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廼:nǎi,乃的异体字),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夏志清称萧红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姓名:张廼莹
别名:萧红
国籍:中国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呼兰县
出生日期:1911年6月2日
逝世日期:1942年1月22日
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女师大附中
其他成就:《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其他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萧红:文艺、小众素材(10个角度,运用示例)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和张爱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她是哈尔滨人,19岁离家出走,辗转中国,一路南奔,逝世于香港。
2022 高考全国乙卷文学语段,选用她的作品《“九一八”致弟弟书》;2019高考浙江卷文学语段,来自《呼兰河传》的节选。
《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选择题到底哪项错?错在哪》。
文章中介绍了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了解萧红的生平,对做高考题有帮助,也可以顺带积累优质作文素材。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角度多多,内涵丰富。
比如:乡土与家园童真与童趣梦想与信仰亲情与温暖爱情与背叛自由与民主命运与抗争困难与逆境世俗与人性民生与悲悯坚守与创新萧红才华出众,却命运悲苦,多情善感,却频频遇人不淑,被人称为最有才的“渣男收割机”。
无论是和她订婚的妈宝男汪恩甲,还是鼓励她毅然逃婚的伪进步青年、表哥陆哲舜,还是后来粗暴的丈夫萧军和软弱的端木燕良,都有负于萧红。
甚至陪伴她最后时光的骆宾基,因为后来接受了萧红《呼兰河传》版税,也一度被怀疑他照顾萧红的动机不纯。
尤其是萧军,除了对她屡屡家庭暴力,还多次出轨背叛她。
最离谱的一次可谓节操全无,萧军婚内出轨许粤华。
许粤华是谁?她是萧军朋友、翻译家黄源的夫人,又是萧军妻子萧红的好友闺蜜。
兔子不吃窝边草,萧军却来者不拒,负了妻子,也愧对朋友。
萧红是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萧军是想怎么乱就怎么乱。
萧红一生遇到的男人中,鲁迅是真正给萧红精神慰藉的,他于萧红而言,是精神偶像,也是文学贵人。
萧红和萧军经常到鲁迅家中做客,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给了他们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1935年,鲁迅支持推介萧红,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从此名噪文坛。
几个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运用示例。
2022 全国甲卷作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素材运用示例宝玉给亭子起名为“沁芳”,可谓是独抒性灵,他不接受正统经学的教化和熏染,当然也没有被禁锢住自由烂漫的灵魂,在他的内心,始终住着个孩子,保持着纯粹与美好。
萧红

结识鲁迅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 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 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 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 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 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 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THANK YOU FOR YO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 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 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 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 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 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萧红也是最富有幽默感的,有时还透着俏皮,这些出自她生活情趣的东西,常 常跳动在她的字里行间。她的文字,使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 ——端木蕻良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生命最短促、最有才华、个人生活颇为坎坷的一位女作家, 也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反映了东北沦陷后妇女命运的女作家。 ——陈荒煤
萧红
萧红( 1911年6月2 日- 1942 年1月 22 日),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 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作品简介

《祖父和我》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渡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所以萧红对祖父身怀思念。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的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她笔下的童年却是丰富多彩的,给人的感觉是她的童年似乎很美满。但其实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在萧红心灵中留下了难于忘却的阴影,她之所以把童年写得如此美好,实际是试图忘却那童年的孤独与寂寞,也是为了忘却当时在香港的孤独与寂寞。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
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红,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呼兰河传-萧红

人物传记:
《萧红小传》——洛宾基(1981年11月) 《萧红传》——肖凤(1980年12月)
《漂泊者萧红》——林贤治(2009年1月)
《从异乡到异乡》——叶君(2009年3月) 《萧红画传》——章海宁(2011年8月) 《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邹经 (2014年9月)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 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 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 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 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 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 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研究价值:
一、思想内蕴的忽略与认同
二、“女性”研究视角 三、地域民俗文化 四、对照研究 五、艺术特色
谢谢!
作品评价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 “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 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 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它吸收诗、戏剧、散文的一些长处, 甚至还具有电影化特征,可谓融汇各种文体艺术。《呼兰河传》 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 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这些陌生化叙述,使读者对呼 兰河小城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国民惰性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杨迎平(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 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 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作家萧红简介.ppt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 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 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 鲜。”
《牛车上》细读
巧妙而浑然的结构: 1、双重第一人称叙事(小女孩和五云嫂) 2、空间即节奏(牛车上的叙事)
自然而有张力的情韵: 1、童趣与悲凉的交织 2、家常嗑中的戏剧性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 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 而复杂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 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 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 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 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捉日常 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
(1911-1942)
30年代文学洛神
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 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 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
东北作家群
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内地的一批青年 进步作家
代表人物:萧红 萧军 端木蕻良 骆宾基 舒群 罗烽
《生死场》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 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 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 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 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相知相恋: 萧军发现萧红不是一个平常的女性,她的经历和见解都让他惊 讶,竟让他“感觉到世界在变了,季节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 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在我面前的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 的、闪光的灵魂!……我马上暗暗决定和向自己宣了誓:我必须不惜一切牺 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那夜,他们谈了太多,有关文学, 有关人生,有关爱情,临别时候,两人已经将彼此的心深深地许在了一起。
萧 红 与鲁 迅
——良师益友
结识鲁迅:在青岛,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
与鼓励。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 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 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引荐文坛:1934年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
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 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 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 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 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 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 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 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 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 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 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 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 苦难的素材:在他们住进欧罗巴旅馆生活开始贫困生活后,萧军身兼多职,在外拼 搏,赚取口粮。萧红则一个人待在旅馆等待他回来并且进行了些文学创作。主要记 录琐屑生活的散文,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都围绕着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职 等主题在写。有《商市街》、《饿》、《飞雪》、《当铺》等作品产生。
生活转机:萧军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萧军不收学费,只要求对方提供一处住所, 对方答应了。这辗转漂泊了不少日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处,筑成了一个家。 萧红在萧军宽厚臂膀里得到了小憩。他俩用萧红河萧军来做他们各自的名字发表作 品。二萧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安宁而充实的时光。 结识鲁迅:他们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 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主要作品
早期诗歌创作:《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 《栽花》、《幻觉》、《沙粒》
三本散文专集:《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牛车子》
三部中长篇小说: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 乐》、《呼兰河传》
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特 色及 成 就
作品分析
沙粒 一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二 我爱钟楼上的铜铃, 我也爱屋檐上的麻雀, 因为从孩童时代, 他们就是我的小歌手呵! 三 我的窗前结着两个蛛网, 蜘蛛晚餐的时候, 也正是我晚餐的时候。 四
赏析:这篇长篇组诗作者1937年1月3日在东京写作。每一小节都是萧红生活的
萧 红
—— 一位牡丹花般的女子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目
1.萧红简介
录
2.萧红人生经历
3.萧红与萧军
4.萧红与鲁迅
5.主要作品 6.创作特色及成就 7.代表作品分析
萧 红 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 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 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 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 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 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 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 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 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 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位没有 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 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 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 人都不在身边。
生活照顾:1936年,因为萧军的感情出轨,这件事对萧红产生了很大
的刺激。她经常发烧、失眠,口干,胃痛,肚子痛。鲁迅和夫人许广平 经常照顾她并且给她情感上的安慰。
知己深交: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 快乐许多。为了和萧红聊天,鲁迅是宁可不休息的,有时聊天到十二 点都没夜车了,鲁迅就让许广平送萧红,叮嘱要坐小汽车,还要许广 平把车钱付了。
感情危机:萧红这种在文学上的飞速进步,在萧军心里,或多或少,我想都会形成一个 落差。萧军暴躁的性格,与萧红忧郁的心情之间的不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现出 来,这种不和谐深深刺痛了萧红的心。“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 风雨了!让我怎来抵抗?”萧军出轨,与友人妻子之间产生了关系。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痛怀故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 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1937 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 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 上。萧红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 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 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 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 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剪影。似乎可以看到萧红面对生活面对诗歌创作时内心深处仍未散去的天真,然 而生活的苦涩却又于那字字真诚中凸显渗透出来。
《生死场》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 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 画”———鲁迅
文学合作:萧红为与萧军一起进行创作,改笔名为萧红。两个人名字的意思为“小 小红军”。199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跋涉》的出版, 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旅居日本: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 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 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 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 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 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 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 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 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 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营救萧红:,因为萧红欠下的房租实在是太多了,有600多块。萧军付不起,他 一筹莫展。1932年的7月份,哈尔滨连续降水27天。店主逃跑,在洪水袭来的黑 夜,旅馆将倾的那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萧红,带着她逃离了那个恶浊的旅馆。 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初秋的一个雨夜, 萧红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里顺利生下一名女婴。 旅馆共患难: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这一顿饭都吃不饱。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能 借的门路也都求借了,两个人的生活晦暗到了极点。饥饿、寒冷、贫穷、借钱、求 职是他们那段时期生活的主旋律。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 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萧军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 在家待业的萧红。
介
人 生 经 历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 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 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 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 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 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 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