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从唐至清中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从唐至清中国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唐至清朝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时期,中国对外政策主要是以唐王朝的强大军事实力为基础,通过和周边国家建立和平关系和联盟来确保边疆的安全。

唐朝统治者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东南亚和西亚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宋朝(960年-1279年):在北宋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相对保守。

由于北方辽朝的威胁,北宋政府采取了以和为贵的策略,通过和辽朝签订和约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

南宋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相对开放,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并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元朝(1279年-1368年):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对外政策以扩张为主。

蒙古帝国在统一中国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征服了东亚、中亚和西亚的大片领土。

明朝(1368年-1644年):明朝初期,中国对外政策主要是以保守为主,采取了明韩,明琉交好策略,试图与周邻国家保持和平关系。

但随着明朝后期国力的衰退,对外政策趋向保守闭关,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清朝(1644年-1912年):清朝建立之初,采取了与西方列强保持距离的政策,并通过一系列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但在18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逐渐失去对外政策的主动权,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

19世纪末,清朝推行了一些改革开放的政策,试图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其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经了漫长的岁月。

在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冲突相互交织,而统治者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来应对不同的形势。

从先秦时期开始,华夏民族与周边的夷、狄、蛮、戎等民族就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这一时期,虽然民族之间的界限较为分明,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例如,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婚,促进了民族间的血缘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不断与周边民族发生碰撞和交流,一些诸侯国还采取了吸纳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大一统,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同时,秦始皇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地区,加强了对南方民族的统治。

汉朝时期,汉武帝多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同时,汉朝还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与匈奴保持着一定的和平与交流。

此外,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各民族的管理和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

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渐融合。

例如,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深,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民族关系也更加和谐。

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了“羁縻”政策,即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他们在本民族地区保持一定的自治权。

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反映了唐朝在民族关系上的崇高地位。

唐朝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与吐蕃等民族的联系。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汉朝民族政策

汉朝民族政策

汉朝民族政策概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民族政策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汉朝的统治下,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各个民族的管理、融合和保护上。

本文将从汉朝民族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难题。

汉朝的统治者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内容1. 促进汉化汉朝通过推行汉化政策,鼓励各个民族逐渐接受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实现民族融合。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积极推广汉字,并将其作为统一的文字系统。

这不仅方便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和发展。

•汉朝还鼓励各个民族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化。

在教育方面,设立了学校和官方考试,为各个民族提供了学习汉族文化的机会。

•汉朝还推行汉族的礼仪制度,并将其作为统一的官方礼仪。

这使得各个民族在礼仪方面有了共同的规范,有助于提升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分封各民族王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汉朝采取了分封各民族王侯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将一些有影响力的民族首领封为王侯,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

这既体现了汉朝对各民族的尊重,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分封各民族王侯还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3.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汉朝高度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一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朝允许各个民族保留自己的法律和习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信仰。

这有助于维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汉朝还鼓励各个民族发展自己的经济,保护各民族的贸易权益。

这有助于各民族的经济繁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影响汉朝的民族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秦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

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蒙)元时期民族政策[摘要](蒙)元是中国古代史中让人有许多思考的王朝,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王朝,是中国疆域最为辽阔的王朝。

其以一个少数民族取代了史界传统认为的中原汉族的正统地位,统治一个华夷通天下的局面,故其民族政策在中国古代历代民族政策中颇具特色。

本文将对其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以及与另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清王朝的民族政策的对比进行研讨。

[关键字]蒙元; 民族政策;内容;特点;影响元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

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为今天的中国铺垫下坚实基础,其对我国疆域版图的成熟更是影响重大。

《元史》:“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汉梗于书妹,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

[1]在如此辽阔疆域之上,对于一个人数较少民族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情况,蒙古游牧民族从而采取了颇有特色的民族政策。

一、蒙元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处理民族事务而制定的各项规定、措施的总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蒙元一代,其民族政策中有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各种保障政策,也有诸如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性政策。

1.元代的民族政策在政治方面,蒙元制定出的各种政治制度和设置了相关机构处理民族事务。

具体内容有以下:元朝是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其统一和统治的历程中必然形成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空前交融的结果,而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经济体制下的两种文明体系。

一个是逐水草而徙,转迁不定,另一个又是安土重迁,筑室而居;游牧经济是以牧场和牲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是以耕地和生产工具为主要生产资料等等。

故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的种种相反相悖之处,决定了双方之间必有的冲突存在。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整理]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整理]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

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

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

先秦民族文教政策

先秦民族文教政策

中华民族的人类起源是在中华大地上
中国目前已经发现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7000多处。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几个文化 中心并且孕育了几个民族集团,分别是: 炎黄民族集团 东夷民族集团 百越民族集团 苗蛮百濮民族集团 北狄和东北地区民族集团 西戎民族集团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它们的分布早在新石 器时代就大体形成了,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不是一处而 是多处,中华民族不是一源而是多源,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渐凝聚在一起,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
先秦时期的民族文教政策
先秦时期
中国传说时代
夏商周时期文教政策
中国传说时代是指夏朝以前,人物包括: 盘古 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一时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 是氏族部落制向国家制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氏族部 落集团向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过渡时期,其中,华夏 民族集团是主体民族集团。
民族文教政策
1、部落之间实行通婚政策,有利于部落与 部落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姬姓部落和羌姓部落世代联姻,形成华夏民族集团又称 炎黄部落联盟,不仅统一了黄河流域,而且孕育了中华民族 的部分子孙。当时各部落之间通婚现象是普遍的,从而为部 落之间文化交流与理解不仅在血缘之间而且在情感之间架设 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桥梁。
2、厚德感化,协和万邦 根据相关记载,处于主体民族地位的炎黄 部落联盟,通常修身齐德,以和平的方式解 决部落联盟纷争问题,化干戈为玉帛。 3、华夏部落联盟早期产生首领的轮值制度 的文教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位平等、机会均等、 相互交流,有利于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
4、协同征服大自然的文教意义 大禹成功治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够 吸取鲧的教训,协同众多兄弟部落一道治水, 广泛吸收他们的智慧,综合他们的力量,团 结他们。大禹能够团结不同部落共同治水, 开各民族团结奋斗之先河,具有民族大团结 的文教意义。 5、让文明程度高的氏族部落去影响四周少 数民族部落的风俗。 通过“放逐”、“贬低”的方式曲折地 在边远民族地区传播先进文化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朝首创皇帝制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始皇采纳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朝颁布统一全国的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百越”。

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皇朝部矛盾,是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面对靠近地的少数民族,始皇在赋税方面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

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实际上对他们统治不足,更多的是靠声望威震他们,每年只需要他们贡献一些奇珍异宝即可。

5、修建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道路修到哪里,军队就可以到达哪里,武力统治围也就可以达到哪里。

始皇先后修建了五条通往少数民族的道路,由修建了灵渠,这些道路为武力统治提供了条件,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6、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始皇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皇朝施行的移民边疆屯垦政策,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戍边驻军和派往官吏的供给,使边疆民族地区得以统治稳定、边防巩固、版图完整,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先进的种植经验,必然会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自然产生民族融会,必然会加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3。

二、汉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在朝大一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许多发展问题摆在面前,面对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妥善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求得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求发展。

汉朝在中央机构中设置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官职明显增多,职责也更为明确。

在中央设置“大鸿胪”官职,为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沿袭朝制度设“道”;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有“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地方事务4。

管理较之前加强了许多。

面对匈奴问题上,汉初在远征匈奴失败后,采取了另外一种政策,“和亲”匈奴。

在匈奴势力强大,武力征服可能会两败俱伤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情况下,“和亲”政策缓和了汉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有利于汉朝的和平发展强大,是当时形势下面对少数民族的一项明智政策。

在汉王室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和亲安抚。

为消除边疆隐患,开始利用强大国力,向外开拓。

汉武帝对边疆地区武力开拓,征服匈奴,派骞出使西域宣扬国威,东征朝鲜,南讨越人等等,都是征服性的,但客观上都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对于效忠汉王室的少数民族,汉采用册封王侯爵位及官职的办法进行笼络。

汉景帝封匈奴降者为侯的有八人;武帝封匈奴十七人、南越七人、东越五人、朝鲜五人、小月氏二人为侯;宣帝封匈奴降者三人为侯;昭帝因钩町侯平益州蛮有功将其升为王。

5汉王室大力推行移民政策,将汉民大规模迁移到边疆地区,将少数民族夷民迁移到地。

汉民来到边疆地区,既开发了边疆地区,也稳固了边疆的统治;少数民族迁移到地,削弱和瓦解了少数民族的势力,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民族观念相对平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比较好的时期,这些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总结了以前历代设置的经验,实行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制度。

羁縻府、州的设置,基本上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族小族、部置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打破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各自为政的涣散局面,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统一6。

唐王室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酋长,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来控制少数民族地区。

册封官职一方面加强了唐王室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明确之间的君臣关系,巩固大一统局面,少数民族酋长借助5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龚萌唐的威望也能够更有效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唐还给予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各种优待来笼络感情。

唐朝时期实行的“和亲”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共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和亲高达八十多次。

唐朝时期的和亲政策,已经由汉朝时的权宜之计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政治行为。

和亲既是为了缓和与少数民族的矛盾,笼络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政策,又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融合与发展。

接受少数民族的朝贡并征收赋税。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迅猛,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朝贡。

对于朝贡唐朝也形成了一套体系。

接受朝贡时回礼的厚薄可以反应出唐朝对各族的重视与否,对于及时朝贡的给予表扬,逾期不朝贡的进行谴责以及讨伐。

唐对边疆少数民族赋税征收的多少、征收与否,是根据对其民族的控制程度来决定的,控制力强的征收多,控制力弱的征收少或不征收。

唐朝积极与边疆少数民族开展互市,制定一套关于互市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管理的机构。

对交易时间、地点、办法以及交易的权限等等做出规定。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双方互相进行交换,不仅满足了双方在生活上的需要,互利双赢,还促进了唐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感情。

唐朝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与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时期。

通过“和亲”和出使使者等多种方式,将大量中原文物带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也进入中原。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形成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宋朝的民族政策宋朝在建立后,在政治上极度的加强皇权。

将原来的地方长官职位都由武将逐渐的都改成文官担任,将地方上的精兵都收归编入禁军,地方财权都收归中央专门的机构管理。

设置分别管理政事、军事和财政的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使,设置御史台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军队的调度大权完全在皇帝手中,皇帝随意调动军队,是禁军经常轮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战斗力低下。

这种政治体制,中央高度集权,对防地方割据和大臣对皇权的威胁十分有效,但是皇权过度强化、对武将的防也造成了宋朝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软弱。

随着发展,宋朝为获得地主支持,扩大科举,宋朝的行政机构和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加剧了宋朝的行政效率低下和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这样的体制不但不能加强国家实力,反而削弱了国家的战斗力,国家愈来愈软弱无力。

宋朝对北部边疆地区的辽、西夏和金,首先是政治交往和军事进攻,在军事进攻失败后转为防御。

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保持友好往来,与西夏保持名义上的藩属关系,与金朝长期南北对立。

宋朝对北部的少数民族政策比较消极,客观上是辽、西夏和金比较强大,主观上则是宋朝国力较弱。

而面对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宋王朝则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政策。

在政治上,与宋对各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封赐,建立藩属、朝贡关系,并互派使节友好往来;在经济上,在边境开设互市,以加强货物的往来;在军事上,为抵御共同的敌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

宋对这部分少数民族采取怀柔的政策,一是为了保持西北至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强势势力;二是为了能够在西北及西南地区开辟马源,弥补在北方战场上战马的消耗。

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同宋朝保持友好关系。

南方是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南方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宋朝的统治,所以送王室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也是十分重视。

在南方设置的羁縻州县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加强了管理,授予当地民族首领官职,帮助宋王朝管理当地,并且官位可以世袭。

加重了在这些地区的赋税,虽然数量在宋朝经济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增加了收入,解决边疆驻军的部分经费。

在法治管理方面,宋朝对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因俗为治”的政策,少数民族一般犯法,都可以按习惯法来处理,有所照顾;重大纠纷,朝廷多派人前去调解,以和平方式平息事端;少数民族发生叛乱,不是一味武力镇压,而是以招抚为主,尽量化解缓和民族矛盾。

这样的治理政策,有利于维护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