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7年(1949-1956)动画电影对当代动画的启示》
在曲折中前行_战后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发展(1945-1949)

在曲折中前行_战后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进步(1945-1949)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战后恢复重建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电影事业面临着巨大的逆境和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诸多的机遇和进步空间。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战后动画电影事业的进步进程,并强调其在不息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取得的成就。
在战后浩繁重建任务中,培育中国电影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1946年,中国电影家协会成立,这一组织为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增进了国内影片的制作和发行。
中国动画电影事业在这一背景下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战后动画电影事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中国缺乏相关的制片厂和专业人才,这导致了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
尽管如此,中国动画工作者们依旧努力克服困难,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进步。
在这个时期,一些杰出的动画电影作品相继问世,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它们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誉,奠定了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基础。
战后不久,中国动画电影事业遇到了巨大的政治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中国动画电影也受到了政治宣扬的要求和影响。
动画电影成为了宣扬教育、宏扬社会主义思想的工具。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重点逐渐从娱乐转向了政治传达。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事业还面临着制片周期过长、投资困难等问题。
许多作品因为质量不高或政治因素受限等原因未能引起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此外,当时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创作理念也是制约中国动画电影事业进步的因素之一。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中国战后动画电影事业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例如,虽然在政治上受到限制,但一些影片在编导精心筹划的情节、形象塑造以及视觉表现上仍取得了优异效果。
这些作品在海内外的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为中国动画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1945年至1949年,中国动画电影事业持续在曲折中前行。
4中国动画电影第一次创作高峰的几个特点.

中国动画电影第一次创作高峰的几个特点1、民族风格形成(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市场,对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则基本持否定态度);表层的民族化中国学派是以民族化为魂魄建立起来的。
总体说来,中国学派在民族化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影片的民族风格形式,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形式上的民族化,对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特质方面信息的传达则非常少,未能真正深入到民族精神本体。
而这种内在民族化的达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的是与时代性思考相结合并协同风格形式的现代性开拓。
2、产量、题材、样式大大增加(1)产量:这一阶段大概生产了动画片百部左右(2)题材:民间故事《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雕龙记》、《过猴山》等童话《小鲤鱼跳龙门》、《萝卜回来了》政治讽刺《谁唱的最好》、《黄金梦》革命题材《红军桥》现代儿童题材《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英雄小姐妹》,编剧何玉门、胡同伦,导演钱运达、唐澄,1965年12月。
该片艺术地再现了蒙古族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了保护羊群,奋不顾身的与严寒、暴风雪搏斗的感人情景。
回顾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影片,它有一种高度写实的风格。
(3)样式:解放前,手绘动画片占据绝对优势。
新中国开始了木偶动画片的生产。
后来又相继发明剪纸片,折纸片等多种动画片类型。
3、动画电影作者的出现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摄影机自来水笔”的观念,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954年1月,特吕弗在《电影手册》发表文章《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特吕弗认为,当一位导演的风格在其全部作品中能有“一致性”的表现时,而且当这种风格是“有意义的”时候,这位导演就可以荣获“作者”的称号,有了“作者”的身份,就会被看作是伟大的电影导演了。
特吕弗的努力,有助于促使公众逐渐把电影看成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促使电影创作者重新关注电影的艺术目标。
简述中国动漫发展的历程的论文-当代中国论文

简述中国动漫发展的历程的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论文关键词:动漫发展论文摘要:回看中国动画几十年,中国动画曾非常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
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详细了解,对现今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以从中借鉴吸取优良的传统,又可以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动画,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
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所以算到今天中国动画已经八十年了一、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这万氏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
在1919年,他们看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
咱们开始看到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
在那之后,他们又制作了许多动画,其中还有一部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二、1950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通常说的美术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是黄金时期啊——除了万氏兄弟投入了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也在这个时候涌现出来。
咱们先给大家说说咱们中国动画另外的几个第一: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
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
中国近代漫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近代漫画的艺术风格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陈力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国近代漫画是中西艺术融合的产物,在保留了民族特征、对西方漫画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当代中国动漫为适应社会变革在继承近代漫画艺术成果的前提下有所转变,因此研究中国近代漫画的艺术风格、成功经验与局限性对当代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只有加快动漫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打破地域界限,运用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延续近代漫画艺术的民族性和讽刺性特色,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动漫作品。
关键词:近代中国漫画;中西合璧的风格;当代启示;动漫产业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2-0091-06中国漫画艺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萌芽期到近代的繁荣期,漫画的性质和功能始终紧紧围绕着时代发展的趋势。
这是由漫画的灵活性所决定的,漫画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的艺术,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漫画能够适应外来文化的影响,充分地吸收外来艺术之所长。
不利的一面则在于漫画的高度适应性容易导致过度模仿而失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我国近代漫画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当代漫画艺术的再创造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外来动漫的冲击下,我国的动漫艺术家只有充分了解近代漫画从西洋艺术借鉴的成果,并且真正认识到民族艺术的精髓所在,才能保证在东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民族传统的传承。
一、中国近代漫画的艺术风格(一)中国近代漫画的民族特征中国近代漫画最直观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中国画技法的应用。
近代许多漫画创作者既受过系统的西方美术教育,也深受传统的民族艺术之道的熏陶。
虽然这一时期的漫画艺术家在学习西方绘画之后认识到中西绘画的差异和优劣所在,在人物刻画上运用西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漫画构图上也采用了西洋焦点透视法而非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但他们仍主张西洋绘画技法并不能完全替代中国画技法。
十七年电影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一)建国初期的蓬勃发展1)主要艺术成就一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解放战争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电影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拍出的影片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这一点是后来“四人帮时期”的影片无法比拟的。
二是,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国产国产故事片。
影片结构比较自由。
如《中华儿女》,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场景的转换很自由。
2)存在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我国30年以来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由于对中国解放前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认识不足,因此对解放初期私营厂生产的较好影片没能给予充分肯定。
如《我这一辈子》《乌鸦与麻雀》等影片。
3)主要导演和作品一是凌子风、翟强的《中华儿女》。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行是行,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拍摄故事片。
首先是编剧方面,故事一切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地流淌。
其次影片在体现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时,也流露出一种稚气,特别是在演员对白方面,舞台腔痕迹很重。
二是王滨、水华的《白毛女》电影《白毛女》从改编到摄制比较成功,既保留了歌剧的精华,又注意了电影艺术特点。
其电影语言的运用精炼而丰富、流畅而含蓄,导演极为注重环境描绘,要求典型真实。
三是石挥和《我这一辈子》在剧作方面,故事选取了在敌人营中普通善良的一份子的视角。
在剧作结构上,抓住了老巡警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展开几个横断面,围绕其命运而贯穿。
表演方面,石挥技艺高超,其表演既有安排和设计,又非常生活自然,不做作、不卖弄。
二)1956年前后的发展1)电影创作概况1952年,出现了《南征北战》反响不错的影片。
此后的五年间,影片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以故事片见长。
如1954年的《鸡毛信》、1955年的《天仙配》等。
神话资源的影像化与意义生产——以1949~1966年中国动画电影为中心的讨论

· 20 ·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21 年 5 月
为 主 题 ,延 续 20 年 代 中 国 知 识 分 子 “到 民 间 去 ”的 响 亮口号 ,以 [3](P19~21) 动 画 形 式 讲 述 了 “抗 日 救 亡 ”与 “民 生 安 乐 ”的 逻 辑 关 系 。①
从《大闹天宫》(1923)、《大 闹 画 室》(1924)、《球 人》(1927)、《血 溅 济 南》(1928)、《龟 兔 赛 跑》(1932)
到《精诚团结》(1932)、《同 胞 速 醒》(1932)、《民 族 痛 史》(1933)、《抵 抗》(1935)、《新 生 活 运 动》(1936)、 《农家 乐 》(1940)、《铁 扇 公 主 》(1941)、《皇 帝 梦 》 (1947)……中国动 画 电 影 应 运 而 生,由 最 初 单 一 的 诙谐打趣的商业模 式,扩 大 到 为 民 族 国 家 呐 喊 的 意 识形态领域。 其 [2](P4) 主题 多 为 “呼 吁 人 民 参 加 抗 日 ” “宣传卫 生”“教 育 儿 童”等。1937 年 抗 日 战 争 全 面 爆 发 以 后 ,中 国 动 画 电 影 呈 现 出 革 命 性 的 面 貌 ,革 命 叙事在“电 影 下 乡,电 影 入 伍”的 通 俗 文 艺 实 践② 中 成为主流。如《抗战 标 语 卡 通》与 《抗 战 歌 辑》,除 了 用标语宣传抗日内 容,还 以 动 画 形 式 介 绍 爱 国 歌 曲 《满江红》《沈阳花 鼓》《募 寒 衣》《上 前 线》等;钱 家 骏 的动画作品《农家乐》③ 以 农 村 地 区 的 抗 日 救 亡 活 动
一 、走 向 民 间 的 动 画 电 影
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的对神话资源的现代认识 和 创 造 性 转 化 ,随 着 全 面 抗 战 爆 发 ,民 族 危 机 日 益 加 重 ,而 被 纳 入 到 民 族 国 家 想 象 共 同 体 中 。 “神 话 和 传 说的材料”在动 画 电 影 创 作 中 的 作 用 逐 渐 凸 显——— 在影像与人民间搭 建 桥 梁,以 满 足 国 家 社 会 的 现 实 需要。尚处于初创期的中国动画电影在这一历史过 程中扮演着非常重 要 的 功 能 角 色,为 社 会 急 遽 变 迁 中 的 人 们 提 供 了 想 象 性 的 安 置 。[4]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3-9104(2013)05-0038-08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研究*田川流(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十七年”电影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众多艺术家不仅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娱乐性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
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
“十七年”间,艺术家在“极左”的思想理论重压之下,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
“十七年”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和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和艺术良知的彰显,文化艺术的高层管理者及其部门对艺术建设的科学掌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影艺术;“十七年”电影;艺术作品;娱乐性;历史特色;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总体而言,“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
它处于新中国诞生至“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是“极左”思想理论影响日益加深的年代。
在“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和作品产生的过程中,众多电影艺术家身处十分困难的社会环境之中,不仅在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电影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娱乐性追求中作出很大努力。
正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仅现实主义的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影片取得一定成就,娱乐性影片或具有浓郁娱乐色彩的影片也是成绩斐然,成为“十七年”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成果。
这一现象既为当代电影史研究提出了重要课题,同时也为当下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深入梳理这一文化现象,继承这一精神财富,对于当代人们在电影艺术探索中遵循艺术规律和电影规律,坚持不断创新,是不无裨益的。
《2024年传承与开拓_当代动画电影的时代嬗变》范文

《传承与开拓_当代动画电影的时代嬗变》篇一传承与开拓_当代动画电影的时代嬗变引言动画电影作为一门独特而多元的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个性、富有创造力的表现手法和跨越文化的传播力,在当代电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早期的经典作品到如今的创新之作,动画电影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开拓中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动画电影的传承与开拓,分析其时代嬗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1. 经典作品的启示在当代动画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作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文化等元素的挖掘和再创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例如,一些以中国古代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生动的情节和富有深意的主题,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艺术风格的延续在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上,传统与现代也得到了有机结合。
从水墨动画到剪纸动画,再到现代CG技术所呈现的立体效果,这些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都体现了对传统艺术风格的传承。
同时,这些风格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当代动画电影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二、创新开拓的时代特征1. 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画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二维到三维,从实拍到虚拟现实,这些技术的革新为动画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
这使得当代动画电影在画面表现、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上更加丰富多样,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2. 跨文化传播的拓展当代动画电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实现跨文化传播。
通过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进行融合和再创作,动画电影成为了跨越文化壁垒的重要载体。
这使得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当代动画电影的嬗变趋势1. 主题内涵的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当代动画电影的主题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从最初的娱乐性、教育性,到如今的思考性、哲理性,动画电影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17年(1949-1966)动画电影对当代动画的启示
孙唯一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了近代的(1949-1966)年的近代的电影艺术动画艺术的存在对现在的动画行业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中国近代的艺术发展基本上都是跟社会形态已经政治目的相联系的,电影的政治色彩之浓厚,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因为电影可以直观的利用很明确的方式将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事关中国直观的去接受这样的一个思想上的冲击。动画片也主要是一贯的美术片的主体地位,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必要的障碍。
[关键词]:政治色彩;意识形态;教育大众;美术片;商业化 [引言]:中国十七年的电影无论都是为了迎合那个那年代的口味而制作的,它可以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当一个阶级掌握了操纵权的话,就渴望在文化领域享有自己的领导地位,用特殊的文化形式来统治人们的思想,那个时候的电影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一个作用,正如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杰姆逊所说:“发动一场经济、政治的革命必须有一场文化革命来完成这场社会革命”每一场变革都要有一场文化上的变革。只有在文化领域上进行了必将重要的领导权那么在领导群众这一关上是十分好过的。 中国十七年的动画电影也是这样的,主要的针对领域是儿童少年这一类人,举例说明了,比如说是《三毛》系列,就是说了三毛建国之前是个小瘪三,见过之后就成了祖国的好孩子,这样的一个转变,实际上是在跟孩子们说。新中国把孩子们都变成了好孩子。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以后的影响是很大的。
十七年电影 十七年电影是指: 兴起的原因:1949-1966年间的中国电影并非是像现在的电影一样,电影导演可以随意的抒发自己的情绪,可以随意拍摄自己想要说的一些东西,在那个年代电影拍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政治服务,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没有自己去选择的自由,它不仅仅是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通过电影作为媒介将政治理论进行一个传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的为了突出新中国的属性,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彻底变更人们思想的最实用的工具,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之下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完全为政治服务:好像中国电影始终摆脱不了政治这一宿命,许多影评人喜欢主观的把电影分为很多阶段,其中就包括“十七年电影”“文革十年电影”;“新时期的电影”,直观的用政治将其区分而来这样的一个分类使得中国的电影好像是实在是没什么看头,因为就是一个讲述政治的媒介而已。十七年电影确实是在撰述历史、描绘现实、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由于他的政治性太强,所以很多的影评家对于十七年电影都是持有一个反对的态度,认为这是对于艺术的颠覆。 影评人的看法:但是还是有很多著名的影评人,如夏衍就说过了,他给予了“十七年电影”一个十分重要的肯定,他认为这“十七年的电影”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选材上还是拍摄的技法上,较之前面的两个时期都有了较为飞跃的长进。许多国外的研究者们对于这样一段电影特殊发展史的认同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许多人都说,这一段时期毫无艺术性可言,基本上就是那个年的政治图解,而比较客观的进行评价的也不仅少数。 电影在中国位置的巩固:1949年时许多艺术在中国都有了自己的领域,而电影由于其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慢一些,再就是它具备着特殊的意识形态,所以它的发展就有了相对的艰难 性,新中国的成立,政治色彩的涂抹了整个电影界,正好也是迎合了当时的一个社会形态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1949年以后电影很快就取得了一席之地,创建了自己的领域,这是一种电影的实践的成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电影实践的逐渐确立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1949年以后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取得了自己的领导权之后,在文化领域也享有与自己的领导权。 电影发展的优越性: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传播远远不如电影的音画结合来的直接,于是就更加的使电影有了飞快的发展, 正如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杰姆逊所说:“发动一场经济、政治的革命必须有一场文化革命来完成这场社会革命”每一场变革都要有一场文化上的变革。只有在文化领域上进行了必将重要的领导权那么在领导群众这一关上是十分好过的。 左翼电影人对十七年电影的帮助: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左翼影评人(爱国的人士,反对右倾的一批影评家,就被称为左翼影评人)的出现拯救了电影,当时的电影进入了一个脱离了现实的怪圈,九一八事变之后,许多的观众对于现实在是不满,他们实在是厌恶了千篇一律的鬼神片还有古装片。希望可以看到一些反映时事的电影,当时的左翼知识分子最早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批新思想的年轻人,电影工作者们意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了挖掘,出现了一批剧作家,比如说夏衍;王尘无等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左翼电影获得了契机,这个契机使得电影可以有着良好生长环境并且更加走向专业性。 左翼影评人:兴起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的电影界,而且对于上映的电影进行了十分直观的客观评论,于是就兴起了左翼电影批评浪潮,左翼电影批评对于后来的电影十七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使他们开启了一个电影根据事实叙事的大门。 举例说明政治对当时人们的影响:1950年由孙瑜跟“昆仑”公司合作的电影《武训传》片中的主人公武训是一个自辱自贱的角色,跟当时的人们的刚刚建立新中国之后的那种自尊心高度膨胀的时事相违背了人们难以认同武训那种“奴性”因为当时应该是人人当家作主的时代了,所以影片受到了一些相应的批评,因为本片在构造的构成之中受到了很多的挫折,所以说横跨了新中国建立,在建国之前写的那一段已经不能符合建国之后人们的心理,在建国之后导演为了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被迫加上了那一段战争的故事,但是稍显有一些不伦不类了,所以最后也没博得的多少人心,可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多的不自由,政治色彩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思想跟着那个时代的号子前行,电影只能不断的迎合才能走得越来越远,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电影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停滞期,只是拍出了一部《南征北战》便再无成绩。
十七年动画电影 十七年动画电影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1966),这十七年所拍摄的美术电影。 辉煌的开端:从1941年《铁扇公主》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在动画的这一领域会有一些相对比较骄人的成就,当时还影响了正在学医的手冢治虫先生,他将动画带去了日本,后来万氏兄弟持续坚持的在做着这些美术电影,后来东北电影制片厂分出了美术组搬到了上海形成上海电影制片厂,做出了像是《大闹天宫》一类的很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的美术电影。 建国初期的中国动画:1949建国之后的美术片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局势就学习了苏联的一些方法主要原因主要有:①因为建国初期,我国与美国的关系略有些紧张,受了迪斯尼的影响十分大的万氏兄弟的美术电影就很大程度上了缺少了市场.②当时我国跟苏联关系十分的好,所以最终收到了苏联的影响还是最大的。 人们的思想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体上与当时中国人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十分符合的。因为中国想把自己急迫的推销出去,所以说当时的美术电影都是体现了一个民族风。当时的动漫的都是带有教育意义的,都是带有教育色彩的, 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的目的。应该说是电影是从成人的角度上进行说服教育,达到一个“新中国好,社会主义好的”全民的思想上的全部转折。 不好的一点就是那个时代的动画片就像是电影一样的抹杀了人们的个性所想,都是为了迎合那个时代而生的产物,她们本着一个对当时儿童负责的态度去对儿童们的思想进行洗脑,对现在所讲的文化的差异性已经多样性还有个性全部都视而不见,人们的想法必须要与政治挂钩。举例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毛在解放之前是个小瘪三,一事无成到处乱转,但是在解放之后,三毛就变成了一个好孩子,这就是当时劝看电影的那些儿童们都要有这样的觉悟,就是政治上的觉悟。 17年动画民族性的体现:确实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就是民族性的表现的为了体现本民族的特性,基本设施什么样的方式都已经尝试过了为了寻求艺术语言上的突破,木偶,剪纸,水墨,中国画,皮影,在这些艺术语言的突破上也真的是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辉煌成就,真正的将中国特色推出去了。 17年动画掌握人们的思想:那时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个寓意,《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找妈妈的意思就是要要中心看齐,要像老大看齐,归根结底就是要向领导积极看齐,全部都是有原因的。 随后出现了《大闹天宫》一部算得上是巅峰的作品,片中的孙悟空是神的化身,片中的他不畏权贵,敢于斗争,以为就是不断的反抗的中国人一样,诙谐,幽默,机智,为了争取自己的解放以及自由不断的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片中不乏幽默与搞笑,为了让观众们在快乐欢笑中度感受这样的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这部片子就是给儿童的一部片子,所以说政治意义相对来说稍微的淡了一些,但是还是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的色彩。 中国近代的动画片都是艺术片,有着精良的制作工艺,有着十分专业的制作团体,所以我们的制作的全部都是艺术片,还有艺术短片,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去制作商业片,老一代的艺术家什么注重影片的质量,接近各种办法的做出了各种特效,没有美国日本那样先进的机械,全靠用手画,那个时候其实动画片已经开始走向了畸形,已经不再迎合越来越快的时代了,就像是那个时候的清王朝闭关自守一样,已经陷入自己的泥沼,一直就这样的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往下做,很久才有一部问世,以这样的速度,只能被越落越远了。 对当代动画的启示 当今的中国动画发展的进入了一个泥淖,不知该往哪边爬出来,①近代中国动画的大家们的路子一直就是艺术片。②而现在世界上的所有的长篇美术电影基本上全部都是商业片的一个路子③而艺术片只是局限在了短片小艺术片上。众多的原因促成了现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尴尬境地: ①商业片的冲击:商业片刚开始在中国星期的时候国人的思想还是没有转明白,对于商业动画电影还是有些排斥的情绪,但是迫于现在的潮流趋势所以也开始做商业片,但是商业性是又变的一发不可收拾,粗制烂俗的动画开始越来越多,现在片子的质量已经不能恭维,这就是商业片对于现在的冲击,国家进行扶植,扶植做商业片,但是还是不行,还有一批人的思想还是没转变就开始有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片子出现。 ②外国动画对于中国动画的冲击:由于日本美国的片子的大量的流入,我们进入了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我们看不到了本国的文化的所在,只要想起动画,满脑子全部都是宫崎骏和迪斯尼,美其名曰不断学习,而却不断的调整这些外来动画片在电视上的播放时间,就已经造成了中国人的爱占小便宜的心思的启动,我们就照办了外国片的人设,没有了本国的一丁点的特点了,我们的民族性的东西开始越来越减少,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走下去了,好多人都在劝说,劝说我们要走本民族的道路,但是本民族的道路走的越多就会说,现在的动画还是这样的墨守陈规,就像是现在拍的比如说是《宝莲灯》融合了外来的文化已经中国传统神话的片子,但是迎来的批评是无数的,众多批评家说这样的片子是不伦不类的已经严重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