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期为害,其幼虫在玉米植株上产卵孵化,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玉米螟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害虫,其主要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主广泛: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但同时也对高粱、小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其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花序中进行为害,导致玉米植株受损。
2. 危害严重:玉米螟的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大面积的危害,容易导致玉米产量的严重下降,甚至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
3. 危害不易察觉:由于玉米螟主要为害于玉米植株的内部,因此其危害不易被发现,往往造成了隐藏的危害。
4. 抗药性较强:玉米螟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农药防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玉米螟的危害表现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和花序等部位,其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骗被卷曲:玉米螟的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被卷曲,并在叶片内筑巢。
这样不仅影响了玉米叶片的正常功能,而且对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叶片被蛀食: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被蛀食,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叶鞘损坏: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叶鞘内进行为害,造成叶鞘的损坏,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4. 花序被蛀: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的花序上产卵并孵化,造成花序的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结果。
5. 受损部位干枯: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严重受损的部位会逐渐干枯,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6. 引发病害:玉米螟为害后,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受损部位,引发玉米的病害,加重了玉米的危害程度。
如何识别玉米螟为害

如何识别玉米螟为害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
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
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
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
雄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2条带纹。
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作鱼鳞状覆盖排列。
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
蛹褐色,胞部背面略有脊起,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 1 -。
玉米螟虫龄

玉米螟虫龄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螟是其常见的一种害虫。
玉米螟又称玉米螟虫,拉丁学名为Ostrinia furnacalis。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虫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简介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玉米螟幼虫主要以玉米、高粱等作物为食,而成虫则以少量植物汁液为食。
玉米螟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2-3代。
二、玉米螟虫龄特点
1.卵:玉米螟卵呈椭圆形,初产时呈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
2.幼虫:玉米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分别为1龄、2龄、3龄、4龄和5龄。
幼虫体色呈淡黄色至淡绿色,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纹。
龄期越长,幼虫体型越大,对作物的危害也越严重。
3.蛹:玉米螟蛹呈梭形,初期呈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色。
蛹期约为10-15天。
4.成虫:玉米螟成虫体型较小,翅展约为16-20毫米。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间,夜晚活动,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三、玉米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繁殖场所;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虫能力;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减少螟虫侵害。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拟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初期,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如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等。
4.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四、总结
玉米螟虫龄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玉米螟的生长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螟虫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提高产量和质量。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7篇第1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和抽雄期为害比较严重,会导致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使玉米的产量大大降低。
二、影响玉米的品质。
玉米螟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穗内部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甚至引起霉变,使玉米无法食用。
三、传播病害。
玉米螟在为害玉米的过程中,还会传播一些病原体,导致玉米感染严重的病害,加重玉米的损失。
针对玉米螟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生物防治。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二、机械防治。
可以在玉米田间颗粒布设诱捕器,诱捕器中添加一些诱虫剂,可以吸引玉米螟,起到一定的捕捉效果。
三、化学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喷洒在玉米植株上,杀灭玉米螟,减少其危害。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四、合理农业措施。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比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措施,减少玉米螟的滋生环境,降低其数量。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玉米和其他禾谷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其危害,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对待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共同保护农田作物,实现丰收。
第2篇示例: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害虫,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体长约8-12毫米,前翅呈淡黄色,后翅呈棕色。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大,体侧具有黑色横纹。
玉米螟孳生在玉米叶片、茎和穗部,主要以玉米植株的幼苗、叶片和果实为食,造成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被啃食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玉米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

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及习性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 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 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 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 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 /hm2,设放蜂点75-150个/hm2。放蜂时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
②利用白僵菌治螟。在心叶期,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的白僵菌拌炉渣颗粒10-20倍,撒入心叶丛中, 每株2g。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将剩余玉米秸秆堆放好,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按100-150g/m3, 分层喷洒在秸秆垛内进行封垛。
③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苏云金杆菌变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致病力很强,工业产品拌颗 粒成每克含芽孢1亿-2亿的颗粒剂,心叶末端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hm2稀释2000倍液灌心, 穗期防治可在雌穗花丝上滴灌Bt 来自00 - 300倍液。危害
危害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防控要点

玉米螟防控要点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害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玉米螟的危害,农民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防控要点。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生活习性、防控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玉米螟的防控工作。
一、了解玉米螟的生活习性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昆虫害虫。
它的幼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也会侵入玉米果穗内取食玉米籽粒,造成玉米叶片黄化、干枯和玉米产量下降的情况。
因此,了解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对于有效防控玉米螟非常重要。
玉米螟的繁殖力强,一般每年可发生2-3代。
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螟主要以越冬代的幼虫形式越冬,随着气温升高,幼虫羽化成蛹并在玉米田内度过蛹期,然后羽化成成虫。
成虫一般在晚上活动,并以吸食玉米叶片汁液为生。
成虫交配后,雌虫会产卵在玉米叶片上。
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玉米叶片,经过几个月的发育,幼虫会最终羽化成成虫。
二、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有效防控玉米螟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一般来说,早播的玉米更容易受到玉米螟的危害,因此可以选择晚播的玉米品种,或者采取分批播种的方式,避免玉米螟的大量孳生。
要注意田间杂草的清除。
玉米螟在田间的越冬期间,常常依靠杂草为食。
因此,在玉米播种前,要进行田间的杂草清除工作,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地点,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虫害部分对于防控玉米螟也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玉米叶片上有危害痕迹,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程度。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控玉米螟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如果发现玉米螟的数量过多,已经超过了经济阈值,就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在选择农药时,要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毒性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同时,要注意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相对环保和有效的玉米螟防控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天敌和昆虫病原菌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幼苗和穗部,给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夏季发生,一般在5月至9月间为主要发生期。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适宜,玉米螟的发生时间会更早,发生期更长。
2. 发生区域玉米螟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要发生区域。
以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生最为严重。
3. 卵期玉米螟的卵期一般为5-7天,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卵期可缩短至3-4天。
在这段时间里,卵在玉米叶片的背面或穗部附近产卵,卵量较大。
4. 幼虫期玉米螟的幼虫期长约20-30天。
幼虫孵化后,会穿入玉米叶片或穗部进行食害,导致叶片黄化、干枯,甚至导致玉米穗不育。
5. 蛹期玉米螟的蛹期大约为10-15天,蛹在土壤中或玉米叶片中蛹室中完成发育。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针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定期喷雾杀虫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常用的杀虫剂有敌敌畏、百菌清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施农药的时间要选择在玉米螟发生的早期,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天敌、捕食者、寄生者等生物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有机农业较为适用。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
3. 化学预防化学预防主要是在玉米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玉米螟卵的数量。
一般采用有机磷类杀虫剂或氯化砜等进行土壤消毒,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螟的发生。
4. 生态法防制生态法防制是利用玉米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优势,通过植物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玉米螟的数量。
例如在玉米田中栽种一些芳香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芳香物质,使玉米螟的触角和嗅觉受到刺激而避开。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玉米穗,给玉米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的威胁。
在玉米生长期间,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成为玉米种植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玉米螟是一种以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期完全变态的鳞翅目昆虫。
幼虫期是该害虫为害玉米的主要阶段,玉米螟主要以玉米叶为食,在叶片内做网状的蛹室,成虫期内主要以野外糊涂、搜索食物、交配产卵等活动。
玉米螟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比较苛刻,一般在20-30℃的温度下,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发育速度最快。
玉米螟以雌蛾产卵为主,雌蛾寿命约7-10天,产卵量比较大,一只雌蛾一生可以产卵200-300枚。
玉米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非常快,对玉米的危害也非常严重。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清理田间杂草田间的杂草是玉米螟比较喜欢滋生和繁衍的地方,田间如果有大量的杂草不仅会给玉米的生长带来影响,还会为玉米螟提供滋生的场所。
玉米生长期间要经常清理田间的杂草,不仅可以保持玉米的生长,还可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与玉米植株的健康和生长状况有关,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养分含量及抗逆性,降低玉米受害的概率。
合理施肥还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 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种植是指在同一地块内种植多种农作物,防治玉米螟,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减少单一种植降低害虫危害的几率。
多样化种植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的滋生。
4. 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不断被育成。
种植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受害的概率,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他动植物来控制害虫的滋生。
可以通过种植一些对玉米螟有天敌作用的植物,或者引入一些对玉米螟有天敌作用的昆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滋生。
6. 合理使用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对玉米螟有防治作用的农药,如杀虫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形态特征
虫态:卵(鱼鳞状)、 幼虫(寡足型)、 蛹(被蛹)、 成虫(黄褐色、波状纹、褐斑) (触角丝状、前翅三角形)
玉米茎被害状
玉米螟茎内为害
玉米螟为害雌穗
玉米螟为害雌穗
6、玉米螟的发生和品种抗性密切相关。玉米的 发生数量与为害程度还与虫口基数、温湿度、 天敌、栽培制度等密切相关。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育抗虫品种 (2)处理秸秆,压低虫口基数 (3)改进耕作制度,缩小春播玉米,扩大 夏播玉米,切断第一代桥梁田。
玉米螟
专业二组:庄桂清
小知识点:
1、杂粮:(1)杂粮通常是指水稻、小麦、大豆、玉
米、马铃薯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 (2)稻谷、小麦以外的各种粮食五谷杂粮
2、全世界已知的玉米害虫约350种,国内预计 约227种。 3、玉米主要害虫有小地老虎、玉米螟、大螟、 黏虫。 4、玉米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 纹枯病、黑粉病和病毒病。
5、为害特点: (1)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 取食叶肉和上表皮,被害心叶展开后形成 透明斑痕,幼虫稍大后,可把卷着的心叶 蛀穿,故被害心叶展开后呈排孔状。 (2)玉米抽雄后,幼虫蛀入雄穗轴并向下转 移到茎内蛀害。 (3)在玉米穗期,幼虫除少数仍在茎内蛀食 外,大部分转移到雌穗为害,取食花丝和 幼嫩子粒,故玉米心叶末期,幼虫群集尚 未转移前,为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本节小结
1、了解玉米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2、掌握玉米螟的为害特点。 3、理解并掌握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作业
1、简述玉米螟的为害特点。 2、简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2、生物防治 (1)施放赤眼蜂:每亩放1万-3万只,在始 卵期施放,每天一次,共3次。 (2)施用苏云金杆菌:在心叶末期前3-5天, 每备用100亿活芽孢悬浮剂100-150ml, 加水10kg或拌潮沙土10kg灌心叶,每1kg 灌100株,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3、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卵孵高峰期 防治指标:心叶末期花叶率达10%时。 (1)在玉米心叶末期防治,施药于玉米喇叭 口内。 (2)穗期防治主要采用灌穗或喷雾方式。 4、注意事项:玉米穗期防治,在玉米收获前 7天停止使用。在施用丙硫克百威药时土壤 应有较大湿度,有利于发挥药效。
玉米螟成虫
玉米螟幼虫
玉米螟幼虫
二、生活习性
1、代数:自北向南有1-7代不等。湖南、 江西每年发生4代。 2、越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 穗轴及根兜中越冬。 3、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食甜物, 有趋向高大、嫩绿植物产卵的习性。 4、卵多产在叶背靠主脉外,每雌可产卵 300-60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