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之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_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_T 192-2006)
指受潮汐影响比较大、海边潮间带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土地,或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 位之间的土地。单位:km2。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3 建设用地
指城乡居民点及县辖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单位:km2。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4 城镇建设用地
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单位:km2。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25 农村居民点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 0~100。
32 生物丰度指数 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
度的丰,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实 行水稻和旱地轮种的耕地。单位:km2。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318 旱地
指无灌溉水源和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 的旱作物耕地; 以 种 菜 为 主 的 耕 地, 正 常 轮 作 的 休 闲 地 和 轮 歇 地。 单 位: km2。 数 据 来 源: 遥 感 更 新。 319 水域湿地

HJ/T192 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县级以上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如下列标准被修订,其最新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
指郁闭度大于 40%、高度在 2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单位:km2。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为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划定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的区域。

为了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有效实施,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工作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标通过监测、评价和考核,全面了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有效发挥。

三、工作内容1. 指标体系制定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县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

这包括气候、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指标。

2. 监测网络建立在县域内建立监测网络,包括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站等,并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确保监测点布局合理、密度适宜,能够反映出县域内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数据收集和处理定期收集监测点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水质数据、空气质量数据等,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评价和考核根据指标体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和考核,制定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

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和比较,评估县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5. 信息公开和宣传将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宣传,增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1. 召开会议,制定工作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 建立指标体系和监测网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指标体系和监测网络布局,确保监测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建立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工作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方法、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方法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是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指标法、模型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指标法是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特点,选取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综合评价法则是将指标法和模型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1 大气污染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和工业区域。

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因素导致了大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升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2.2 水污染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废水处理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以及城市垃圾填埋场等因素导致了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农田质量和粮食安全。

三、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确定了一系列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基本原则1.目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2.基本原则:科学性、准确性、公正公平、透明化。

三、工作内容和方法1.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综合性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指标。

-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需求,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建立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工作-设立监测点位,监测地表水、地下水、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定期收集、分析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评价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县域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监督整改工作。

3.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结果,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

-每年进行一次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对各县域进行排名和评级。

-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重要决策的参考依据,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县域给予奖励,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县域进行问责。

四、实施机制1.督导机制: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设立督导组,对各省级环保部门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宣传机制:联合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3.奖惩机制:建立奖励和问责机制,激励和约束各县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五、计划与保障1.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投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人力保障:建立专门的工作团队,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3.法律保障: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实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建设、改造、拆除等项目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预测和评
价的一项技术活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
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规划、设计、建
设等阶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
植物、动物等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2. 土壤和水资源: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污染、
消耗和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地下水位等方面。

3.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包括排
放物的种类、浓度和传播路径等。

4. 噪声和震动: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并应该由专
业的评估机构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参考,决策者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制定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县,省,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是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优化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及各项子指标;-增加了新的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特殊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以来,应废止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 / T 192-2006)。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参考资料。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标准部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站,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站,深圳环境局。

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等卫星环境保护中心。

本标准于2015年3月13日经环境保护部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192-2015的适用范围1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1.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中国县,省,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域(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生态功能状况评价。

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变化趋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以上及县(含)以上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现状评价方法为适用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自然保护区变化趋势。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声学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 T 14848地下水水质标准GB / T 24255沙地监测技术规程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标准SL 190水土流失分类和分类标准3术语和定义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指数用于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即EI,范围从0到100。

生态质量指数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生态质量指数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一般重要
较重要
极重要
依据实际评价技术能力和时限要求,选取合适的方法
生态状态
水环境质量
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V类
IV类
III类
I类、II类
地表水环境质量
劣于第四类
第四类
第三类
第二类
第一类
海水水环境质量
生态流量/水位满足程度
(10~3月)日均流量占比(%)
0≤X<5
5≤X<20
10≤X<20
20≤X<30
X≥30
适用于常年有流量的河流,取二者的最低赋分值得分
X≥60
物种多样性指数
X<1
1≤X<1.5
1.5≤X<2
2≤X<3
X≥3
外来物种入侵度
X>0.12
0.09<X≤0.12
0.06<X≤0.09
0.03<X≤0.06
0≤X≤0.03
生态功能
水质净化指数
不重要
较不重要
一般重要
较重要
极重要
蓄水指数
不重要
较不重要
一般重要
较重要
极重要
固碳能力指数
不重要
较不重要
3d滑动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但7d滑动平均水位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日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但3d滑动平均水位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年内日均水位均高于最低生态水位
适用于湖泊和沼泽
(4~9月)日均流量占比(%)
0≤X<10
10≤X<30
30≤X<40
40≤X<50
X≥50
生态流量满足天数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 2 0 1 8年1月林业与生态科学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SCIENCES

Vol. 33 No. 1

Jan. 2 0 1 8

文章编号:2096 - 4749(2018)01 - 0001 - 06 DOI:10. 1332〇/j. cnki. hjfor. 2018. 0001引文格式:高宝嘉,陈明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之评价[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8,33(1):1 — 6.GAO Baojia, CHEN Mingye. A review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J].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Sci­ences ,2018,33(1) :1 — 6.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之评价

高宝嘉,陈明叶(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21世纪人类发展进入空前的阶段,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态环境的 恶化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 的重大课题。客观地认识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该地区保护环境、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关键。通过综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经历了从含糊到逐步清晰,评价内容从局部与单一到综合与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主观与表象到客观与本质,评价方法从指标化综合 分析到实测性逻辑推理的发展历程;并且探讨了目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明未来生态环 境质量评价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志码:A

A review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GAO Baojia, CHEN Mingye{College of Forestry ?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Baoding 071000 ?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eco­

logical environment both reach an unprecedented stage.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

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which in turn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hu­

man society. How to coordinat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

tection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all over the world. Only with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 and its changing trend,

can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 region objectively, exploit the natural resources reasonably, make plans for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the countermeasure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ordingly. Aiming at posing the inade­

quacy of past research, suggesting the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ology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as­

sessment.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object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has evolved

收稿日期=2017-11-10;修回日期:2017-11-21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4274203D);部门项目(1601001) D第一作者:高宝嘉(1958 -),男,河北深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森林生态、森林保护和生态系统生态学。2林业与生态科学第33卷

from vagueness to gradual clarity; the content of evaluation from singularity to comprehen­sivenes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subjectiveness and phenomenality to objectivity and essentiality;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the measured logical reasoning.Key words:ec〇-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ology

生态环境是非生物自然因素和生物群落组成的 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其间接、潜在、长远地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 进人空前的阶段,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也达到 前所未有的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成为制约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人类 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世界各国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 大生态建设工程,如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前 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北非五国的“绿色 坝建设”和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环境保护和 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应看到,粗放型的增 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状况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 本遏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 重要挑战。因此,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 势,加快维护自然环境和治理污染的步伐,把全面提 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大 战略任务。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方法 等进行了诸多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针对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生态 环境问题提出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为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此外,有些学者的研究还涉 及生态风险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生态足迹等方面[>5]。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质 量评价的目的和方向不同,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层 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这些都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因而,目前在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及具体方法,特别 是普适性的量化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此,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归纳和讨论,以期对未来 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有所裨益。

1评价对象:从含糊到逐步清晰在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的对象长期以来是不明 晰和含糊的,以至于影响到了这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和发展水平。问题源于对生态环境概念的理解和 应用。生态环境概念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俄文和

英文文献中的ecotope —词,其本义是生物生存的 特定地理环境,即生境,后来一般指生态区和景观单元[6]。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环境影响评 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ment)和生态风险评 价(ecological risk assesment),并发展了生态系统 健康评估。中国学者在跟进的研究中从环境质量 评价衍生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这个概念,同时使用 了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或 eco-environment 白勺英 文概念[7]。可以推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概念最初 的使用者未必明确评价的对象就是ecotope本义的 生态环境,所以也就引发了国内对于生态环境内涵 的讨论。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大概有以下 几种观点:环境说,认为ecotope就是指的植物生态 因子的综合,即环境;偏正说,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认 为生态是环境的定语,指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 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关系说,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生 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并列说,即是生态和环境;混乱 说,认为生态就包括了环境,生态环境讲不通,也是 不合理的;系统说,就是指生态系统。可见,前三种 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就是指环境,并列说和混乱 说则是对该概念的否定,系统说则是理解成了生态 加环境。笔者认为,生态就是生态,环境就是环境,生态 关系就是生态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环境;生态和环 境不能成为修饰关系,也不能是一体的,但可以是 相加和并列的;生态环境是一混和、含糊和不清晰 的概念。所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应是:环境 (包括生态关系)、生态或生态系统。需要说明白勺是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〇-en- vironment) —词在诸多国外学者中都是很困惑的,

甚至不知何意,在研究文献中也鲜见使用,这也从 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生态环境提法缺乏学术依据。

2评价内容:从局部与单一到综合与 多样化

早期人们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仅是与人类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