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算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在亚洲地区的分布与危害目•亚洲玉米螟防治措施•亚洲玉米螟研究展望录01引言亚洲玉米螟是亚洲地区玉米产区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玉米植株,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对亚洲玉米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亚洲玉米螟简介研究背景与意义亚洲玉米螟的危害逐年加重对我国玉米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汇报目的与内容研究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措施和方案分析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为玉米生产区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02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羽化时间雄虫体色Array成虫一般于傍晚羽化,少数在白天雄虫体色为黄褐色或淡黄色。

羽化。

雌虫体色雌雄差异雌虫体色为淡黄色或淡黄绿色。

雌雄虫前翅上均有横带,但雌虫前翅上的横带较雄虫的宽。

初孵幼虫呈淡黄色,头部呈黑褐色,身体有白色蜡状物。

幼虫形态特征初孵幼虫老熟幼虫体呈圆筒形,头部呈淡黄色或黄褐色,身体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有蜡状物。

老熟幼虫雌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球形,无生殖孔;雄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管状,有生殖孔。

雌雄差异蛹的形态特征蛹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表面有白色蜡状物。

卵的形态特征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为淡黄色,孵化前变为灰褐色。

蛹与卵的形态特征03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一年发生多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等处越冬。

越冬代成虫在春季出现,羽化后交配产卵,卵多产于玉米植株上。

生活史及习性亚洲玉米螟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虫可产卵数十至上百粒。

幼虫孵化后,分散在叶片、心叶、雄穗等部位取食,形成不同龄期的幼虫。

繁殖与扩散1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23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天敌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控制作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天敌耕作制度、种植密度、品种等对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也有影响。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测定试验方案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测定试验方案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评估试验技术方案一、试验目的通过设立专业化综防区、农民自防区、病虫防治区、杂草防治区和非防区等5个处理, 系统调查统计不同处理区的病虫草发生危害情况, 对比分析产量结果, 弄清在各种病虫草并存状态下, 农作物产量综合受害损失的情况, 包括病虫草害潜在的危害损失和在防治情况下的实际损失, 经过统计分析, 总结出一套比较全面准确的病虫危害损失统计标准, 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计的准确性, 科学评估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同时, 利用过去各地对单病虫危害损失研究成果, 结合长期从事危害损失统计的经验, 总结、探讨和评估各个单项病虫对综合危害损失的作用, 为正确估测各病虫的单一危害损失提供依据。

二、试验设计1.试验地点: 选择玉米主产区、玉米病虫草害常年发生较重、玉米栽培管理水平基本一致且在本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

2.试验处理: 设A.B、C、D、E四个处理。

A: 专业化综防区(专防区)。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规程,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 适时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B: 农民自防区(自防区)。

按照大面积病虫测报和防治的要求, 在没有任何专业人员指导下, 由当地群众自行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C: 病虫防治区(病虫防草不防)。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 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规程,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 适时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 草害不做任何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D:杂草防治区。

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全生育期对玉米田杂草进行防治, 其他有害生物不做任何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E:非防区。

非防区田间不进行任何防治, 所供种子也不得进行包衣处理, 使病虫草害自然发生。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要求各处理的种植品种、土壤类型、种植期、肥水等生产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3.田间设计: 采取小区对比试验, A.B处理2亩以上, C.D.E处理0.5亩以上, 不设重复。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亚洲玉米螟概述 • 亚洲玉米螟的识别与鉴定 •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技术 • 亚洲玉米螟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设 • 亚洲玉米螟防治工作的挑战与
对策建议
01
亚洲玉米螟概述
定义与分布
定义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螟蛾科昆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欧 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是玉米等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提取有用的信息,为预警提供科学 依据。
数据传输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实 时传输到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及时 性和准确性。
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设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划分不 同的预警级别,如低风险、中风
险、高风险等。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 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及时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减少玉米秸秆 的田间残留量,降低越冬虫源 基数。
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等设备诱杀亚洲玉 米螟成虫。
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 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 蜂等,对亚洲玉米螟进行生物 防治。
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 ,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监测站点布局与设备配置
监测站点布局
在玉米种植区域设置监测站点,确保 覆盖范围广泛,能够及时发现玉米螟 的发生情况。
设备配置
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如昆虫诱捕器 、录像机等,用于捕捉和记录玉米螟 的活动情况。
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处理技术
数据采集
分析处理
通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玉米螟的活动 数据,包括数量、种类、活动时间等 。

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害虫,对玉米等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它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为食,喜欢钻入植株的茎部和穗部,导致植株凋零和产量下降。

针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1. 对植株的直接损害亚洲玉米螟以植株的幼苗、叶片和穗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出现大片食咬痕迹,甚至直接导致叶片枯黄凋零。

在玉米苗期,亚洲玉米螟还会蛀食幼苗的叶片和穗部,造成叶片凋零、花序弯曲,导致减产甚至绝产。

2. 传播病害亚洲玉米螟不仅直接损害作物,还能传播一些病原体,如玉米花叶病毒、玉米条纹病毒等,加重了作物的病害危害程度。

3. 群发性为害亚洲玉米螟具有快速繁殖、易发生抗药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为害,将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二、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类生物控制亚洲玉米螟,如寄生蜂、捕食性天敌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亚洲玉米螟的数量,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 农艺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灌水管理和施肥技术,增强玉米等作物的免疫力,减少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及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具有低毒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科学种植轮作在不同农作物间轮作,有助于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生率,减缓其数量增长。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亚洲玉米螟的为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朋友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在防治亚洲玉米螟时,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农民朋友也需要加强对亚洲玉米螟的监测和研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总结回顾:本文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了解了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以及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喜食玉米: 玉米螟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以玉米为食,会在玉米中寻找受精卵
并产卵,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2. 损坏玉米穗: 玉米螟幼虫在玉米上挖掘长长的隧道,致使玉米穗内部害虫密集,
造成玉米穗的受损和变形,玉米穗的重量和产量明显下降。

3. 引起病害感染: 玉米螟的幼虫可以破坏玉米植株的表皮层,导致玉米植株的受损,从而容易引起病原体的入侵,导致玉米植株受病害损害。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选用品种: 选择抗病性、抗虫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玉米螟防治的重要措施。


类品种的生长强健,抗病性、抗虫性强,容易受到玉米螟的攻击。

2. 合理管理田地: 农民在田地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灌溉、施肥、除草等方面的工作。

注重田地的通风和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玉米螟等害虫在潮湿的环境中孳生。

3. 生物防治:拓展生物防治的途径。

可利用鲜肝蚜和花麻虫等调节玉米生态平衡,防
治玉米螟。

4. 化学防治:在合适的时期进行农药喷雾防治,可以在有规律地进行应用。

可以选择
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使用方法应注意安全,不要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5.选择物理防治方法:对于少数的玉米螟能够利用人工排掉或者在玉米外围布置玉米
螟诱虫灯等方式吸引虫子,从而有效防治玉米螟。

综上所述,只有农民全面加强对于玉米螟能够引起的危害的了解,并且采取合适的防
治措施,才能够成功的防治玉米螟,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调查

我国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调查
山西省有丰富的寄蝇资源 ,已记录报道的有 200 种[12 ] 。他们在寄蝇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
51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第 18 卷
工作 ,特别是在“七五”期间利用自然寄主和非自然寄主 ,人工大量繁殖玉米螟厉寄蝇防治亚洲 玉米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在所有 9 省区 11 个点中山西朔州玉米螟厉 寄蝇的寄生率最高 ,且是当地所有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中寄生率最高的一种 。这说明这 一地区的生境可能适于玉米螟厉寄蝇的生存 ,为这一地区开展玉米螟天敌保护利用以启示 ,即 应重视对玉米螟厉寄蝇的保护和利用 。
1 材料与方法
111 调查地点及玉米螟的采集 在我国的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选取 11 个点 (表 1) ,分别于 1999 年
秋及 2000 年春季采集玉米螟越冬老熟幼虫带回室内 。用防僵粉进行处理之后分装于 5ml 的
收稿日期 :20012032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970489) 作者简介 :何康来 (1960 - )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
49
中 国 生 物 防 治 第 18 卷
离心管内 ,每管一头 ,以防止感病虫体与健康虫体之间的相互传染 。离心管管盖钻两个小孔 , 以保证管内空气流通 。在管底放入湿棉球及消毒瓦楞纸 ,以保持管内湿度及幼虫解除滞育时 的栖息和饮水需要 ,有利于玉米螟幼虫安全的越冬及化蛹 。
617 514 019 917 1317 1113
朔州 411 公主岭 8014 通榆 7418 敦化 2718 沈阳 31. 2
213 211 211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1. 5
表 3 完成交配产卵的成虫( 雌雄) 中微孢子虫感染率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xx年xx月xx日•玉米螟概述•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目录•亚洲玉米螟的研究与利用01玉米螟概述定义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螟蛾科昆虫,属于鳞翅目。

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最为常见。

定义与分布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2-15毫米,翅膀展30-35毫米。

卵呈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和前胸盾板为黑褐色,身体其余部分为淡黄色。

蛹呈黄褐色,长15-20毫米。

生活习性亚洲玉米螟通常在玉米秸秆或玉米根茬中越冬。

成虫在春季开始活动,繁殖后代。

幼虫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为害玉米植株,造成枯心、折断等症状。

蛹在土表下或秸秆中化蛹,羽化为成虫。

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可使玉米产量损失达30%以上。

幼虫蛀食玉米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穿孔、折断和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针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密植、翻耕灭茬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农药;化学防治可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防治经济重要性02亚洲玉米螟的危害1 2 3亚洲玉米螟幼虫在玉米植株内取食,破坏玉米茎秆和叶片,导致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影响玉米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穗,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玉米品质。

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茎秆,使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增加倒伏风险03增加倒伏风险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茎秆,使水稻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01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水稻植株内取食,破坏水稻茎秆和叶片,影响水稻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02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穗,造成水稻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水稻品质。

豆类作物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豆类作物叶片和荚果,造成叶片穿孔、荚果缺粒等问题,影响豆类作物产量和品质。

浅谈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浅谈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亚洲玉米螟为害多种农作物,其中,对玉米的为害最大,一年可发生多代,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上应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玉米螟;为害;防治1.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大洋洲、欧洲、北美等地,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分布。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黍,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最大。

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

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2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钻穿玉米叶卷,当心叶展开时,呈现整齐横列排孔或孔洞,称“花叶”,3~4龄后咬食其他坚硬组织。

在孕穗时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当雄穗抽出后,幼虫蛀入穗柄为害,造成雄穗柄折断。

当玉米雌穗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丝内为害,部分幼虫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或钻蛀雌穗柄,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受害处易遭风折,造成雌穗下垂。

幼虫还可蛀食籽粒,并引起籽粒腐烂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为害高粱时,主要为害茎部。

在孕穗前,幼虫多集中于心叶内为害,形成花叶。

孕穗后为害苞叶内的嫩穗。

抽穗后为害茎秆和穗茎,植株和穗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玉米螟为害谷子时,幼虫在靠近地面处蛀入茎秆。

苗小时引起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则多数不能抽穗,抽穗后受害形成伤株,植株易被风吹折断。

2.亚洲玉米螟的生活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一般在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和吉林的长白山区年发生1代,北纬40°~45°间的吉林、辽宁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河北北部年发生2代,北纬45°~30°间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年发生2~3代,而在25°~20°间的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年发生5~6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