以免对后续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检查时,应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2.1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是牛羊布氏杆菌病的常见诊断技术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需先在无菌状态下对流产牛羊胎儿的胎衣、胃内容物、淋巴结、患病母牛羊的脓肿脓汁及阴道分泌物等进行采集,并结合规范要求将采集的样本制作为涂片。
然后,对涂片进行干燥处理。
利用火焰对其固定,用2%的沙黄进行加温染色。
在完成水洗操作后,用1%的孔雀绿水溶液进行复染。
在确认上述各项操作均符合要求后,应及时开展涂片的清洗与镜检工作。
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涂片呈蓝色,即代表牛羊患有其他疾病;若发现呈红色,即代表牛羊患有布鲁氏杆菌病。
2.2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对已有的布鲁氏杆菌抗原检测被检牛羊血清中存在的抗体进行利用,以此判断牛羊是否患有布氏杆菌病。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牛布氏杆菌引起的动物疾病。
目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防治牛布氏杆菌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一、合理改善畜舍环境牛布氏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饮用水、饲料或接触污染物体传播。
改善畜舍环境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要保持畜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垃圾,保持畜舍干燥。
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和喂食器具,确保水源和饲料的清洁。
要定期检查和修复畜舍设施,避免污染物积聚和滋生细菌。
二、严格的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预防牛布氏杆菌病的关键。
要做好动物的饲养管理。
每天定期喂食,合理搭配饲料,保证动物的营养需求。
要定期进行体检,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要加强动物的移栏管理。
不同年龄和生理状态的动物要分开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要定期进行卫生检疫,消毒动物的饮水和饲料,预防疾病传播。
三、严格的防疫措施防疫是防治牛布氏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要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
目前,有多种牛布氏杆菌病的疫苗可供选择。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畜群免疫水平,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要定期进行动物的血清学检测。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及时掌握动物的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措施。
要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四、加强养殖者的健康教育养殖者的健康教育对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养殖者应该加强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养殖者要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避免自身感染。
养殖环境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消毒操作,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致病源导致感染。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措施。
通过合理改善畜舍环境,严格的养殖管理,严格的防疫措施和加强养殖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牛布氏杆菌病的传播。
养殖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实施科学防治,保证牛群的健康和生产。
牛布鲁氏菌病的患病表现及防治措施

牛布鲁氏菌病的患病表现及防治措施牛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为牛和其他哺乳动物,罹患此病的动物会出现一系列患病表现。
为了预防和控制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我们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牛布鲁氏菌病的患病表现及防治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牛布鲁氏菌病的患病表现。
一般情况下,牛患上布鲁氏菌病后,会出现以下症状:体温不稳定,时高时低;食欲减退,消瘦,体重下降;产奶量减少,且质量下降;疲劳,活动力下降;呼吸困难,咳嗽,甚至胸膜炎;关节肿胀,运动受限;生殖系统症状,包括流产、不孕等。
牛患上布鲁氏菌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甚至直接影响到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针对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加强对牛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和检测。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患病个体,隔离治疗,避免病原的传播。
在引进新的牛只时,也要进行检疫和隔离,防止带入病原体。
保持牛场的卫生和环境清洁。
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饲养环境,保持牛棚、饮水设备、饲料存放处的卫生,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帮助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养成良好的饲养管理习惯。
给牛提供优质的饲料和水源,保证其充足的营养和健康。
定期进行体检和免疫注射,提高牛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几率。
加强对兽医和饲养员的培训。
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其对牛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牛群的健康和品质。
加强对牛布鲁氏菌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倡导养牛户重视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养牛户对疾病的重视和理解,共同参与预防的工作。
牛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为了预防和控制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监测和检测,维护饲养环境的卫生,养成良好的饲养管理习惯,加强对兽医和饲养员的培训,以及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及防治对策牛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家畜传染病。
该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检疫和防治措施,以遏制疫情的传播。
一、检疫措施1. 加强畜牧业管理,建立健全的畜牧业档案。
在养殖场建立动物卫生防疫站,严格按照入场前检疫制度,对新进牲畜进行检查,发现病畜及时隔离,确保疫情不会扩散。
2. 实行管制交通,防止病原体扩散。
对于疫区或疑似疫区的畜产品、饲料、肉类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和处理。
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病死动物处理制度,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和传播。
3. 长期进行监测和检测,提高疫情的发现率和诊断率。
对于高危群体,如怀孕牛、产后母牛、羊等,需要进行特别的监测和检测,发现疑似疫情及时处理,避免疫情扩散。
二、防治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消除病源和传播途径。
对于牛、羊饲养的场所,要重视早期清理和消毒工作,清除病原体藏匿之处,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减少病原体的污染。
2. 加强动物免疫工作,提高动物免疫力。
对于常见的疾病,可以采用疫苗预防的方式来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对于产牛、产羊等高危群体,采取及时预防接种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疫情发生率。
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牲畜的健康水平。
在饲养环节,要严格管理牲畜的饮食、卫生和生活环境,加强牲畜的日常护理工作,保证牛、羊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通过对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和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疾病,其中牛布鲁士杆菌疾病的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
牛布鲁士杆菌疾病又称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危害到牛的生殖系统,母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即使犊牛能够正常的生产下来,其体质虚弱,多半会在半途夭折,公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引发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系统疾病。
最近几年,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病的发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做好牛布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主要就牛布鲁士杆菌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对更好的促进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牛养殖产业布鲁士杆菌病诊断方法防治对策
牛的布鲁士杆菌疾病是由布鲁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对牛的生殖器产生严重危害,会造成母牛出现不孕或者流产和公牛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生。
该种疾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对性成熟的公牛和母牛的危害最为严重。
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布鲁士杆菌为形态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微小杆菌,其呈现无鞭毛,且不成形的芽孢和加膜。
该种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中,能够存活20天以上,这就为疾病预防工作带来的严重的阻碍,但是该种病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其这一个特性对该种疾病进行预防。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带病菌的牛是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母牛在妊娠流产和生产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排出体外,其中在母牛的生殖器分泌物和母乳中含量最高。
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同时,也可以借助皮肤、粘膜和吸血的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
其中牛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易感性是随着性器官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升高,犊牛对该种疾病表现为一定的抵抗力。
3 临床症状分析
牛的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左右,在潜伏期内缺少明显的全身症状,妊娠母牛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其可以发生在母牛妊娠的各个时期,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妊娠期的6~8个月之间。
母牛流产前可以见到在阴道处出现大量的红色结节,同时流出灰白色的粘液,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会从阴道中持续排除污秽物,颜色呈现棕红色或者灰色,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臭气味。
布鲁氏杆菌病会严重影响到母牛再次受孕,公牛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现阶段,主要有效的检测方法有病原学检查、血清检查、病态反应检查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几种方法,其中血清检查引起操作方便,误差率较小,因此,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被应用的最为广泛。
首先,试管凝结实验。
这个过程中主要对IgM抗体进行检查,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性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当血清凝集效价达到1:100之后,表示为阳性,当为1:50则称之为可疑。
对于没有出现过布鲁氏杆菌病的养殖场,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阳性,应该在间隔四周左右之后,再进行一次检测,仍然可疑,则按阳性进行处理;其次,全乳环状实验。
就是对鲜牛奶中的抗体进行检查,作为判定牛群中水否存在布鲁氏杆菌的一种检测手段。
检测方法是向鲜牛乳中加入经过苏苏木紫染色的环乳抗原,充分混合均匀之后,置于37度的时水中一个小时,然后观察中颜色变化,如果呈现蓝色,则确定为阳性,不是则为阴性;最后,补体结合试验。
这种方式主要是检查IgG的抗体,主要适合于哪些是慢性的布鲁氏杆菌病的牛,但是这种方式在操作过程中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下不使用这种检测方法。
5 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对策
5.1 控制好传染源
对牛可采取“定期检疫”、“屠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方法。
菌苗免疫的效果很好。
免疫的方法也有多种。
其中牛型19号(S19)菌苗注射对预防牛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但是孕畜注射后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注射,而且应注意防止感染人。
值得注意的是让牲畜自行饮水,则接种量有多有少,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近年来有人认为,如给犊牛进行免疫(口服或注射),则免疫效果可持续较长时间,可减少接种次数,节约大量菌苗。
此外,有人提出采用试用M5菌苗气雾免疫,认为有免疫效果好,速度快、省人力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源丰富,难以推行饮水免疫的地区。
此外,对牛进行免疫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疫苗免疫中的一个问题是,疫苗免疫所产生的血清学反应与自然感染的血清学反应不易区分,从而使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发生困难。
患者虽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仍需隔离治疗,患者的排泄物(主要是尿)应予消毒。
5.2 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做好牛流产物的处理。
流产物应深埋,污染场地严格消毒;其次,做好畜产品的处理。
牛乳类及乳制品消毒(巴斯德消毒或煮沸)。
毛皮消毒(自然存放1~5个月、日晒、化学消毒、60Coγ照射等),肉类要熟食;再次,家畜粪便要经无害化处理后用做肥料及燃料。
要保护水源,防止被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所污染;最后,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职业人群的防护。
接触病畜时,应着防护装备,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鞋等。
工作后要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
参考文献
[2]张慧.浅谈动物布鲁氏杆菌病与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4)
[3]史新涛,古少鹏,郑明学,马海利.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及防控研究概况[J]. 中国畜
牧兽医. 2010(03)
[4]李文东,曲德才,翟凤喜. 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