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磨床M7130PLC控制--毕业设计

平面磨床M7130PLC控制--毕业设计
平面磨床M7130PLC控制--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必要性 (1)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第2章 M7130平面磨床的原理结构 (3)

2.1 M7130平面磨床的主要结构 (3)

2.2 M7130平面磨床的原理 (4)

第3章平面磨床的主要运动形式与控制要求 (6)

3.1主运动 (6)

3.2 进给运动 (6)

3.3 辅助运动 (7)

第4章 M7130平面磨床电气分析 (8)

4.1电气控制设计 (8)

4.2 主电路分析 (8)

4.3控制电路分析 (8)

4.3.1电动机的控制 (9)

4.3.2电磁吸盘的控制 (9)

4.3.3照明及指示灯的控制 (10)

第5章 PLC介绍 (11)

5.1 PLC简介 (11)

5.2 PLC基本结构 (11)

第6章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的PLC改造 (12)

6.1 输入输出的设计 (12)

6.2 PLC的外部接线 (12)

6.3 PLC改造M7130平面磨床软件设计 (13)

参考文献 (14)

第1章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必要性

磨床是用砂轮周边或端面进行机械加工的精密机床。它不但能加工一般金属材料,而且能加工一般金属刀具难以加工的硬材(如淬火钢,硬质合金等)。利用磨削可获得较高加工精度和光洁度,而且加工余量较其他加工方法小的多。所以磨床广泛用于零件加工。由于精密铸造和精密锻造工艺的进步,使得零件不经其他切削加工而直接磨削成成品。随着高速磨削和强力磨削工艺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磨削的效率。因此磨床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发达国家占金属切削机床的13%-27%。磨床种类很多,按其工艺分为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工具磨床以及一些专用磨床,如螺纹磨床、齿轮磨床、球面磨床、花键磨床、导轨磨床与无心磨床等。其中以平面磨床最为普通。

图1.1 M7130磨床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磨床是金属切削机床中的一个大类,以精度高、品种多着称,是能源、交通、冶金、航天、军工等行业精密加工必备的设备之一。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磨床制造企业和其它企业一样,不断加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以中国的装备装备中国”政策的激励下,磨床生产与市场的需求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市场对磨床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磨床的产量与销售量也在逐年增长。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磨床市场将进一步对国外开放,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在加快,国外企业家会纷纷来中国投资、办企业,在中国生产磨床以降低成本,国内磨床市场的竞争将会更激烈。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由於中国进入WTO,国外磨床市场也对中国开放,中国磨床也有出口竞争的机遇中国产品有更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国外产品也会以更大的增长幅度进入中国磨床市场,中国磨床的高新技术含量和数控化率会在市场竞争得到提高和发展。相信中国磨床市场的发展空间会更大,磨床市场的竞争也会更激烈。

磨削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化、精细化、实用化的平稳发展阶段。在展会上,虽未发现全新的概念性的机型,但几年前一些国际顶级磨床制造商引领的磨削新理念已得到了世界磨床制造领域的广泛认同。

首先能够实现多种磨削工艺的数控复合磨床(包括卧式和立式)受到了大多数国际知名磨床制造商的认同和追捧。例如:STUDER 公司的S31、S33、S120,勇克(JUNKER)公司的QUICKPOINT 3000,达诺巴特(DANOBAT)公司的HG-71和克林贝格(KELLENBERGER )公司的RS125/430。此类机床普遍采用数控转塔式砂轮架。

我国在磨床技术水平与世界前沿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之,许多在几年前的前沿性的、概念性的磨削技术当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磨床企业既不能不加选择的盲目照搬和跟随,也决的观望和抵触。只有立足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认真分析用户零件工艺的基础上,虚心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技术,扎扎实实的发展自己的产品,才能跟上世界机床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应大力鼓励前沿性、原创性的研究。

第2章 M7130平面磨床的原理结构

2.1 M7130平面磨床的主要结构

M7230 是卧轴圆台平面磨床:适用于磨削圆形薄片工件,并可利用工作台倾斜磨出厚薄不等的环形工件。卧轴矩台平面磨床,国家标为M71系列平面磨床,即带有卧式磨头主轴,矩形工作台的平面磨床。主要功能是用砂轮的周边磨削工件的平面,也可以用砂轮的端面磨削工件的槽和凸缘的侧面,磨削精度和光洁度都较高。适宜于磨削各种精密零件和工模具,可供机械加工车间、机修车间和工具车间作精密加工使用。中国传统的卧轴矩台平面磨床是从原苏联引进并消化改进的M71系列,特点是磨床主轴侧挂,主轴采用轴瓦支承,适合粗加工重切削。近年来欧美国家更流行是十字鞍座结构的卧轴矩台平面磨床,主轴采用精密精珠轴承支承,更适合于精密磨削。

M7130具有以下特点:

(1)机床布局采用立柱右置,磨头、拖板与立柱的结构有新的突破,整机刚性更好。

(2)磨头采用国际通行的滚动轴承结构形式。

(3)机床的垂直、横向进给运动采用滚珠丝杠副,进给灵敏度高。

(4)工作台纵向运动由叶片泵驱动,运动平稳,噪声小。油池配有冷却装置,温升低,热变形小。

(5)磨头垂直运动有快速升降装置,操作方便,横向运动由变频电机驱动,可无级调速。

(6)机床的垂直、横向进给部分留有伺服电机安装位置,根据需要可配置数控系统成为数控机床。

图2.1 卧轴平面磨床外形结构图

1—立柱;2—滑座;3—砂轮箱;4—电磁吸盘;5—工作台;6—床身

2.2 M7130平面磨床的原理

工作台上装有电磁吸盘,用以吸持工件。工作台在床身导轨上作往复运动(纵向运动)。固定在床身上的立柱上带有导轨,滑座在立柱导轨上作垂直运动;而砂轮箱在滑座的导轨上作水平运动(横向运动),砂轮箱内装有电动机,电动机带动砂轮作旋转运动。

平面磨床在加工工件过程中,砂轮的旋转运动是主运动,工作台往复运动为纵向进给运动,滑座带动砂轮箱沿立柱导轨的运动为垂直进给运动,砂轮箱沿滑座导轨的运动为横向进给运动。

工作时,砂轮旋转,同时工作台带动工件右移(如图2.2所示),工件被磨削。然后工作台带动工件快速左移,砂轮向前作进给运动,工作台再次右移,工件上新的部位被磨削。这样不断重复,直至整个待加工平面都被磨削。

图2.2 矩形工作台平面磨床工作图

1—砂轮;2—主运动;3—纵向进给运动;4—工作台;5—横向进给运动;

6—垂直进给运动

第3章平面磨床的主要运动形式与控制要求3.1主运动

主运动指的是砂轮的高速旋转,其控制的要求有三点:

(1)为保证磨削加工质量,要求砂轮有较高的转速,通常采用两级笼型异步电动机。

(2)为提高主轴的刚度,简化机械结构,采用装入式电动机,将砂轮直接装到电动机轴上。

(3)砂轮电动机只要求单向旋转,可直接启动,无调速和制动要求。

3.2 进给运动

进给运动有三种形式:工作台的往复运动(纵向进给)、砂轮架的横向(前后)进给、砂轮架的升降运动(垂直进给)。

工作台的往复运动(纵向进给):

(1)液压传动,因液压传动换向平稳,易于实现无极调速。液压泵电动机M3拖动液压泵,工作台在液压作用下纵向运动。

(2)由装在工作台前侧的换相当铁碰撞床身上的液压换向开关控制工作台进给方向。

砂轮架的横向(前后)进给:

(1)在磨削的过程中,工作台换向时,砂轮架就横向进给一次。

(2)在修正砂轮或调整砂轮的前后位置时,可连续横向移动。

(3)砂轮架的横向进给运动可由液压传动,也可用手轮来操作。

砂轮架的升降运动(垂直进给):

(1)滑座沿立柱的导轨垂直上下移动,以调整砂轮架的上下位置,或使砂轮磨入工件,以控制磨削平面时工件的尺寸。

(2)垂直进给运动是通过操作手轮由机械传动装置实现的。

3.3 辅助运动

辅助运动主要有工件的夹紧、工件的冷却。

各自的控制与要求:

工件的夹紧:

(1)工件可以用螺钉和压板直接固定在工作台上。

(2)在工作台上也可以安装电磁吸盘,将工件吸附在电磁吸盘上。因此,要有充磁和退磁控制环节。为保证安全,电磁吸盘与三台电动机M1、M2、M3之间有电气联锁装置,即电磁吸盘吸合后,电动机才能启动。电磁吸盘不工作或发生故障时,三台电动机均不能启动。

工件的冷却:

(1)冷却泵电动机M2拖动冷却泵旋转供给冷却液。

(2)要求砂轮电动机M1和冷却泵电动机要实现顺序控制。

第4章 M7130平面磨床电气分析

4.1电气控制设计

M7130型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图

图4.1 M7130型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电路图

4.2 主电路分析

主电路有三台电动机,M1为砂轮电动机,M2为冷却泵电动机,M3为液压泵电动机。M1由接触器KM1控制。插上插销X1后,M2将与M1同时启动和停止;不用冷却液时,可将插销X1拔掉。M3由接触器KM2控制。

三台电动机共用熔断器FU1作短路保护,M1和M2用热继电器FR1作长期过载保护,M3用热继电器FR2作长期过载保护。

4.3控制电路分析

控制电路可分为电动机控制电路和电磁吸盘控制电路以及照明和指示灯控制。

4.3.1电动机的控制

由控制按钮SB1、SB2与接触器KM1构成砂轮电动机M1的单向旋转直接启动控制电路;由控制按钮SB3、SB4与KM2构成液压泵电动机单向旋转直接启动控制电路。

这两台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都可独立进行。但想要启动电动机,只要在转换开关SA2的触点SA2闭合,或欠电流继电器KA的常闭触点KA闭合的条件下方可实现。

4.3.2电磁吸盘的控制

电磁吸盘控制电路可分为整流装置、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三部分。

电磁吸盘整流装置由整流变压器T1与桥式全波整流器VC组成,输出110V 直流电压对电磁吸盘供电。

电磁吸盘由转换开关SA1控制。SA1有三个位置:充磁、断电和去磁。当SA1置于“充磁”位置时,触点SA1(301—303)与触点SA1(302—304)接通,整流器的输出经302—304—KA—306—YH—303—301使电磁吸盘YH通电。当SA1置于“去磁”位置时,触点SA1(301—305)、SA1(303—302)及SA1(8—6)

—305—301使电磁接通,此时整流器输出经302—303—YH—306—KA—304—R

2

吸盘通电。在“充磁”状态时,电磁吸盘获得整流器输出的110V直流电压,极性为上负下正,并串入了欠电流继电器KA。电流足够大时,KA的常开触点闭合,为电动机控制电路的操作做好准备。在加工过程中,若吸盘电流大大降低或消失,KA的常开触点断开使电动机控制线路断电,电动机停转,以避免磨削时因吸力不足而使工件飞出。但是,在要单独对砂轮或工作台进行调整时,不需要电磁吸盘工作。这时,为使电动机控制电路也能操作,将SA1的一对触点SA1(8—6)与KA(8—6)并联。这样,在需要单独调整砂轮或工作台时,可将SA1扳在“去磁”位置,SA1(8—6)便闭合,使得电动机控制电路被接通。当开关SA1置于“去磁”位置时,电磁吸盘回路中串入了电阻R

,并且电磁吸盘获得的直流电压

2

是上正下负,流过的直流电流与充磁时相反,实现了去磁。串入R

是为了适当

2

减小去磁电流,以不致造成反向磁化。

工件对去磁要求严格,在取下工件后,还需要用交流去磁器进行处理。图中的插座X2就是为插接去磁器而预备的。

电磁吸盘线圈是一个大电感,当线圈断电时,两端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压,会把线圈绝缘损坏,以及在开关SA1上产生很大的火花,导致开关触点的损坏。

作为其放电回路,以释放线圈中储存的磁场能量。

为此,电路中接了电阻R

3

另外,图中的R、C是用于吸收交、直侧通断时产生的浪涌电压,作为整流装置的过电压保护。

4.3.3照明及指示灯的控制

照明、信号电路分析控制变压器TC的二次侧输出24V电压,作为车床低压照灯和信号灯的电源。EL1为车床的低压照明灯由开关SA2控制,HL为电源信号灯。

EL2为电动机M1和M2的启动指示灯,EL3为电动机M3的运行指示灯。分别用交流接触器KM1和KM2的常开开关控制。

第5章 PLC介绍

5.1 PLC简介

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采用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工业控制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因此,今天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但是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混淆,所以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PLC自1966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研制出现,现行美国,日本,德国的可编程序控制器质量优良,功能强大。

5.2 PLC基本结构

PLC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基本构成为:

a、电源

b、中央处理器(CPU)

c、存储器

d、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e、功能模块

f、通信模块

5.3 三菱PLC的主要特点

a、结构灵活

b、传输质量高、速度快、带宽稳定

c、范围广

d、低成本

e、适用面广

第6章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的PLC改造6.1 输入输出的设计

根据其控制要求我们将PLC进行输入输出做出如下的分配:

三菱PLC(FX2N48MR)I/O分配表

6.2 PLC的外部接线

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我们可将PLC的外部接线图画出(如下图):

PLC外部接线图

6.3 PLC改造M7130平面磨床软件设计

PLC改造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梯形图:

从梯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总开关闭合的情况下(KA得电常开闭合)

1、按下SB7(X007)时,Y003得电自锁并充磁。

2、M0得电,电磁吸盘充磁且工件吸牢,M0常开闭合。

3、此时按下SB1(X001)砂轮启动或SB3(X003)液压启动按钮继电器Y000、

Y001得电开始工作。

4、按下SB2(X002)砂轮停止按钮或SB4(X004)液压停止按钮继电器Y000、

Y001失电停止工作。

5、SB5(X005)、SB6(X006)分别为冷去泵电动机的启停控制按钮。

6、SB8(X010)为电磁吸盘退磁按钮。

7、SA(X011)为照明灯控制开关。

参考文献

【1】谢祥强,梁京章基于PLC的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改造2009

【2】陈鼎宁机械设备控制技术1999

【3】廖常初FX系统PLC编程及应用2005

【4】胡爱华,孙继东PLC在平面磨床上的应用2003

【5】邢建国基于PLC的磨床控制设计1999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自动控制原理1典型题解(期末复习)

自动控制原理1期末复习大纲和典型题解 1-1 根据题1-15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3 图1-17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 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17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 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

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 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 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2-12 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图2-32所示各系统的传递函数 ) () (s R s C 。

控制测量论文控制工程论文

控制测量论文控制工程论文 菜园桥倒虹吸顶管井沉井测量控制 摘要:沉井测量控制包括井体本身尺寸控制和井体高程、轴线平面位置控制;井体尺寸控制作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的一部分技术十分成熟,在此不再过多赘述,现在针对沉井全过程结合我单位菜园桥倒虹吸顶管井沉井进行探讨。 关键词:沉井测量控制沉降控制轴线控制 1 工程概况 小清河菜园桥倒虹吸顶管的顶管井、接收井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沉井施工,两井之间管线长度为132.56m;位于小清河两侧,进水井、出水井沉井深度分别为12.458m、13.97m;分三节进行施工;进水井地质情况为0-9.2m为亚粘土、9.2-10.5为亚粘土混姜石,10.5-12.458为亚粘土;出水井地质情况为0-9.8m为亚粘土,9.8-10.7为亚粘土混姜石,10.7-13.97为亚粘土。 2 测量依据 ①《济南市小清河综合治理污水工程》图纸;②《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③《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3坐标和高程控制点的设置 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坐标控制点以及向对应的高程控制点,我们对

坐标和高程控制点,进行了复测和加密,并在小清河两侧沉井位置各设置了8个坐标控制点网、3个高程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至少要保证2个坐标控制点以及2个高程控制点),防止由于土方开挖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控制点破坏或者是移动,根据以往经验,控制点无论在什么位置都有可能被破坏,所以要经常核对高程和坐标点进行复测,复测频率约为一周一次,如有破坏则进行补测。 4沉井基坑测量 根据图纸中的沉井中心坐标以及沉井尺寸,从AUTOCAD图中计算出沉井四个内角的坐标;根据沉井四个内角尺寸进行放样确定基坑开挖边线(内尺寸线以外1.5m),挖深5m,边坡坡度1:0.75。 5 测量控制内容 5.1 沉降测量在第一节井墙的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应进行刃脚高程测量和顶部混凝土面测量,同时在沉井的四个角外壁墙上用红漆做好测量基准点,以此点作为基准,进行高程测量: 5.1.1 在混凝土模板拆除后应先在四个外角的外侧用红漆做好标记,测量其高程记录测量原始数据计算下沉具体高度。 5.1.2 沉井在下沉时,应注意观测正常情况下刃角标高,每班至少观测一次,对轴线位移2~3天测量一次。当沉井每次下沉稳定后,应进行高差和中心位移测量。 5.1.3 沉井在初沉阶段,每2h至少观测一次(高程),如果沉井较快时,加大观测力度,必要时应连续进行观测,提供数据,以便及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论文(DOC)

毕业设计论文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或学位): 2011年5 月

目录 1 引言 (2) 2 方案设计 (2) 2.1 总体系统的设计思路 (2) 2.2 部分外围系统的设计思路 (3) 3 硬件电路设计 (3)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3) 3.2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4) 3.3 显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4 温度报警提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5 外围电路控制设计 (6) 3.6 扩展部分方案设计 (7) 4 软件设计 (7) 4.1 控制主程序设计 (7) 4.2 温度设置程序设计 (8) 4.3 上下限报警程序设计 (8) 5 结论 (9)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XXXX电子信息工程学系指导教师:CXJ) 摘要:本文设计主要是采用A 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温度传感器(DS18B20)为温度采集元件, 外加温度设置电路、温度采集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加热电路来实现对水温的显示同时自动检测及线性化处理,其误差小于±0.5℃。本文重点介绍硬件设计方案的论证和选择,以及各部分功能控制的软件的设计。本次设计的目标在于:由单片机来实现水温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实现设备的智能化。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esigned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as control core and temperature sensor DS18B20) for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ment, plus the temperature setting circuit,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ctriccircuit, display circuit, alarm circuit and heating circuit to achieve water temperature display while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nd linearization, its error is less than 0.5 + ℃.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ardware design argumentation and choice, and some functional control software design. This design goal is: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realize the intellectualized equipment. Keywords: Microcontroller; Temperature sensors; Automatic control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平面磨床操作操作规程

平面磨床操作操作规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平面磨床操作规程 一、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卧式平面磨床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三、操作规程 1、操作者必须熟悉机床操作顺序和性能,严禁超性能使用设备。 2、操作者必须经过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开机前,按设备润滑图表进行注油润滑,检查油标油位。 4、检查各手柄、档位、开关、旋钮等应确保在原位或所需的位置。 5、启动润滑油泵、液压油泵电机,检查调整液压系统压力、润滑系统压力、调整磁 盘磁力。 6、手动磨头升降、横向移动、工作台,拖板移位,调整档位开关。 7、新安装砂轮前,应检查是否有裂纹、缺口,安装时应进行二次平衡。检查金刚笔 与砂轮的相对位置。 8、砂轮在接近工件时,要细心观察工件有无突起和凹陷。磨削过程中要连续开放和 调整冷却液的流量。 9、点动磨头升降机构、横向移位,调整限位档块、开关。 10、若磁盘吸着力减弱,应立即停磨。 11、手转磨头检查是否轻快,关闭冷却喷头,开启冷却泵、横向进给开位、工作台 往复运动,启动磨头电机,空转15~20分钟,检查磨头主轴温升。 12、砂轮快速接近工件时要改用手摇。

13、使用顶尖的工件,在磨削过程中不许松动。 14、接触面积小的工件,磁力不易吸住,必须加挡块。 15、平面磨工作台,使用快速时要注意其终点。 16、机床要整洁,特别要注意手柄和行程限挡块的位置是否正确。 17、把砂轮箱推向法兰盘,动作要轻,同时垫上比轮直径小三分之一的软垫。 18、砂轮不锋利要用金钢石修理,进给量为~,必须充分冷却。 19、平面砂轮的最大伸出量不得超过25mm砂轮块要平行。 20、平磨的砂轮损耗二分之一后重新紧固的压板不许倾斜。 21、平面工件要有基准面。如有飞刺突起要剔、锉削平。 22、要选择与工件材料相适应的切削液和砂轮材料、型号。 23、使用顶尖的工件要检查中心孔的几何形状。 24、磨床专用砂轮,不许代替普通砂轮使用。 25、工作完毕后,应使各部件处于原始状态,将工作台停在中间位置。机床停机, 往复运动停止,关闭冷却液喷头2~3分钟,关闭磨头电机,待磨头停止后,关 闭液压油泵、润滑油泵、冷却泵电机。 26、关闭机床电控总开关,关闭电控柜空气开关。 27、清洁机床后,按设备润滑图表进行注油,磁盘抹油。把手柄开关、节流阀、旋 钮恢复到原位或关闭位置。 四、安全操作规程 1、装新砂轮先用木锤轻轻打,无杂音后方可开动。操作人员侧立机旁,空试车十 分钟无偏摆或摇动后,才能使用。 2、平磨更换砂轮,要注意不可与砂轮护罩相碰。 3、磨削前把砂轮升高,检查磁盘上工件吸牢后,方能磨削,加工件要靠紧垫好。 4、磨削前后将防护挡板挡好,禁止手摸磨加工面。 5、进刀时要缓慢进给,并调好往复的限位档铁。 6、清理磨下铁屑时,要用专门工具。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中文2500字 本科毕业设计翻译 学生姓名:***** 班级:*****班 学号:*****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指导教师:***** 副教授 2011年3月25日

Section 4 – Di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HSS Dies General Guidelines for Di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raw Dies Higher than normal binder pressure and press tonnage is necessary with H.S.S. in order to maintain process control and to minimize buckles on the binder. Dies must be designed for proper press type and size. In some cases, a double action press or hydraulic press cushion may be required toachieve the necessary binder forces and control. Air cushions or nitrogen cylinders may not provide the required force for setting of draw beads or maintaining binder closure if H.S.S. is of higher strength or thickness. Draw beads for H.S.S. should not extend around corners of the draw die. This will result in locking out the metal flow and cause splitting in corners of stamping. D raw beads should “run out” at the tangent of the corner radius to minimize metal compression in corners, as shown in figure 16 on page 47. Better grades of die material may be necessary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SS, the severity of the part geometry, and the production volume. A draw die surface treatment, such as chrome plating, may be recommended for outer panel applications. Form and Flange Dies Part setup in form and flange dies must allow for proper overbend on all flanges for springback compensation. Springback allowance must be increased as material strength increases; 3 degrees for mild steels, but 6 degrees or more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题库(经典部分)解读

《自动控制原理》题库 一、解释下面基本概念 1、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有哪些? 2、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 答: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3、什么是自动控制? 答:自动控制就是采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给定的规律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数个物理量能够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按照给定的规律变化。 4、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5、什么是反馈控制原理? 6、什么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 7、什么是线性时变控制系统? 8、什么是离散控制系统? 9、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 10、将组成系统的元件按职能分类,反馈控制系统由哪些基本元件组成? 11、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按职能分类有哪几种? 12、典型控制环节有哪几个? 13、典型控制信号有哪几种? 14、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通常是指? 1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哪几项? 16、在典型信号作用下,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由哪两部分组成? 17、什么是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的动态过程? 18、什么是控制系统时间响应的稳态过程? 19、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 20、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是什么? 21、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23、什么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4、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25、经典控制理论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26、系统的物理构成不同,其传递函数可能相同吗?为什么? 27、控制系统的分析法有哪些? 28、系统信号流图是由哪二个元素构成? 29、系统结构图是由哪四个元素组成? 30、系统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有几种? 31、二个结构图串联连接,其总的传递函数等于? 32、二个结构图并联连接,其总的传递函数等于? 33、对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其动态过程特性曲线是什么形状? 34、二阶系统的阻尼比10<<ξ,其单位阶跃响应是什么状态? 35、二阶系统阻尼比ξ减小时,其阶跃响应的超调量是增大还是减小? 36、二阶系统的特征根是一对负实部的共轭复根时,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波形是什么特点? 37、设系统有二个闭环极点,其实部分别为:δ=-2;δ=-30,问哪一个极点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大? 38、二阶系统开环增益K 增大,则系统的阻尼比ξ减小还是增大? 39、一阶系统可以跟踪单位阶跃信号,但存在稳态误差?不存在稳态误差。 40、一阶系统可以跟踪单位加速度信号。一阶系统只能跟踪单位阶跃信号(无稳态误差)可以跟踪单位斜坡 信号(有稳态误差) 41、控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零点对应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应是极点 42、改善二阶系统性能的控制方式有哪些? 43、什么是二阶系统?什么是Ⅱ型系统? 44、恒值控制系统 45、谐振频率 46、随动控制系统 47、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8、谐振峰值 49、采用比例-微分控制或测速反馈控制改善二阶系统性能,其实质是改变了二阶系统的什么参数?。 50、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51、什么是常规根轨迹?什么是参数根轨迹? 52、根轨迹图是开环系统的极点在s 平面上运动轨迹还是闭环系统的极点在s 平面上运动轨迹? 53、根轨迹的起点在什么地方?根轨迹的终点在什么地方? 54、常规根轨迹与零度根轨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5、试述采样定理。

平面磨床操作操作规程

平面磨床操作操作规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平面磨床操作规程 一、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卧式平面磨床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三、操作规程 1、操作者必须熟悉机床操作顺序和性能,严禁超性能使用设备。 2、操作者必须经过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开机前,按设备润滑图表进行注油润滑,检查油标油位。 4、检查各手柄、档位、开关、旋钮等应确保在原位或所需的位置。 5、启动润滑油泵、液压油泵电机,检查调整液压系统压力、润滑系统压 力、调整磁盘磁力。 6、手动磨头升降、横向移动、工作台,拖板移位,调整档位开关。 7、新安装砂轮前,应检查是否有裂纹、缺口,安装时应进行二次平衡。检 查金刚笔与砂轮的相对位置。 8、砂轮在接近工件时,要细心观察工件有无突起和凹陷。磨削过程中要连 续开放和调整冷却液的流量。 9、点动磨头升降机构、横向移位,调整限位档块、开关。 10、若磁盘吸着力减弱,应立即停磨。 11、手转磨头检查是否轻快,关闭冷却喷头,开启冷却泵、横向进给开 位、工作台往复运动,启动磨头电机,空转15~20分钟,检查磨头主轴温升。 12、砂轮快速接近工件时要改用手摇。 13、使用顶尖的工件,在磨削过程中不许松动。 14、接触面积小的工件,磁力不易吸住,必须加挡块。 15、平面磨工作台,使用快速时要注意其终点。 16、机床要整洁,特别要注意手柄和行程限挡块的位置是否正确。 17、把砂轮箱推向法兰盘,动作要轻,同时垫上比轮直径小三分之一的软垫。 18、砂轮不锋利要用金钢石修理,进给量为~,必须充分冷却。 19、平面砂轮的最大伸出量不得超过25mm砂轮块要平行。 20、平磨的砂轮损耗二分之一后重新紧固的压板不许倾斜。 21、平面工件要有基准面。如有飞刺突起要剔、锉削平。 22、要选择与工件材料相适应的切削液和砂轮材料、型号。 23、使用顶尖的工件要检查中心孔的几何形状。 24、磨床专用砂轮,不许代替普通砂轮使用。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2014考研西北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模拟题解析部分

专业课模拟题解析课程 第1讲 模拟题一解析(一)

一、(25分)某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右图。 (1)求该系统结构图中未知参量v,k,T. e (2)当T不等于零时,求a的值,使该系统的单位斜坡误差1 ss 考点:(1)阶跃响应的导数是脉冲响应,脉冲响应的s域表达式就是系统的传递函数。

(2)稳态误差的算法 解: , a s Ts s a s K Ts s a s Ts s a s K s v v v ++++=+++++=Φ)1()() 1(1) 1()()(?? ??===1 110T v K ?? ??===0 210T v K

或者 (2)由梅森公式可得,该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 22 1()21(1) e s s s s a s s a s s φ+==++++ + 22220011 lim *()*lim **12e s s s s s s s s s s a s φ→→+==++ a=1 二、(25分)已知系统结构图,K * = 0→∞,绘制系统根轨迹并确定: (1)使系统稳定且为欠阻尼状态时开环增益 K 的取值范围; (2) 当3λ =-5 时,1,2λ=?相应 K=?

解: ①实轴上的根轨迹:[-∞,-4], [-2,0] ② 渐近线: * () (2)(4) K G s s s s = ++ *8 1 K K v ?= ? = ? 111 24 d d d ++= ++

③ 分离点: 整理得: 舍去第二个结果,可得: ④ 虚轴交点: 231280d d ++=120.845; 3.155 d d =-=-0.845 * 24 3.08 d d K d d d =-=++=*32*()(2)(4)680 D s s s s K s s s K =+++=+++=

数控冲床安全操作培训教程

数控冲床安全操作培训教程 亚威-日清纺冲床机架为封闭的O型结构,经过回火炉定性热处理,刚性好,变形小。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模具的使用寿命,整体机架便于运输与安装。 主油泵电机温度设定 旋钮 散热器 图示(液压站)

2 轴的配置及传动原理、轴名 数控转塔冲床由X、Y、A、C、Z(HPH机型无Z轴)组成。 X、Y轴移动板料进行加工,采用伺服马达驱动,通过高精度滚珠丝杠转变为直线导轨上的直线运动。 Y轴 X轴 工件原点 X轴横梁

Y轴滚珠丝杆 Y轴直线导轨 A(T)轴为转塔亚威-日清纺的转塔采用日本合金铸铁厚转塔结 X轴滚珠丝杆X轴直线导轨

构(日清纺公司制造提供),具有稳定性好,模具导向精度高、寿命长的特点。其通过链条传动,插销定位。 转塔 链条 定位销 其通常配置一般有26工位(带2个自动分度模位)、36工位(带2个自动分度模位)、38位(带2个自动分度模位)、40工位(带2个自动分度模位)。 C轴为旋转工位(自动分度模位)。 工位分为固定工位和旋转工位。 固定工位只能0度或90度放置模具。0度是指工位转到冲头正下方模具长边方向与机床X轴平行,90度是指与X轴垂直。(102和309两个工位为45度键位) 旋转工位则没有角度的限制,可以任意角度的旋转。

3 模具的拆装、保养的注意事项 旋转工位 固定工位 冲芯 退料板 下模 上 模

模具的分类 数控冲床模具分为标准模具和特殊模具两大类,标准模具可以冲压各种形状孔,特殊模具主要有百叶窗、敲落孔、凸台、沉头孔等成型模具,以及滚筋、滚剪、滚轮等滚压模具。 模具的大小 模具按照大小主要分为 工位(大小)加工范围夹钳加工死区 X Y A(1/2") -12.79mm 162 35 B(1 1/4") -31.75mm 184 55 C(2") -50.89mm 247 65 4 模具的刃模要求 模具的刃磨(模具刃磨的重要性) 定期刃磨模具是冲孔质量一致性的保证。定期刃磨模具不仅能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而且能提高机器的寿命,要掌握正确的刃磨时间。 模具需要刃磨的具体特征 对于模具的刃磨,没有一个不严格的打击次数来确定是否需要刃磨。主要取决于刃口的锋利程度、材料的类型及板材厚度。 模具是否需要刃磨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来决定: ●检查刃口的圆角,如果圆角半径达到R0.01mm就需要刃磨 ●检查冲孔质量,是否有较大的毛刺产生 ●通过机器冲压的噪声来决定是否需要刃磨,如果同一副模具冲压是噪声异 常,说明冲头已经钝了,需要刃磨。 模具及时刃磨的重要性 1、不正确的刃磨会急速加剧模具刃口的迅速破坏,打击次数小于次冲头刃口 的圆角就达到R1.0mm,也就是说模具需要刃磨掉1.0mm。 2、如果正确的刃磨,当冲头的刃口圆角达到0.25mm就刃磨,模具的刃口就 损坏较慢,寿命较长。 正确的刃磨方法----少量的刃磨 ●定期刃磨模具,冲孔的质量和精度可以保持稳定。 刃磨的方法 ●模具的刃磨有几种方法,许多客户采用专用刃磨机器,而且一些的客户 则在平面磨床上实现模具的刃磨。 刃磨的规则: 模具刃磨时要考虑下面的因素: ●刃口圆角在~~0.25mm大小的情况下要看刃口的锋利的程度。 ●砂轮表面要清理干理。 ●每次的磨削量(吃刀量)不应超过0.013mm,磨削量过大会造成模具表 面过热,相当于退火处理,模具变软,大大降低模具的寿合命。 ●刃磨必须加足够的冷却液。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毕业论文

化学沉积中磷含量Ni-W- P合金晶化 及耐蚀性研究 作者姓名安宁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6-1 指导教师宏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3) 1.1化学镀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3) 1.1.1 化学镀的基本原理 (3) 1.1.2 化学镀镀液组成及作用 (4) 1.1.3 化学镀技术研究概述 (6) 1.1.4 化学镀技术在国的发展 (8) 1.1.5 化学镀技术的应用 (9) 1.1.6 化学镀的发展趋势 (10) 1.2化学沉积层晶化转变机理 (11) 1.3企业设备腐蚀的现状及危害 (11) 1.4本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容 (12)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1.4.2 研究容 (12) 第二章混晶态Ni-W-P合金镀层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14) 2.1实验材料与仪器 (14) 2.2化学镀镀液的组成及配制工艺 (14) 2.2.1 化学镀镀液的组成 (14) 2.2.2 化学镀镀液的配制工艺 (14) 2.3实验方法 (14) 2.3.1 镀前处理 (15) 2.3.2 化学沉积过程 (15) 2.4沉积层检测及性能测试 (15) 2.4.1 沉积层的结构测试 (15) 2.4.2 沉积层的形貌观察及成分测试 (16) 2.4.3 沉积层耐蚀性能测试 (17) 2.4.4 热处理后沉积层的性能测试 (17) 第三章实验结果与分析 (19) 3.1化学沉积中磷含量Ni-W-P合金镀层的微观分析 (19) 3.1.1 镀层的X射线(XRD)衍射分析 (19) 3.1.2 镀层热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23) 3.1.3 镀层的晶化过程及晶粒尺寸 (25) 3.2热处理前后镀层耐蚀性分析 (26) 第四章结论 (28)

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第1章任务要求和方案设计…………………………………… 1.1 任务要求……………………………………………………… 2.1 总体方案确定及元件选择…………………………………….. 2.1.1 总体设计框图……………………………………………… 2.1.2 控制方案确定………………………………...…………… 2.1.3 系统组成……………………………………………… 2.1.4 单片机系统……………………………………….. 2.1.15 D/A转换........................................................................... 2.1.5 晶闸管控制………………………………………... 2.1.6 传感器……………………………………………… 2.1.7 信号放大电路………………………………………. 2.1.8 A/D转换……………………………………………. 2.1.9 设定温度及显示……………………………………. 第2章系统硬件设计……………………….…………………2.1 系统硬件框图……………………………………………2.2 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接线分析…………………………… 第3章系统软件设计…………………………………………. 3.1程序流程图..…………………………………..…………… 第4章参数计算……………………………..………………... 4.1 系统各模块设计及参数计算 4.1.1、温度采集部分及转换部分

4.1.2、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电路部分:........................... 4.1.3、模数转换电路部分:............................ 4.1.4、ADC0804芯片外围电路的设计:....................... 4.1.5、数值处理部分及显示部分:............................. 4.1.6、PID算法的介绍....................................: 4.1.7、A/D转换模块.......................................... 4.1.7、A/D转换模块................................... 4.1.8 单片机基本系统调试............................... 4 .1. 9 注意事项:................................................................ 第5章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5.1 系统测试仪器及设备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金陵科技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绪论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 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1理论知识 (4) 3.2设计部分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4.1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8) 4.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10) 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1)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1)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七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1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2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5) 8.2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7)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