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精选版

合集下载

《俄狄浦斯王》歌队的叙事、抒情和教化功能

《俄狄浦斯王》歌队的叙事、抒情和教化功能

《俄狄浦斯王》歌队的叙事、抒情和教化功能作者:刘雪琪, LIU Xue-qi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淮北,235000刊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8,10(2)被引用次数:0次1.尼采.周国平悲剧的诞生 19862.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诗学 19963.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 1986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19945.李兵此曲只应天上有--试论希腊悲剧中的歌队[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06)6.NEIL CROALLY A Comoanion to Greek Tragedy 20057.SIMON GOLDHIL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reek Tragedy 19978.孙洁试论戏剧中的叙事性因素 1998(01)9.陈洪文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 19861.期刊论文蔡晓薇希腊悲剧魅影:"歌队"对悲剧艺术表达的功能——以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为例-黑龙江史志2009,""(18)"歌队"是古希腊悲剧中一种特殊的戏剧因素.它在剧中不以舞台的扮演角色出现,类似于现代戏剧的旁白,但是歌队的抒情和叙事功能却对戏剧的艺术表达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歌队抒情功能逐渐与叙事功能平分秋色,歌队传统也随之失落,甚至悲剧的艺术也逐渐消逝了.2.期刊论文孙吉民.杨秋红.詹爱军.SUN Ji-min.YANG Qiu-hong.ZHAN Ai-jun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抒情功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古希腊悲剧的歌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戏剧形式因素,它将悲剧的情感以一种纯粹的形式独立出来,形成情感外化机制;歌队的合唱歌包裹在悲剧故事核心周围,用集体理性规约个人情感,形成情感引导机制;歌队帮助观众宣泄"怜悯"、"恐惧"的情感,同时又用理性力量收束那些过度的情感,使观众的心理走向平和健康,形成情感控制机制.3.学位论文刘定远论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超越2007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到大萧条期间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活力的时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王树村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左汉中
《中国民间剪纸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王伯敏
《物华工巧——传统物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徐艺乙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孙建君
《中国年画史》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
王树村
《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尹定邦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田自秉
《外国工艺美术史》
中央编译出版社
张夫也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
王受之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瑞林
《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王受之
《世界工业设计史潮》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李亮之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敦祯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孙大章
傅熹年等
《中国建筑艺术史》
文物出版社
肖默
建筑理论
《走向新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勒·柯布西耶著
陈志华译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允鉌
050405
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史
050101050101050101美美美学学学与与与文文文艺艺艺理理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119811981年版年版年版王朝闻王朝闻王朝闻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981998年版年版年版外国文艺理论外国文艺理论外国文艺理论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791979年版年版年版朱光潜朱光潜朱光潜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022002年版年版年版050401050401050401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文化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中中国文化史国文化史国文化史女性女性女性学研究学研究学研究宗教文宗教文宗教文化研究化研究化研究红楼梦红楼梦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与中国古代小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艺术说艺术艺术说艺术艺术艺艺术经济学等研术经济学等研术经济学等研究方向究方向究方向?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文化发展战文化发展战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政策略与文化政策略与文化政策研究研究研究文化政策文化政策文化政策研究等方向研究等方向研究等方向艺术原理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51985年版年版年版罗宾罗宾罗宾乔治乔治乔治科科王至元王至元王至元陈华中陈华中陈华中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管理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管理学博物馆学方向博物馆学方向博物馆学方向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向遗产等方向遗产等方向美学拾穗集美学拾穗集美学拾穗集百花出版社百花出版社百花出版社朱光潜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散步美学散步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宗白华宗白华宗白华艺术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现代代代学学学术术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42004年版年版年版梁启超梁启超梁启超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清华大学王观堂

试论窦娥形象及关汉卿的创作意旨

试论窦娥形象及关汉卿的创作意旨

摘要关汉卿通过《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出自己对异族统治的疑虑及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窦娥形象意图元杂剧以“揭露社会的不公平”,“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思想内涵的《窦娥冤》,是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窦娥则是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作者通过此作品表达出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大众文化的热爱及对仕进生活向往的思想。

本文就《窦娥冤》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关汉卿的创作思想及意旨。

一、窦娥形象——孝顺、贞节、抗争、悲剧命运1.孝顺。

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家境贫寒,命运多舛。

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贫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被卖给债主蔡婆婆做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至十七岁时与丈夫成亲,但成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随即成为寡妇。

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了许多苦难,世事的多变,使其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思想;同时,接踵而来的苦难使其对天理产生怀疑。

由于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认命自甘,对环境逆来顺受。

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封建社会所毒害所吞噬,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今人早将来世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毒害他人。

她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她拿这些泯灭人性的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道德,早已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至于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她此时的愁苦只是对个人苦难的哀怨,只是一种青春寂寞。

2.贞节。

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古代文学艺术影响【摘要】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从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看,进而从全部西方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在古希腊文论中,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涉及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构成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后世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古代时期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的把握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文艺理论;影响一、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认知1.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内涵艺术是摹仿,在古希腊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念。

在《诗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的关于文艺是摹仿的说法,但是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新的开掘,比此前哲学家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从批判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机械“摹仿说”着手,建立了自己能动的现实主义的“摹仿说”。

他针对柏拉图将本质和现象相割裂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指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本质就在实物之中。

作为对现实的摹仿,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事物,而且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摹仿并不是柏拉图照镜式的“摹拟”,而是创造性的“摹拟”。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这并不等于艺术可以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而直接摹仿普遍相,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普遍寓于个别之中,只有通过现实事物的个性才能表现真理,故艺术既不能拘泥于个别事物的外在特性,又不能脱离现实事物的个性。

因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肯定了艺术的创造性,强调诗人应该按照现实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来描写事物,而反对拘泥于的外在特征与凝固状态。

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虚幻“理式”概念,把文艺摹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并明确说明艺术的摹仿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人的生活因而主张摹仿人的行动。

《朗读者》的叙事结构探究_叙事学

《朗读者》的叙事结构探究_叙事学

《朗读者》的叙事结构探究_叙事学论文导读::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伯因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采用叙事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对《朗读者》进行解剖。

小说的叙事结构同样值得探讨。

论文关键词:《朗读者》,叙事学,叙事结构一.引言《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伯因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发表于1995年,并在2008年被改编成电影。

小说讲述了米夏埃尔和比他大21岁的汉娜之间的关系发展过程。

关于文本中所折射的主题,KayCarmichael指出“《朗读者》是这样一本书,它挑战了人们对于自由意志的设想,挑战了人们对于同类之间如何做判断的假设”[1]。

除了小说主题之外,小说的叙事结构同样值得探讨。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概念,在论述悲剧的情节时,他认为“叙事的结构是悲剧情节的第一事”[2]。

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感,《朗读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时间跨度达50多年。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隐藏于文本中的秘密逐个解开,叙述者始终以一种探秘者和解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

在《朗读者》中,叙事者引用了多篇西方文学名著,并在文本多处循环出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明显。

本文将采用叙事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对《朗读者》进行解剖,以揭示小说如何建构情节以及如何深化主题。

二.叙事时间的选择《朗读者》分为三个部分叙事学,时间跨度依次递增。

时间跨度的跳跃构建了小说的当下意义以及叙事者对纳粹罪行的反思。

第一部分时间跨度为半年,讲述了米夏埃尔和汉娜如何相遇以及两人之间的性关系。

小说开始便交代了时间,故事“开始于春天”[3]。

小说第三部分中,叙事者已经成为中年人,他带着汉娜的遗嘱去寻找集中营的幸存者,而“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十年之前”[4],时间的跳跃暗示出叙事者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将故事叙事出来,反应出对于自己的反思过程,由此时间张力的变化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核心期刊。

第二部分时间跨度为十多年之后,叙述了米夏埃尔与汉娜在法庭相遇。

西方文论阅读书目

西方文论阅读书目

古代文论部分: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亚理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绘画的界限》歌德《与爱克曼谈话录》席勒《审美书简》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丹纳《艺术哲学》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叶秀山《思·诗·史》,人民出版社卡伦《艺术与自由》,工人出版社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西方文论阅读书目第一讲概述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大,198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科,1988)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1996(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1997)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1994(6)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1994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科,1988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1994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1986冯黎明等编《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湖南人民,1987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1996王逢振等主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1991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大学,1994(1987)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下,复旦大学,1987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2000年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二讲形式式义与新批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1992《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漓江,1989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1998詹姆逊《语言的牢笼-结构主义及俄国形式主义述评》,百花洲,1995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国社科,1986(88)《新批评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1992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1999第三讲精神分析及原型批评弗洛伊德著作《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1998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译文,1987 卡尔文等著《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湖南文艺,1986弗洛依德《梦的解析》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1987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大,1987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1998《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中国社科,1997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1998第四讲接受理论姚斯《走向接受美学》,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1987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1997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1994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1998赫施《解释的有效性》,三联,1991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三联书店,1997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2007第五讲巴赫金的文化诗学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1999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霍奎斯特、克拉克《米哈伊尔·巴赫金》,人大,2000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东方出版中心,2000刘康《对话的喧声》,人大,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百花文艺,2001第六讲结构与解构卡勒《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科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1988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大,1988《结构-符号学文艺学》,文化艺术,1994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1990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卡勒《论解构》,中国社科,1998《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库勒、巴尔特文章,85)、续集(托多罗夫、热奈特文章及评论,87),文化艺术保罗·德曼《解构之图》,中国社科,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大,1996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第七讲法兰克福学派《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1990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1995(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199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1990(3)王才勇《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述评》,人大,1990第八讲新历史主义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1991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1997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科,1996《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科,1999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1989麦克拉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怪异”理论(先锋译丛2)》,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

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考 研主编:李家晔编委(18人):何明(北大)、王娟(北师)、罗国斌(人大)、杨新明(清华)、郭建平(社科院)、任乐平(北语)、张志亮(复旦大学)、田雪华(华东师大)、辛军强(南京大学)、随红侠(南开大学)、朱生喜(武汉大学)、蔡小平(华中师大)、李志勇(浙江大学)、刘璐(山东大学)、徐宏(吉林大学)、高满军(东北师大)、刘水清(中山大学)、李家晔(北师)本资料适合全国大学中文系文学类考研,不管参考书如何,因为精华不变,任何指定书目重点本书均可适应,并可夺得高分。

(另有语言文字类、对外汉语类)本资料是众多人的考研精华汇编,以北大、北师、人大、复旦、武大、南开等为主,请勿擅自传播.....和侵犯权益.....。

本资料提供了很多典型试题,很有代表性,因此必须认真地把每道题做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很多题都有答案,也只是参考。

答题时除了名词简答要有根有据,论述题考察知识广度和深度,除非无从下手自说一套,但要自圆其说,正确合理,虽不强求一致,但一定要跟所考学校指定书观点一致。

西方文论大纲 (5)西方文论讲稿 (20)前言 (20)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21)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21)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21)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21)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22)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22)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23)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25)罗马古典主义文论 (26)一、贺拉斯与《诗艺》 (27)二、朗加纳斯《论崇高》 (29)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30)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 (30)二、布瓦洛《诗的艺术》 (30)三、古今之争 (32)黑格尔《美学》 (32)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36)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40)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主张 (40)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4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44)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45)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46)西方文论专题 (47)[一]表现主义 (47)[二]启蒙主义 (50)[三]唯美主义 (50)[四]直觉主义 (51)[五]象征主义 (51)[六]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52)[七]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52)[八]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52)[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52)[十]阐释与接受理论 (53)文学批评专题 (53)1.社会-历史批评 (54)2.道德批评 (54)3.印象批评 (55)4.心理学批评 (56)5.文化学批评 (56)6.文体学批评 (57)7.新批评 (58)8.结构主义批评 (59)9.解构主义 (60)10.读者批评 (61)西方文艺流派及批评家 (62)萨特(1905-1980) (63)马尔库塞(1897-1979) (63)阿尔都塞(1918-) (66)马契雷 (66)哥德曼(1913-1970) (66)狄尔泰(1833-1911) (66)赫斯 (67)伽达默尔(1900-) (67)伊塞尔 (67)文学理论练习题[有答案] (67)1.古代文论——先秦两汉 (67)2.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70)3.古代文论——宋金元、明代 (72)4.古代文论——清代、近代 (75)《文学理论》试卷(一) (77)《文学理论》试卷(二) (78)《文学概论》试卷(三) (79)《文学概论》试卷(四) (79)《文学概论》试卷(五) (80)《文学概论》试卷(六) (81)《文学概论》试卷(七) (81)《文学概论》试卷(八) (82)[完] (82)西方文论大纲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我们认为柏拉图确立的评价文学的标准总的说是是否有利于理想国合格公民的培养。

具体来说1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即作品真或不真的问题;2是作品是否伤风败俗、是否祸害人心,即善不善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作品优劣的评判应以理想国“哲学王”的趣味为准。

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是以建立其“理想国”的贵族政权为目的的,对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得不说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是不完全符合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柏拉图真和善理想国文学批评正文: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父母亲是雅典的贵族,先辈曾是雅典的国王或执政。

柏拉图生活在希腊雅典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从文艺高峰转到了哲学高峰。

他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根据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对文艺的看法。

他以“真和善”两个标准来评价文学,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柏拉图对于作品从文学与现实关系角度确立了真和善的标准。

真就是看文艺是否反映真理,是否能关照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理念,也就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古希腊文艺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而且谎还说得不好”。

在他心中,神是其理想国“哲学王”的化身,神权是奴隶主贵族政权的象征,写神要遵守“神学的原则”,遵守法律和规范。

按规范,神是尽善尽美的化身,描写神只能歌颂神的善和美,把他们写得完美无缺,对神绝不许说半个不字。

柏拉图还为诗人描写神灵制定了两条必须遵守的“法律”。

第1是神在本质上都是善良的。

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善的事物的因,不是恶的事物的因;只是福的因,不是祸的因。

就是不准许说受惩罚的人的悲苦的,而造成他们悲苦的是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Q:美的来源(本质)毕达哥拉斯:数。

数的和谐。

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

↓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

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

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在灵感说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超越性。

↓亚里士多德: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扩大了“摹仿的艺术”的范围;改变了摹仿的对象。

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即:文艺摹仿人生。

从“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明确阐述。

↓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原则。

主张:①采用古希腊文艺的传统题材;②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表现手法;③学习古希腊艺术家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诗格。

等等。

但并非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如:在题材上,一方面鼓吹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一方面又要求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在语言上,他一方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一方面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普罗提诺:“流溢说”。

↓圣·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美的本体。

↓托马斯·阿奎那: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Q:美对鉴赏者的内外要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人的内在和谐可以收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普罗提诺:承认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感官,但要把握事物美的本质,把握精神领域更高级的美,尤其是把握神的美,就要凭心灵和理性。

↓圣·奥古斯丁:指出一个人能否从差异部分的统一中见出和谐,要看他的资禀和修养如何,要有合拍的心灵。

Q:灵感(感性)与理性,天才与技巧德谟克利特:“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灵感”已不单单是古希腊流行的“神灵附体”观念;“天才”也不是“纯粹天赋”的才能,他已意识到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有某种联系。

↓苏格拉底:从神学目的论出发,把艺术创造的“天才”“灵感”和“占卜”相提并论,把文学创造活动神秘化。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三个方面:1.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

通过“磁石吸铁环”的比喻,说明了文艺的感染力。

企图以此解释文艺的创作和欣赏的特征问题。

2.灵感的表现:迷狂。

柏拉图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景,甚至会有是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

但他把迷狂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作用。

3.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贺拉斯:认为诗是天才的创造,这天才是天资加训练的结果。

天才创造的源泉,一是诗人对生活的熟悉,一是诗人自身的理性修养。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诗艺》)这里,判断力是指艺术家正确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艺术家正确判断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的能力。

这种判断力,来自思想、道德感和知识。

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创作活动时一种理性活动,它和作家主体的思想深度、道德倾向、知识和经验又十分重要的关系。

它也启发了后人认识艺术判断力的特点,这种艺术判断力不光是运动逻辑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包括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的判断力。

贺拉斯对判断力的强调,进一步揭示了创作主体的重要作用。

它实际上指出了艺术摹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摹仿。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依靠天赋)③运用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辞;⑤结构的堂皇卓越。

(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朗加纳斯把崇高看做天才与训练结合的结果。

↓阿伯拉:认为艺术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一是艺术家生活、行动中的环境;二是艺术家的情感。

情感不但是创作的动力,而且情感还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

“因为我们观照自然现象时心情不同,我们有时把秋夜的星星称作明珠,有时称作眼泪;有时欢呼晚霞的美,有时悲悼落日的斜晖;有时觉得月亮分外光明,有时埋怨它撩起怀人的愁绪。

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感情。

”(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这是西方移情理论的最早说法。

Q:美的标准(包括功用的讨论)毕达哥拉斯:美是绝对的。

↓赫拉克利特:美是相对的。

↓(以上尚不属于明确提出美的标准,只是指出美的特质)德谟克利特:美的文艺作品能够给人以快感。

这种说法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德谟克利特从实用观点出发,把“快乐”“不适”与利害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苏格拉底: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

↓柏拉图:提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2.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人性可分为“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支持“理性部分”。

从而提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只保留部分的颂歌与音乐。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整一性原则。

提出了悲剧的作用——卡塔西斯说。

认为文艺能促进人的情感、欲望、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卡塔西斯,据朱光潜解释,为“净化”“宣泄”;据罗念生解释,为“陶冶”。

总之,都是使观众的心理,经过悲剧的作用达到一种平静健康的状态。

↓贺拉斯:“合式”。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具体要求如下:①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②人物语言要符合各人的身份和遭遇;③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要着眼于整体效果;④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针对古希腊诗歌作用的认识,贺拉斯提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既要给人快感,又要给人教益。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而审美本身不能不与一定的认识和道德观念相联系。

但是“寓教于乐”的理论也隐含着使文学创作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可能。

↓朗加纳斯:把崇高看做是真正优秀作品必有的风格。

他认为崇高的艺术的特点是:①冲击性;②普遍性(感染性);③永久性。

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依靠天赋)③运用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辞;⑤结构的堂皇卓越。

(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圣·奥古斯丁:给一般美所下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给物体美所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无论在自然中还是在艺术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并非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面所打下的烙印。

上帝本身就是整一,他把自己的性质印到他所创造的事物上去,使它尽量反映出他自己的整一。

有限事物是可分裂的,杂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就只能在杂多中见出整一,这就是和谐。

和谐之所以美,就因为它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但是究竟还是不纯粹不完善的。

还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

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

认为相等、整一、相似、秩序、和谐都合而为一,美的形式原则就是寓多于一。

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列出三条罪状:①亵渎神灵;②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③虚假。

认为艺术家把世俗的东西当做真实是错误的。

Q:典型苏格拉底:“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又很难找到一个人身体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从许多中选择,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一部分都美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从“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明确阐述。

Q:(戏剧)悲喜剧理论亚里士多德:什么是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一,悲剧和其他艺术所使用的媒介不同。

悲喜剧用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来摹仿;二,悲剧和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不同,它摹仿的是好人的严肃行动;三,悲剧和其他种类艺术摹仿的方式不同。

悲剧用的是“动作摹仿”;四,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对悲剧情节的重视。

与他的伦理观相联系。

认为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从习惯中养成的,多行善则性善,多行恶则性恶。

性格是过去行动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