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选修课程举例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

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二)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三)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

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容。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容。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七)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3626917.html,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胡勤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新课标采用了传统的融通法,贴近当下社会,避开了语文本质、属性之类的概念之争,为语文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支撑宏大的语文课程结构。 二、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语文课程内容 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学习内容看,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过去虽然在必修中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单独列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很模糊,随意性很大。这次单列出来,对师生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语言思维发展为基础,保留了原有的文体教学,整合了整本书阅读、跨媒介学习和文化探究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在言语活动中展开语文教学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活动”这个概 念,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活动是基于言语活动的转化。言语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与言语交流的统一,言语活动必然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具体的、特定的活动情境的影响,所以它必然是个性化行为。“语文活动”这个概念突出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性质的认知,将引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观察各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学科是最忽视活动设计的,新课标实施后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摘自《語文建设》(京),2018.4.13~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下的新教材特点(五) ——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 姜思洋笔者近来认真阅读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与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I),并作了认真的对比与研究。 《教材I》最大特点是一改过过去《教材II》严谨、抽象的味道,在每章均有人文色彩非常强的引言,作为一章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该章学习的内容产生悬念,发生兴趣,从而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另外,像“问题探讨”、“阅读思考”、“数学实验”、“多知道一点”等这些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I》提倡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注意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数学。 一、《教材I》的指导思想 《教材I》遵循“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新

大纲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新教材以现代观点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以现代观点讲述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机的应用走进课堂,删改了部分陈旧繁琐的知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思考。比如在讲授函数和映射的时候,将名字和映射联系了起来,知识给出的实用、自然。在用映射定义函数的时候,简洁透彻,课文的题目就是“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特别重视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课文联系到了“某农场的防洪大堤”、“没有使用收款机的商店”、“医院及时了解住院病人的病情”等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还利用课后“多知道一点”补充了“标尺法”和“函数法”两种表示函数的方法,专门讲授利用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并在阅读和思考中研究了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函数和在数学实验中用计算机做函数的图像及列函数表、笔者觉得《教材I》在这一部分知识的设计方面,明显要好于《教材II》。《教材I》有着浓浓的现代气息,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包括数学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实验》是独立设课,该课程是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和学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生物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生物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学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生产应用。 二、课程目标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 .通过性质试验,验证各类常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性质和鉴定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基本掌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并掌握层析、电泳、离心、光谱光度等生物化学基本技术。 4.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处理、创新能力。 5.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实验课的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学科知识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给予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理解的学科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和技术,说明、解释、类推同类学科知识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 √”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号的内容为选做实验或开放性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做实验的内容,并鼓励微生物学兴趣爱好者进行既定的开放性实验或自己设计开放性实验。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必修+选修(已排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必修+选修 (已排版) 语文必修1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语文必修2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囚绿记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离骚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语文必修3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 2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蜀道难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6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 9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迷 13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语文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导读:[摘要]新课标实行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的优点,在当时具有不可否认的先进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编写者和学习者之间所存在的理解和审美方面的差异,教材客观存在的诸如选文内容比较陈旧、编排方式较为呆板、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再也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了。而新课标实行以后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之上对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作了改进并有所创新,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处处体现了一个“新”字,更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新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分析;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22(2006)03-0105-03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

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回顾 (一)对选材标准的回顾 1963年5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1978年3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语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思想内容好,语文文字好,适合教学。”1986年12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1992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课文要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课文要难易适度,适合教学,应该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教师能教好,学生学得了的,题材和体裁应该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从历年大纲对语文教材选材的要求来看,不同时代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不同的特征。 (二)对新课标实行前高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1.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取之处 从以上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看,课文的选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完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试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方案》测试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类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修改说明 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基本理念的修改 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绘画》 绘画(18课时) 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 第二课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第三课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第四课西方绘画的表现图示与艺术特征 第五课简捷地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写生 第六课色彩的表现与材料的选择---色彩画初试第七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工艺》 工艺(10课时) 第一课工艺的内涵 第二课笔插的设计与制作 第三课书籍保护的设计制作 第四课鸟巢的设计与制作 第五课石膏造型工艺制作 第六课靠垫的设计与制作 第七课扎染的设计与制作 第八课腊绘的设计与制作 第九课纤维艺术的工艺制作 第十课陶瓷造型工艺制作 个人学习工艺评估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书法》 书法(18课时)

第一课汉字与书法文化 第二课隶书源流与赏析 第三课楷书源流与赏析 第四课行书源流与赏析 第五课草书源流与赏析 第六课工具材料与基本要求 第七课点画特点分析及练习 第八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一) 第九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二) 第十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三) 第十一课整体临摹训练(一) 第十二课整体临摹训练(二) 第十三课整体临摹训练(三) 第十四课创作训练(一) 第十五课创作训练(二) 第十六课创作训练(三) 第十七课综合知识 第十八课考察实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电脑绘画.电脑设计(18课时) 第一课万能的虚拟画笔---用电脑画画 第二课电脑工作坊---做个电脑设计师 第三课神奇的三维世界---建设3D立体空间 第四课建设虚拟空间---亦真亦幻的游戏世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 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 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 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 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 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 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 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 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 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 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 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 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 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