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养生演讲稿范文

中医针灸养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中医针灸养生的演讲。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养生的知识。

一、中医针灸的起源与发展中医针灸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针灸的记载。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针灸理论逐渐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

如今,针灸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连接着各个脏腑器官。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针灸养生的作用1. 调理气血: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协调,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 防治疾病:针灸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 延缓衰老:针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过程。

4. 改善睡眠: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四、针灸养生的适用人群针灸养生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以下人群:1. 亚健康人群: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2.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

3. 需要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人群。

五、针灸养生的注意事项1.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2. 针灸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针灸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

4. 对于孕妇、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总之,中医针灸养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养生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针灸养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与快乐。

谢谢大家!。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针灸学的起源1.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针灸工具是由石器制成的。

1.2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系统地总结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3 古代针灸学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独特的针灸学派别,如邹衍、黄帝派等。

二、中世纪的针灸学发展2.1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学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2.2 针灸学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医学的重要分支。

2.3 针灸学在元明清时期继续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五行学派、经络学派等。

三、近现代针灸学的发展3.1 近现代以来,针灸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但仍然坚持传统理论和实践。

3.2 针灸学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多的科学验证和研究支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3.3 近现代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四、当代针灸学的发展趋势4.1 当代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之道。

4.2 当代针灸学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4.3 当代针灸学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成为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五、展望未来针灸学的发展5.1 未来针灸学将继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多的针灸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5.2 未来针灸学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3 未来针灸学将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价值的学科。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针灸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针灸简介

中医针灸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开始逐 渐流行,并出现了以《黄帝内经 》为代表的大量针灸医学文献。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针灸疗法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和推广,形成了完整的针灸理 论体系。
针灸的发展历程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针灸疗法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经 络腧穴”理论,强调了针灸治 疗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基础。
05
针灸的实践和应用
针灸的实践
针灸基本技能
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方法等

针灸操作流程
熟悉针灸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包 括术前准备、施针手法、术后处 理等。
针灸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思路,包括 辩证施治、整体观念、调理气血等 。
针灸的应用范围
内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如 感冒、咳嗽、哮喘、中风等。
6
针灸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针灸的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瑰宝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
一。
融合多元文化
针灸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道 、儒、佛等思想文化,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内涵。
传承与发展
针灸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和丰富其理论体系,
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文化。
针灸的艺术价值
01
WHO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针灸列为“ 推荐使用的传统医学方法”,促进了针灸在各国 的普及和发展。
欧洲
欧洲是针灸疗法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针灸疗法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和 推广。
02
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针灸的基本原理
调整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 衡密切相关。针灸通过刺激特定 的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本文将探讨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起源追溯针灸学的起源,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古代的中国。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使用针灸的文化遗存出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用石头、骨头或竹子制成的尖锐工具进行刺戳,以治疗疾病并缓解疼痛。

这种早期的针灸方式被认为是原始针灸的雏形。

到了商周时期,针灸经验开始逐渐积累并得到传承。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籍之一,该书记载了丰富的针灸内容,为后世医家们在针灸学研究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各个历史时期的医籍、医案等也都有涉及针灸的记载。

这些文献资料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1. 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张仲景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家。

他整理并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针灸学理论的医学著作。

随后,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清任等医学家也继续完善了针灸学的理论框架。

这些医学家通过临床实践与理论总结,对针灸学的疗效、穴位选择、操作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见解。

2. 穴位的发现与研究针灸学的核心是针刺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穴位,并加以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经络与经脉穴位。

这些穴位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参考。

3. 发展与创新针灸学的发展与创新从未停止。

在现代医学科技的推动下,针灸学不断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了诸多新的分支学科。

例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耳针疗法等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针灸学也被引入到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为病患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重要性针灸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治疗针灸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病痛,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针灸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针灸的历史起源是什么?针灸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医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针灸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身体的某些部位受到刺激后,疼痛或不适能够得到缓解。

比如,在劳动或狩猎中受伤,无意间按压到某些部位,会感觉痛苦减轻。

这种原始的体验可能就是针灸起源的最初萌芽。

当时的人们,生活环境恶劣,时常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他们不断尝试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身体反应和刺激治疗的经验。

最初的刺激方式可能是用手指按压,后来发现尖锐的石器、骨针等工具能产生更明显的效果,这便逐渐发展成为了早期的针刺疗法。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被认为是早期针灸工具的雏形。

砭石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石器,具有尖锐的边缘或尖端,可以用来刺破皮肤或按压穴位。

这些砭石在当时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发热、肿胀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穴位和经络的认识不断加深。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身体的目的。

在古代中国,针灸的发展与中医理论的形成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它详细描述了经络的分布、穴位的定位以及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为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针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扁鹊就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擅长运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被后世誉为“神医”。

秦汉时期,针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针灸专著,如《黄帝八十一难经》等。

这些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针灸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使得针灸疗法更加完善和成熟。

到了隋唐时期,针灸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针灸人才。

针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

针灸的历史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以下是针灸的历史概述:古代起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由石头和骨头制成的。

据信,最早的针灸治疗方法可能是通过刺激或按压身体的特定点来缓解疼痛或疾病。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它包含了关于针灸理论和实践的详细描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穴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灸治疗的指导原则。

发展与系统化: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针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被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形成了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此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针灸经典,如《灵枢》和《素问》,进一步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宋朝至明清时期:在宋朝(960年-1279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针灸继续得到发展和完善。

许多重要的针灸著作问世,包括《千金方》和《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经络、穴位、针灸技法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医学界开始与西方医学接触,并受到其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影响。

这导致了一些对传统针灸的质疑和批评。

然而,在中医的推动下,针灸逐渐在现代医学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中国成立了许多针灸研究机构和医学院,推动了针灸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国际传播:针灸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国家得到认可和采用。

随着针灸的国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国际上针灸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亚洲地区:针灸在亚洲地区有着广泛的传统和应用。

除了中国,针灸也在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针灸学派和研究机构,并在针灸理论、临床应用和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地区:在欧洲,针灸在20世纪后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接受。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一、古代针灸的起源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技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针灸的文化是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摆布。

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针灸的记载,这些记载成为了后来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二、古代针灸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

同时,一些著名的医家如扁鹊、华佗等也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为了独立的学派。

著名的针灸学家王冰创立了针灸学的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当时的针灸理论和技术。

3.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许多著名的医家如孙思邈、李时中、王清任等都对针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同时,针灸学也逐渐形成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法。

三、现代针灸的发展1. 19世纪19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一些西方医学家开始对针灸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针灸理论的质疑。

2. 20世纪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灸学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一些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针灸理论。

3. 当代针灸的发展在当代,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许多国家都将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并将其纳入到医疗体系中。

同时,针灸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

四、针灸学的应用领域1. 临床医学针灸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治疗。

2. 预防保健针灸学也可以用于预防保健。

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1. 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相传,黄帝时代的神农氏首创了针灸疗法,通过使用石针和骨针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等。

2. 经络学说的确立和医家学派的兴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对针灸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

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医家学派的兴起也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等都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经验和著作。

3. 针灸学的繁荣和传播(公元220年-公元960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此时期的医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前人的经验,并将其系统化。

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成为了后世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针灸学也开始传播到邻近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4. 针灸学的整合和发展(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对针灸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纂了《千金方》等重要著作。

此外,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吴鞠通等医学家也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

针灸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5. 针灸学的现代发展(19世纪至今)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证实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现代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

《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针灸的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针刺工具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九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

先秦名医扁鹊(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

证明在先秦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

根据其足臂阴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面貌。

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

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解释。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经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

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促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风解和贡献。

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灸内容的就有20多条,主
张针药结合,辨证庄稼汉。

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

三国时期的曹翕擅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浸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

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做出了毕生贡献。

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

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

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